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闻周刊》说:小沈阳,一个最低俗的中国人——凤凰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11:13
 美国《新闻周刊》说:小沈阳,一个最低俗的中国人
2010年07月30日 20:44 凤凰网评论专稿

        美国《新闻周刊》7月23日发表题为《小沈阳:一个最低俗的中国人》的文章,文章中说:男扮女装的喜剧演员小沈阳的成功,说明了在中国黄色笑话不再是禁忌,但对于低俗,中国准备好了吗?

        文章摘编如下:

        在中国,喜剧幽默越来越流行。其中最另类的一个笑星就是男扮女装的小沈阳。他生在东北,家境贫寒,今年29岁,舞台上,他常常是一条灯笼裤,女士上衣,一个肚兜,言语粗俗。但也就是这些特质,让他在去年春晚首次登台就一炮走红。春晚的节目中,他并没有讲黄段子,只是言语腔调偏女性化,和师傅赵本山搭档一唱一和。在这台6亿观众同时关注的晚会之后,小沈阳成了网上红人,谷歌上小沈阳的点击率已经超过了东方的伟人毛泽东和西方的主耶稣。

小沈阳一夜成名 反映中国对性话题容忍度增加

        小沈阳的一夜成名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不同问题的容忍度发生了转变,黄色笑话和其他涉“黄”段子渐渐进入了公众话语体系。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的黄段子都可以在公开场合说。今年2月在因“粗俗淫秽”有3000个网站和270个博客被关闭,广东黄网创始人黄毅忠被判13年。但当这些低俗的笑话出自正面人物之口时,似乎会比较容忍。实际上,小沈阳不仅是个出色的笑星,还是一个很有天赋的歌手。私底下,小沈阳很谦逊,甚至彬彬有礼,让人很难想到他会在舞台上讲低俗笑话,他穿着小礼服、化着浓妆、带着闪闪发光的发卡在台上蹦蹦跳跳,而且还高喊:“我是纯爷们!”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小沈阳否认自己不同寻常的舞台形象有任何同性恋暗示在内。他说:“这只是一种逗人笑的表演形式,是为了更贴近真实生活。他说自己的表演取材于家乡的一个男孩,因为父母想要女孩就把他打扮成女孩的样子来养。”小沈阳否认了那些他有同性恋取向的猜测,而他现在也是5岁女儿的父亲,他的妻子沈春阳也经常和他同台演出。

        自从去年一举成名,他的演艺事业一路坦途。张艺谋请他拍了《三枪》,他还出了自己的音乐电视,今年7月和其他的演员去台湾演出的票也已经售罄。他受到粉丝们的大力赞扬,一位姓刘的38岁英文教师说:“小沈阳可以很娘娘腔,也可以很男人”。另一位20多岁的粉丝孙晓敏说:“他就是天生的笑星,他唱歌也好听,其实他不用做那些哗众取宠的事情。”说话时她还举着“小沈阳,我爱你”的大告示牌。

小沈阳的幽默反讽有些复古的味道

        小沈阳现象的出现源自于中国80后的一代长大成人,同时也可以说是返祖了曾经那不太保守的时代。西方人常误以为中国社会是性保守的,实际上,男扮女装的演员和同性恋文化在建国以前十分发达。而到了毛泽东时代,尤其是文革期间,很多艺术和表演都被严格限制在“革命”题材,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认知。

      1976年以后,政府才开始减少对性问题的干涉。但现在高调的同性恋活动还是很犯忌讳,今年1月的“关于中国彩虹先生选美”活动就此夭折。

        小沈阳在此时红起来了,可以说他的幽默讽刺有点复古。知名地下乐队二手玫瑰的主唱梁龙说:“一个半男半女的演员登上央视最大舞台,接受6亿观众检阅,这在中国绝对是一种突破”。他本人也经常男扮女装,穿着出位。

二人转有讲荤段子传统 赵本山改良小沈阳唱红

        实际上,小沈阳表演的二人转与西方的滑稽脱口秀节目不同,二人转有固定的节目套路和传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男一女拌嘴(一般是夫妻),流行音乐舞蹈串烧还有略有粗暴的表演。二人转在中国大概有300多年历史,发源于东北,二人转演员经常在冬天农闲的时候走村串户,说荤段子、又唱又跳地给农民解闷。

        而二人转中的东北男人则有点类似于ArchieBunkers在美国的形象,他们身强力壮,本质淳朴,有些愚钝,但是性格很顽固。(ArchieBunkers是美国情景喜剧AllintheFamily中的人物形象,二战退伍老兵)。可以说二人转在中国的流行强化了东北男人的刻板印象,而小沈阳的混淆性别的表演却让他的形象更加现代鲜活。在新近的一次演出中,小沈阳穿着皇帝的丝质长袍,背了一个粉红的hellokitty的书包。这种搞笑方式更接近五十年代《我爱露西》(LoveLucy)的风格。在不久前的一次演出中,他说他可以“马上看出一男一女是不是夫妻。”为什么呢?“如果一个女的撞到门,男的马上给她揉,那他们肯定不是夫妻关系。但是如果那个男的说‘你瞎了?',那他们肯定结婚了。

        可以说,现在中国低俗幽默正当时。但这种幽默多少都靠的是影射、反讽和指桑骂槐,表演者可以不承认自己低俗,但也不代表这样的表演方式就能为官方通盘接受。小沈阳说:“我不知道什么东西是‘低俗',我只知道观众喜欢我的表演,”“过去二人转的确总有黄段子,但我演的是师父赵本山改良过的二人转。”现在演员都是“绿色”表演--这样的幽默比较健康。

        小沈阳称自己的成功很大部分要归功于赵本山。赵本山是中国著名的笑星,他在东北专门开设了二人转学校。建国前东北就一直有二人转讲荤段子的喜剧传统,但赵本山说他要“净化”二人转,那样“每个人都能欣赏”。他也说,现场版的二人转比电视上“黄”多了。比如他在沈阳公开表演的时候,一个演员取笑一个领队,说他有次和一个日本朋友旅游的时候闹肚子了:“你知道,日本很真的先进啊,他们都不用手机了,把手伸出来就能打电话。第二天那个领队出现的时候,屁股上吊着厕纸。日本人问他那是什么?领队答到‘我们中国也很先进,这是我们的传真机。'”

        现在,能否为公众所接受的那条线似乎十分清晰了。在赵本山学校的一次私人演出中,一名演员男扮女装,露出假胸向一个垂死的中国军人脸上喷奶。赵本山就说这个太恶俗,不能上公开台面去表演。

小沈阳的成功 源于他的幽默用对了地方

        此外,小沈阳和赵本山的成功,离不开他们撇清敏感问题的能力。尽管他们很多场合都可以拿政治开玩笑,但他们没有这么做。小沈阳说自己的表演“与政治无关”,他也只是模仿一下歌星们。

         说到歌星,显然小沈阳并没有认真。他出生贫寒,小学毕业后加入了剧团跟着巡回表演,晚上经常睡在火车站的长椅上。他的母亲是一名业余的二人转演员,经常带着小沈阳到丧事场合表演。也就是这样小沈阳炼出了一副高音嘹亮的好嗓子,如今迷倒了歌迷无数。

        他想更大的成功,于是接受训练,克服怯场,学会面对对手的嘲弄和邻里的鄙视。“我小的时候,同事经常在我表演的时候嘲笑我,冲我喊‘滚下台去',”他说,“当时我宁可被打一顿。”如今小沈阳已经成了家乡的英雄,他为父母在家乡盖了新房,现在的名气也是他曾经从来没有奢望的。想必,现在也没有人敢笑话他了。

(编译:霍默静)  【凤凰网专稿】众看小沈阳:低俗还是不低俗

    方舟子:关于低俗与否,这是一个艺术评价的范畴,每个人的观念不一样,每个人的角度也不一样,没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更没法用科学的精确数据来确定。喜欢不喜欢小沈阳都无可厚非,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都很正常。

        小沈阳初登春晚舞台已有时日,关于他到底“低俗不低俗”又因为美国《新闻周刊》日前刊登的一篇文章《最低俗的中国人》,进入了人们视野的焦点。但在凤凰网对各方人士(包括撰稿人、官员、收藏家、大学教授、商人等)进行连线,征询他们对小沈阳是否低俗的意见时,得到的答案大多是“低俗与否不好说”,但也有人认为他非常低俗。其中王旭明还强调,不要打开电视就是二人转,为了人类,中央台还是需要播高雅艺术。
        仔细看了这篇文章,又是一篇标准的西方看东方新闻,真实性不必怀疑,操刀的记者也曾采访过小沈阳。但文章的重点并不在于小沈阳或是二人转的描写,而是就小沈阳的走红与二人转的现状,大谈特谈中国流行文化的低俗化现象。

        事实上,虽然小沈阳一再声称自己是靠二人转出道,但他在全国陡然大火却不是因为二人转,就像马未都所说的:“是通过去年的春晚了解小沈阳的”。但在美国人眼里,不管怎么样,只要小沈阳红了,成了流行,那中国社会文化的主流自然而然就该往低俗化路线前进了。

        但国人大都清楚,小沈阳再火爆,也代表不了中国的主流文化,仍旧只能在通俗与低俗之间摇摆。美国人非要拿“小沈阳引领中国低俗文化”的题目大做文章,只能说西方媒体以偏概全的习惯思维再次表露罢了。

        因此,对《新闻周刊》的低俗说,国人大可见仁见智。好笑就听听,不喜欢就不看,比如王旭明,尽管他不喜欢小沈阳,但认为“真正的二人转文化还是很值得欣赏的,小沈阳只是其中一个分支。”在百花齐放的多元文化市场中,低俗和高雅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方舟子就认为:低俗本身的概念是相对的,尤其是艺术本身。许多艺术在很多年前是低俗的,现在变成高雅艺术了;有些艺术本来是很高雅的,后来渐渐走得低俗,它们都容易在时代变迁中转换。

        即便是目前已引领世界文明自居的西方,所谓的低俗文化,也是大量存在的。潘杰客就说:低俗的演出会有低俗的观众,每一种风格都有自己的市场。因为这就是真实复杂的人类社会,文化是多元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元。一味的强调高雅,一味的向上拔高,只能说是故意违背了毛泽东主席的文艺理论——“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

        受访对象

         方舟子:平面媒体撰稿人。

        王旭明: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

        马未都:收藏专家,博物馆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潘杰客:泛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亚洲资本论坛首席主持人。

特约撰稿人: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