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一种中国人独有的疯狂经济现象(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27:43
(2010-09-01 01:46:57)转载
标签:土地
中国经济
房地产
历史
杂谈
分类:一个城市的死亡日记
土地是重资产,这在所有的经济体里都是一样的;买房子是人生大件,这在所有的经济体里也是一样的。前几年我们说中国出了房奴,其实房奴在全世界都有。前几年美国非常出名的一幕家庭系列喜剧《大家都爱雷蒙德》(这部片子中央8套后来引进了,但由于翻译得比较差而失去了很多传神之处)里面,就有这样一个镜头:雷蒙德的爸爸终于在退休10年后还清了房子贷款,于是全家举行了一个盛大的仪式,把房屋贷款契约当众烧掉。此时这位老人已经70出头了。
但是在中国和西方,土地的分量还是有所不同。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在中国经济中土地的重要性,我想可以用一句近似耸人听闻的话来描述:
在国外,土地是经济。在中国,经济是土地。换句话说,在国外,土地是经济的手段,而在中国,土地是经济的目的。
从最简单的现象说起。中国文化比起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化都更重视土地。古人云,五行五德现五色,各居其位,所以木德青色,居东;水德黑色,居北;火德红色,居南;金德白色,居西,而最尊贵的自然是土德黄色,居中。有句笑话说,中国之所以叫中国,那是因为皇帝在中间。所以皇帝的龙袍是黄色,那是因为皇帝实现了对于土地的最彻底的占有,那是土地的颜色。所以我们才读到了古书里脍炙人口的句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先说:天下都是皇帝的土地,再说土地上的人都是皇帝的臣子。这个顺序是非常精妙的,这说明,在中国,人和土地之间的依附关系,土地是主体,人才是附属。是人依附于土地,而不是土地依附于人。
如果我们把这种对于土地的重视放到百姓日常生活层面,会发现另外一些有趣的事情。我们已经多次在各类媒体上看到由于对于土地(或者房产)的权利而产生的奇特现象,比如说每逢分房,则必有大量离婚现象出现。在谷歌上搜索“分房假离婚”,有大概354万条结果,最新的一条新闻则是:由于最新的房地产政策对于“二套房”的认定以家庭为单位,所以在有些地方,为了买更多的房子,也开始出现假离婚的现象了。婚姻是人生大事,然而“夫妻诚可贵,房子价更高”,若为分房故,则一纸婚书实在是不值一提。更稀奇的是我还发现,这件事不仅仅在我们这个时代有,而是古已有之。《隋书·食货志》中曾经提到,北齐这个由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在最初设立税制的时候按“床”为单位计数,一床就是一夫一妻。如果是独身,则只用缴纳半额税款。结果仅“阳翟一郡,户至数万,籍多无妻”。而在那些老牌的汉人建立的王朝中就没有这些问题,因为税赋是由土地决定的,而不是夫妻。两厢对比,我们就能看到,婚姻价值与土地价值相比,在中国文化里,自古以来,便是土地为重,而婚姻为轻。就连孟子都说,“君为轻,社稷为重”,社稷乃是管土地收成的神明。比皇帝还重要,那自然比婚姻要重要得多多了。
我们且先不论当代中国经济,而看看中国历史。农业永远是中国的发家之本,这一点是几千年中国历史所证明了的。农业社会的特点众多,至今三农问题仍然是中国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非三两言能够说清楚,但是从农业社会遗留下来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土地是农业社会最大的资本储存方式。
这是一个有趣的值得东西方对比的现象。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在西方社会,贵金属由于其价值和携带方便,一旦有货币产生的需求,则自然成了一般等价物,也是财富被储存的重要方式。直到今天,世界上最便捷的大宗货币交易,仍然发生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地下室金库里,因为各国在那里都有金库。中国自然也用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但是中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业国,而且自然灾害频发,陆路交通也相当闭塞,(用现代经济术语来分析,就是各种要素的流动性都非常差)一旦政局有所不稳,或者老天发怒,金银便成了废物,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穿,还不如一碗米实用。而米,则是从土地里出产的。所以土地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资产沉淀措施,它彻底弥补了金银的所有弊端:论密集程度,金银固然贵重,土地也不逞多让;论使用价值,金银只能当首饰,而土地能够活命。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求活命的日子远多于买首饰的日子,所以中国历代经济中,以土地为资产沉淀手段的例子数不胜数,而这件事在南宋末年(也是中国国家财政发展水平达到最高的时候)甚至成了国家基础财政储备政策。当时的丞相(相当于咱们现在的总理兼人民银行行长)贾似道做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那就是用“购公田”的方式作为国家稳定储备和战略资源的基础策略。
根据黄仁宇的研究,贾似道虽然治国能力有限,但买田以富国的战略却的确是很有想法的行为。由于当时政府已经发行货币而政府还没有明白货币是国家信用担保的标志,所以由于国家信用不佳和财政策略混乱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已经将全国经济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贾似道至少明白了维持国家信用稳定的重要性,而且他在当时也找到了符合时代和社会特点的处理手段,那就是大量购入田产。根据他的分析,买地的原因是为了避免以后发行货币的麻烦,而且还有一桩好处:田租本身便已经能够满足当时财政收入的部分需求。所以,在一场雷厉风行的买地运动之下,政府在半年之中便买入了至少350万亩的良田,这几乎是一个今天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会发现,土地固然由于其不可转移而产生了流动性差的问题,但它的重大资产沉淀和资产升值意义,在中国人的经济行为中扮演了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重要的意义。换句话说,土地不仅是特殊商品,它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保留了一般等价物的意义。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和城市发展趋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