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中国的货币政策终于松动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44:41
作者:孙立坚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宣布,为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结构优化的原则,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决定从今天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除了五大国有银行和邮政储蓄外,其他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
虽然8月份CPI大幅下降,但这么快就降息,还是令市场颇感意外。在此,有必要解读一下央行货币政策“单一性(保增长)、非对称性(操作力度)和同步性(操作范围)”的含义。
首先,选择这个时点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说明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对于我们的外向型经济结构(出口依赖,外资依赖)来说,当前主要的矛盾和挑战,已经由次贷危机的深化(美国雷曼兄弟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转变为提振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这一个主要目标上。而不是像前一阶段那样,一方面用货币政策控制通胀,另一方面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解决就业,促进内需这样的双目标制度。目前随着美国经济疲软越来越严重,欧洲和日本等成熟市场的活力也大受抑制,所以,中国光靠财政政策来缓解外部压力,摆脱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远远不够。另外,国际油价的回落,对中国油价的冲击也在变小。
但为什么我们采取了“非对称” 降息和有条件的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这是因为,本次货币政策的调整思路,就是给中国经济注入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缓解银行惜贷对企业,尤其是城市商业和地方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影响。而这种非对称加息却因为息差收入的减少,增加了银行的收益负担。目前,通胀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银行资产“负利率”问题依然存在,如果贸然降低存款利率,虽然转嫁了银行的利率风险,但是会令消费者因资产缩水而造成消费能力明显降低。这不符合刺激内需的政策宗旨。另一方面,如果对各大行也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那么很可能因流动性注入过猛,造成通胀压力,反而会冲销刺激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本意。当然也不排除会出现流动性注入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如是,则央行会把存款准备金率下降适用到包括五大行在内的整个银行业。这也是政府在滞胀压力依然存在的环境下,必须采取有“保” 有“压”政策的意图。
第二,今天的货币政策调整方向,回到了世界货币政策方向的轨道上,大大降低了前一阵“异向”的货币政策操作所带来的热钱大量流入的风险,比如,周边成熟市场已经降息,我们却因为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而无法降息,结果缓解压力的效果十分有限,套汇套息的外部资金依然不断流入。但今天我们首先释放降息信号,在周边市场进入新一轮降息救市之前,采取行动,以扩大流动性,缩小内外实际利差(尤其是民间金融的利率成本会因为流动性的注入而降低),防止热钱进一步流入进行套利的可能性。虽然这一效果比较有限,但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美国经济衰退导致热钱流入中国的风险,今后汇率等要素价格的市场化,也完全在政策考虑的篮子里。由于这些要素价格的双向波动,会大大增加热钱“套利”的成本。
第三,在美国政府接管“两房”、美联储联合美国十大银行成立700亿美元平准基金,用来为存在破产风险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市场流动性之时,我们也释放流动性(本次货币政策的内外“同步性”),虽然对我国股市的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它改变了银行的流动性,资本市场价值投资的基本面会有改观,从而提升指数的反弹,带动投资者信心的恢复,为股市的下一轮良性的发展创造契机。至少,也能够减少美国股市因对金融危机爆发的担忧所产生的震荡表现,所造成的对中国股市的负面“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这一海内外同步“救市”举措,打破了前一阵制度救市和口头干预的格局,通过资金量对我国银行业的直接注入,来缓解美国次贷风波所造成的全球流动性“消失”的风险。
总之,这次货币政策的调整,反映了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环境,展示了中国政府今后货币政策“随机应变”的操作特点。我们认为,政府还会结合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等手段,来努力探索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寻找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