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揭黑记者生存状态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0:04:23

    这是2004年4月19日拍摄的《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的资料照片。30多年前,《华盛顿邮报》两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曾披露“水门事件”丑闻,最终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离职。 新华社/法新

    对“揭黑记者”的“封口”,在国与国之间似乎只有程度上的区别;但这一区别,却使有的记者投身“揭黑”而孜孜不倦,有的记者流亡国外而噤若寒蝉。

    原属社会常态下的舆论监督权利正成为话题,在7月的中国凸显出问题的困惑和解决的急迫:《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因报道上市公司交易内幕,遭到公司所在地浙江丽水遂昌县公安局网上通缉;《华夏时报》通报称女记者陈小瑛疑因报道深圳市某有限公司负面新闻被打;还有北京电视台记者因试图就“别墅圈地占绿地”事件采访郭德纲,竟遭到其徒弟的殴打。

    事实上,环视国内外,“接黑”无一不使受监督对象如芒刺在背,无论被揭者是公众人物、公司企业或者政府官员。然而,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否、执行力度的坚决与否、公民社会的成熟与否,令身处不同环境下的“揭黑记者”们命运有着本质区别。或许,在与国外形形色色案例的对照下,我们能更理性地看待转型期中国在舆论环境方面的诸多困扰。

    美国:法律保护记者放手揭黑

    即使在“扒粪运动”最早掀起的美国,“揭黑”过程对记者而言,都很难与“顺利”直接挂钩。有记者被排挤,还有记者被揭黑对象羞辱……。

    然而历史是一面镜子:抚今追昔,几乎所有“揭黑者”——只要他们的揭露符合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基本原则,多半都能过上平稳幸福的生活。

    “水门事件”和“深喉门”是美国当代政治史上著名的特大丑闻,而这一惊天丑闻之所以大白于天下,《华盛顿邮报》记者鲍伯.伍德沃德是至为关键的人物。在内线“深喉”的配合下,他们通过媒体披露了前总统尼克松的一系列丑闻,最终迫使后者黯然下野。与尼克松的结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伍德沃德一路春风得意,他接连出书,轰动一时,继而重返《华盛顿邮报》,成为前排政治记者。不论历任总统、国务卿或国防部长,都不敢对这位大名鼎鼎的新闻人稍有怠慢。不久前,他再度剑指五角大楼和美国情报部门,受到了关注“揭黑”新闻后辈和观众们的兴奋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