QFII06年看好哪些行业及个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47:29
www.hexun.com  【2005.12.26 14:44】证券时报/彭蕴亮
把握主力脉搏
G股股价低于净资产的股票一览表
06年业绩翻番的股点评
G*ST环球翻番——并购重组股火山井喷
哪个板块是06年贯穿整个市场最亮丽主线
小盘低价重组板块——孕育涨停飙股摇篮
分享万亿市场蛋糕——3G十大龙头股分析
本周机构有短线拉抬10只股的可能
2005年即将结束,崭新的2006年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发现,虽然过去的一年被市场贴上“熊市”、“惨淡”的标签,但QFII依然在许多板块和个股方面取得了超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仅在少数板块上败走麦城。QFII是怎样在熊市“攫取”真金白银的?2006年又将会如何操作呢?
科技股:QFII的第一桶金
盘点QFII增持量最大的板块,我们发现,以中兴通讯为代表的科技股高居QFII市值重仓股增量的榜首,成为QFII投资的“第一桶金”。目前,QFII在中兴通讯上的市值增加额已经高达14288.15万元,而中兴通讯也成为2005年市场极少数走出“慢牛”格局的个股之一,成为QFII投资的经典之作。而其他QFII重仓的科技股还有中国联通、新大陆、国电南瑞等。尽管存在利率提高和能源价格高企带来的担忧,科技产品的全球出货量依然出现明显增长,为QFII盈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国际机构预测显示,2005年全球手机销量增长率为13%,PC增长率为10%,数字电视大幅增长65%、数码相机增长15%。由于市场容量巨大、人力成本低,全球半导体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仍将继续,我国半导体产业增长率仍将显著高于全球水平,科技股来年有望出现反复活跃态势。
估值问题是2005年市场谈论最多,也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字眼,而科技股由于其高成长性,目前25-30倍的市盈率水平也能被市场接受,而QFII持有的科技股市盈率均不超过30倍。当前A股市场存在较大的估值困惑,今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加强了A股市场的估值优势,而国内科技股———百度曾经在美国股市创出100倍的市盈率,相对于蓝筹股而言,科技股并没有“估值天花板”存在,不排除2006年QFII仓位增加的可能性。
钢铁股:攫取“另类”收益
在国内基金纷纷“恐惧”钢铁行业的周期性的时候,QFII敢于大举买入,持有G宝钢、G铸管的市值大幅增加,成为QFII投资的“另类”收益。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瑞士银行增持G宝钢4477.55万股,一跃成为其第一大流通股东,高盛公司则为新进,持有8947.75万股成为第三大流通股东,摩根士丹利增持788.46万股,列第四大流通股东。三家QFII总共持有G宝钢27760.33万股,占流通股的5.87%。而在鞍钢新轧的操作上,QFII也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德意志银行一举“吞入”3658.85万股,成为其第二大流通股东,花旗银行则以持有1757.93万股名列第五大流通股东的位置。而这些QFII大举买入个股的走势均是稳中有升。
QFII对钢铁板块整体大幅加仓的行动表明:从长远眼光来看,目前国内钢铁板块的龙头企业股价已经具有相当投资价值。
QFII把权证作为有效的对冲风险工具,QFII比国内机构更愿意持有权证,成为后期钢铁股走强的一大动因。钢铁企业一般都是大盘蓝筹股、市盈率低,符合送出权证的条件,为市场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而近期杭钢股份等的放量走强,更显示出钢铁板块的强大魅力。
地产股:外资展开“抢摊”行动
以G万科、深宝恒为代表的地产股成为QFII的又一盈利点之所在。在人民币升值之后,外资继续看好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上升空间,纷纷采取“抢摊”行动,成为2005年QFII的“标志性”动作之一。如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有限公司大量持有G万科,仓位高达2660.3981万股,而G万科的走势也十分强劲,复权价呈现迭创新高态势。同时,荷兰商业银行、摩根士丹利国际、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三家QFII共同持有的深宝恒A也出现“V型”反转走势,二级市场走势远远强于大盘,显示出QFII选股的独到之处。
数据显示,各国的投资家正在对我国商业地产进行“圈地”竞赛,在外资收购题材的带动下,房地产板块2005年表现不俗。从市场的层面看,虽然多只地产股纷纷走强,但地产业2006年的发展趋势不明朗,投资者需要在夹缝中寻找机会。
煤炭股:QFII也有败笔
虽然QFII在2005年大部分投资取得了成功,但部分行业也存在“滑铁卢”战役,如以兖州煤业为代表的煤炭行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05年上半年,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有限公司在兖州煤业大量持仓,而2005年第三季度继续增仓,但由于兖州煤业股价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还创出两年内的新低,德意志银行在一个季度之内就亏损3889.6852万元,瑞士银行亏损2825.0196万元,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香港)有限公司亏损不大,但也有476.4278万元,成为QFII投资的最大“败笔”所在。
从行业动态来看,煤炭供求关系变化、增速明显回落是QFII败走麦城的关键原因。一方面,原煤需求在经历了2003、2004年15.68%、21.64%的高速增长后,2005年增长速度明显回落。另一方面,煤炭供给能力近期受制于安全核查和小煤矿治理整顿,但2006年供给能力增长仍将超过12%。此外,2005年1-8月,铁路货运量增长为22.51%,远高于煤炭销量同比增长(8%)。可见,煤炭销量增长已经远低于铁路的运力自然增长率,铁路增长限制煤炭有效供给的局面已经离我们而去了,煤价见顶成为铁一般的现实。在煤价回落的情况下,煤炭股大都出现冲高回落,大举增仓的QFII不仅没有赚钱,反而出现严重亏损。不过从估值的角度看,大量煤炭股如G金牛等,市盈率只有6倍多,已经被严重低估,不排除后期出现反弹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