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经济形态 推动可持续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1:18

    ——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综述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更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自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正式提出“低碳经济”以来,这一概念备受全球各界人士关注,我国专家学者从多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关于低碳经济的内涵,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力度。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各国纷纷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决议,明确提出: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表明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也标志着发展低碳经济正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

    从区域上看,除了采取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我国已有多个地区开始实施低碳经济项目,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上海市自2008年入选全球性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以来,充分利用南汇区临港新城和崇明岛的后发优势,制定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在两地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以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带动两地低碳经济发展,建立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低碳经济实践区”。同时,还把世博园区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探索区,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

    从产业上看,我国消耗能源较多的几个高碳产业正在通过节能减排等手段实现向低碳发展的转型。在电力行业,“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上大压小”政策,实现结构减排;通过完善烟气脱硫设施,实现工程减排;通过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减少煤炭消耗总量,实现总量减排。在钢铁行业,通过大力推进能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2009年上半年,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能耗、外排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5.25%、26.75%、9.25%、14.04%和4.75%。在石油石化行业,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1000家企业2008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来看,参加考核的311家化工、石油、石化企业中296家的考核结果为基本完成及以上等级,占95.2%;166家企业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等级,占参加考核的化工、石油、石化企业总数的53.4%,高于1000家企业平均水平。

    学者们认为,虽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具有市场规模巨大、发展成本较低等优势,若能采取恰当措施和手段,必能拥有良好前景。具体来说:一是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的潜力巨大。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产能与装备水平虽然已进入世界前列,但与日、韩、德等钢铁强国相比,在能耗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单位碳排放量仍高于先进水平10%—20%。电力、石化、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低碳转型潜力同样巨大。二是低碳发展的成本相对较低。我国经济规模大,节能减排技术可以大规模应用,单个项目分摊的成本较低;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与传统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建立新企业、采用新设备的成本要比改造更新旧企业、旧设备的成本低。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障碍

    学者们认为,我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主要在以下方面面临一些突出障碍。

    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产业更多处于低端环节,出口产品中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比例较高。

    能源禀赋与能源消费。从能源禀赋看,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而且“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使低碳转型面临较大压力;从发展水平看,我国目前人均能源消耗量还比较低,大部分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未来能源消费必然不断上升;从能源基础设施及用能设备看,淘汰低能效的能源设施和用能设备需要付出大量成本。

    产业结构。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钢铁、化工、建材等重化工行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料和能源,而能源密集度较低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高耗能工业部门又大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都有赖于这些产业持续增长。在就业增加和税收增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困难。

    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技术研发与技术转让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这方面,我国面临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国际先进低碳技术难以获得且引进成本高昂、低碳技术成果难以转化推广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我国目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去推动低碳技术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二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须采取的政策措施

    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障碍中,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在短期内难以超越,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是可以通过实施恰当的政策措施来克服的。因此,学者们建议,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建立涵盖战略规划、财政税收、金融扶持、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

    制定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适应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尽快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工作,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用低碳理念指导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行业先行试点,作为我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择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探索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提高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进入标准,从源头上控制新建产能的碳排放。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高耗能产业,降低单位GDP的碳强度。

    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从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持续推进工业节能,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加大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

    强化科技支撑,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储备。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现有低碳技术,加快推广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开发应用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技术转让,积极引进世界先进低碳技术。

    完善政策制度,形成长效机制。研究运用碳税和碳交易等政策手段,为低碳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财税政策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地方发展低碳经济;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环保产品采购;对低碳发展的企业给予财税支持;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促进能源价格市场化;建立健全环保税种,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在环境金融建设方面,构建激励性制度和机制,推动形成环境金融新理念;政府在制定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标准时,应考虑金融方面的因素;鼓励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高环境责任意识,增强捕捉低碳经济下的商业机会的积极性;促进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

    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水平。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保护地球家园的必然选择。(于春晖  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