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光辉的城市和理想国(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51:09


  本文上下篇为《光辉的城市》一书的译者序,刊于《读书》2010年第7和第8期。《光辉的城市》一书已于3月翻译完毕,9月在建工社出版。

  “城市使用说明书

  一九二八年,苏联开始推行以工业化为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合理部署城市化方略,以政府的名义,向世界各地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发出了一份调查问卷。柯布慎重作答,将自己的城市思考灌注其中,后来以《给莫斯科的回信》为题发表。可他仍不甘心,遂停下手头的工作,全力以赴将心中酝酿已久的理想城市绘制成二十张图纸,这就是“光辉的城市”。他说:“那份问卷只关注莫斯科一个城市,而这个解决方案却着眼于机器时代的人类城市的社会组织现象——它事关我们时代的所有城市”(90页)。在柯布笔下,它俨然是一台结构严密效能不俗的新机器(若干年前,他曾宣称“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倘若将这套图纸联系起来看,正是一本翔实生动的“城市使用说明书”。

  现在,设想你是这座光辉的城市中的一位居民。一天早上,你在宽敞明亮的房间中醒来,室内温湿度宜人,这是因为配备了先进的中央空调系统。房屋的尽头是一面完整的中空玻璃墙,清澈的绿意在窗外徐徐展开。这些设施,在当时都是了不起的新发明。在这里,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十四平方米,是当时法国标准的二倍。你洗漱完毕,准备用餐。这时候,尽管户内有装备完善的整体厨房,你却大可不必费心于烹饪,只要一个电话,社区服务中心就会将早餐送到门口。你走出家门,门外是一条长长的走廊,足有一千三百米长,因为你居住在一栋沿着折线展开的多层公寓大楼,每两千四百个居民享有一个共同的出入口和垂直交通核,你的家门离这个交通核的距离绝不会超过一百米。走廊尽端连接着托儿所,而幼儿园和小学则位于大楼外不远的公园里。

  你可以选择到二层驾车出行,也可以直达一层,步入户外。这座城市里的建筑全部使用底层架空柱(这也是柯布的一项发明),地面层从而变得畅行无碍。整个城市地表空间供居民步行,就像一个无边无际的公园,建筑的屋顶也被设计成屋顶花园。尽管如此,由于采用集中式布局,居住密度反而较纽约、伦敦等大城市为高,达到了每公顷一千人。公园中到处分布着运动场地和游戏设施,也有游泳池和沙滩。透过五米高的架空底层,人们的视野连绵不断,极目四望,你总能看到遥远的地平线。

  行人才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机动车道都被举到半空,因此你再不必为横穿马路而焦急等待。私人汽车可以直达每座公寓二层的停车平台,这里是城市车流的“港口”,它们彼此通过快速交通网连接在一起,驾驶者不再为无处停车而寻寻觅觅。位于不同水平高度的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绝无交叉,也没有红绿灯,这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并节省了警力。卡车和有轨电车都在专用道路上行驶,这座城市里没有公共汽车。

  马路再也不从窗根底下经过,传统的街道生活也就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位于每座公寓大楼中的“室内街道”,餐馆、商店、理发店一应俱全。每座公寓大楼还设有专门的公共服务中心,采用集体经营模式,统一采买生活必需品,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无微不至的日常服务。你可以电话预约家政料理,也可以在服务中心宽敞的厅堂中举办盛大的宴会。

  在这里,一切活动力求简单基本,往昔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随着传统街道的消失而隐退于记忆之中,迫使人们去寻找“基本的快乐”,努力做个机器时代的“高尚野蛮人”。这种人格,借助城市地表一望无垠的开敞空间而复归于现代时代的生存想象,与绿树和清风一道,填满了人们因闲暇而空置的内心。这就是勒·柯布西耶略带斯多喀色彩的“维吉尔之梦”。

  光辉的城市并不是为某座具体城市所作的规划方案,作为一个现代城市的“原型”,它可以在特定地段根据客观条件权宜变化。柯布将其类比于高度秩序化的人体结构——重工业和轻工业对应于腿部;住宅区和使馆区对应于躯干;而商业区、政府和研究机构则对应于头颅。

  柯布这样写到:“这个方案的总体特征为:城市延伸的范围较当前城市为小;故而,区域距离相应减小,没有郊区,也没有居住性的新城,这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当今城市和田园城市因自身的矛盾而强加于我们身上的交通危机。……新城市的人口密度大约是原来的三到六倍,它提升了土地的价值。……在城市中,行人与车辆永远不会彼此交叉。地面完全留给行人使用。……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街道’彻底消失了。各式各样的运动设施,直接出现在人们的家门口,出现在公园中。整个城市一片绿意;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城市”(94页)。反观我们自己的城市,街区、建筑、道路、绿地、公共设施等彼此连缀,城市人好像电子游戏中勇敢的主人公,奔跑、翻滚、跳跃,只能在事先设定的通路中完成规定动作。这种空间结构,其实是一种行为规范。城市中每一块土地,都在交代从属关系、指向特定目的,唯独不能自由选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底层架空所带来的苍茫的视线、道路从地面删除所带来的无目的性的漫游,才真正有别于人类现有的城市,成为一种全新的空间秩序。柯布认为,它更接近鸿蒙时期的生存经验,即“生命本来的意义”。与大多数建筑师构思的未来城市不同,光辉的城市虽然超越了常识,却言语平实、结构紧凑,不去追求令人目眩神迷的视觉效果。它质朴而庄重,是机器时代的纪念碑、现代世界人类自由的象征。

  一个人的雄心

  
评标会上的图纸就像城市里的人群一样拥挤,若想脱颖而出,与其唤起人们的思考,不如勾起人们的欲念。柯布,作为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一不肯迎合大众口味,二不肯屈从评委眼光。他把光辉的城市看作医治现代城市问题的良方,其核心内容就是要人们克己复礼,回归秩序。不妨仔细想想这些理性线条背后隐含的意义:回收私人土地、统一规划建设、采取内聚式的城市形态、底层架空、大面积的城市公园,这难道不是要打击地产投资,改变以土地转让和炒作为手段的经济增长模式吗?以室内街道取代室外街道、设立公共服务中心、取消农贸市场和个体经营、进行社会再组织,这难道不是要遏制私有经济,打击投机行为,改革所有制模式和分配制度吗?切断郊区化进程、以大工业生产接管建筑学、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推动城市人口返乡,这难道不是要建立新经济体系,提高效率,缓解剥削吗?建立空间分区系统、改革聚居模式、消灭奢侈品、提供全新的休闲方式,这难道不是要改造人性、提倡自我克制的生活方式、寻求基本的快乐、建立全新的社会伦理吗?

  光辉的城市正是堂吉诃德手中的钝剑,柯布用它跟整个世界来抗衡。他固执地认为,现代城市的救赎之道,就是以集体主义的合作、参与、热情精神取代金钱文明,以大工业生产接管建筑学。他痛心疾首地宣称:“整个世界都病入膏肓。重新调校这部机器势在必行。重新调校?不,那实在是太温柔了。在人类面前,如今出现了一种可能性,去进行一场空前的冒险:去建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因为已经没有时间可以浪费”(92页)。如果说光辉的城市是一种批评,它针对的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技术的滥用所造成的重大社会危机;不是财富的积累,而是以财富积累为唯一目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人类正常的欲望和享乐,而是贪婪、惰性和懦弱,以及各种各样的挥霍浪费。在柯布的观念中,机器时代本身没错,是人们在本能的支配之下,误用了工具,奴役了自身。救赎之道却还藏在技术创新之中:一旦重工业接管房屋建造,住宅将变得廉价,而大规模集中式住宅的建造一方面极大释放城市地表空间,一方面极大提升人口密度,从而提升土地价值。柯布认为,这一份收益可供市政府进行持续的城市更新,修建新的基础设施并继续提高密度,从而改变城市向郊区恶性蔓延的趋势。这个提案如有机会付诸实施,必须有一个前提,即:政府回购全部私人土地,掌控全部城市建设项目,单纯以社会公益为目的,彻底抛弃盈利企图。现实面前,这些想法无疑都是螳臂挡车。人人都在顺流而下,柯布偏要逆流而上。

  因此,光辉的城市跟摊在市长办公桌上的一般设计图纸很不一样,这分明是个从物质和精神文明根部重塑人类社会的狂妄计划。勒·柯布西耶想要创造的是一个有着明确物质形式的新世界。它的物质形式,决定了新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类型。创造一个世界,这是最高级别的创造。其内在的逻辑为:为了让普通人重返基本的快乐,必须改变现有居住制度、交通组织和所有制模式。为此,必须改革国家财经制度,改变生产关系、分配法则和土地所有制。为此,又必须改变现代人的伦理观念,启蒙教育大众,使之主动热爱并投入新生活。若非如此,则其具体建筑的物质形式,就无法跟“新生活”之间建立直接的关联。因此不难理解,《光辉的城市》一书中为何到处出现将私人地产收归国有的主张:“回收私人地产,不管是已经开发还是未经开发都重新进入流通,作为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条件”(189页)。与古往今来的社会改革家一样,柯布的新世界之梦,带有天下大同的空幻色彩;而在他的新世界中,尽管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社会规范都粗疏简陋,却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那就是一套无中生有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蓝图,从城市地平线的整体形态到个别卧室的开间尺寸都毫不含糊,紧凑、自由、严谨、庄重,让人叹服。在建筑世界,图纸上的形式对应于现实环境里的秩序。这个形式不是凭空捏造:建筑师仔细辨析因果,胸中充满诗意,通过细心的计算,让纷杂的原始条件在直觉中幻化,直至呈现于图纸之上。这个形式就是期待已久的答案,它被寄望于解决具体或抽象的问题,柯布对此深信不疑:“当一种技术产品已经在纸面上设计出来,它就真实存在”(94页)。

  故此,尽管挫折一个接着一个,柯布却表现出不可理喻的雄心。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他这样说:“光辉的城市。您看到了吗?一个走钢丝艺人在表演完他最危险的特技之后,嘴角露出微笑。光辉,因为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光辉的城市,我胸有成竹!”(《勒·柯布西耶书信集》, 让·让热编著,牛燕芳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229页)。在其背后,已经不再是冷静的思考,而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柯布说:“要有信念。大众会走出来,把内心交给勇于奉献的人”(149页)。以超越常人的权力意志,柯布宣称:“把它变成一条简短的法令,冷酷地推行下去。任何试图挑战其权威的人都将受到严厉惩罚”(178页)。虽然不断强调社会公正和个人自由,柯布本人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精英主义者,他说:“生活中有两种人:比所有人都更强大的支配者,以及乌合之众。我绝不想让自己沦为乌合之众”(《勒·柯布西耶书信集》,12页)。柯布用方案来追求真实的历史感,那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定居方式短暂的安定和永恒的流变,他讥笑那些冥顽不灵、死抱昔日价值的政客和专家,把自己比作为巴黎鞠躬尽瘁的拆迁大王奥斯曼,要在今生今世大刀阔斧摧毁旧世界,“各领风骚数百年”。柯布说:“尊重前人最好的方式是超越前人……超越于平凡事物之上,不是自命不凡,而是尊严的体现”(134页)。这样,柯布在救世情怀与个人野心之间达成了走钢丝艺人般危险的平衡,他引用圣-埃克苏佩里的诗句来刻画自己的动机:“我们并没有奢求长生不朽/只是不愿意看到/行为和事物突然之间失去它们所有的意义”(这段诗句出自圣-埃克苏佩里的《夜航》,柯布在《光辉的城市》176页引用了它)。这个人一点都不天真,也许,他从没把自己当成那座光辉的城市中的子民;他是永恒价值的追求者和史诗的创造者,是悲悯地俯瞰众生的“哲人王”。他说:“一旦这个目标达成,人就不再是贩夫走卒或被践踏的尼伯龙根;他就化身为造物主之一。此时,他获得特殊的能力,能够对未来的事件做出裁夺。一旦他的计算告一段落,他就会凌驾于俗世之上,受命发出神谕,而他也往往就会发出神谕——‘世界正该如此’!”(131页)。

  光辉的城市以现代语言寻求永恒的秩序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充满了古典精神,是英雄主义的、精英主义的、史诗般的作品。这正应了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判语:“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因为几乎我们全部的独创性都来自时间打在我们感情上的印记……从过渡中抽取永恒。”(《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484-486页)光辉的城市通过机器美学来获得尺度和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建立了一种克己奉公的组织模式和生存理想,提倡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同时也暗示着社会公平与正义。以批评和理性而开始计算,由计算而获得形式,由形式而建立秩序,从而造就了凌驾于机器时代人类生活之上的新权威:“只有一种层次分明的序列,秩序井然,大家都乐于遵守。像完美的蜂巢一样,这种积极有序的氛围,端赖于全体人员对于秩序、规章、纪律、公平和善行的主动尊奉”(179页)。与田园城市不同,这是一个高度有序和决定论的生存理想,其冷峻、严肃、独断专行的外形,表明作者对这个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廉价温情的排斥。这就是柯布的现代生活之梦,也是这个泥沙俱下的时代里少有的、焕发着高贵气质的东西。

  一九三二年,柯布致信阿尔及尔市长,劝他接受自己的城市改造方案:“我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我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阿尔及尔的明天考虑,为了阿尔及尔城,我要献出我自己的规划方案。”(248页)。这位市长很为难,不知如何拒绝,才不至于挫伤这位天真汉的自尊,他只好说:“这是一项从现在开始的百年规划!”柯布愤怒地反驳道:“这些规划可以为当代社会带来不可或缺的平衡,它们不可以被推迟到一百年之后,现在就必须实行!”(248页)。造物主永远都不会眷顾真实的人格,使其臻于完美,制度、艺术与建筑亦复如此。英国女建筑师简·德鲁曾在印度昌迪加尔新城规划中担任柯布的助手,她回忆道:“柯布虽然一直追求戏剧性的最大化,但也是一位细致文雅的绅士……他会兴奋不已,当他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手中接过颁发给建筑师的金质奖章;他会跟皮埃尔争论,认为君主专政优于民主专政,因为它更富于诗意,更公正超然。”不难理解,光辉的城市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另一个“诗意而超然”的乌有乡的倒影。因此,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方案。这是一个人,怀着对现实的严肃怀疑,以及对弱小之物的深切悲悯,以圣徒般的牺牲精神和狂人般自我实现的愿望创造出的理想中的世界图景。

  二战以后,柯布的反对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人们一面崇拜,一面深感自尊受了伤害,以卑弱的“人性”为武器,以传统街道尺度的散失为理由,向自大生硬的老建筑师发出怒吼。对此,柯布沉默不语,他的苦恼是千百年来智者的苦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柏拉图为理想城邦所定义的“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样品质,被现代人弃之如敝履。他们宁可去追逐资本的泡沫、流行的旋律、高扬的指标,以及各种简单易得的快慰。对于柏拉图而言,他的目标与其说是建立一个理想国度,毋宁说是为思想者正名,怀着自尊与傲慢,他说:“哲学家中的最优秀者对于世人无用。”这话固然没错;但同时也得明白,哲学家的无用,其责任不在哲学本身,而在世人——“微斯人,吾谁与归”? 柯布的城市理想,以及随之而来的现实挫折,随着二战的硝烟而偃旗息鼓。几十年后,柯布回忆往昔,他这样写道:“在那段辛苦工作的日子里,午夜时分,每当我们俯身于案头,忙于图纸的绘制时,都会感到一阵阵的绝望,因为这些图纸似乎永远也画不完,我对皮埃尔•让纳雷说:“我们要仔仔细细地画这些图,我们总会一步步地走向衰老。但是你可以这样对自己说: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这些图纸就会作为时代的见证而被人们重新发现;更加美妙的是,那也就是它们被公诸于众之时”(204页)。相信在那一刻,柯布一定体会到了投身于永恒、规律与未知事物中的巨大的幸福感。这也是支撑他义无反顾、不求回报追寻伟大城市形式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