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转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12:35
看病不要迷信院长、主任医生,他们可能也是好医生,但他们常常太忙或专业并不在此,并不能提供最好的服务。他们只能满足某些特定人士的需要。
不要轻视年轻医生
如果只是看门诊,接触的几乎都是主治医生;如果在教学医院住院,年轻的住院医生才是照顾你生病家人的最重要人物,其他如总医生及主治医生多半只扮演监督及指导角色。住院医生才能帮助你立即解决问题。
实习医生虽然不是正式医生,但熟悉病史、协助医生和护理工作、帮忙跑腿送病人检查、手术、送检体、抽血、打静脉注射软针(静脉留置针),还得找检查结果,很多琐碎工作要靠他们才能完成。
医疗团队的每个成员都非常重要,不要势利眼对待不起眼的小人物,即使是清洁工或带病人做检查的工友阿嫂!治疗的成败往往和他们有关。
一般非外伤及急诊的疾病看病顺序是由内科系到外科系。
例如腿麻先看神经内科,如果诊断有明显腰椎压迫神经需要手术,则会转诊到神经外科或骨科。又如很容易喘且下肢水肿,应该先看心脏内科,如果用药物可控制,则继续看心脏内科,如果有严重瓣膜问题需要手术治疗,则会被转诊到心脏外科手术治疗。当然这个病人也有可能是肾衰竭或肝硬化,接下来的故事又大不相同。如果有明显外伤或身体外部长肿瘤,则可以直接看外科医生。
小常识:Q版医生的专业分科知识
内科医生→什么都知道,什么也不能做……
外科医生→什么都做,什么都不知道……
病理科医生→什么都做,也什么都知道,但……太晚了……人都死了!(指死因不明者,死后为了找寻死因所做的遗体病理解剖。)
开玩笑的,如果只做病理切片检查,当然人还活着。
小故事:医生打猎
A医生:
“那天上飞的是什么鸟?麻雀?雉鸡?猫头鹰?”用望远镜一看,“啊,原来是鹦鹉!”砰!把鸟打下来。
这个人是“内科医生”,内科医生谨慎保守,看对了才出招。
B医生:
砰!把鸟打下来,走近一看:“喔,原来是鹦鹉!”
正确的专业分科
内科系专科
内科:心脏、胸腔、消化、肾脏、内分泌、新陈代谢、感染、风湿免疫、血液肿瘤等专科。
小儿科:同上,外加新生儿、遗传疾病等次专科。
社区诊所、康复科、精神科、神经科、职业医学科(职业科)、检验科。
作者小感想:良师与良医
在我心目中,内科医生是最有学问的。在我的医生学习生涯中,绝大部分医学的专业知识都来自于内科师长的指导,我终生都非常感谢他们。希望以后大环境能改变,很多优秀的医学院学生又会选择拯救生命的内、外、妇、儿四大科。
外科系专科
外科:脑神经、胸腔、心脏血管、一般外科(乳房、肝胆肠胃、直肠肛门)、整形外科、小儿外科。
骨科。
泌尿科。
内外兼修科系。
妇产科:产科(生育)及妇科(感染、肿瘤、经期荷尔蒙问题)。
耳鼻喉科:颈部及头部(不含脑、眼、牙齿等区域)。
眼科、肿瘤科、皮肤科、麻醉科、急诊科、放射科、病理科、法医科。
这个人是“外科医生”,外科医生积极进取,很多疾病要打开(开刀)后才知道怎么回事。
C医生:
砰!把鸟打下来,就走了,管他什么鸟!
这个人是“社区医生”。社区医生在基层单位没有精密仪器及各科医生会诊的支援,要凭经验及智慧立即处理各式各样复杂的问题。
到底该看哪一科?
民众经常弄不清楚的症状及科别的关系,下面的分类可作参考。
头晕:耳鼻喉科、神经科、精神科。
头痛、癫痫、全身麻痛或肢体无力:神经科。
失眠:精神科。
儿童学习发展:儿童心理科(精神科)。
受伤或先天肢体及语言发育异常:康复科。
语言听力:耳鼻喉科。
口腔疾病:牙科或耳鼻喉科。
颈部疾病:耳鼻喉科。
乳房:一般外科或乳房外科,不是妇产科。
身体不明肿块:一般外科。
关节肿痛:风湿免疫科、康复科、骨科。
性病:皮肤科、感染科、泌尿科。
外伤、昏迷、晕倒、意识不清、上吐下泻、突发剧痛(头、胸、腹部):急诊科。
没办法明显归类的疾病
仅举几例。
手部疾病:可以看骨科或整形外科。
脊椎疾病: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或康复科医生都有能力处置。
口腔黏膜疾病:耳鼻喉科及牙科都有能力处理。
腹股沟疝气可由泌尿科、一般外科或小儿外科治疗。
很多疾病需要各科分工合作
乳癌:需要一般外科医生做手术及肿瘤科医生的化疗才能完全治愈。
鼻咽癌:经耳鼻喉科的诊断后,局部肿瘤需要放射科的治疗,转移的肿瘤则需要肿瘤科的化疗才能控制。
中风:由神经内科或外科处理急性症状,恢复期则由康复科接手训练病人肢体运动、吞咽、语言、排尿等功能,最后还要由疗养院负责长期的照护。
民众不敢上医院并没有增加死亡率,为什么?因为很多疾病本来就可以不必去医院就诊!很多症状甚至根本不必吃药。
我们最容易患的是什么病?是盲肠炎、癌症、心肌梗死、中风、尿毒症?还是感冒、胃溃疡、肠炎、背痛、结膜炎、高血压、糖尿病、香港脚(足癣)及失眠?
社区医生的任务很明确,就是处理很多常见的医疗问题。如果一个社区医生宣称什么都会看,或标榜只会看某种病,请小心一些;民众也不必“慕名”到很远的地方去看社区医生,因为它服务的范围就是诊所附近的民众
常被误解的科:精神科
精神科不是收治疯子的地方。
现代人因为情绪压力很容易患失眠、紧张、心悸、情绪低落、头昏、胸闷……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都需要精神科医生来帮忙,不必害怕会被贴上“疯子”的标签。
精神科=身心科=心理科
后面两个名词是为了“安抚”某些病人而发明的。
军人都知道,战功彪炳的将军往往记过也最多,从不犯错的军人多半是贪生怕死之辈!社会应该多给愿意冒险抢救生命的外科医生鼓励,如果等在他们面前的都是刑罚与高额赔偿金,有谁愿意再为危重病人而努力?有哪个医学院学生会加入外科行列?因此,建立医疗纠纷保险制度刻不容缓!
如何与医生对话
见到医生的第一句话
除非是慢性病按规律拿药,或有特殊委托,否则第一句和医生讲的话应该是:
“我哪里不舒服已经多久了!”(症状+发病时间)
而不是:“我今天感冒了、我今天肾脏痛、我今天痛风发作……”
医生关心的是“症状”!
诊断是医生的事,而不是病人的工作,很多人喜欢“自己当医生”。
看病一定要向医生说的事 (Ⅰ)
症状:主观感觉。例如:头痛、头晕、恶心、腰酸、食欲不振……
征候:客观发现。例如:自己发现颈部肿块、大腿皮肤有红斑、最近血压升高、体检发现有尿蛋白……
疾病发作有多久了?
症状出现顺序!
每次不舒服时间持续多久?
例如,病人说:我七天前全身疲倦,三天前开始恶心、食欲不振,昨天小便变成浓茶色,今天上午同事说我眼白变黄……医生很快就知道这是急性肝胆疾病。
医生问你某症状多久了……
不要含糊其辞地回答“很久了”。很久到底是多久?三天?一星期?三个月?半年?十年?
发病顺序及时间长短是医生逻辑思考非常重要的线索,也是一个疾病重要性的参考,例如脖子上出现的肿块已经七年了和才出现两星期来比较,后者可能比较严重。
举例:人们不太会描述的常见症状
头晕
天旋地转加恶心呕吐:眩晕(内耳或小脑疾病)。
改变姿势后眼前一黑:昏厥(贫血、低血压、心律不齐)。
注意力不集中,头重脚轻:睡眠障碍。
肩颈太阳穴发胀:肌肉痛、发烧。
头痛
肩颈及太阳穴紧绷压痛、肿胀感:肌肉痛、紧张型头痛、发烧。
规律搏动式头痛,伴随畏光及呕吐:偏头痛。
不规则尖锐、针刺或火烧感疼痛:神经痛。

失去知觉?针刺感?火烧感?痛?感觉异常敏感?
腹痛
胀痛:胃痛、便秘、胀气。
绞痛、剧烈阵发性疼痛:肠炎症状。
看病一定要向医生说的事 (Ⅱ)
药物过敏史:药名是什么?
过去使用的曾有副作用的药物:药名是什么?
过去病史:住院、开刀、重大疾病。
生活习惯:抽烟、饮酒、嚼食槟榔、喝咖啡……
慢性疾病及用药:现在正在服用的药物,一定要告知医生,以免重复开药或产生药物交互作用。
家族病史:评估家庭功能、遗传疾病、生活习惯引起的疾病。
过敏是医疗纠纷之母;
医患沟通态度不佳是医疗纠纷之父。
服用或注射药物后身体产生痒疹、不规则剧痒红斑(荨麻疹、风疹块)、眼皮红肿并视力模糊、脸部或嘴唇红肿、咽喉水肿而呼吸困难、剧咳、气喘、低血压甚至休克!这叫做药物过敏。
药物过敏一出现,应该立刻回到就医处请医生治疗,另外抄下药名随身携带!
过敏发生是否和体质有关,事先无法预测,医生也无法事前知道!
如果有过敏史,提供医生过敏药物名称是你的责任,否则害人害己!你可能丧失了性命;医生有了医疗纠纷。
有药物过敏史时,每次看诊都要主动大声提醒医生:你对什么药物过敏!不要以为你和医生已经很熟,医生有时候太忙,真的会忽略病历的记载。
小故事:司空见惯
警察:请你描述一下歹徒的性别、年龄、身高、胖瘦、长相、穿着。
民众:我没看清楚耶……
警察:那我怎么抓人?
医生:请告诉我让你过敏的药物名称,或用来治疗什么疾病的好吗?
民众:我不知道耶,怎么办?我好怕耶。
医生:我比你更怕……
常见的过敏药品
盘尼西林类抗生素;
磺胺剂抗生素;
止痛退烧用的非类固醇消炎药(一般的止痛药或退烧药);
比林系药品。
和医生一起找出过敏元凶
如果吃药出现过敏症状怎么办?先回诊治疗过敏症状,然后和医生一起讨论已服用的药品中,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是什么。首先,看看医生开的药物是不是以前都吃过,以前吃过没引起过敏的药,这次引起过敏的可能性就很低。其次,剩下的药品中,就可能起过敏的药做观察,但可能的药不止一种。原则上,前面提到的常引起过敏的药品种类若在其中,可能性就较大;若不在其中,只好把剩下的药都当嫌疑犯,以后尽量不要吃。
如果是吃了很多次或很多天后,才出现药物过敏现象,或者这次吃的药品以前都吃过,都不曾有事,就要怀疑过敏源可能来自于食物或环境因素!
最糟的两种状况是:
医生说:“哪有可能,我们诊所的药怎么会引起过敏?”(真的有这种医生耶)
病人:“你们诊所为什么进这种会让人家过敏的药?”“就是你们的药引起过敏的,你们要负责!”(直接摆出兴师问罪的态度)
药物副作用
药物副作用:服药后产生不适的症状,包括药物过敏。
基层常用药品副作用举例如下:
止痛药:胃痛。
治疗流鼻水的第一代抗组织胺:嗜睡、口干、视力模糊、排尿困难、心悸(所以,感冒药中会引起嗜睡的,是治疗流鼻水的药)。
气管扩张剂:手抖、心悸。
抗生素:腹泻、阴道霉菌感染。
止吐药:不自主运动。
口服类固醇:胃痛、失眠、暴食、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免疫失调……
降血糖药:饥饿、手抖、盗汗、昏迷等低血糖症状。
高血压药“钙离子阻断剂”:脸部发热潮红、下肢水肿、头痛……
高血压药“β阻断剂”:气喘、心动过缓、男性勃起障碍……
高血压药“α阻断剂”:姿态性低血压引起昏厥。
抗凝血或抗血小板制剂:出血倾向。
口服抗霉菌药、降胆固醇药品、抗结核药品、降尿酸药:肝毒性。
避孕药或女性荷尔蒙补充剂:乳房胀痛、下肢水肿、恶心、体重增加。
副作用的迷思
民众一定要记住,药物副作用并不一定会发生!副作用有发生率,或在一定剂量下才会出现。有副作用的药品并不代表它一定不能使用,而是要考虑下列因素:
药品的疗效是不是比副作用显著或重要,因此可以忍受?
例如癌症的化疗药品。
虽然有副作用,但药品的价格是不是相对负担得起的?
新的进口药虽然服用方便且副作用较少,但保险不给付,须自费购买;本土生产的老药虽有少许副作用,但保险有给付,而且各医疗院所都有提供。
虽然有副作用,但拿药容易或使用方便?
某些老的胃药虽然副作用多,但不必做胃镜检查就可以拿药。
虽然有副作用,但用药时间不会很长?
例如类固醇的副作用很多,但在气喘严重时,却是救命良方,度过性命危机后,医生就会停药,不会有任何后遗症。
真是药物的副作用吗?
食物因素?
食物也可能引起不舒适的感觉,例如喝咖啡引起胃痛,或吃海鲜导致过敏。
疾病继续发展?
病人最喜欢在感冒时抱怨:本来不吃药也不咳嗽,愈吃愈咳。
这是因为咳嗽多半出现在感冒后期,本来就是疾病病程的一部分。
另外一个疾病出现?
例如感冒了服药五天后突然发高烧头痛,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感染,如中耳炎、尿道炎或肺炎等其他细菌感染。
你很爱打针吗?
作用快,但副作用和过敏也来得快!
急救、无法进食或使用消化道无法吸收的药物才需要打针
有很多问题想问医生时怎么办?
记住,你的时间有限!
一、先自己确定疾病的重要性顺序。
二、先告诉医生今天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三、有时间再告诉医生次要的问题。
四、陈述病情要有条理而非倒垃圾!
五、先讲最近发生的症状,然后再讲旧的症状及罹患的慢性病。
六、下次看诊再解决次要慢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