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底部特征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20:50

股市底部特征2

    1.市赢率:股票市场永远在超跌和超涨中循环往复,2007 年造就了平均70倍市赢率的超级泡膜,那是因为牛市,现在平均市赢率不到20倍,但仍然没有到底部,真正的底部历史早就告诉我们,会出现10 倍,5倍市赢率的股票,而平均市赢率应该在15倍以下,底部才会真正的到来。

  2.市净率:底部来临的时候,起码有30%的股票跌破每股净资产,70%的股票的市净率在1-1.5倍之间。现在肯定没有,根据我的研究,目前有三只股票跌破了每股净资产,而研究发现,这三个股票各个都是铁公鸡,很多年都不分红,同时业绩也非常的难看。虽然买了股票就等于买了公司,但不挣钱又不分红的公司谁又愿意要呢?如果大家听信报纸上的一面之词,不上当才怪呢!

  3.价格:我记得在2005年底部起动的时候,没有一只100元的股票,同时出现有几毛钱的股票,而现在的茅台还高高在上,就连每股净资产为负的ST股票的价格也在两元以上.这能叫底部吗?

  4.成交量:成交量是底部最重要的指标,2005年底部的时候上海A股的成交量曾经跌100亿的规模,人气低迷可见一斑,而现在的成交量最少也有400亿,怎么可能是底部呢?按照现在的基金的规模,底部的成交量应该在200亿的规模。看来还需要长期的等待。

  5.人气:牛市的时候交易大厅人满为患,而现在呢?根据我调查的一个营业厅,现在还至少有一半的席位还有人在操作,在挣扎,他们还没有绝望。而底部来临的时候,市场一片萧条,唯一留守的人也是在观望和等待,端着一杯茶来,带着一副牌来,边打牌,偶尔观望一下,人们一提起股票就封嘴。甚至有人跳楼上吊投河,家庭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人们的信心彻底的绝望,而现在还有人有奥运牛市的梦想。没有绝望哪有希望。希望在绝望中诞生。新生在逝去后投胎转世,这就是轮回。

  6.证券部门:萧条的最好的表现就是大量的证券公司经营亏损。

  7.基金:底部的时候开放式基金的净值几乎看不到1元以上的。大部分是跌到净值以下。而封闭基金出现30%以上的折价。

  8.舆论:现在的舆论还基本上是一边倒的底部已经到来论,如果大家都说底部到来了,那底部绝对不可能到来,只有舆论一边倒的说底部还在探寻中,这个时候底部就在眼前。

  9.技术:底部是技术无法分析的,技术是历史的总结,而实践证明,未来虽然有时候和历史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但永远不可能重复历史,否则历史学家和证券分析事这两个名称就成为永远的历史了。而那些所谓帮助人挣钱的分析软件注定永远是骗人的鬼把戏。

  10.大股东:曾经底部的时候,出现非常之多的大股东的增持案例。根据我掌握的案例是中国联通出现大股东增持是在2.25元左右,而华电国际是在 2.15 元大股东开始增持。而现在出现的大股东增持案例已经是今非昔比,在我看来完全是在做秀。因为他们的增持的价格高的有点吓人。只有在股票价格极低的时候出现的大股东增持才能反映底部的特征。

  11.分红:真正有投资价值的股票的价格应该在分红收益率超过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而目前超过这个线的股票寥寥无几。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底部还需要我们耐心等待。很多专家鼓吹的银行股有所谓的投资价值,经过我用国际标准的分析方法分析,无论市赢率,市净率都差远了,更不要说最多2%的分红收益率了,所以大家千万别听机构忽悠。

  12.指数:真正的底部是指数在最高点跌去了80%,前一轮熊市印证了这一理论,现在看来离这个指标看来不远了。当然时间还需要不断的延长,行情不断的反复,一直这么折磨到90%的人都绝望了,底部就来了。

 

    俗话说:“测顶容易测底难”。可见判断底部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律,股市底部往往有以下特征。
  1,K线。主力进场表现在K线上就是阳线出现,并且数量增多,实体变大了。即阳线多阴线少,阳线长阴线短。底部就越来越近了。当一根标志性的K线出现,则意味着底部确立。
  2,形态。底部形态就是底部不创新低,顶部不断抬高的形态。如“双底、多重底、头肩底、圆弧底等”,向上突破经过确认,不再跌破颈线位就是底部。
  3,趋势。长期趋势线向上拐头就是底部区域。首先30日均线向上拐头意味着中期走强,至少有20%的涨幅。250日均线是牛熊分界线。有效突破后成为市场转强的重要标志。是全仓买进捂股的理由。
  4,成交量。底部区域应上涨放量,下跌缩量。即量价配合良好。
  5,时间。因为底部区域时主力在低位消化散户筹码的一个过程,所以在低位震荡整理的时间至少在3个月到半年以上。

 

    十几年前上国际贸易课时,有一个理论叫“蛛网理论”说的是农产品,如果某一年收成不好,价格爆涨,那么第二年就会有很多农民专门种植或养殖这种产品,这样第二年供给太多,农民就会亏钱。第三年,由于农民抛弃了这种产品,所以这种农产品又会涨价。以此类推,农产品永远都在这种涨价与降价的循环中摆动,就像一只蛛网。蛛网有一个特点,它是一根丝织成的并不是闭合的圆圈,用数学术语说是不收敛的。这与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会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价格来平衡供需。恰巧这两年的农产品给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比如说猪肉,前年猪肉便益,结果去年涨价,又赶上猪蓝耳病,雪上加霜。今年终于重新来过,却遇上五十年不遇的雪灾,小猪仔冻死不少,所以猪肉价格还没太多回调,让高盛这样的投资公司都看到在中国养猪的巨大商机,但再往后可能就不一定那么乐观了。

    一般而言股票的买卖类似商品的供求,通过买卖双方的博弈达到估值的相对稳定,这也是价值投资的基础。像美国这样的市场去年到现在遇到了那么多问题,至少比我们要大得多,股市一年下来也就调整了10%多一点,从最高点算起20%多一点。可看看中国股市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不知是不是由于中国的农民还占绝大多数人口缘故,反正中国股市的规律更符合农产品的蛛网理论,其估值的波动是不收敛的,似乎总在两种极端之间摆动,要么是估值的上端极限,要么就直奔下端极限。

    去年这个时候,研究员推荐一只高价股,说两年后可以看到500元。当然道理是很确凿的,定单已排到了三年后,每年产能持续增长,净利润率不断提高。不过现在显然离目标价已经极其久远,也没多少人再提起它了。同样是去年这个时候,如果你去银行,总会发现客户经理向你推销基金,他们说,股市肯定涨,唯一的问题是能涨多少。一年过去了,现在的情景仍然可以说非常相似,只是方向完全相反。如果你打开股市软件,几乎每天都会看到下跌,唯一的问题是能跌多少;而对于那只曾经的高价股,估计研究员会告诉你,现在不卖明年更惨,因为明年经济会下降,订单会下滑,毛利率下降会吃掉盈利,到那时候你会发现估值是更高了而不是更低了。

    从这点看价值投资在中国股市还不能说是适用的,如果适用最多也只是局部的、短时间的适用。那么从其他的股市定律看,股市下端的极限有什么规律可借鉴呢?现在是历史市盈率的低端,如果这个底不是下端极限,那么可能还有三个规律,一是总市值跌破去年GDP的50%,这个点位大约在1900点;第二个是市净率达到历史低位PB1.74倍,大约是1500点;最惨的一个是以往大泡沫破灭的跌幅80%,大约是1250点。最终底在何方,现在不得而知,不过古老的格言告诉我们: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每次都自有规律可寻。这次的规律是什么?如果有人猜对了,成功抄底一定会所获不菲。

    注:前段时间预测股市最极端的情况是1500点,不过,2000点以下就进入投资区域,谁能精确知道底部位置,从目前的反映来看,指数和人们的反映表明离底部越来越近。越恐慌,指数越低,安全边际越高。

    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所有的经历和等待,就是为了积累经验,为了抓住机会。

 

沪深股市自高点调整以来已近一年的时间,最大跌幅达64%。由于当前市场对于宏观经济未来走势仍不乐观,并导致市场对于上市公司整体市盈率(PE)发展态势的预期十分悲观,因此以PE作为衡量市场是否便宜遭到普遍质疑。在此情况下,我们认为,市净率(PB)这一指标更能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从PB的角度来认识当前市场所处阶段也许更为合适。
  A股市净率仍高于历史低点
  上证综指从2007年10月16日最高点6124点下跌到2008年9月6日的最低点2135点,沪指的平均市净率由6.7倍跌至2.53倍。
  从历史数据来看,以整体法按当年一季度报表数据不调整的方式计算,2005年6月6日A股998点时全部A股市净率为1.64倍,沪深300为1.70倍;2008年9月6日的全部A股平均市净率为2.63倍,沪深300为2.62倍,低于A股市净率近10年来的平均水平3.93倍,但距离历史最低的1.64倍市净率仍有60%以上的差距。由此可见,目前A股市净率和历史低点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但如果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则目前的市净率也是接近合理位置的:
  首先,近年来原材料、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大幅上涨,上市公司的重置成本也大幅上升,其实际价值远高于账面价值,而上市公司会计准则上通常采用历史成本计价,账面净资产会被低估,这部分增值的价值并未反映到净资产中,从而显得市净率较高。
  其次,2005年至今,大量的金融银行股在A股市场上发行上市,A股市场的产业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金融银行为代表的服务业市值占比显著增加而工业企业市值占比大幅减少。由于轻资产的服务业所占比重的大幅上升,A股市场平均市净率理应得到提高。
  以2008半年报统计,A股整体净资产收益率水平为8.43%,远高于1996年的5.52%和2005年中期的2.54%,而且金融、房地产等权重股板块净资产收益率均为2005年的3倍以上。这些数据表明了上市公司利用单位净资产创造利润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市净率也应当相应提高。
  因此我们认为,当前A股市场的市净率是接近合理区域的,相对水平也是接近于2005年的历史低点水平。
  A股市净率已接轨国外股市
  通过与全球其他主要市场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目前A股市净率值也已经接近美欧等成熟市场的估值水平。
  根据9月5日汤森路透全球股市估值,目前沪指静态市盈率16.05倍,市净率2.55倍,沪深300指数静态市盈率15.19倍,市净率2.65倍,而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静态市盈率13.73倍,市净率2.75倍。中国股市的市净率已经低于美国股市,市盈率略高于美国股市。而印度股市平均市净率约为3.4倍,明显高出我国。
  我国A股市净率已经接近甚至低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并且显著低于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此外,我国的GDP增长率相对较高,经济快速增长和上市公司利润的高增长潜力,很大程度上使得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市场合理位置。
  “大小非”减持是关键
  考察市净率的高低是否合理,还需要重视一个因素——市场容量(市场供求关系)。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以前,A股市场容量还相对较小。截至2005年12月20日,我国A股市场流通总市值为9771.79亿元,可供流通交易的股票很少,因此当时的市净率偏高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随着“大小非”(股权分置改革产生的大量限售股和IPO发行的大量的限售流通股)的逐步解禁,市场容量大幅度增加。目前A股总市值约为18万亿元,流通市值约5万亿元。一旦A股进入到全流通时代,市场容量将是2005年底的18倍多,是目前市场容量的3.6倍,市场将出现流通股票的供应量远远大于需求量的局面。另外,由于“大小非”的成本都比较低,接近或者略高于净资产,而且数量巨大,超出流通股数倍之多。如果所有的“大小非”都进入到流通市场中来,那么显而易见,目前2.65倍的市净率还是相对过高的,市场仍然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
  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大小非”减持是目前A股市场何去何从的关键。尽管管理层接连出台管理大小非解禁的政策,如大宗交易、信息披露及可能推出的二次发售等,但这些政策的作用短期来看还不明显。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最近披露的2008年6月和7月的数据可以看到,6月份大小非减持了4.51亿股,解禁29.61亿股,比值为15.23%,而7月份沪深两市合计大小非减持了8.46亿股,解禁25.34亿股,比值为33.39%,7月份“大小非”减持的速度明显加快。另外,“小非”减持的速度快于“大非”,数据显示,7月“小非”限售股累计解禁了56.4%,其中减持比例达43.51%。而大非累计解禁11.68%,减持17.24%。随着流通股份不断增多,市场只能通过持续下跌来被动应对供需平衡。
  伴随着大小非解禁速度加快,我们还发现,尽管大盘跌幅巨大,但市净率偏高的上市公司的“大小非”仍倾向于减持。2008年7月7日,汇通集团和四川圣达两公司均发布大股东减持股权的公告,其中汇通集团2008年度大股东出售304.25万股,四川圣达大股东出售325.75万股。2008年8月26日福日电子刊登关于公司控股股东所持股份减持的公告。汇通集团、四川圣达和福日电子9月2日的市净率分别为5.02、5.59和5.1倍。
  而大股东宣布增持股票的上市公司市净率都相对偏低。继有研硅股和新兴铸管“尝鲜”大股东增持新规后,9月3日,通宝能源和吉林森工同时公告称,9月2日,两公司的大股东通过二级市场分别买入各自公司股票87.17万股和319.82万股。比较增持公司和减持公司的市净率(如图2)可以发现增持公司的市净率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而减持公司的市净率则普遍高于市场平均市净率。
  通过市场市净率横向、纵向的比较以及市场环境的分析,不难看出,如果政策能有效地疏导“大小非”的减持,而不对流通市场造成过大冲击的话,那么目前的市净率是比较接近合理区域的;反之,则市场仍有下行的空间,市净率仍然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