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生存状态调查:不怕苦 最怕没机会(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3:55:29
2010年11月18日 07:08:55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我不想一直穷下去”

陕西省丹凤县庾岭镇,81岁的陈竹琴老人与57岁的智障女儿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难。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低下,话语权不足。这群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弱势群体。
他们有的失去劳动能力,靠政府救济过活;有的虽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技能和机会,长期无法就业;有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苦苦跟温饱做斗争,有的则是经济社会改革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像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群体。
他们的生存状况究竟怎样?有哪些诉求与期望?该如何改善他们的处境?记者近期进行了深入调查。
顿顿面条白菜,3间瓦房一住40多年——
目前我国还有3597万绝对贫困人口
11月4日傍晚,记者来到云南省禄丰县金山镇的廉租房小区,敲开低保户肖启仙的家门。她正准备做晚饭,烧水下面条,再放点白菜叶,就是一顿晚饭。“下面条省事,不用再炒菜了。”这样的晚饭,对于肖启仙来说,习以为常。
8年前,丈夫从县里的砖瓦厂下岗,快50岁的他,只有小学文化,除了烧砖没什么技能。年龄、技能都不占优势,找了一段时间工作未果,两口子摆起地摊,卖起了小百货。辛辛苦苦一个月,只能挣个三四百元。除此之外,肖启仙家另外一笔大收入就是每个月300多元的低保金。
量入为出,平时,肖启仙一天只能拿出六七元钱来买菜,“每次都是从菜市场的这头走到那头,挑最便宜的买。”
现在,肖启仙一家住的是44平方米的廉租房,月租30元,对此,肖启仙心存感激,因为之前,她全家只能寄居在亲戚家里。
亲戚接济的地方还有很多,家里的冰箱、自己风湿性心脏病常备的速效救心丸等药品,都是兄弟一家给买的。“现在看病实在太贵,根本不敢去医院。”前阵子,肖启仙咽喉发炎,扛了几天,最后疼得连稀粥都喝不下去,只好硬着头皮去了趟医院,“好说歹说,让医生开最便宜的药,扣除医疗保险,自己还掏了61元。”这61元,足足让肖启仙心疼了好几天。
农村贫困家庭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张中周是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杉树乡大寨村贫困农民。记者换了三次车、历时10多个小时从贵阳来到他家时,只见屋子里堆满了玉米棒子和各种农具,就是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三间瓦房已经住了40多年,椽子、大梁都已变形,十足的危房!老张不怕吃苦,种玉米,种水稻,种烤烟,养猪,养蜂,一直在凭着自己的辛劳,供几个孩子上学。
大山深处的大寨村,交通不便是村民脱贫致富最大的瓶颈。2007年公路修通前,乡亲们赶场买点日用品,要徒步翻过两座大山,过一条河,单程四五十里路,曾有村民因劳累过度,死在从集市回家的路上。
种完玉米种棒子,年年都是老样子。日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苦累都不怕,最怕的是没机会。”张中周说。
2007年,印江县“县为单位、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落户杉树乡,公路终于修到了大寨村,县里扶持村民发展产业,开山种植高山茶,张中周家后边办起了一个集市。张中周现在除了日常的田里农活,每天早早起来,做好菜豆腐,拿到房后的集市卖,收入增加了不少。他现在就盼着,再过几年,种下的7亩茶树产茶了,一年能有2万元的收入。
像肖启仙、张中周这样的弱势群体,还有很多,有的处境比他俩还困难。按照2009年确定的人均年收入1196元的标准,我国还有3597万绝对贫困人口。
搜索更多弱势群体 的新闻
走近“蚁族”:并非弱势群体 有旺盛生命力(图)
“以人为本”成为中国人权核心理念 将更关注弱势群体
被误读的“蚁族”:我们不是弱势群体
穷莫成穷的原因
2010年11月18日 07:27:07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家里穷——孩子接受不了良好的教育——找不到有发展潜力的工作——收入低、过着和父辈类似的生活。当穷成为穷的原因,最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难过
年均纯收入不足1196元,这样的绝对贫困人口在我国有3597万,他们多数身处西部的偏远乡村,进一趟县城可能要坐一整天的车;
入夜的北京“中央商务区”,灯火辉煌。不用走太远,就在周边的河北省,有2000多个贫困村,那里的村民多数刚过温饱线;
即使在京沪穗这样的特大城市,据估算每月拿着最低标准工资的打工者近千万,送快递、装卸货物,以不足千元的月薪面对城市的高物价;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穷人还不少。
低收入者的日子难过,要为吃穿精打细算,为孩子上学犯难,怕家人生病、怕小窝遭拆迁。但最怕的还不是这些,而是没有太多改变的希望——穷成为穷的原因。
家境贫寒,如何改变命运?概括起来,主要渠道不外是两种:打工或读书。而这两条路走起来似乎越来越难。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近2亿农民工中,二代农民工已占到近一半,他们的父母几乎都是农民或农民工。由于农民工工资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的覆盖面极为有限,因此,二代农民工虽然比父辈有着更强烈融入城市、改善生活的愿望,但现实中他们依然和父辈一样,出大力、流大汗,拿着微薄的收入。
他们担心的甚至更多——北京、广州等城市相继提出要限制低端劳动力,减少小企业小门店所吸纳的流动人口,清理其聚集的“城中村”。城市门槛的提高,进一步减少了农民工扎根城市的可能性,压缩着他们改善生活的空间。
读书求出路,同样不易。2009年,全国高考弃考人数达80多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学生。近年来,高校收费成倍增长,与此同时,农家子弟所占比例却在不断下降。高昂的学费,让低收入家庭望而生畏。而伴随着就业过程中“背景”、“关系”、“人脉”的作用日趋加强,“毕业即失业”、“没关系找不着好工作”,更让许多贫寒人家在衡量“成本—收益”后不得不作出更为现实的选择——放弃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更降低了由社会底层向更上阶层流动的可能性。
家里穷——孩子接受不了良好的教育——找不到有发展潜力的工作——收入低、过着和父辈类似的生活。当穷成为穷的原因,最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难过。
关爱弱势群体、关心困难群众,重点放在哪儿?即将过去的“十一五”,国家改善民生的力度前所未有,低收入群体的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展望“十二五”,他们和其他人一样期待着过上更好的生活。实现这一点,单靠财政增加投入是不够的,关键要鼓励每个具体的家庭和个人通过自身奋斗改变生存状况,并为这种改变提供一条畅通的渠道。
畅通渠道是一项更为繁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打破城乡分割的壁垒、减少户籍对劳动力的束缚,还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每一项都需要破除许多利益障碍。这些工作,可能远比每年拨多少钱扶贫、逢年过节送温暖等要复杂、麻烦,但却会真正给弱势群体以希望,让他们有奋斗的动力,也使社会更有活力。(记者 白天亮)
搜索更多民声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