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定时炸弹”终于炸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23:11:54

 

家门口的“定时炸弹”终于炸了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王海平 栾志昊 南方周末记者 鞠靖 实习生 雷磊 李顺 胡涵 王凡 发自南京 2010-07-29 08:04:32 来源:南方周末

在有十多个小区、幼儿园、超市和家具城的居民密集区内,竟分布着塑料厂、液化气厂、加油站、加气站等多家化工企业和密布地下的化工管线。在数次火灾,可燃气体泄漏和居民们无效的抗议之后,家门口的炸弹终于爆炸了。

这样的化工炸弹隐患,在中国城市中几乎无处不在。

7月28日上午,南京市栖霞区一丙烯管道爆炸,已造成上百人伤亡 (东方IC/图)

被猛烈的爆炸声震醒之后,南京市和燕路合班村居民张乐发现家里的门窗都碎在了地板上。

这是7月28日上午10点刚过,逃到院子里的张乐发现,周围到处都是惊恐奔逃的人群,远处浓重的黑烟腾入空中,火光跃动。张乐意识到是塑料厂的方向爆炸了。

周围房屋的玻璃已经齐齐碎掉,不时有警笛声传过来。由于消防中队离这个塑料厂很近,很快消防员就拉起了警戒线。顺着救援者人流,张乐看到陆续有伤者被抬出,一个小孩被救出,脸上和身上血肉模糊。

数小时后,南京市官方通报,当天上午10点11分左右,位于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管辖范围内的原南京塑料四厂厂区的可燃气体管道发生泄漏并爆炸。

这是南京市区内自建国以来最大的一起爆炸事故。爆炸形成的震动波甚至传至距离十多公里外的鼓楼地区。

爆炸点所在的迈皋桥一带是外来打工者的聚居地。最近这一带正在拆迁,很多人都搬走了。“如果不是拆迁,不知道要死多少人。”附近居民介绍说,爆炸点旁边还有一所电大,要是上学的话,后果也不堪设想。

对于和燕路可能发生爆炸的警告语言,这几年在张乐的耳边就没停过。特别是去年,晓庄附近新建了一座液化石油气加气站,更是引发了居民们的一致抵抗。张乐说,当时居民们打着横幅喊着口号和城管们对峙,这一场抗争却没有什么结果。张乐等人当时还在网上写了不少文章,冀图获得舆论的关注和支持,他还记得当时自己写的一篇网帖中就有一句“早晚会出事”。

就在两个月前,南京本地媒体报道,同样在迈皋桥地区,一条丙烯管线泄漏,险些引发大爆炸,当时曾紧急疏散过附近数千居民。

事实上,迈皋桥地区的居民们已经与地下的化工管线、地上的众多化工设施毫无防备地共存了很长的时间。曾经有过丙烯管线泄漏的征兆,居民们也曾对新建化工场所有过抗议,但这颗埋藏已久的化工炸弹突然爆炸,终于把深入居民区的化工危险暴露出来。

“迟早要出事”

截至7月28日18时,火势已经得到了控制,但大火依然在燃烧。据现场处理工作人员介绍,爆炸事故发生地点地下有两条丙烯管道,大概有60吨的丙烯,已经烧掉了30吨。

有南京市的官员向本报记者表示,这次爆炸事故总体上来说是幸运的,因为紧邻爆炸核心区的栖霞区电大放暑假,同时,爆炸发生在已经拆迁的废弃老厂区内,加之爆炸点周围数百棵30年以上的法国梧桐形成了天然屏障,这才没有酿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爆炸核心区已是一片狼藉。在冲击波的作用下,上百棵法国梧桐已经光秃秃,落在地面上的叶子虽然保持着绿色,但稍一触摸就碎。

“我就知道这个地方迟早要出事,”当天下午16时5分左右,爆炸发生时距离现场只有不到200米的驾驶员周师傅对本报记者表示,“两个月前,这里就曾经发生过煤气气体泄漏。”周师傅是原南京塑料四厂的老职工。

因为与爆炸核心区之间有成排的大树阻挡,加之他本人待在房间里,因此没有受伤。但排在前院的7辆汽车的玻璃被爆炸形成的冲击波全部击碎,其中最外围的一辆集装箱车的一面被冲击成“)”型。

“你不要看了,2-3公里范围内凡是关着的门窗无一幸免。”在距离爆炸现场约1公里的阳光雅居小区,一位开着小卡车的张姓司机对记者说,到下午15时30分左右,在不到3个小时的时间内,他已经拉了7车玻璃残渣。整个小区内都是打扫碎玻璃的“哗哗”声。而大道附近的店面门窗损失更是严重,有的铝合金框架被冲击波抛开了3-5米的距离。

爆炸来源于路对面废弃多年的塑料厂,地下丙烯管道泄漏遇明火发生爆炸。周围一公里左右的街道上,大部分玻璃已经被震碎,防盗窗已经被冲击变形。最靠近爆炸点的几栋老居民楼,只剩下钢筋和大梁。在燕华花园和阳光雅居两座最近的居民楼中,几乎每一个楼道的地上都有零星的血迹。

根据网友消息,南京新街口、成贤街、中央门、丹凤街、珠江路等繁华市区都有明显震感。中央门附近居民都能看到爆炸现场火光冲天。成贤街附近居民家中窗户都被震碎,而此处距离爆炸现场整整30里之遥,可见爆炸力之强烈。

并不是周围所有的人都像周师傅一样幸运,根据官方通报,初步确认现场有10人死亡,约有120人需要住院治疗,其中28人重伤(抢救后有14人已经脱险)。同时当地媒体报道,由于抢救伤员所需,南京市各医院血库告急,只能号召南京市民紧急献血。迈皋桥医院一位医生解释,血浆主要大量用于烧伤治疗。

记者在爆炸地点附近的迈皋桥医院看到,医院走廊大厅里都是伤者,目测送达的伤员超过百人。最严重的伤员背部全部被灼伤,很多伤员的衣服全部被烧完。据现场目击者称,院长在大门口呼吁救护车将伤员转送其他医院,因为迈皋桥医院已经达到接诊极限。而重伤员则被直接送往鼓楼医院,儿童医院同样收治了部分受伤的小孩。爆炸之后,附近的出租车及私家车也已自发组织起来运送伤员。

老化工区的危险拆迁

根据官方通报消息,工厂施工方为扬州宏远开发有限公司。此次爆炸正是因为施工方不慎挖断丙烯管道,泄漏气体遇明火引发大爆炸。“比地震还惨”,南京新港开发区消防中队的一位消防员告诉本报记者,他们于上午9点15分左右赶到,较早之前的8点半左右,附近居民就闻到了类似煤气的味道,随后便有人报警,接近核心区的居民开始自动撤离。在消防员赶到试图关闭管道阀门时,爆炸却突然发生。安监局官员介绍,从塑料四厂区地下穿越的有两根丙烯管线,一个是烷基苯厂输送到金陵塑胶公司,直径159毫米的,二是炼油厂输送到金陵塑胶公司,直径89毫米。初步判断,可能是159毫米的管线出了问题。

政府之所以启动拆迁,却是因为城市的发展使得原南京塑料四厂已经被居民生活区包围,并且,拆迁之后可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用地。

以长江之北的央企扬子石化为龙头,至今南京依然以化工作为支柱产业之一。一江之隔的栖霞区,在历史上自然形成了化工产业链上诸多工厂。而近年来城市的大规模扩张,原本较为偏僻的栖霞区逐渐成了人口聚集所在。

从2003年开始,市政府开始对爆炸地点一带的老工厂进行拆迁。不大的一块地方,曾有塑料四厂、地板厂、石料厂、液化气厂、加油站、加气站等数家工厂,除了百家液化气厂和新修建的加油站、加气站之外,其余的工厂都已经被拆迁。爆炸的地点,就位于已经废弃的塑料四厂中。

在废弃的厂房区里,随处可见红色字体标记的“危险,严禁开挖,下有易燃易爆化工管道”提示牌。

但住在阳光雅居顶层的王先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近年来一直在进行零星拆迁的工地上,都是使用着普通工具的拆迁工人进行挖掘拆迁。对于这一座遍布着化工管道的老化工厂,普通工人和普通工具进行盲目拆迁挖掘,危险性可望而知。

长期以来,随着拆迁在全国的大规模开展,原本应该得到重视的问题被忽视。针对不同的建筑物与不同的地形,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拆迁,而施工方为了省时省力,极少雇用专业人士。尤其是对于一块拆了7年仍然没有啃下来的地盘,施工方已经没有了耐心。

上述消防员表示,他们在现场不远处的迈化路上发现了一辆只剩下黑黑骨架的别克轿车,车内找到了一个头盖骨,“通过我们的调查,有附近的目击者表示,这辆车的驾驶者在行至爆炸现场不远处时,点火抽烟,当时可燃气体浓度已经很大并且覆盖了这片区域,于是引发了爆炸。”

定时炸弹终于炸了

发生爆炸的区域内,分布着数座化工厂。发生爆炸的塑料四厂的前后,是百家液化气厂和中石化加油站,在它的旁边还有一座加气站,加气站不远的地方还有两个月前刚刚发生丙烯输气管泄漏事故的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

在迈皋桥地区,化工工厂建设超过了30年,因此管道被铺地下已逾30年,管道老化事实存在。
   
“对这种多年前铺设的管道,以及在随后形成的居民集聚区的布局和安全防范,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我们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已经正在考虑和解决的。”南京市政府的一位人士对本报表示。
   
本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附近不少居民仍没有搬走。不仅如此,废弃工厂附近两公里范围之内,却是密集的人口聚集区,有着十多个小区、幼儿园、超市、家具城等。
   
按照国家建设部2006年发布的《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在城市建成区内不应建立一级加油站、一级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和一级加油加气合建站”,而无论是周围的中石化加油站还是晓庄加气站,都属于一级的加油加气站。中石化加油站正对着的是燕华花园小区,在它旁边是新建成的阳光雅居小区,两个小区目前都已基本住满。“我们小区内有幼儿园,这次爆炸中就有幼儿受伤,但没有大碍。”燕华花园小区的一位居民表示,“幼儿园暑假实践班正常上课。”
   
南京市塑料四厂是一座多灾多难的工厂,在附近居民的印象中就发生过数次大火。今年5月14日,塑料厂的仓库就曾经发生大火,导致周围居民被迫转移。
   
2010年7月8日,爆炸地点附近和燕路上的凯燕化工公司仓库也发生了火灾,堆放危险品的仓库紧挨着居民楼,同样导致了居民被迫迅速转移。
   
2009年10月24日,在和燕路上紧挨着塑料四厂的加气站开始动工时,就遭到了附近居民的强烈反对。在西祠胡同网络社区上,有网友发帖求救,认为是“在居民密集居住区内安放了两颗定时炸弹”。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次爆炸中塑料厂附近的主要化工厂并没有发生爆炸,而一旦爆炸,“后果估计是毁灭性的”。
   
而就在两个月前的5月27日,同样在迈皋桥合班村,金陵塑胶化工有限公司外围一工地上,一根丙烯输气管突然破裂,大量丙烯泄漏。险情威胁整个迈皋桥地区,警方紧急排险长达6小时,周边四五十家大小企业和众多居民区内数千人被疏散。据当时媒体报道,事故原因同样怀疑为工地大型机械挖断管道导致丙烯泄漏。
   
这是这个被化工炸弹深入“潜伏”的居民区的又一次预警,但已是最后一次。    

“城市化工危险无处不在” 石化设施为何深入城市居民区

作者: 南方周末实习生 雷磊 2010-07-29 08:13:56 来源:南方周末

●城市规划无序

●地方行政不作为

●政府部门看重经济利益忽视民众安全

●环境信息不公开

●相关法规缺乏且执行不力

●高危行业人员培训极不规范

受访者:周勤 东南大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化工工业布局

南方周末:7月28日,南京丙烯管道爆炸,此前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兰州石化公司爆炸等化工事故频发,原因何在?

周勤:化工事故的发生是跟当下的现实是分不开的。三十年来,工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是这种高速度也常常是无序的。化工行业自然也摆脱不了这样一个问题,侧重经济利益而忽视安全防护和选址规划。这是一种工业大发展的症候,就像日本在工业化时期出现的日本水俣病事件一样。

南方周末: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对于化工产业的安全问题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周勤:
现在对于化工行业并没有很严格的规定,对于化工企业的规划建设的规定也多属于地方性的法规。在涉及化工产业规划的法律中,现在勉强达成共识的也只是化工企业应避开水源地及公共湿地等。根据我对化工行业多年的观察,六七十年代时对化工行业的规定都是非常严苛的,比如应该离居民区多远或者水源多远等问题都有很严密的规定,而现在对于化工产业的规定松动了许多,至少在执行的层面上是这样。

南方周末:
南京的爆炸也发生在居民区附近,从而造成了平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周勤:
法律中对于化工设备管道同居民区的安全距离是有清晰规定的,但现实中这些规定很难落到实处。据我了解,发生爆炸的栖霞区在之前只是一个郊区地带,那些输送石化原料的管道也是在当时埋下的。后来随着发展这些地方变为了人迹繁华的地区,可以说管道铺在居民区内是有历史原因的。

南方周末:
那能否说化工用管道铺在居民区中是不可避免的?

周勤:
绝对不是。房子建到了安全距离之内,这其中政府和企业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首先,开发商也不顾条件限制,盲目进行开发,完全不顾及业主的生命安全。其次,政府就没有很好地履行信息公开的责任,没有公示相关信息,让民众知道自己身处险境,以方便民众在购房时考虑选择。另外,政府审批开发商在这些危险区域进行开发的过程也是要受到诟病的。去年时,就有居民去现在发生爆炸的和燕路抗议液化气加气站的修建,但是政府的不作为,让这些自救的努力都没有很好的效果。可以说,先有城市规划上的无序,后有行政上的不作为,才使得化工企业带来的威胁一次次成为现实。

南方周末:地方政府部门对这种危险没有认识么?

周勤:
政府部门对于这种危险的存在是很清楚的,但化工企业带来的税收是很高的,这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收入,很难舍弃。可以说,政府部门在化工利益和民众安全之间做了一个选择题,而最终的选择又是缺乏智慧的。化工企业建在居民区,就是放了一个炸弹在人群当中,风险很大。但在实际的权衡中,政府考虑到石化利益的交换,又会选择火中取栗。

南方周末:
针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政府有没有什么措施应对?

周勤:
事故的频发已经让不少地方政府认识到危险了。我了解到,南京市政府已经开始提升石化企业的入行门槛,南京市石化企业的行业门槛已经由3000万元提升到了8000万元,淘汰了大量资质不足的中小石化企业。为了解决化工企业深入居民区的问题,当地也开始搬迁拆除一些城区的化工企业,爆炸发生的塑料厂就属其中之一。但同时也要看到,化工企业拆除搬迁所需要的巨大成本,让政府积极性不是很高。

南方周末:
具体到南京7月28日的事故,还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周勤:
爆炸管道所属的金陵石化是有着三四十年历史的老企业了,一般来说化工行业的开工调试和老化期是特别危险的。这一次的事故和化工企业的设备的落后老化分不开。

南方周末:
除了设备还有其他的原因么?

周勤:化工企业要出事,必须满足温度、浓度、火源等等一些条件才会发生。化工行业是个高危险行业,所以一般而言防护措施也特别严格,通过一些技术和程序上的设置,作为事故而言是可控的。据我这些年的观察,化工事故特别是爆炸这样的恶性事故一般来说都和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密切相关。曾经在广西贵港市发生的一起下水道汽油爆炸事故就是由于工作人员在现场使用打火机引起的。

南方周末:
对于频发的化工事故,您有什么建议?

周勤:
首先就要在立法层面上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当下的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对于化工行业规范而言都不是刚性的。要防止化工事故,需要化工行业的专业立法。其次,政府对城区的化工企业要实行强制的搬迁,迁往人烟稀少地区,无论代价多大。再次,化工企业必须远离居民区,这样的话一旦发生事故,救灾空间也大得多。最后,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化工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必须严格,当下我国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极不规范,存在巨大的危险。

南方周末:防止化工悲剧重演,政府和社会还能做些什么呢?

周勤:
软性机制上可以学习加拿大,加拿大法律上也并未很严格地禁止化工企业在居民区附近建立厂房和销售点,但会对这些企业征收相当于营业额10%的税收,高额的税收使得化工企业自然地避开了居民区。

政府和社会要构筑一个避险机制,这个机制包括信息公开,严格对化工企业审批程序等等。化工企业的原料常常都含有剧毒,对人与环境的危害深远,这样的危险是无法消除,只能进行发生可能性的控制。一个化工企业就是一个潜在的炸弹,太危险了。

南方周末:
就现有的情况而言,这种危险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

周勤:
打个比方,我国是世界上乙烯产量最大的国家,而且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而这些规模与增长是和威胁成正比的。很多城市为了经济增长都会引进建立化工企业,或者扩大生产规模。就现在而言,危险已经是无处不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