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风骚的一代坤角须生--走近谢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22:11
作者:韩玉峰

  

  我早就想写谢涛,也答应过她,只是杂事烦扰,一直没有动笔。我认识谢涛的时候,她也就20来岁,但已经很有名气。我看过谢涛的不少戏。我始终认为谢涛是当代晋剧青年演员中最好的须生之一。她的唱腔淳厚圆润、激越高亢、节奏强烈,道白顿挫有致、舒疾有序、清晰流畅,表演细腻入微、形神兼备、刚柔相济,听谢涛演唱,入耳入脑,如沐春风,似饮甘露,是一种极大的艺术享受。

  时间过去了10多年,谢涛在国内外戏剧舞台上崭露头角,在艺术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如今有众多的知名专家、学者和评论家研究谢涛,写谢涛。我,作为一个迟到的评论工作者,还是想写谢涛,来偿还我心中对谢涛所欠的"文债"。

  我的思绪穿越时空,走近了谢涛和她的一出出戏,也引发了我的无限感慨。谢涛,不容易啊,一个喜欢唱戏的女孩子是怎么样从戏校学生、尖子演员到二度"梅花奖"、"文华奖"和二度"白玉兰奖"的获得者,到成为一代著名坤角须生、青年表演艺术家,成为把晋剧推向新的发展阶段的领军人物之一,恐怕还是那句老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似乎还不够,还应该包括她的悟性、灵气和对艺术永不停止的追求。勤学苦练能够打下坚实的基本功,而不懈的艺术追求才能成就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晋剧的发展史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小旦青衣到坤角须生

  谢涛出身于梨园世家,三四岁时就跟着母亲张翠英学唱山西梆子,11岁进入太原戏剧学校学戏,16岁毕业,用汗水和眼泪、勤学和苦练在这座戏曲殿堂里度过了自己的花样年华。在戏校,谢涛专工小旦,兼学青衣、彩旦、刀马和老旦。戏路宽、潜质大、可塑性强,是学生时期谢涛的特点,也是她日后登堂入室、成为大家的生长点。她天资聪慧,笃志好学,刻苦努力,进步很快,如雏凤清声,小荷尖尖,受到戏校老师们的喜爱和来并讲学的李万春、袁世海、历慧良、魏喜奎等名家们的赏识。李万春曾在《戏剧报》上撰文说:"在《杨门女将》中扮演佘太君的谢涛,只有16岁,可是她却演出了老太君的气质,台上有份量,唱做有感情,戏很传神。另一天,她演《杀狗》中的儿媳,就如另换了一个人,演出了泼辣劲。"

  正当她在舞台上崭露头角、展翅欲飞时,谢涛正赶上变声期,她发现自己的嗓音和身段都发生了变化,不再适合演旦角了。她经过再三考虑,毅然决定改变行当,另找出路。于是她拜著名晋剧须生李月仙为师,成为"马派"(李月仙师承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马兆麟先生)弟子。改旦学生,这对谢涛来说何尝不是一次严重的考验。自己熟悉的行当放弃了,自己不熟悉的行当却要重新学起。

  须生在唱做念打上有一套同旦角完全不同的要求。其中,甩发、髯口、帽翅等须生必须掌握的表演基本功和旦角的水袖、扇子、手绢等表演基本功的不同,相距何止千万里。谢涛是有心人,这些都难不倒她。她用自己的勤学苦练掌握了这一切。排练厅里,练甩发,一甩就是一整天;回到家里,边看电视边弹髯口;帽翅断了,买副新的继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谢涛以惊人的毅力掌握了须生表演的基本功,实现了行当的转换。《杀驿》是须生硬功戏,谢涛扮演的黑胡须生吴承恩的帽翅功让观众叫绝;《卖画劈门》中谢涛扮演的白发老生白茂林又以髯口功和梢子功轰动剧场。1986年,她以《杀驿》参加全省戏曲调演,获得从艺以来的第一块主演金牌,这时她刚满18岁。此后的十多年,谢涛多方学习,四处求教,京剧、川剧、秦腔她都广泛涉猎,还到山西大学找老师专门学习声乐,掌握了科学发声法。谢涛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为她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迎接挑战,勇于登攀

  谢涛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演员。按说她靠着几十出久演不衰的拿手戏就能走遍天下,但是她绝对不愿意这样做,她在艺术上不断地探索、追求、创新,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谢涛说:"一个演员,最要紧的就是创新,不断地给自己出难题,和自己过不去,只有这样才能进步。""我们每天下乡演出,没有时间琢磨剧本、琢磨表演,但艺术要创新,要在继承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基础上创新改革,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样观众会越来越多。"改革,创新,谢涛不断地给自己出难题、压担子,使她面临着一场场挑战,经受着一场场考验。

  谢涛也演老戏,但不是老戏老演,而是老戏新演,注入了时代因素,适应观众的审美情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表演上,她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体验和性格刻画;在声腔艺术上,她师出有门,但不拘泥于流派、门户,而是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和个人特色的声腔之路,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在谢涛塑造的一个个性格不同、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充分体现了她的大家风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谢涛说:"传统绝对要继承,但不需要彻底继承。我对塑造人物、表演、声腔没有门派的观念。所有的大家都是不断地在创新,不会只限于继承。"经过多年的历练与实践,谢涛实至名归,已经成为这样的大家。

  谢涛表演的《芦花》《卖画劈门》《舍饭》等丁派传统剧目,以及《齐王拉马》《深宫情恨》《梦断寒宫》《烂柯山下》等一批创新和改编的剧目,既保持了晋剧的优秀传统和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又融入了当代审美需求的新元素,充满了新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她的创造性。

  特别是从1995年至2007年12年时间太原实验晋剧院推出了由谢涛领衔主演的3台大戏,即1995年推出的现代晋剧《丁果仙》、2005年推出的晋剧《范进中举》和2007年推出的新编晋剧《傅山进京》。《丁果仙》的成功反映了谢涛建立在灵气和悟性基础上的超常的艺术模仿力和艺术创造力,《范进中举》的打响显示了谢涛建立在深厚的艺术功底基础上的把握人物性格命运和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表现力,《傅山进京》的走红则表现了谢涛建立在深厚学养的基础上认识人物、理解人物和创造人物的艺术审美能力。三台大戏三大步,标志着谢涛在艺术上的成熟,成为继晋剧大师、须生大王丁果仙(艺名"果子红")之后被中国戏剧界前辈誉为"小果子红"的新一代著名坤角须生,把晋剧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

  谢涛和《丁果仙》

  传统戏中的须生戏有许多出,谢涛演传统戏,可以说是驾轻就熟,而以须生的行当演现代戏,反映现实生活,则完全是另一会事。所以,由演传统戏到演现代戏,对谢涛来说就是一个最大的考验。但是,谢涛成功了。

  1995年5月,谢涛主演的现代晋剧《丁果仙》在中国戏曲第二届"金三角"交流演出首场观摩演出中亮相。《丁果仙》人物时间跨度大,表演难度更大。谢涛不仅要以旦角塑造一个生活中的丁果仙形象,表现她从青年到老年几十年的坎坷人生,而且要以生行塑造一位艺术中的丁果仙--须生大王的形象,描写她的舞台生活,再现"果子红"当年扮演的一些年龄不同、身份各异的艺术形象。这种表演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谢涛认真研究"丁派"艺术的特点,基本上把握了丁果仙的行腔和表演风格,并融化于自己塑造的丁果仙艺术形象和丁果仙所扮演的人物的创作之中。剧中戏中有戏,谢涛出入人物,既演旦角,又演须生,靠着自己过硬的基本功--模仿力和创造力,成功地扮演了不同角色。谢涛韵味浓厚的唱腔,挥洒自如的表演,再现了丁果仙当年的风采,包括生活中的丁果仙和舞台上的丁果仙。第二场戏中戏,谢涛以不同的节奏和情绪演丁果仙以重病之身三唱《芦花》,表现了丁果仙由顺从到抗争再到拼死一搏的复杂的感情变化。第五场戏外戏,丁果仙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巧遇家乡卖烧土的秃小,谢涛用时而细语轻声、如拉家常,时而激情如潮、纵声高歌的唱腔,表达丁果仙他乡遇故知的丰富感情。谢涛颇有"丁派"神韵的表演和酷似"丁派"风格的唱腔,让观众仿佛看到风韵依旧的"丁果仙"重新回到舞台上。谢涛就是凭借《丁果仙》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戏剧大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化部"文华表演奖"。

  谢涛和《范进中举》

  新编晋剧《范进中举》是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历时6年打造的一台大戏,是谢涛投入艺术生命最大的一台戏。改编自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的晋剧《范进中举》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戕害下,一个以求取功名富贵为终生理想的古代知识分子被扭曲的人性和灵魂。

  主演《范进中举》,怎样表现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对于谢涛来说,完全是一个新的挑战,是她表演生涯中面临的最大课题。谢涛说:"我要塑造一个可怜、可悲、可恨、可敬的范进,通过他,我想拉近传统晋剧艺术和现代人的距离。"谢涛想到的是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想到的是通过这台戏搭建一座传统晋剧与当代观众的桥梁,她把这样一个重担压在了自己柔弱的肩上。

  谢涛细细琢磨、精心表演范进这个人物,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用时而低沉凄婉、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又慷慨悲歌的唱腔,表现范进在科举道路上屡试不第的无奈和尴尬,得知中举后喜极而悲的变态和疯狂,清醒后人生欲望的无限膨胀,把范进的一切情态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从范进的大喜大悲中,感受那个时代社会环境的人情冷淡和世态炎凉,体验范进苦涩、悲凉的人生道路。

  2005年10月,谢涛主演的《范进中举》参加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在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剧场"的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演出。梨园前辈有"不到天蟾不成名"的说法。谢涛在"天蟾"演出了,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谢涛在上海也就有名了。《范进中举》是继须生大王、晋剧大师丁果仙1936年上海演出之后,时隔69年晋剧再次走红上海滩。时隔半年多,2006年4月,《范进中举》再次到上海演出,谢涛获第十六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节戏剧表演主角奖。这是谢涛也是晋剧获得的第一个以"开拓创新"为宗旨的"白玉兰"奖项。

  《范进中举》的演出成功,引起了同行们的艳羡。上海越剧院青年团优秀老生演员吴群准备把《范进中举》移植为越剧。说来也巧,60年前,正是吴群的老师、著名越剧女老生张桂凤移植了晋剧大师丁果仙的代表剧目《打金枝》。时光流逝,六十甲子,两台晋剧先后被越剧移植,晋沪戏曲两度联姻,也是剧坛一段佳话。

  谢涛和《傅山进京》

  晋剧《傅山进京》使谢涛声名大振,使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剧团声名大振。剧团得了不少奖,谢涛得了不少奖。谢涛得的奖最重要的是:2007年在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上以得票最多的成绩获优秀表演奖第一名,2008年在第十八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节上获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这是谢涛获得的第二个"白玉兰"奖。艺术节给谢涛的颁奖词是:"作为当今晋剧界优秀的女老生谢涛征服了无数观众。谢涛在《傅山进京》中,她努力在气质上将傅山这个倔老头与儒雅学士、医道高手、书画名家统一起来,幽默风趣,令人经久难忘。"戏剧家郭汉臣先生题词是:"谢涛饰傅山,唱做双绝,堪称当今独步。"而剧目则获得了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中国戏曲学会奖"。 "中国戏曲学会奖"是中国戏曲学会设立于1987年的学会最高奖,奖励那些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学术性的开拓性剧目,表彰那些既继承传统、又锐意革新的戏曲剧团。这个奖项被誉为中国戏曲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奖项。20年来,只有上海京剧院的《曹操与杨修》等12个剧目荣获此奖,《傅山进京》是第13个获奖剧目。中国戏曲学会的颁奖词是:"《傅山进京》是一本优秀的晋剧,优秀的历史剧","我们在该剧中看到的是傅山坚持中原文脉,即作为士人刚正不阿,坚守志节,维护人格,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应该继承和发展的文化自觉精神。"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先生称赞《傅山进京》是"晋剧建设的新起点"。

  这些颁奖词和前辈赞词,是对谢涛表演艺术的高度评价。谢涛是一位用心演戏的艺术家。她善于体验人物独特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情感。她创造的任何一个角色,都必须是她理解了的,真正做到她不仅演谁像谁,而是演谁是谁。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难,其中甘苦只有我们的艺术家谢涛自己知道。谢涛在扮演傅山这个角色时,她认真地研究了傅山这位有着独特经历和独具个性的明末清初的名士。她阅读了有关傅山先生的史书和传记,了解了傅山其人其事。作为艺术家的谢涛很好地把握住一点,那就是:史书、传记里的傅山是一个历史上的真实的人物,而晋剧《傅山进京》里的傅山则完全是一个经过艺术加工和艺术创造的舞台形象。谢涛正是从傅山是一个艺术形象出发来把握傅山、理解傅山、认识傅山。这种认识和理解是谢涛扮演傅山取得成功的关键。她演的是"一个文人戏,一个人文戏",一个"风骨文人"的戏,而不是一台历史剧。

  《傅山进京》排演后,由于剧本好、导演好、音乐好、舞美好、灯光好,当然更重要的是由于谢涛的唱腔、表演好,大家都觉得是一出好戏,但是谢涛并不满意,觉得她演的还不是理想中的傅山。经过她再一次的研读、思考、琢磨,她的思想忽然开通了。在她的脑子里的傅山不再是一个"老生"的躯壳,而是"一个有思想深度、和蔼可亲,而对权力包括皇权在内的精神桎梏却没有一点'奴相、媚骨'的老人",是一位"仙风道骨、潇洒飘逸、博学多才却童心不古"的智者、斗士,是"没有一点文人的矜持与清高",坦然和超脱的老人。谢涛对傅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后,回到舞台上去演,就觉得有了"根"的感觉。谢涛说:"如开场傅山与身边人的一段戏,中间与玄烨的'雪夜论字',后面的'午门拒跪'等,我都能体察到傅山当时的那种情态与神态,在追求'形似'的同时,向他的心灵世界靠近,努力做到'神似'。"找到这个"根"对谢涛来说非常重要,在她后来的演出中,她就觉得多了一点内涵,多了一点"思想",多了一点靠近傅山的自觉意识。谢涛认为,"表演技巧的运用和唱腔风格的把握,首先得是傅山这个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唱好'就行。"谢涛经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她演傅山就是傅山,她成功了。

  在野寺"雪夜论字"一场戏中,通过评诗论字把一场旧臣与新主的地位悬殊的激烈斗争诗化为人物内心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谢涛表演适度,不卑不亢,语含机锋,不动声色,不求外部的强烈效果,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地表现了傅山对中原文化的坚守和玄烨尊儒惜才、求贤若渴、海纳百川的天子气度。傅山在青灯下写遗嘱与过世的妻子对话的戏,谢涛饱含激情,用婉转凄怆的唱腔表现傅山对妻子纯真的感情和无限思念。在"午门拒跪"的一场戏中,傅山感慨良多,并得出了明室"实亡于奴,非亡于满"的认识,是人物思想的升华。在这场戏中,谢涛用强烈的舞蹈动作和酣畅淋漓的唱腔,表现傅山此时的悲壮情怀,表现出谢涛认为的这个"真正的男人"的强烈个性。

  2007年7月20日,《傅山进京》在北京长安大剧院拉开帷幕,两天演出,好评如潮,得到专家肯定,受到观众欢迎。这是傅山诞生400年来,其形象第一次全面而立体地呈现在舞台上,傅山的思想、气节、书法,乃至拳术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一个真实的傅山借此走进了普通观众的心中。

  

  《打金枝》谢涛饰唐王

  服务群众,德艺双馨

  谢涛在山西演艺界以人品戏品俱佳著称。大家说起谢涛都认为她不仅技艺超群,而且戏德高尚,为观众所喜爱,为人们所敬重。她是省文联表彰的"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是中共太原市委树立的"精神文明建设标兵",还是省人大代表、省特级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太原市人大代表、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名誉院长。这一切荣誉的取得来自于她的艺术成就,更是由于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视观众为衣食父母,为观众送戏上门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她虽然已经是名角,但是她永远不忘农民观众,也是为了剧团能够生存下去,谢涛依靠自己的"明星"效应,剧团下乡她都要随团演出,一年要在农村演出200多场。她想着农民,也想着重点工程工地的工人和城市的众多戏迷。

  1995年,从大年初一起,谢涛随团到太旧高速公路工地连演5场,正月十五又上万家寨引黄工程工地为工人们演出。数九严寒,谢涛和大家一样穿着单薄的戏装登台,认真表演,不敢稍有懈怠,因为要对得起每一位观众。有时过度的劳累击倒了谢涛,但她看到观众期盼的眼睛,忍着病痛也要登台献艺。一次在凛冽寒风中演出,有的农民观众在台下喊叫:"谢涛,好乖女,避开点风,别把嗓子吹坏了!"谢涛听到后泪如泉涌。一次在倾盆大雨中演出,谢涛把雨衣雨伞送给台下冒雨看戏不肯离去的热心观众。谢涛还经常参加扶贫演出、赈灾义演等公益性活动,来服务群众、回报社会。

  1995年5月,中国戏曲第二届"金三角"交流演出在太原举行,谢涛在代表山西交流的一台现代戏《丁果仙》里担任主角。可谢涛已经怀孕几个月了。怎么办?医生建议头胎不要流产,因为这会留下后遗症。同家里人商量,没一个同意她做流产手术。况且自己也已28岁了,该要个孩子了。但是为了这次演出,她要塑造好丁果仙的形象,瞒着公婆和父母还是到医院做了人流手术。手术后的下午,她就去上班,9天后参加了正式演出,获得成功,但在台下却要依靠输血输液来恢复虚弱的身体。

  年轻时的练功,常年的下乡演出,使谢涛落下了不少的病痛。她常常忍受着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的折磨,甚至手骨断裂,都要带病演出。台上她照样是生龙活虎,但是谁知道她一下台却是大汗淋淋,甚至瘫倒在地。谢涛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演员,即使生病了,但只要票卖出去了,打完点滴也要上台。"

  领军人物和文化使者

  晋剧是一种文化,谢涛就是晋剧文化的传播者和晋剧的文化使者。在晋剧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位演员能够把晋剧带得这么远,走遍全国,走出国门。她带着自己的剧目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山西唱到全国,从中国唱到世界。

  在谢涛的思想中,把晋剧送给更多的观众,让更多的人所接受,是她的使命和责任。她首先想到的是农村观众,农村毕竟是当今戏曲最主要的市场,农民是戏曲最忠实的观众,离开农村这片土壤,戏曲将无法生存。2007年11月和2008年4月,剧团先后到法国巴黎和俄罗斯圣彼得堡演出,走出国门的演员们大开眼界,十分高兴。有个小演员对谢涛说:"咱们演出要总是这样多好啊!"她赶紧说:"那可不行,我们主要的生存市场还是在农村。"不过,谢涛想得更多,农村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但是城市的观众同样不可忽视,因为中国的戏曲就是产生于城市的。

  2005年10月,在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谢涛领衔主演的《范进中举》获得成功。她对上海的媒体说:"我们团常年四季在乡下演出,一年大概要演出二百五六十场,但去城市却不多。我认为晋剧发展更广阔的市场应该在城市。这次来沪演出,能够把晋剧推出去,对争取城市观众也有好处。"作为省人大代表,谢涛2006年1月在省人代会上说:"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现在每年演出200多场,全部都在农村。文艺演出固然应该下乡,但如果所有演出都在农村,走不进城市,这也不合理。"可见,谢涛既把农村市场视为剧团的生存基地,也把城市舞台看作戏曲发展的广阔天地。城乡二元戏曲市场,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废。作为城乡观众都喜爱的艺术家谢涛,她的心胸和视野是多么宽广。

  中老年人是谢涛的基本观众,这是她时刻都牵挂在心的戏迷群体,但是,谢涛的眼光更放在青年人身上,因为是他们决定着戏曲未来的命运。这方面她更愿意从大学生观众的工作做起。2008年5月,谢涛带着《傅山进京》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出。在北大演出这台文人戏希望能找到更多的知音。演出取得了成功,深受北大学子的欢迎。他们的反映是:"这是作为中国文化摇篮的山西和华夏学术重镇的北大的双峰聚会。"2007年7月,新编晋剧《傅山进京》在北京长安大剧院亮相,受到一批由20多岁的女孩子组成的"北京鸣越社"的越剧"粉丝"们的追捧。她们为谢涛的表演所打动,在剧场高声齐喊:"一、二!谢涛我爱你!"她们说:"谢涛让我们喜欢晋剧,以后也一定会关注晋剧的发展。"

  谢涛的主要观众在山西,但是她要走出山西到全国经受各地观众和专家的检验,吸收不同剧种文化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表演。每排出一台新戏,她都要进北京,到上海,在中国的顶尖剧院同观众见面。于是就有了《范进中举》2005年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演出,有了《傅山进京》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演出。2007年、2008年,谢涛连续两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演出,使全国亿万观众在电视屏幕上目睹她的风采。谢涛的足迹没有止于中国,而是走向了世界。2007年11月,晋剧首次走出国门,《范进中举》以整出戏赴法国参加第二届中国巴黎戏剧节;2008年4月谢涛又带着9个折子戏到俄罗斯圣彼得堡演出,把晋剧的声音传播到欧洲大地。这意味着晋剧这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艺术在世界观众的面前亮相,并得到认可。谢涛最大的愿望是,在时间分配上,一年内,能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农村演出,三分之一时间在城市演出,三分之一时间用来学习、创作和进行国际交流。谢涛的时间表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追求、不断创造、不断进取的时间表。

  谢涛说:"不要把戏曲当作一件文物摆着,戏曲要让它流动。古老的戏曲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才会赢得观众。"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老年戏迷到青年观众,从山西到全国,从中国到世界,让晋剧这枝艺术之花墙里墙外都芬芳,谢涛带着晋剧走得好远好远,谢涛也看得好远好远,作为一位年轻的艺术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和气魄,不能不让我们感动和敬佩。

  谢涛的大观众、大舞台的戏曲现代理念,谢涛对晋剧开拓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的强烈愿望,正在她的艺术实践中得到比较满意的体现。谢涛自觉地承担起发展晋剧艺术的历史使命,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晋剧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谢涛正年轻,未来的道路还很长,观众期待着她在今后的艺术人生中谱写出新的更加璀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