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幸福感与进步感——奴役与反抗的心理因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37:10
一切幸福的境界,一切满足的情感,就其性质而言,均属消极,换句话说,也就是脱离了痛苦而成的,痛苦则是人生的积极原素。 —— 叔本华。
回首过去,将今天的社会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那些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比较,人们普遍会有一种幸福感与进步感。人们总是很主观地认为,生活在现代与生活在过去相比较,现代的确更能令人产生幸福感与进步感。换而言之,也就是说活在现代的人比活在过去的人更幸福。
但事实的确是如此的简单吗?
在此,我们首先探讨一下,幸福感究竟是什么。
幸福感是主观的,是一种主观的臆想物,它是一种由对比而产生出来的感觉。幸福感与不幸感是两种相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东西,不存在仅仅只有一方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在一个社会上,若人们普遍拥有幸福感,那么这个社会自然就会比较稳定。
那么,幸福感到底是怎样来的?
人类所处的,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永远不是完美的,为了适应这种不完美的环境,人类创造了一种叫做“忍耐”的东西。可以说,人类的所谓幸福感,其实就是忍耐度高于社会与人自身的状况。
为什么奴隶社会时,奴隶会心甘情愿被奴隶主赤裸裸地奴役而不反抗?
因为,在当时,他们只有当奴隶,才不致于饿死,也就是说,当一个奴隶成为了他们唯一的生存方法。因为是唯一的生存方法,所以他们只能心甘情愿地被奴役主奴役,只能忍耐残酷的现实,认同残酷的现实,接受残酷的现实,而不会想方设法去反抗,也不会认为自己是不幸的。有许多时候,他们甚至会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他们毕竟能生存下来了。在那个生产力极度落后,生存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生存是最高的,也是唯一的追求。
那么,为何奴隶社会最后会走向灭亡?为何一个新的社会——封建社会能走上历史的舞台?其直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奴隶们的忍耐度降低了,而他们的生活条件与社会地位并没有相应地调高。当他们再也无法忍受这个社会,这种权力,权利与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的时候,暴动与革命自然就来临了。
若人的忍耐度能用数字来量度,人类社会的公平,公正,合理,自由程度与财富也能够用数字来衡量,那么我们就能够得到这样的一条式子:1(忍耐度):1(社会环境)=社会稳定。
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决定了社会是绝对不可能永远维持绝对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上层阶级将越来越富有,而底层阶级的生活却没有什么改善,对于底层阶级中的人来说,他们的处境和以前是一样的,但他们的忍耐度却大大地下降了。
当忍耐度的指数小于社会环境的指数的时候,社会就必然面临变革。
再奴隶社会的后期,奴隶们看见奴隶主们的生活蒸蒸日上,但自己的景况却维持不变(有时候甚至更为糟糕了),此时他们的仇富心理与日俱增,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只要他们争取,反抗,他们的生活就能变好。当成为一个任劳任怨的奴隶未必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当反抗能使得社会重新变得能符合他们的忍耐度时,那么,一个新的社会就此诞生了。
由上述推理,我们可以知道,生产力的发展并不能直接推导出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的原因并非是为了继续发展生产力,继续发展生产力只是生产关系变革所带来的后果而已。变革的真正原因是底层阶级忍耐度下降。
因此,社会发展的正确的基本模式应该是: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加大-底层人民的布满-忍耐度的降低-生产关系的变革。
若忽略了中间的环节,而只看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而得出由生产力的变化直接推导出生产关系的变化的结论,那是非常片面的。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上面我所推理出的只是最机械化的模式,实际上,许多其他的东西也能影响忍耐度,如本地区的宗教,习俗,文化,甚至是预言。这些东西经常会插手到模式的中间环节去,所以基本模式会在不同环境中产生不同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的进程可以用一种十分简单的循环来说明,那就是:忍耐-反抗-变革-忍耐。。。。。。
幸福感与不幸感皆是源自此对比。一个人认为他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由于他将他现在的生活与比他现在的生活坏的生活相比较。
一个人是如此,整个社会也是如此。
人们要评价所处的社会是好是坏,主要采取两种对比方法。一,是将当前的社会的总体与过去的社会的总体来作比较,二,是将现在社会的上层阶级A与下层阶级B的处境来作比较。
在一般的情况下,运用方法一,人们得出的结论往往能令自己产生幸福感与进步感的,而用方法二,则会使人对社会的现状感到不满,从而要求进步。
那么,一般来说,人们是在何时使用方法一,又在何时使用方法二的呢?
在一个旧的社会淡去,一个新的社会对此取而代之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运用方法一,而当这个新的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则会使用方法二。
运用方法一能令到新的社会得以稳定地发展,运用方法二则使得已经由新变旧的社会产生变革的动力。
人们普遍地认为,奴隶社会中的奴隶的幸福感会比今天的民工少。之所以有此判断,除了客观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的主观因素。人们在作比较的时候,并非用奴隶的忍耐度来作为衡量奴隶的幸福感的尺子,而是用现代人的忍耐度来作为尺子放到古代的环境中去。这样一来,人们就会认为现代人的幸福感会比古代人的幸福感要高。
同样,对于未来的设想也是如此。人们将现在所无法实现的美梦,把比现代社会更为公平,公正,合理,自由,民主,富有,人性化的社会设想放置于关于未来的幻想中去,然后用现代的忍耐度来比较,就会得到未来的人类会将会得到比现代更多的幸福感。
这种用某一个时代的忍耐度来作为尺子衡量两个不同的,一新一旧的社会的做法,令人们产生了进步感,使得他们认为社会是正朝着一个越来越能使人幸福的地方前进。他们其中的好大一部分人甚至会认为,照此进步下去,人类终将会步入一个终极的,如天堂般美好的社会中去。
但从我们之前所作的推理中,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个结论——人类是从来没有真正幸福过的!而且人类也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难道,人类是真的从来没有幸福过,也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吗?!
是的,人类从来没有真正地,绝对地幸福过,但也没有绝对地不幸过。不单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人类的幸福感与进步感都将以一种波动的形式维持着一个相对的平衡。
没有幸福社会的终极模型,没有完美的大同社会,没有完美的自由世界,没有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可以说,人类的幸福感只可能依靠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假如这个发展的过程可以称作为进步的话)来勉强维持在某一个程度,只是有时候会侥幸地向前推进几厘米。
似乎整个历史都在围绕着人的忍耐度来转动,似乎社会就是每个人的忍耐度的集体体现。富有为何会带来空虚?金钱何以会产生精神的异化?从忍耐度这一核心出发,上述的问题都能轻易地解答。
让所有人都幸福是我们的共同追求,但那并不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这仅仅只能当作一个追求而已。因为幸福是在与不幸的对比中产生出来的,若人全都同化了,失去了对比,那么也就无所谓幸福了。若人是有差异的,那么自然地,有的人就会于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幸之处。
有差异就会有幸福感与不幸感。就算某一天,所有人都被同化了,成为了一摸一样的人,有着一摸一样的生活,但只要他们的天性还没有泯灭,那么追求过得比以前,比现在,比别人更为幸福,优越的天性就会使得差异再度出现,人类社会又会重新回到原来的模样里去。
完。
洛基开放文化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