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社交”:多少人疲于奔命?(《人民论坛》 2007年第12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54:34
《人民论坛》    ( 2007年第11期 )    [字号:大小]    [打印]    [关闭]
“饭局社交”:多少人疲于奔命?
作者:管健 [2007-6-1]
在中国,饭局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解决温饱而已的一次进餐活动,其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功能
 
饭局何以与社交联姻
饭局这一词汇虽然起源于距今1000多年前的宋代,当时引用“局”字是来源于下棋中的术语,而后引出“情势”和“处境”的含义,“饭”与“局”的结合则为通过吃饭的形式而达到某种改变情势的目的,这一词汇的出现可以说是宋代文人们对汉语言的贡献了。但实际上,在这一词汇真正出现之前,中国就一直将“吃饭”和“工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早在春秋时期,春秋时代的齐相晏子,在饭局上“二桃杀三士”,蔺相如渑池会上屈秦王,开赵国数十年之太平。此外,如“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历代著名饭局已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可见,在中国,饭局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解决温饱而已的一次进餐活动,其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功能。
那么,饭局何以和社交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呢?是谁将吃饭变成了工作了呢?这不得不涉及到中国的独特文化和文化心理的问题。熟人社会起源于未分化的农业社会,中国人历来重视熟人关系的搭建和沟通,一方面熟人关系是一种工具主义倾向,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与利益,另外它也是人们心理上的安全阀,可以为个人内心提供安全的社会支持。所以,即使在法制社会和规范社会的今天,中国的生活领域和工作领域的界限仍然是不明朗的,这使得熟人社会中的凭借关系和门路与法制社会凭借规范与约束而形成的界限与区别显得十分模糊,人们常常在制度化的社会中依然运行个人的关系理论,凭借熟人关系而开展下一步的业务工作。这样,在社会生活中,许多由专业领域和正式组织领域中产生的原则和制度有一部分被熟人社会中的关系网所战胜,这种强化力量使得工作和吃饭变成了更为紧密的连续体,使得“饭局”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饭局”可以不断延伸关系的网络,可以获得新关系,巩固老关系。以致于在今天的人们生活中,“改天请你吃饭”变成了一种寒暄和人际交往的客套话,也成为人际关系中的常用语,甚至其势头可以和“你好”并驾了。
另外一个要提及的问题是,在这样一个重关系的社会中,为何只有“饭局”这种社交方式承载了情感的传达和功能的完成呢?为什么是“吃饭”,而不是“唱歌”或者“垂钓”,偏偏选中的普遍社交方式是饮食呢?这是因为,“吃”是人类最大的“公约数”,其他活动人们的普遍认同性要小得多,有的人爱看戏,有的人爱听歌,有的爱旅游,有的爱运动,所谓众口难调,但事实是,每个人都要“吃”,所以在这一点上人类是没有差异的。而且这种活动还不怕重复,每天都有此需要,今天完成明天还可以继续,今日的需要满足后明日的需求仍然会出现。另外,从互动性上考虑,关系的达成需要高交往性,而“饭局”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从觥筹交错之间,传达了情谊,沟通了思想。饭桌的氛围是相对轻松的,人们可以聊及的话题又无所不包,言语间的你来我往常常能在最短暂时间内相互了解和彼此熟识。这里最为关键的要素还包括,人类的老祖先发明一种促进彼此情感交融和思想传达的加速器——酒精,在这种催化剂的作用下,人能很快进入忘我的状态,从陌生到熟识,从熟识到亲密,一系列助推器的协助使得吃饭日益成为了工作的第二场所。
饭局社交变异主因“利”字当头
当关系网、社会资源、人脉被看得越来越重要,当餐桌文化不断兴起,二者的一拍即合则成为目前国人社交的方式。人们在“饭局社交”中相互联系、互通信息、互相依存、守望相助,形成饭桌上的“熟人同盟”,所以才有了“一切情谊尽在酒中”、“酒逢知己千杯少”、“谈事儿要饭局,没事儿更要饭局”等这样一些耳熟能详的表达。但是,饭局文化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比如铺张浪费的“吃文化”、“疲于奔命的赶饭局”、“没完没了的应酬”等就成为很多人的一大烦恼,也使很多人因为“饭局社交”问题而患上社交疲劳症。综观社交中的“吃请”一族,有的将“饭局”视为公关秘籍和通行证,乐在其中;有的却劳心伤神。其中不乏以下几类:
为了利益“攒”饭局者。这部分人大都为了某些或是个人的或是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而有事相求于他人,交换过程中以饭局交换情谊和利益;
为了感情“拉”饭局者。这类人参与的饭局大都是感情联络式,其中不妨一些单纯诉说情感式的交流,如同学聚会等,但更多的是通过某些感情的联络而发现更多的人脉资源,为了今后的利益而提前储备足够的社会资本;
被动无奈“陪”饭局者。这类人受饭局所累,其中一类是单位的负责接待的员工,每日的工作就是接待和迎来送往,有谈生意的,有检查的,有督导的,反正全部是高接远迎的,为了个人的职位,为了企业的发展,不得不处处陪饭局;另一类人则属于“拉”和“攒”饭局的目标者,即那些手中有权、有钱或有资源的一部分人,他们成为“饭局”中的座上客,铺天盖地的饭局躲都躲不开,顶着工作餐的帽子也常常不醉不归,不但弄得身体上消受不了,身心也格外疲惫;
为了信息而“找”饭局者。这类人在社会生活中多少有些信息焦虑倾向,一旦失去和他人沟通的机会便感觉受冷落,一旦失去很多信息就感到被排斥,所以积极参与饭局,只要自己不买单,这样的饭局何乐不为。萧伯纳说“你我是朋友,将彼此的苹果相交换,我们各自还是一个苹果,但倘若我们将各自的思想相交换,我们每人则有两种思想了”,这类“找”饭局的人信奉的是通过饭局可以获得新信息,了解新情况,认识新朋友,发展人际关系新空间。
在“社交饭局”的众生相中,无论动机和目的如何,我们看到的尽是灯红酒绿的喧嚣世界;无论参与者怀揣着怎样的态度,是积极或无奈,是踊跃或疲惫,但是在这场“工作变吃饭”的大潮中,又有多少人可以抵挡和改变呢。在一个充满陌生人的社会中,人们千方百计的迅速连接和扩张自己的”熟人社会“关系,这本身有其文化的底蕴和心理的民俗性,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它一定会发展和变化,一定会朝着更文明、更健康的方式前进,阻碍现代文明进程的、干扰公正公平的社会体制的和扰乱人们正常工作和合理休息的“饭局社交”必然会在人们反复的实践中“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作者系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
 
资料连接
饭局历史学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饭局,莫过于两千余年前的那场“鸿门宴”,但觥筹交错背后暗藏的玄机、杀机却未必是中国饭局传统的常态。孟尝君广招门客,对于那些投奔自己而来的侠士,无论贵贱都与自己吃一样的馔品。而战国四君子,门下笼络了食客三千,每日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饭局开张——中国最早的圈子文化,就这样诞生在夜夜笙歌不绝的饭局之中。
饭局政治学
宋太祖在公元961年,安排酒宴,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叫他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从而以饭局为契机,轻松解除了重臣的兵权。
饭局社会学
香港大食客蔡澜先生,在“吃的讲义”里说,吃的文化,是交朋友最好的武器,你和宁波人谈起蟮糊、黄泥螺、臭冬瓜,他们大为兴奋。你和海外的香港人讲到云吞面,他们一定知道哪一档最好吃。
饭局文化学
在《礼记·礼运》里有这么一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说的就是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始于饮食活动之源。 金庸武侠小说出了菜谱,红楼也出了菜谱,几时能将袁枚《随园诗话》里隐藏的食谱也发掘出来?
http://www.rmlt.com.cn/NewsShow.asp?NewsID=1504
“饭局”里面有“饭风”
作者:■ 亦 菲 [2007-7-9]
“饭局”里有“饭风”。正视“饭风”,也就是正视现实,不要被奢华“饭风”迷惑;正视“饭风”,更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南开大学管健教授日前在《人民论坛》杂志第11期撰文剖析中国的“饭局社交”现象,一时引起网友们的热议,有网友提出“饭局社交”为何顽疾难除问题。
我认为,对“饭局社交”不能一概视之为“顽疾”。前不久笔者曾读过一篇《革命也要请客送礼》的文章,文中推出一个叫“饭风”的概念颇引人玩味。文中云:中国的礼风、饭风久而久之地影响,撼动了规则森严的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商业行为。
“饭局”已司空见惯,国人耳熟能详。而“饭风”却往往发人深思。何为“饭风”?从字义解,“饭风”也就是“吃饭之风”。可见“饭风”与“酒风”一样都是讲吃讲喝。那么,既然有一个怎么喝的“酒风”,当然也会有一个怎么吃的“饭风”。
而今的“饭风”见诸林林总总的“饭局”:结婚饭局、升学饭局、办事饭局、动工饭局等等。人们心知肚明,在这些名目繁多的“饭局”中,有一类“饭局”总难以下肚又不得不入“局”的,这就是与官权有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饭局”。比如,为着升官,宴请手握人事大权者的“饭局”;为着争取项目土地等资源,宴请相关官员的“饭局”;为着争取达到某种目的,需讨好某些官员的“饭局”等等。对这类“饭局”,不仅仅是为着填饱肚子,而是讲究档次、讲究面子、讲究排场。在曝光的贪官中,这类山珍海味洋酒洋烟一掷千金,什么“帝王享受”,什么“总统菜式”的饭局是不难发现的。自然“饭局”里飘荡着的“饭风”是极其奢华之风。
而今,这种“奢华饭风”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媒体近日透露某镇政府,因“公”吃喝欠下一小饭店老汉70万元,老汉催付,镇政府竟提出每年还1万元,老汉要活一百多岁才能讨还完债务。如此“饭风”,折射的是公款吃喝之歪风。
其实,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无不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倡导一种勤俭“饭风”。比如,毛泽东几次过生日“饭局”,都是一碗面条;比如,周总理请客吃饭,一般都是家常饭菜,不大吃大喝。据悉,1952年初夏,他宴请冰心夫妇俩到西华厅作客共进晚餐,吃的是四菜一汤,而唯一的好菜是一盘炒鸡蛋。多年后,冰心回忆说,使我感到惊奇的是总理的膳食竟是这样的简单。而温总理下基层的“饭局”也同样折射着简朴。2006年5月1日,温总理在首钢三厂视察,中午时分,在饭堂窗口点了一盘油菜、土豆丝,招呼大家一起吃饭,工人们高兴地围过来,纷纷对总理说“过节好”。无疑,这样的“饭局”是令人回味的,个中之因,是“饭局”里飘扬着中华民族勤俭朴素的“饭风”。
有语道,民以食为天。不管是官还是民,都离不开吃饭。但是,饭之中吃什么,如何吃,却是那样的大相径庭。不同之处也不言而喻:“饭局”里有“饭风”。正视“饭风”,也就是正视现实,不要被奢华“饭风”迷惑;正视“饭风”,更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作者系广东省恩平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
http://www.rmlt.com.cn/NewsShow.asp?NewsID=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