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中国的省际差异正在缩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45:06
2010年08月12日 09:08:15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专访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
处在“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省区数量及所占人口比重显著增加,而处在“第三世界”的省区及所占人口比重则显著减少,处在“第四世界”的省区已基本消失

沉重的压力和高昂的生活成本让不少年轻人逃离大都市,但也有人因为憧憬而坚守。图为都市中的一对购房情侣。记者 韩传号/摄
上海人均GDP水平居中国大陆之首,在2009年达到1.1万美元,而较为落后的贵州同期仅为1502美元——这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的中国2009年人均GDP3566美元也相差甚远。
大约十年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将中国概括为“一个国家,四个世界”。十年过去了,与人们感受到的地区差距日益扩大不同,胡鞍钢认为,中国各个“世界”的差距正在缩小。
GDP标准:“第四世界”消失
《国际先驱导报》:你2001年在《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中提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衡量标准是什么?
胡鞍钢:2001年时,我是按照世界银行对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组标准进行划分的。在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高收入国家的平均人均GDP水平为24430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人均GDP水平为8320美元,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人均GDP水平为3960美元,低收入国家的平均人均GDP水平为1790美元。 根据上述标准,通过比较1999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均GDP水平(按PPP计算),可以把它们划分为四个组别,分别是高于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上海和北京,我称之为中国的“第一世界”;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但低于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和辽宁,称之为中国的“第二世界”;高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河北,以及东北和华北中部地区,是为“第三世界”;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为“第四世界”。
Q:近十年过去了,这“四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A: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行列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同时,中国的地区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果我们仍沿用相同的方法,对2009年的数据进行分组的话,可以发现,处在“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省区数量及所占人口比重显著增加,而处在“第三世界”的省区及所占人口比重则显著减少,处在“第四世界”的省区已经消失。
根据《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人均收入水平分类标准,按高收入国家平均人均收入水平37141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人均收入水平12297美元、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人均收入水平4592美元以及低收入国家平均人均收入水平1407美元计算,处在“第一世界”的省区有上海、北京和天津,处在“第三世界”的省区有安徽、江西、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和甘肃,其余的、多数省区市处于“第二世界”,已没有任何省区处于“第四世界”。
HDI标准:“第一世界”人口猛增
Q:可是现在仍有“四个世界”的说法。
A:除了使用人均GDP或人均国民收入外,还可以使用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作为衡量世界各国,包括各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 采用与人均GDP类似的分类方法,可以将人类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组别,分别是高人类发展水平(HDI≥0.80)、上中等人类发展水平(0.80>HDI≥0.65)、下中等人类发展水平(0.65>HDI≥0.50)和低人类发展水平(0.50>HDI)。
通过比较各省区的人类发展指数,也形成了与人均GDP类似的“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的地区发展格局,但是其特征不同于用人均GDP所描述的格局。
Q:以HDI标准,“四个世界”近十年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A:改革初期(指1982年)中国人类发展水平比较低下是因为大部分省区都处在“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1982年,中国仅有上海和北京处于人类发展的上中水平,人口比例仅为2.10%;有56.54%的人口处于下中等人类发展水平,41.36%的人口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
近30年来,中国的人类发展地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主要集中在“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转向集中在“第二世界”和“第一世界”。从1982年到2008年26年期间,“第一世界”人口比重增加了48.8%,“第二世界”人口比重减少了5.6%,“第三世界”人口比重减少了56.3%,“第四世界”人口比重减少了41.4%。这一格局的变化促进中国整体人类发展水平的跃迁,每隔一个时期上一个台阶。
搜索更多GDP 第一世界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