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香港變幻 尋思澳門特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01:04

近觀香港變幻 尋思澳門特首

   ──從香港特區經驗看澳門需要一個怎樣的特首?

 

引    言

 

  澳門回歸倒數的時鐘不停擺動,分分秒秒趨近九九回歸,澳門特區籌委會已啟動運作,澳門歷史的大轉變正步步臨近。是時候了,是公開討論澳門該有一個怎樣的特首、我們的社會該有一個怎樣的帶頭人的時候了。

  澳門雖然只是那麼一丁點,澳門人卻很幸運,歷史的機遇選擇了澳門成為一國兩制的實踐者,安排澳門居於這個史無前例的偉大社會試驗的第二站,有香港模式給我們參考借鑑,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在成立澳門特區之前,足有兩年多的時間,就近觀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以來種種經驗與教訓,研究其決策醞釀及執行的過程,社會接受程度和反應,其中互動關係,以及在國際社會及全球華人世界的輻射作用,等等,彌足珍貴。

一國兩制  開始實踐

  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一年多以來,風風雨雨,經歷不少挫折,面對種種憂患,其中既有外部環境變化造成的困境,也有由於管治文化轉變而必然出現的痛苦磨合過程。畢竟「一國兩制」還是個新生事物,是前無古人、舉世無雙的偉大社會實踐,是有中國特色思維方式的智慧結晶,從理想到實踐過程中,一定有許許多多事先設想不到的大大小小困難,還有許多盲點未曾進入我們的視野,有待我們在曲折崎嶇途程中才可能逐步發現,因應不同境逐步克服走向新的里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適用於「一國兩制」理論的驗証。

  我們不是先知,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理論上的提出到如今的實際操作,時間尚短,經驗還淺,世界上也未有既定模式可以套用,尚未有固定標準可以借鑑,尤其是一個剛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腳步未穩、巨無霸級的中央政府,與一個資本主義發達己成為世界金融商貿中心的蕞爾小地方的兩制並軌同行,互相兼容,實在不簡單。這有一個為了前進而互相適應、互相遷就,甚或委曲求存以成就功業的過程。一國之下兩制並行不悖的豐富想像力,要成為多姿彩的事實,需要身體力行的參與,上行下效的支持,需要破舊思維立新意念,義無反顧,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勇氣,才可造就千秋功業,掀開歷史新頁,為紛爭世界樹立楷模,為新世紀展現靈光。

  「港人治港」,是中央政府提供一個不干預的確實保障的環境下,讓香港以中國人為主體同時充分吸納世界各國所長的資本主義社會繼續充分發育,繼續發揮。其中運作機制,得失成敗,作為東方智慧迎接新世紀一個偉大的實驗區,香港正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尤其是為西方世界所注目。她的芳鄰、正準備回歸實行第二站「澳人治澳」的澳門對此更須密切關注。畢竟香港澳門過去 ( 今天 )都由西方統治或管治,東西兩種文明碰撞所形成的獨特於中華本土民族文化的香港文化及澳門特色,以及源於殖民地系統的行政體制架構、西方自由民主法治制度,如何經過整合融和提昇成為新世紀中華文化的新養份、新元素,值得仔細觀察研究。

 

香港現象篇

 

  香港特區運作一年多以來,發生施政失誤的許多不盡如人意事情,直至新機場事件出現,使矛盾進一步暴露。學者認為這是「商人治港」體制問題與及香港經濟的結構性困難,「商人治港」不可能一下子與源於殖民地官僚系統的政務官體制和諧結合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反而產生相當程度的矛盾,從而使兩個體制一時間無由發揮長處而反得其弊。

商人治港  有局限性

  「港人治港」是不是等於「商人治港」?這個問題的提出,值得探究。從表面理解,「一國兩制」模式下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五十年不變,由資本家直接管治香港是最能體現資本主義社會的特質。

  於是,我們觀察到香港經千尋萬覓,終於產生了董先生這樣一位行政長官,他是船王之子,出生於講究儒學的傳統家庭,在西方接受教育及獲得工作經驗,有國際性視野及人脈關係,當家族生意因受世界性經濟衰退所累出現危機時,他作為繼承人力挽狂瀾,在此過程中順應潮流完成了家族關係由親台灣政權到親北京的轉移,從而與中方高層建立了良好關係。源於生命史上的愛國愛港認知,使他備受賞識而為中央青睞。最容易為香港上層社會所接受的,是他不從屬於香港壟斷性經營的十大地產商的任何一員。生命源自上海,利益來自海上的這樣一個人,由他出掌最高行政權杖不會破壞「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黃金」而成就的富豪榜,有均勢的平衡;他不是左派,但他注意利用社會基層左派的力量,對親台派和民主派有所包容;他作為前任行政會議成員,深明要建立強勢的行政主導型政府的必要性,因而器重前朝遺老,委之以重任;香港人習慣以搵錢論英雄,他不避利益沖突之嫌,吸納地產發展策划測量界精英進入議事殿堂,以採納其專業意見。

  香港是個高透明度、資訊發達、講究公民道德的文明社會,法治制度、輿論監察、社會制衡機制建全成熟,追求民主,政治力量漸臻成長,論政空氣濃郁,公民空間己建立起來,社會訊息流動快速,是世界金融資訊網絡的重要一環,辦事準則與國際慣例接軌。香港回歸前以擁有一支高質素、高效率的公務員隊伍自傲。香港的成功証明過去這三十年間的管治文化行之有效,有信心可以延續。儘管過去一直中英爭拗不休,但公務員本地化的步伐早前己起步行並卓有成效,你懷疑他別有用心搞「還政於民」也好,你說他製造「三腳凳」要培植親英勢力也好,但到頭來當英國旗在香港徐徐下降之時,香港人中間成長起來的行政、立法、司法班子己建立起來,順利接班。經濟空前繁榮、財政外匯儲備充足,一度信心不足移民外國的人士陸續回流,直至回歸之日,歌舞昇平,交杯稱慶,至此港人深信不疑:香港回歸,只要換一面旗幟、換上一個特首,便萬事大吉,舞照跳、馬照跑、股照炒,還有魚翅漱口。香港社會精英多的是,建立個精英社會,應該不是問題。人們這樣想、如是說,一直不以為會有大問題出現,特別是經濟上斷斷料不到會出漏子。但短短一年間,陸續出現了這樣或那樣許多的問題,整個社會在團團轉,沸沸揚揚,成員間互相埋怨,市民眾說紛紜,信心失落了一大截,這是為甚麼?

急於求成  好心壞事

  亞洲金融風暴引發了經濟危機,還可以說是外來因素影響。但人為樓價急跌未有考慮整個社會的適應性,捨軟陸而弗由,夾硬要高樓價急降落地,摔至人仰馬翻,肢離破碎,則是意料中事。這樣違背過去行之有效「積極不干預」的「放任政策」的重大舉措驟然推出,事先有無通盤考慮?何以有此失誤?是好心做壞事,抑或好大喜功,急於求成致出現亂子?這個謎團令人猜不透,但隱然己使外界感覺到整個行政領導班子運行指揮不是那麼純熟、得心應手。至於新機場啟用出現大亂子,更使人感覺到整個運作機制生硬粗糙,方寸大亂,一如巴西名將、兩屆足球先生朗拿度在世界盃決賽之役突然失準飲恨,壓力太大一度抽搐休克送院,致使勉力而為夾硬出場,如魂遊太虛,大失水準。巴西隊缺乏合作狂吞三蛋,潰不成軍。港府同樣的班底九七前後為何有截然兩樣的臨陣表現?是自高身價驕兵必敗? 還是主將疲不能興,致使陣中缺乏主心骨內而打不出水準波,負累領隊遭受交相指責,顏面無存?抑或領軍者調度無方,未能知人善任,當機立斷,自招敗績?

  香港政府是典型的技術官僚管理型政府,長於執行既定政策,拙於作出政治決定。過去殖民地時期,重大政治責任,由宗主國負責。文官制度下,港府高官不過問公共政策背後的政治取向,只是忠實執行而取得工作效率,亦毋須負上政治責任。如今管治方式己變,要高度自治,管治文化也不能不變。

  商人治港有天生的缺憾。商人重利,自古皆然,因而比較短視,注重眼前利益略長遠考慮。政治是眾人之治,講究整體利益,上下縱橫,綜合平衡,各方兼顧,高瞻遠矚。殖民地政府可以培養出高質素行政技術官僚,但難於培養出能統籌全局、大智大勇的治港政治人才。香港的重商主義的世俗社會習慣眼光,認為能顧全或代表豪門利益者治港是理所當然。商業社會講求實利,習慣以積聚錢財多寡論英雄。

  香港是個急速發展的城市,也是個危機四伏,充滿隱憂的城市,其最大的矛盾是地狹人稠,難覓居所,居住困難的矛盾,是社會的首要矛盾。小市民一生奮鬥的目標就是自置居所,「有瓦遮頭」。經濟高速成長環境下,中產階級奮鬥目標容易一步步的努力去實現。早在有大量政治及經濟難民湧至,人口劇增,香港工業起步發展的五十年代,港英政府對策是由政府興建徙置區,以至後來的廉租屋、居者有其屋計劃、新型屋邨等公共房屋,成立專責的房屋署部門管理。在為時三、四十年的褔利住房房屋政策下,港府成為香港最大的業主,為佔總人口半數的三百萬居民解決了居住難的問題,但一直未能讓大多數市民實現擁有自置居所的渴求。早期滿足於坐享住房福利者發現,過了一、二十年,還不「上車」買樓,在樓價不斷飛昇下將一生都成為「無殼蝸牛」。積累了多年的房屋購買力終於在香港黃金歲月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爆發出來,因而推動房地產業的迅速發展,使業界撈至盤滿砵滿,這個繼發展工業積聚財富後出現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上股市暢旺,迅速把香港引向空前繁榮階段,大型建設湧現,高樓豪宅矗立,香港面貌煥然一新,建立起現代化的香港。「東方之珠」閃閃生輝,名聞遐邇。「香港奇蹟」成為雄視世界、傲視中華的美談。

  香港前途問題的提出以至中英談判開始,中英聯合聲明簽署,以及接連的中英爭拗,香港地產市道雖幾度起伏,但隨著信心恢復,勢頭一直向上,更兼聯合聲明規定了每年度賣地限量,土地貯備,奇貨可居。順勢而來的房地產炒風一浪高過一浪,一本萬利,沾手者人皆發財,終於出現全民皆炒局面。房地產價位於回歸前後炒至頂峯,以至一個大學畢業生倘若就業打工,窮其一生亦不容昜擁有一個自置單位。

干預市場  政策反覆

  隨著回歸效應的出現,社會群眾心理在長期觀望後出現轉化,由前期的信心危機轉變為信心爆棚。回歸前後,股市迭創高峯,九七年八月達16,820點歷史新高。樓市狂飈,使從前仍在猶豫不決者最後狠下決心「上車」買樓,炒家空前活躍,日進斗金,傳媒每天渲染新的神話。新上任的特首苦口婆心勸人不要急於買樓,轉刻樓市又昇,以致橫遭市民責罵。其實當時特首己失言透露新政府的玄機,就是有意讓樓價降溫,讓工商百業能夠生存,以免社會財富全被地產商所吞噬。明眼人己可以看出,隨著香港成為全世界地價最高、經營成本最貴的城市,零售業經營困難,「購物天堂」美譽己一去不復返,製造業己北移空洞化,除地產業一支獨秀外,只有金融、航運、旅遊、資訊、服務行業等第三產業還有若干優勢。整個社會向地產業過份傾斜,是極度危險的事。香港需要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發展高科技的製造業,但在「Hi Tech 揩?,Low Tech 撈?」的環境氛圍下,誰個傻瓜願化大力氣去投資高科技?

  但特區政府剛成立,各種關係尚未理順,便急於以行政干預市場,用有形之手取代無形之手,是否恰當?

  特區政府有意將樓價降溫,推出「八萬五」的建屋指標,出發點是好的。但不幸遇上東南亞金融風暴,股市狂瀉,匯市受沖擊,銀根緊張。高處不勝寒的樓價順勢從高位一下急跌,便告失控,在人心惶惶之下,地產商競相走貨,樓價跌幅愈四、五成之多,出現負財富效應,致使大量小市民破產,危及整個銀行金融系統。士急馬行田,特區政府唯有調頭改變策略,急急調整政策去救市。

   特區政府另一個備受質疑的政策是「七點八」,即維持港元與美元聯系匯率七點八不變。香港堅持聯系匯率固定不變,挾高息以捍衛港元,給國際炒家以可乘之機,並使社會經濟長期飽受高息之苦,以致民怨沸騰。專家認為,目前的政治因素令港元需要繼續和美元掛鈎,使香港經濟受到負面影響,但這是香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香港特區政府難以明言的是,堅持這個政策是方便人民幣變相與美元掛勾。在人民幣未成為國際流通可兌換貨幣之前,港元維持與美元及人民幣相應的固定兌換率,對中國經濟有莫大貢獻。這是北京要養活這隻會生金蛋的金鵝的原因之一,香港有必要作出某些犧牲。香港「一國兩制」的實行,必定要大陸及香港兩蒙其利,才能久遠。地方與中央的關係亦作如是觀,「祖國好,香港好;香港好,祖國好!」特首的口頭禪自有道理。

  可惜唱好唱不來,衰?不唱自來。在金融風暴席捲之下,估計香港損失四萬億元,平均每個家庭損失二百萬元,十分慘重。金融風暴的影響日益深遠,泡沬經濟破滅,樓市急挫,出現股災,恒生指數急挫至7,200點,為三年來新低,光是股值損失28,000億。旅遊業不景,市面消費低迷,一家家大小公司相繼倒閉,失業率高升,經濟接連出現負增長,香港經濟進入衰退期。特區政府政策前後矛盾,好心做壞事,備受指責。

  特區成立周年,國家主席及美國總統相繼到訪,特區政府以耗資一千五百億元的大製作新機場啟用相迎以「沖喜」,豈料新機場出現大亂子,客運和設施混亂,空運貨站因電腦故障及相應準備不足難以如期運作,出現封港措施,導致損失幾十個億,可能影響全年生產總值下降零點三五個百分點,嚴重打擊了香港的出入口及工商百業,做成了難以彌補的鉅大損失,更令這世界第一位空運貨運量的空港良好聲譽,及港人精於管理的美譽毀於一旦,嚴重挫傷了香港人的自尊心!整個社會出現憤怒的情緒。

 

澳門前瞻篇

 

  說了一大堆隔岸觀火關於香港的不成熟見解,還是回過頭來看一看澳門吧!

  大香港,小澳門!不是妄自菲薄,而是經濟貢獻實力地位使然。雖然幸蒙中央厚愛,從尊重歷史出發,將澳門列作另一個特別行政區,在政治待遇上,得以與香港平起平坐,但論實力論貢獻,澳門力有未逮。傳統澳門人思想上愛國,也比較單純,對北京當權者及政策永遠緊跟,行動跟不上便口頭上跟,不說二話,對複雜的國情變化實在不甚了了。祖國解放,澳門便弄成「半解放區」;袓國開放,澳門倒只成為「半開放區」。幾十年過來,對國家只有熱愛,不去多想。對國家的奉獻,意思意思而己;厚望於中央的是對澳門多加關照,有特惠政策,多所提攜、支援,使澳門人安享太平繁榮。這是澳人的普遍心態。

  以家喻國  港澳殊途

  試以家喻國:

  袓國母親就如一個生育過多的媽媽,兒女眾多,每天為食指浩繁而煩惱。

阿港與阿澳就是過去家道中落時被人強行奪走養大的一雙兒子,如今先後回歸,與家人團圓歡聚了。

  阿港小弟早些返家,歸來之日,看他長得腰圓背厚、俊朗不凡,實令母親內心歡喜。當年阿港小弟被迫賣身為奴,但總算跟得好人家,他勤奮好學,習武修文,練就諸般武藝,熬出頭來,如今回歸,顯出是個有本事、有學識、有眼光、識搵銀的「醒目仔」,對改善家庭經濟奉獻重大。阿港備受家人歡迎,充滿自信因而顯得自負,對母親可能不是那麼每事言聽計從,但由於有能耐,會顧家,獲得母親痛惜。儘管剛歸家不知門檻高低,路濕苔滑,在風雨交加中,失慎摔跤受傷,需要療養。母親對他愛護有加,細心照料,認為他只是一時倒楣,仍須倚重。日後康復定能再顯身手,為大家庭帶來新的榮耀。

  阿澳居長,當年被拐帶離家。拐子佬是個二流子,不務正業,偏靠賣鴉片、賣豬仔、開賭、走私、販淫維生,由他帶大的阿澳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體質纖弱,更兼學無所長,遊手好閒,一旦要歸家見娘,多少有點自慚形穢,除了調養外,還需母親鼓勵、兄弟扶持,重新奮發做人,多學手藝,才能自立謀生。母親含辛茹苦,家庭眾兄弟齊心苦幹多年,巳臻小康,如今寄人籬下多年的阿澳要歸來,正是重振家聲的喜事。阿澳要回到大家庭,多少有點拘緊,雖還未返抵家門,但互訴心曲,則表現為「聽話」、「識做」,願作一個乖仔,長依膝下,以搏母親的歡顏。為保阿澳歸途平安,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獨捐棄前嫌,還要向貪得無饜大講AMIGO的當年拐帶者好言好語,款待之以大魚大肉,以免好事多磨。

澳門回歸  探求新路

  故事說完,重歸現實:

  澳門怎樣平穩過渡,順利回歸?由誰掌舵?澳門需要怎麼樣的特首?從澳門到北京都在費煞思量。遠觀澳門只是一個小丁點,近看則發現是一堆亂絲,問題之多,真是「剪不斷,理還亂」。

  千頭萬緒,要抓根本。要來一番抽絲剝繭功夫。

  在考慮具體人選之前,其實先要考慮澳門回歸後要走一條怎麼樣的路?前途方向何在?澳門要成為一個能自立於中國城市之林、屹立南海之濱的旅遊歷史文化名城,還是仍只是一個五毒俱全的「梳打埠」?

  澳門靠賭業發財帶動了三十多年的經濟繁榮。每一任澳督履新,問計於賭王,賭王都說:「擺多兩張賭檯喇!」於是新澳督依計行事,獨步單方治澳。 賭場賬房就是澳門政府的錢櫃。來自東南亞及世界各地源源不絕的賭客、大豪客進貢賭場,同時造福了澳門政府庫房,讓其有取之不竭的金錢。於是近廿年間的澳門政府惡性膨脹,大花筒,亂花費,龐大臃腫而低效的政府架構成為澳門肌體上的毒瘤,不斷吸乾肌體養份以自肥,窒息澳門生機。賭權專營者則長期左右澳門大局,成為太上老君,從中得到天大好處,鯨吞兼併,專營合約期期照續,可以任意施為自扮批銷角色,將一個個檔口轉批。邊緣利益每月高達四億多元,惹來虎視眈眈,各方覬覷,都想分一杯羹,其至據己獨佔。當局監管不力下,罪惡由此而滋生,大動干戈,腥風血雨。

  賭場秩序失控,惡勢力迅速蔓延,對峙火拼、殺人放火、綁架勒索、橫行霸道,禍及社會,嚴重危害了後過渡期社會的穩定。以至要驚動國家主席江澤民親口發出警告,可見事態嚴重,己直接刺激中樞神經。這股禍水,一覆難收,禍澳殃民,己到了非痛下決心處理不行的階段了。

  澳門小埠,成也賭場,敗也賭場。近五年來,僅一門發財,百業卻持續凋零。勤勞節儉不再,炫富硬充成風。如今亞洲金融風暴下局面驟變,香港經濟大受打擊,傷筋折骨,估計起碼三、五年,遲則十年八載,才能恢復元氣。受金融風暴連累,國內經濟發展勢頭不免受挫,工人下崗,官員也下崗分流,且整頓吏治,貪官污吏恣意妄為挾巨額公款來澳豪賭,輸掉人頭也在所不惜的瘋狂狀況,勢難再現。由此而觀之,四方賭客不斷來澳進貢的昔日繁華,己此情不再。那麼,澳門未來路在何方?顯然不能單靠賭業,尤其不能單靠獨家經營、缺乏競爭機制因而流弊叢生、落後經營的賭業。

 賭權抉擇  嚴峻考驗

  窮則思變,要幹,要有新思維,新舉措,才能把澳門帶出死胡同,走上新路。因而有越來越多人提出拉斯維加斯式的方向,認為未來澳門可以建設成中國的拉斯維加斯,即賭權分散,容許公平競爭,文明經營,法制察監,帶動建設成旅遊中心、國際會議中心、商務展覽中心、文化體育中心,以招遠客,務必賓至如歸。以此為中軸,重新啟動運轉,並除惡務盡,以洗刷污名,則中興可期。否則賭與黑互相夾纏不清,紅黑共染,錢權發酵,使澳門成為大醬缸,則他日澳門盛產的不是咸蝦醬,而是成為向珠江三角洲以至廣東、全國輻射擴散的罪惡細箘培殖中心。

  百業凋零,賭業獨大,是個影響澳門高質素回歸的難點。最新生產總值結構統計顯示,澳門工業生產值劇降至不足一成,九成是服務業提供,而旅遊博彩業所得佔了大頭。過去支撐澳門大局的製造業、地產業、金融業、旅遊博彩業四大支柱,如今只得博彩業獨領風騷。博彩稅收益五十多億,佔澳門每年政費開支逾半,為數一萬七千多人的公務員出糧靠此睇晒數。如此狀況下,己成澳門人衣食父母的賭業獨霸南天,不容有失。 賭業專營權可跨越九九,己為中葡雙方認可。唯是此約二零零一年到期,即是說當澳門特區政府剛成立不久,便要處理賭約的問題,是依舊續約獨家經營?還是賭權分拆,取消專?,鼓勵競爭,藉以帶動投資,啟動澳門新一輪建設高潮,以形成拉斯維加斯式的繁華局面?未來首任特首之所以備受矚目,因為他或她是這個史無前例的拍板人。回溯澳門歷次賭權轉換,都不由澳門本身決定,是由里斯本批出,各方角逐者要到彼邦運動說項。如今首次由澳人政府直接處理,儘管一定會有來自北方的意見,但拍板決定,總由澳門首任特首會同行政會議作出。即使只是作出順延的決定,也是玆事體大,牽動各方利益。這個決策過程,將為世所矚目,是未來特區政府施政的一個嚴峻考驗。所以目下己有有心人趁籌組特區政府之初,預作警告,提醒未來特區政府「賭政分開」,以免混為一體,滋生腐敗。

特首人選  身繫安危

  在這個經濟低迷、治安失控的嚴峻關鍵時刻,澳門正在十字路口徘徊,擇路回歸,特首人選繫澳門安危於一身,如何選擇,顯得格外重要。

  特首是個肩負全澳居民重托、雖是通過選舉或代議協商產生而實質上是政治任命的角色,由澳門居民選角,中樞委任。澳人要知人,北京才能善任。獲得最高權力之後,輪到特首能否知人善任,如何產生其主要助手的行政會委員,以及司級官員,便要看特首的能耐了。在五年一屆任期內,他可以充分行使基本法所明文規定的十八項職權,並有權在立法會與他頂牛嚴重對抗時解散之。特首作為行政長官可任免作為協助決策機構的行政會七至十一名行政會委員,並主持行政會會議,亦有權不採納多數委員意見。行政長官提名中央任免主要官員及檢察長,可委任部分立法議員及各級法院院長和法官、檢察官,由他決定政府政策,制定行政法規,除了沒有立法權之外,特首具有空前龐大的權力,以方便其建立行政主導型的強勢政府。

  這樣重要職位的特首,由誰來擔當?誰能稱職?誰最稱職?的确使人傷透腦筋。這個人物適合從商界產生嗎?長袖善舞的商人能成為稱職的政治領袖麼?從殖民政府治下培養並非通過社會驚濤駭浪的激鬥,根本產生不出能孚眾望的政治頭面人物,更何況我們這個夕陽政府連為未來候任政府培養行政人才也不感興趣,所謂「三化問題」便是攔路虎,只說明葡人政府戀棧最後權力、掠取殘餘經濟利益的考慮高於一切,點極都「唔化」。從政權移交,平穩過渡的需要考慮,取得葡方合作,早日「三化」,極為重要。可惜對方未予充分合作,是「化外之民」,時至今天,回歸倒數越加迫近,高級公務員本地化還未有眉目,反而使人擔心可能有人伺機另搞一套,把私貨塞進,為將來製造更多麻煩。

斷層過渡  早為之計

  僅餘的五百天,葡人死抱「有效管治」,並無計劃有秩序、按層次「還政於民」。澳門面臨斷層過渡己成不爭事實。由舊殖民統治管治進入澳人治澳新時期,嬰兒要呱呱墮地,不免發生陣痛,是否出現逆產危險,尚未可料。助產接生救急備用方案需要早為之計,以免臨急周章,易出亂子。

  澳門未來交接,儀式不是那麼重要,交接後的順利運作,納入正軌,勵精圖治,市況復甦,人人安居樂業,才是頭等大事。否則,一如香港新舊機場交替,不考慮同步運作,漸進過渡穩陣方案,只顧製造轟動效應,一夜搬遷,隆重告別,草率迎新,準備未妥,內部運行條件未成熟,試驗未過關,便搏大膽開張。結果倒瀉籮蟹,港人蒙羞,足為殷鑑。

  有人詼諧地說,選特首,最緊要睇佢「搵夠未」?或要不要「搵」?已「搵夠」的,或不要「搵」的,會以榮譽為第一生命,盡忠職守,當好特首。若選個「未搵夠」的上台,把持位置或朋庇為奸來搵錢,那就麻煩了!

  這個觀點有一定的代表性,就是對本質要搵錢發財的商人,如今若由其掌權治澳,其可靠性、公正性自然會引起質疑。試看歷任澳督、港督,都由管治國派外交官、政黨領袖、職業軍人、專業人士擔任,去當封疆大臣,掌權者要向宗主國負責。如今要由當地人士選賢與能,在社會精英 ( 港澳是商業社會,稱之為精英者自然首要來自商界 ) 中產生自治頭頭,又要避免其用已習慣的商業交易方式運作,在此蕞爾小地方,慣於講人情講關係,要避免裙帶關係、近親繁殖,真是個頭痛問題。

  儘管澳門仍然要實行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唯因社會在長期殖民主義統治下畸型發育,澳門迄今尚未具備條件孕育政黨政治,民間力量靠社團來維持。社團政治是澳門的一個獨特現象。未來特首及治澳班子,是否是從社團中產生?如何平衡?如何監察?是個值得觀察的現象。

  澳門盛產社團,經濟、慈善、文化、學術、專業、體育、鄉親、氏族,還有各種各樣的名堂,橫跨歐亞,上溯炎黃,各種大大小小的社團多的是,世界各地無出其右,統計有一千幾百個,交叉重疊,因而社團頭兒也多的是。社團領袖自有其代表性,長期以來,眾多社團領導人及社團工作者勤勤懇懇工作,愛國愛澳,尤其是在嚴峻時刻,經受考驗,努力為群眾服務,為澳門社會發展,尤其為回歸工作努力不懈。社團之中藏龍臥虎,蘊藏不少人才,可及鋒而試。但亦有頭兒尸位素餐,只是佔著位置權當封邑御賞,只圖安享尊榮待分大餅收利益;亦有以撈地盤靠山頭心態混進社團當吹鼓手,拉拉拍拍,在「大哥」「大姐」身邊將來圖個好差事。所以社團一如社會,諸色人等,良莠不齊。若不察人於微,讓一些低質素的人以分餅分肥方式,混進特區政府領導班子,將來恐成澳門之禍,值得深思。

  澳門的事難辦,還在於環境惡化,搵食門路不多。如今生意難做,不如問政跑官,早覓得制高點,將來自然事情好辦。因而磨拳擦掌,躍躍欲試者,大有人在。

人心思變 信有明天

  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港澳兩個實驗區,可以有同有異,各自按既有優勢發揮,良性競爭,各展所長。港澳兩地行政傳統不同,香港的文官制度,技術官僚只執行政策,缺乏問責性,政務司長操控了整部行政機器。有人建議要行部長制,加強問責。反觀澳門現行行政制度,總督及政務司都是政治委任,不納入公務員系統,既掌決策大權,亦須政治負責。若澳門特區政府按此傳統,行政長官及各司司長都是政治委任,相信有助吸納社會精英進入建制,加強問責監控。香港現今社會高度政治化,吵吵鬧鬧的西方民主政治模式,有些人感到看不慣。那麼,有澳門特色,即中國特色與葡國特色的混和物,一如葡撻,自有其芳香美味,是否又可以嚐一嚐呢?

  澳門回歸與香港回歸,同中有異。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各有前因。

  香港回歸,港人人心思定,覺得原來的一套運作完善,行之有效,希望平穩過渡,一切不變。奈何事與願違,顧得政治穩定,行政架構不變,輿論開放空間不變;不料經濟局面橫生異數,措手不及,接踵而來的事件,外患引發內憂,暴露出管治文化己變,香港地位角色有變,也不能不變。無奈接受「知否世事常變,變幻才是永恆」的歌詞是事實。

  澳門回歸,人心思變。不變不行,不能不變,已成共識。對澳門這架老爺車,應該趁機徹底修理,動大手術治理一番,才能繼續上路,信有明天。目前狀況,壞到極點,出現反彈,是合理要求。只要領導有方,因勢利導,鼓舞鬥志,調動積極因素,眾志成城,有可能加快利好進程。澳門有很好的基本群眾,愛國愛澳,勤勞樸素,守望相助,民心可用。群眾團體組織有素,廣泛動員起這股力量,議政參政,澳人可以主宰自己命運。

  澳門政權交接在即,日期鐵定,倒數開始,不容拖延。合作要過渡,不合作也要過渡。準備工作不容稍慢。特區籌委會為此而準備,推委會將為此而產生。

  候任特首的身影快要在我們眼前出現了。如劍出鞘,是寒光閃閃、削鐵如坭的尚方寶劍?還是未經磨煉,遲鈍粗糙的生銹刀?實令看客心急。有上好料子,猛火鍛煉,磨礪以待,則成寶劍;放在潮濕發霉環境中,久不拭抹,難有好刀。臨陣出仗,不容有失,是檢視現有兵庫利器,看看有無倚天劍、屠龍刀?是加快打磨,亮相人前,準備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特首形象  法治公正

  描劃理想澳門特首形象,要有一大堆的形容詞,比如,他要睿智,有學識,有抱負、有才華,有實績、孚民望,識大體,顧大局。他要懂國情、有政治智慧,獲權力來源的中央政府充分信任,可以建立密切的工作關係;他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有大智大勇,並非唯唯諾諾之士;他要品格尊貴,身家清白、光明磊落,不以權謀私;他要有法治精神,知法守法,公正嚴明,有抗拒黑金政治的精神準備;他要有堅定的原則性,靈活通圓的處事方法;他要充分了解澳門的實情,了解民心,尊重民意,有容乃大,虛懷若谷,更要聽得進不同聲音,不因人廢言,阻塞言路;他要重視民生,懂經濟金融,要準備帶領澳門走出低谷,開闢新天地;他要有領袖魅力,能團結和激勵公務員隊伍及廣大群眾為建設澳門的明天而工作;他要有獻身精神,要準備艱苦奮鬥,實幹一番;他要與葡方及外界有良好的交往,有國際視野,具有廣泛的認受性。

  以上理想要求,實係完人,現實似乎難找。

  在殖民政府治下,管治者來自異地,跨洋而來被賦予權力當統治者,來者何人?本地區居民不容置喙。如今要在本地居民中產生特首及管理班子,由於地域狹小,雞犬相聞,自然有諸多意見。

  其實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需要重視未來治澳班子的品格,更需重視法治社會的建立,社會制衡力量的培育。貫徹基本法,用制度來保證,靠法治,不靠人治,社會才能健康發展。 公平、公正、公開選好特首的過程,就是建設好法治的特區政府的第一步。

天時地利  重在人和

  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澳人治澳,是國家給澳人的最大政策。既是前途所繫,又是國情所需,歷史大任,自應勇於承擔。實踐得法,總結經驗,拋磚引玉,有利統一大業,有助國計民生,可建中華民族不朽功業。作為實踐者,在回歸路上,既要低頭推車,又要抬頭看路,要明辨方向,才能踏實腳步,一步一腳印。且看今日中華,己由「馬上得天下」的革命政府,經「運動」洗禮,「文革」狂飈,否極泰來,痛定思痛,治理整頓,改革開放,回復以民為本的治國之道,向「專家治國」的技術官僚掌握實質操作層面過渡,國運日興,是中華百年未遇的歷史最好契機。澳門在此時機回歸,更值舉世喜迎千禧之年時刻,歡慶回歸,正得天時之利;澳門蓮花寶地,擺脫四百五十年漂泊淪落殖民統治而重生,與母體重圓,位於發展最速西江流域之口,改善交通,將成要津,盡享發展地利;但願澳人充分發揮當家作主精神,團結互助,發揮人和之力,廣泛參與,集思廣益,選出一個稱職的特首,組成一個孚眾望、有作為的治澳班子,帶領澳門走向明天。希望天佑澳門,天助自助,使我們這原本是很可愛的家園,歷盡劫運,否極泰來,滌洗塵垢,如火鳳凰在烈火中重生,在「一國兩制」偉大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新機運、新生命!      

 

 

                             (1998.7.30. 初稿  8.7.修訂,時值回歸倒數5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