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底部区间的“绝望系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11:01

股市底部区间的“绝望系数”

    本文首发于《上海证券报》2010年8月3日。

   “六月买股,十二月买房”会成为今年的流行语,但我不会忘记本人在2007年对股市“问鼎八千点”的误判,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判断股市顶部和底部的分析方法,因为有价值的方法和指标要比预测更加重要。2008年10月首次提出“情绪性底部”的概念,这一次讲“情绪性底部”再度形成,还是用了几个量化指标,其中分红率,市盈率和市净率都属于基本面的指标,而新股的“破发率”和交易量的“绝望系数”则属于情绪面的指标。此外,从楼市地震看股市遭殃是从政策面分析股市情绪面的悲观状态,由此推论“十二月买房”的判断,主要依据之一是股市反弹的乐观情绪将在3-6个月后传导到楼市,这个情绪面的判断还有待未来的市场走势来验证。

   “股市在绝望中落地,在欢乐中升腾,在疯狂中结束”,这是索罗斯先生的不朽名句之一。把大师的思想演绎为量化的指标可能是我的“狗尾续貂”,但对于心态健康的投资人来说,至少是有益无害的参考。以沪指6124点区间的交易量均值为“疯狂系数”,以沪指1664点区间的交易量均值为“绝望系数”,二者的比值为1:0.20。以此为参数,2009年7-8月沪指3478点区间的交易量均值为疯狂,今年5-6月的交易量均值为绝望,二者相比的比值为1:0.24,因此可判断股市大幅下跌的空间有限,得出结论:六月就是底部!

   股市的绝望与疯狂指标具有双重参考意义:第一,参考其他基本面分析数据预测超跌企稳;第二,参考其他基本面分析数据防范股市的过度疯狂。具体说来,如果沪深两市的合计成交量连续数日为底部区间交易量的4-5倍之时,股市的“情绪性顶部”可能形成。从长期趋势看,具体的量化数据如交易额的数量将逐步提高,但疯狂与绝望之间的交易量比例则大致不变,因此可作为辅助性的股市预测工具。股市分析有三大流派,基本面研究的优点在于选股,技术面研究的优点在于选价,行为面的研究则重于看“势”,三者缺一不可,分别对应于股市的“三驾马车”:业绩增长、资金流量和情绪状态。

   但是在中国,我们还必须关注政策面的动态,因为:政策如风,货币如水,风动水动,水涨船高,这是中国经济的政策“风水学”。如何把握股市波动背后的政策面效应呢?坦率地说,这更是一道“测不准定理”的模糊数学难题。然而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会通过“沉默的多数”显示其不可抗拒的力量。据我观察,政策作为“闲不住的手”如果顺应了市场,政策就会立刻生效;政策作为“闲不住的手”如果与市场趋势相悖,政策就会在三个月内效应递减,甚至完全失效。根据这个传导机制,我们就可以用基本面的分析把握股市的价值中枢,再导入政策面与情绪面之间,股市和楼市之间的互动性,就可以分析政策面的决策通过情绪面对股市楼市产生的冲击波,界定股市楼市的超跌和疯涨,进而寻找股市的“情绪性”底部或顶部。

   比如本次楼市的“政策地震”,股市显然是在蒙受“池鱼之殃”,在悲观情绪的引导下跌破了股市基本面支撑的价值中枢。由此判断,既然是政策面的突发事件引发了股市的“破位”下跌,恐慌性下跌的趋势将可在三个月内自我修复,因此可以判断,6-7月间沪指从2319到2600点以上的回升既非反弹亦非 反转,应定义为股市的修复性回升。如果是这样,股市的修复性回升将会在此前基本面分析所确认的价值中枢附近止步,年内突破年初点位的可能性就很小,所以我认为,年内股市上涨的空间有限,今年“卧虎”之势不变。

   股市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同时也是投资人群体的情绪面指标,政策面影响资金面,进而影响情绪面,这是中国股市的“政策市”特征之一,不可等闲视之。政策性的短期影响永远不会改变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周期波动,这是我们研判股市趋势的理论前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