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澳門政黨政治文化的土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39:59

試論澳門政黨政治文化的土壤

 

                           鄭國強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的過程中,催生了香港的政黨政治文化,不同的黨派紛紛成立,社會參政力量集結組合,社會精英集團重新定位,在"一國兩制"的大原則框架內,各社會階層的精英集結成政黨,試圖提出對改造社會,實現 "港人治港" "高度自治"的見解,從而出現了濃厚的議政參政、關心社會事務,進而角逐政壇的新局面。香港社會從殖民地統治演變為當地居民熱衷參與政治、去實踐特別行政區按照"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原則下進行自我管治的社會模式,社會空氣為之一新,這種突破,令香港市民對前景的信心大增。

  政黨政治的出現以至日趨成熟,使社會上出現了制衡的力量。香港社會現今論政風氣之盛、思想交鋒之活躍,前所未見,精英治港理念通過社會上多輪進行多層次大辯論,越發清晰,形成共識,順利而有序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社會難題。傳播媒體爭辯多,決策過程公開化,施政透明度便越大,社會實踐走錯路走彎路的機會便少,即使有錯,亦很快得到糾正。思想活躍,調動了社會積極性。故儘管經濟、金融上出現了這種那種風波,但香港人心穩定,對前景一片樂觀,認為港人治港,空間廣闊,大有作為。這是社會穩定、繁榮、五十年不變的思想保證,而作為集中意志的政黨,成為參與或監察的力量,則是機制上的保證。

  香港特區成功運作半年來,一些新的遊戲規則己經確立並獲遵守,料將繼續下去。對香港政黨政治文化這個"初歸新抱、落地孩兒",中央方面並沒有厲言疾色、嚴加管教。從中,我們可以覺察到北京對香港政策的寬容,從而明白到    "一國兩制"並非權宜之計。

  香港特區成立半年來的實踐,給澳門人很多啟示。

  回頭來看一看澳門:儘管澳門的立法會早於一九七六年開始已首次引進西方直選制度,並於一九八四年第三屆立法會選舉前通過新選舉法,給與所有澳門居民投票權。市政議會選舉亦走在香港之前多年便實行了若干個議席的直選制度,己登記的合法選民可以憑著手頭的一票去履行其神聖(或不那麼神聖)的義務。但奇怪的是,這個更早實行直選制的地方,迄今仍無華人政黨政治活動,每次因選戰而臨時組織起來的大多數組合便告解體,回歸社團活動的範疇,對選出來的議員缺乏監察以及後援服務,獲選者做得好與壞,選民只能聽天由命,奈何不得。這是傳統社團政治文化的弊病。

  小城政治生態,缺乏公開、公平、公正為特徵的運作體制,更需要開放、開明、開闊的取態和視野。否則,賄選成為文化,選票可以換錢。選民資源可以作配額分配,小圈子互相攀附成為某些人登龍之術,質劣者一朝得志便奇貨自居坐待收買,實踐政綱"向選民負責""為地方根本利益服務"便成空談。缺乏監管糾正機制只會使流弊越深積重難返,只求成功不擇手段一旦成為模式,刑不上大夫,受害者只有黎民百性以至整個社會。殖民地次文化產生的畸兒如何健康進入未來特區新時代令人擔心,及早動手術那怕有短陣痛楚,引入政黨政治文化、容許公平競爭應是對症良方。

  以社團形式組合力量參與社會事務,在澳門而言由來己久。澳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受西方殖民統治也是最後結束西方殖民管治的地方,在舊式殖民統治的高壓時代,本地居民被剝奪參政的權利,要組黨結社議政問政,肯定會遭取締封殺。居民為了爭取維護基本權益,通過組織救災會、讀書會、行會、商會、工會、婦女會、慈善會、氏族鄉親會、街坊會等社團組織,爭取最低綱領的對社會事務的申訴權、參與權,作為代表業界利益及爭取社會公義的組織,為社會各階層所認同。這些社團領袖在與殖民政府抗爭、折衷談判為爭取權益而樹立威信,成為權威人物。其所在的社團,於是產生了對居民的感召力。澳門傳統上三大社團(中總、鏡湖醫院、同善堂)代表民間聲音的權威由此而產生。居民參與社團,成為推動社會改進,提出訴求獲得某些保障的有效途徑。

  近百年來,澳門社團在這塊一直為外族統治下的土地上喚醒國魂、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在百日維新、推翻帝制、反對無理迫害,支持參與全民抗戰、迎接人民共和國誕生的時期,以及在所有愛國愛鄉愛澳活動中,都發揮過重大的作用。愛國是當地華人的光榮傳統。當本地民族矛盾尖銳的時刻,本澳社團成為動員居民對抗殖民統治者不公義施政的巨大力量。

  隨著新中國國力的日漸強大,加上葡萄牙一九七四年鮮花革命國家政體的改變,宣佈放棄舊式殖民主義。一九七五年,葡國政府承認澳門是中國領土,澳門開始了非殖民地化過程。一九七六年,"澳門組織章程"頒佈,澳門政府開始在行政、經濟、財政管理、立法方面享有高度自治,澳門事務上的舊時代結束,進入了官方民間對話溝通的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廣泛參與國際政治事務後,亦向世界正式提出澳門己非殖民地。中葡互相協調,澳門華人逐步參政的過程開始了,但官方為了保證葡人族裔在澳門事務上的控制權,這個過程是十分緩慢的。但畢竟己經開始了,民間的社團頭面人物或代表便順序被吸收進入官方架構,或作為工商文化慈善團體的代表進入議會架構,開始了官民合作參政議政的里程。

  澳門前途問題的解決,中葡關於澳門聯合聲明的簽署,標誌著澳門進入歷史新時期,鼓勵起有志參政者的決心。社會上學有所成的新一代成長起來,以及移民來澳定居學有專才的人士,亦以進入官方門檻作為謀生及晉身社會上層的捷徑。於是,澳人參政的年代開始了。

  唯是,澳門是一塊落在外族手上經營三百年、舊式殖民統治近一百五十年的地方,自從葡國勢力式微、東方貿易優勢因香港興起而被取代的一百多年間,葡人在澳門生活的唯一優勢是葡語作為單一官方語言的優勢,以及當官的優勢、掌握法律的優勢,即是說靠壟斷政府事務的控制權,成為葡人在澳謀生發財的最重要途徑。這個控制權,非到捲旗而走的最後一刻,是不會放棄的。官場貪污成為頑疾,效率低下,為索賄者橫行打掩護;貪污受賄,成為工商營運不可缺少的潤滑劑,習以為常,由來己久。越接近九九,撈最後一把的心理大發作,上下交徵利,遇上商場不景,經濟低迷,民生多艱,外來投資卻步,治安問題因江湖人物爭奪邊緣利益多番火併更形嚴峻,旅客裹足,生意不前,市況蕭條,終于爆發了政治不清明的併發症,給後過渡期的澳門蒙上濃重陰影,令居民如困危城,惴惴不安。

  所以,在過渡期還僅餘兩年的今天,若爭取未來順利過渡還只是停留在三大問題爭論不休的層面上,有人認為只是浪費時間。與葡國人打交道,應該先了解他們一些人的心態,對某些葡國人來說,會認為澳門的過渡期是從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才開始,以後變與不變悉從尊便,但今日葡國旗仍在澳門飄揚,便是"我話事"(掌權),中方施壓不得,其奈我何?形成了今天如斯局面。澳人看在眼裏,急在心上。

  要打破這個悶局,只有相信群眾,鼓勵大家起來論政參政,成立論政團體以至政黨,容許公開競爭出人才,調動各方積極性廣泛參與,才有可能改變局面。

  在澳門組黨是個敏惑問題,也曾是個不宜沾邊的禁區。有人認為傳統的社團秩序已可代表澳人利益,無需搞渾局面,擔心允許政黨政治出現,容易失控。

  其實,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之前幾年,亦有同樣的顧慮,有論者認為,如果容許你在香港搞黨,那麼,允不允許共產黨在香港掛正招牌?意謂誰人膽敢在香港掛政黨招牌,一定讓人拆掉,因為無人夠共產黨招牌硬。這個論據並無理解"一國兩制"的精神,亦經不起事實推敲。實踐證明,如今香港政黨林立,各顯身手,議政論政,俾使特區政府能集思廣益,了解民意,避免決策出錯。政黨政治運作正日漸成熟。一如特首顧問葉國華先生所言,這個局面是"砌"出來的。這個"砌"真是砌得好。且看今日香港政壇,有工商界政黨的聲音,有民生派、民主派、福利派的聲音,亦有工人草根階層利益的政黨,不滿足于只在工會層面爭福利、辦旅行、搞聯歡,公開組黨,吸納精英,進軍政壇,在參與社會事務上爭群眾拉選票,在議會層面上為普羅大眾爭取利益,從根本上保障了香港社會的穩定。

  要保障生意人資本家的利益,要有資產階級的政黨。中央真心實意讓港澳兩地去搞 "一國兩制",要保障港澳兩地資本主義這一制五十年不變,以垂範台灣,進而統一中國,故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要讓"一國兩制"先在香港澳門成功,容許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存在及規限在當地活動,便有其客觀需要。港澳均是個多種利益並存的社會,不同利益階層靠不同的政治力量去保護,這是多元化政治生態得以並存的關鍵。

  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執政黨,她今天的中心任務,是保證"具有中國特式的社會主義"這一制在大陸的成功。但另一制----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在香港及澳門的保留以至完善化、理性化實踐只能由港人及澳人去推動。要確保香港作為世界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資訊中心地位不變,作為國企向外招股上市、中國集資重要渠道這些功能不變,中央一定會從根本上保障香港繼續原來的生存方式,容許香港政黨政治的存在,是北京政策的高明。

  按此思路,在"一國兩制"回歸道路上排第二的澳門,走向政黨政治,又有何不可?

  且看如今澳門,空氣之沉悶,是老式社團組織架構難以鼓動社會精英廣泛議政問政的證明。論資排輩,令有抱負者意興闌姍,"坐待欽點出庸才"的警告,不能說沒有現實意義。其實,有關方面一直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在維持社團政治模式下,很早開始便鼓勵青年人出來活動,各個社團紛紛成立青委會便是明證。這些青年俊彥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讓這股力量團結起來,開闊思路,起而問政角逐,鍛煉成材,定能產生治澳人才。其中,讓有志者組黨結社,廣泛動員,互相砥勵,是加快出人才的好方法。讓這些有生力量參與過渡期的事務,出謀獻策,貢獻力量,去推動解決各種困難,相信將來澳門局面必有一番新貌。

  為了規劃建設澳門美好明天,特區的藍圖今天便要著手繪畫。今天放手讓建設澳門的政治團體在澳門成長,是社會開放、進步的表現,亦是為明天孕育培養社會制衡的力量。試分析一下:現今成熟的社團力量,在有關方面協助之下,成為澳葡政府的抗衡力量;九九年後澳門特區政府組成,民間社團參政的成員不少將進入特區政府,到時社團如何去抗衡"自己人"的政府?按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則,監察的力量將歷史地落到在野的反對黨身上。而中央政府及其駐澳工作機構,按"一國兩制"的原則,反而是不便出面干預的。這是一個新課題,要換腦筋用新思維來解決。時不我待,要及早籌謀。

  澳門不會缺乏人才,過去所缺的是讓人才成長的機制和機會,因而流失或埋沒人才。史無前例的"一國兩制"偉大系統工程於世紀之交在澳開始實踐,正是胸懷大志才華橫溢之士及鋒而試、大顯身手的好機會。鼓勵廣泛參與,讓他們組織起來問政是個關鍵。希望有志者勇敢地排難而上,和全體市民一起,幹一番偉業,為澳門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1997.12.17初稿

 

    

  附註:本文講話稿於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七日在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合作開展的"澳門經濟及社會持續發展之戰略選擇"課題研究第一階段所舉行的"澳門定位及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路向的思考"座談會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