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俭:民意是个好东西(人民论坛 2009年第5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02:20
民意是个好东西方针政策制定得科学不科学、正确不正确,效果是大还是小,查一查民情、听一听民意,就再清楚不过了李 俭 《 人民论坛 》(2009年第5期)     俞可平同志撰写的《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延伸思考,我又克隆出“民意是个好东西”这样一则话题来。     民意,百姓的意愿与意志是也。但何以能够称其为“好东西”?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大多重视民意。说来这道理早已为儒家所揭示:“民为水,君为舟,水亦能载舟,又能覆舟”。是为“水”的百姓,撑起了为“舟”之君;而百姓的意愿与意志,足以左右这“水”位的深浅、“水”浪的大小。想想看,历史上有多少因重视民意而实现政兴仁和之君,又有多少因漠视民意而翻船“覆舟”之官?     20世纪30年代初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历史上实现了极大的突破: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视百姓为“父母”,视民意为至贵。     无论是开国领袖毛泽东还是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民意。时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也倍加重视民意。从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三为”,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三问”理念,再到不断地广泛听取民意:下岗工人有什么想法,农民工有什么怨言,艾滋病人有什么心事,灾区人民有什么困难,农业如何振兴,农村如何建设,农民如何致富,乃至节日期间菜价贵不贵,人们时常看到,在这些方面,都不断地有中央领导调查的身影。这一届领导之所以有此亲民形象,对民意的重视,不能不说是重要因素。     民意是个好东西,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首先好在它是方针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个时期、各条战线、各方面工作,都要有不尽相同的方针政策。这方针政策如何制定,制定怎样的方针政策,怎样的方针政策才能受到人民大众的拥护,这可是大有讲究。弄得不好,方针政策制定出来了,貌似很好,却得不到民众的欢迎,结果适得其反。1958年大跃进就是极其深刻的教训。     民意是个好东西,好在它是方针政策修订的重要依据。大凡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都要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在这期间,难免要有个补充、丰富、修订、完善的过程。从实践到再认识的过程中,民意起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制定的许许多多方针政策,时常作微调、作修正,而实践证明,这些微调、修正,又都是完全必要且必须的,那么何以出现这微调、修正?民意决定是也!     民意是个好东西,好在它还是方针政策检验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有个群众拥护不拥护、欢迎不欢迎、高兴不高兴的评判标准,这不仅为全国人民所熟知,而且重要的是已经成为检验方针政策成败的重要标准。这个标准其本质是什么?民意!民众的意愿与意志的集中表达。由是观之,民意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方针政策检验的重要尺度。你的方针政策科学不科学、正确不正确,效果是大还是小,查一查民情、听一听民意,就再清楚不过了。     民意是个好东西,但掌握真实民意不容易,因为这需要真功夫。而这方面的真功夫,并不是每个领导都愿意也都能够掌握的。比如,它需要“水下锚”般的扎扎实实的作风,可在当今躁动症弥漫、浮漂风劲吹的情势下,到底能有多少干部能够如此?于是,强加民意的有之,强奸民意的也有之。最近有个地区要搞民意调查,居然搞出个“标准答案”来,这不分明是强加“民意”吗?如此而为,哪里能听到真实的民意?     民意是个好东西,“好东西”得来不容易。放下架子,情真意切,置身群众,让人讲话,洗耳恭听,兼听则明是也。     (作者为中宣部思想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09-03/01/content_209134.htm

地方官员“涂脂抹粉”的背后

依靠造假手段,制造虚假信息已经成为一些官员为自己涂脂抹粉、获取政绩的普遍手法。它的恶果不止于制造了虚假信息,更具有恶劣的坏榜样作用

朱 力 《 人民论坛 》(2009年第5期)

    欣闻江苏省统计部门将民意调查引入了小康认定机制,明确规定民意调查认可度超过60%才能认定该县(市)全面小康达标。民意调查用的是科学的抽样方法,通过随机抽样可以由样本推广到全体,了解调查对象总体的状况。这样的制度设置,是为了尊重民意、防止某些管理者作假,了解当地小康的真实性。遗憾的是,这一原本非常好的做法在某些地区却发生了扭曲。 

    某市当地干部怕群众思想觉悟“低”,主动为民“作主”,要求受访群众按照事先专门发放的标准答案回答提问。而且创造性地开展了“人民战争”,让背熟答案的中小学生放假一天,“协助”家长应对电话调查。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民意被操纵,替换为“官意”,科学的民调彻底失效。这类事件并不是个别的,在基层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依靠造假手段,制造虚假信息已经成为一些官员为自己涂脂抹粉、获取政绩的普遍手法。它的恶果不止于制造了虚假信息,更具有恶劣的坏榜样作用。政府干部都弄虚作假,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为什么不可以造假?制造全民性的欺骗活动,把学生教育坏了,把群众带坏了,把社会风气搞坏了。 

    一个正确的经济目标或某项社会事业,要实现它,政府的干部需要花力气,做艰苦的工作。有些干部既希望获取成绩,又不愿意做大量的、默默无闻的艰苦工作,于是就采取投机取巧的方法,用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手段来达到。于是在工作中出现了“手段造假,数字造假”的扭曲现象,一些官员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为升迁铺平道路,利用越轨的手段来达到目标。这种做法是欲速而不达,完全违背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试图通过造假手段达到小康目标,对地方政府是一种自杀行为,开了弄虚作假的先风,让群众在心里看不起这些干部的行为,严重地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形象,对小康达标本身产生质疑。目前因造假而丢官、坐牢的十分罕见,造假成本太低是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让所有造假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当然,一些地方出台不切实际的发展高指标,也是迫使基层干部造假与欺骗的原因之一。近年来,一些地方脱离实情热衷于搞各种“升级达标”活动,有的盲目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度、高指标,有的指标高得离谱,刚性太强,可操作性太差,迫使基层干部造假。例如,在个别地方实行的“一手乌纱帽、一手高指标”的干部考核办法,有时候基层干部“不编假数字、难过考核关”。 

    一方面一些上级领导干部靠看数字掌握情况,听汇报了解干部,这种官僚主义作风诱使基层干部靠造假数字或造假手段来应付;另一方面基层干部的“政绩”也直接关系到上一级领导的功劳,一些上级领导便默许甚至纵容下级造假,上下都成了造假的“受惠者”。造假对上下级都有好处,在造假上具有利益一致性,形成了共谋。由此可见,改革不切实际的政绩考核制度,实为杜绝数字虚假、手段造假的治本之策。 

    造假之风不可长,造假之风必须刹。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导)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09-03/01/content_209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