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第五部分)(2009-03-15 19:22:4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6:50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四十一
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
                                                             ——著名教育家     布鲁巴克
美国教育专家肯尼思·H·胡佛说:"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
我国传统的学习理论非常重视学者学习中的质疑问难,《尚书》说:"好问则裕。"《论语》中,孔子把"疑思问"作为君子"九思"之一。汉代董促舒在《执贽》中说:"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宋代以后,质疑问难更受学者推崇。千百年来,质疑问难已成为学者治学的优良品质和有效方法,应该在我们现代中小学学生身上发扬光大。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教会学生求知,凡是有益的学习方法,都让学生掌握、运用。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正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实际措施。
提问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从教学实践看,提问对促进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有积极的作用。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可以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对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负责,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叶圣陶语)。所以,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就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既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又要设法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一个班的学生有十名之多,学生之间又有诸多差异,所提问题可能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有些问题质量好,价值高,有些问题质量一般,价值不大,有些问题则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去甚远,甚至幼稚可笑,荒诞不经。但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是学生脑力劳动的结果,理应得到尊重。因此,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等提出问题的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认真探究解决,对没有价值的问题要区别对待,采取妥善的方法予以处理,以保护、鼓励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对学习后进的学生尤其要"高看一眼",切不可对他们有丝毫的鄙夷神态和挖苦语言,也不可对他们的问题置若罔闻,敷衍搪塞,以免挫伤其发问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四十二
课堂不妨适当"留白"
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应该尽可能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
                                                                                                  ——歌德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40分钟,在讲台上挥汗如雨,学生却抱怨节奏太快,容量太多。同时,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开来,教师也开始埋怨学生缓慢反应,浪费时间。面对此种困境,我们是否该反省一下:如此的充实,是不是有点过犹不及?为什么不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呢?
怎样才是一堂课成功的标准?是所有学生都完成了预定的学习任务,还是教师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标?如果是,那意味着将教学理解为一种认知结果的生成,而不是一种认知过程的演绎。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有些不公平了。
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他们经常做的是对自己认知发展的过程演绎,短短四十分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完全达到教师把需要的发展结果,但是却可以完成一两次精彩的认知过程演绎,教师并不是先知,并不能预知未来,既然不可能预知,那就不要把他们的接受与反庆硬往你希望的方面引导,实际上,这样做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禁锢与专制。所以,只要做到"试图引起"就够了,余下的一段空白就静等学生的思考吧。
学生的思考成果即使再幼稚可笑,那也是他一段自我信知过程演绎的结晶。教师千万不要随意否定学生的脑力劳动成果,更不要嘲笑学生看似不值一提的学习体验。成功总在失败后,爱因斯坦的三只小板凳确实做得很粗糙,但第三只小板凳所呈现的粗糙中的精致使得前两次拙劣的过程演绎也有了可贵的价值。作为教师,我们何不等待,等待学生呈现自己的理解,也许会有许多的不成熟、不成功、不成文的认各思考,但请相信学生吧!总会有一次令人惊喜的火花闪现,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刹那,那也意味着又一个"爱因斯坦"完成了他的第三只小板凳。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更是学生发展自我的操练台。作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笔墨"触及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刻。教师在课堂中沉默地等待,正是课堂中一份令学生想像不尽的"留白"。
当学生走进课堂后,他往往扮演着双重角色--认知者与体验者。作为认知者,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下,完成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运用;而作为体验者,学生则时刻感受着课堂上不同的心理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课堂上学生呈现兴奋愉悦或焦躁不安的情绪时,作为教师都应意识到:学生此时的心理状态正处于活动点,并且是他们正在体验着,同时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也需要时间,教师此时请退让一边,保持言语上的沉默,并用一些非语言效应,如微笑效应、站立效应,等待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超越。
古人曾说:"三尺书斋,一方清净池。"可见学习是需要一份安宁的环境的。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以为气氛活跃,学生兴奋,教师热情,轰轰烈烈的堂课才是充实的,学生才是不虚度课堂的。但学习是一种相当个性化的行为,周围并不要有太多的干扰因素,让学生自己静静地思考,静静地思考就够了。纵使失败,也表示自己曾努力过。
教师设定一个学习任务交给学生时,此刻,还给课堂一份"留白"。教师一言不发静静地等待,同时也要求学生保持默然。也许从表面上看,课堂上一片静寂,学生做着思考状;或看着书本,或看着地面,甚或手里还把玩着某样东西。这时,请教师不要着急,不要担心,时间在无声地流逝,也许不保证每个学生都在十分专注地思考,但起码保证了一部分学生宁思的权利。教师的本质在于正视差异,正视这一点,就必须从教学行为上有所体现,提供一种发展的可能,让有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得以享受,继而用自己的学习体会去影响另一部分人。
艺术上的"留白"能给人以无限暇想的空间,课堂的"留白"同样能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时间,给学生充分课堂练习和语言应用的机会。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四十三
善待发言错误的学生
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于永正
我们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家庭文化背景等种种不同,因此,在课堂上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接受新知识也有先后快慢之分,回答问题难免会出错。其实,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其心理和生理都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课堂上出错,才会有教师的解惑、点拔和引导,也会孕育出学生创新的火花。
对待学生的发言错误,有的教师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或者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或者叫发言错误的学生立即坐下,让优秀的学生来说出正确答案,或者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不让学生经历实践并获得体验,这其实是阻碍学生迈向"对"的脚步。
其实,"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决就是宽容、理性地看待孩子们的一切。原江苏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在《教室--容错的地方》一文中指出,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如果学生人人都怕出错,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正确的答案从哪里来呢?因此,我们应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发言错误,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发言,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师生、生生之间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有位教育专家曾这样说过,一般的教师怕学生课堂发言错误,而优秀的教师有时竟对此怀有一缕隐隐约约的期待,他们实际上是在寻觅、捕捉、等待师生之间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的最佳时机。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善待那些发言错误的学生,更要挖掘、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在纠错中开启智慧,培养能力,这有时反而成就了课堂"无法预约的精彩"。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四十四
尽量不当众批评学生
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思想认识与自律意识尚未成熟,出现错误行为在所难免,需要我们做好正确的教育引导工作,如果家长或老师忽视了孩子的发展规律,不懂得批评的艺术,很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如今的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而且正处于自尊心强、感情脆弱的年龄,所以我们更要注意批评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场合,顾其颜面,尊重其人格。
不分场合刺伤学生自尊心的做法是愚蠢的。人人都要面即使是再调皮的学生也非常顾及自己的面子,不愿意众目睽睽之下受到别人的批评。当众批评只能让学生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事实上却对这个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应该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他的"四块糖果育人"的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当年,陶行知任育才中学校长,有一天,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先生不当众批评学生以缓解孩子情绪,平易近人地尊重孩子,以营造宽松氛围,以掘孩子优点以引导他认识错误,最后点到为止,以尽快结束学生的尴尬境地。我们可以借鉴先生的这种方式,也可以选择适当的场合,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要记住,"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同语言、态度的批评,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绝不能只有生硬的批评,一定要有真情实感的流露,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期待。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轻微的责备,一个带微笑的轻声细语的分析开导,一个轻轻的拍拍肩膀动作,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四十五
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个有品位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     张化万
大凡杰出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的雍容富丽,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俏丽清新,尚小云的刚劲洒脱,莫不自成一定,各有风韵。教学亦是如此。一名优秀教师就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对教学风格类型的把握,能使我们全面地认识教学艺术的本质与规律,从而创造性的进行教学。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育个性和特色,是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及教学情趣、教学风度等方面所显示出的较为成熟、稳定的特点的综合。
教学风格是教师艺术特色的集中体现,是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推动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教学风格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一旦这种心理特征在教师身上形成并稳定下来,就会像人们的思维定势一样影响其行为,决定其行为模式。对这种模式化的行为进行改造、重塑是很困难的。因此,作为教师,特别是初登讲坛的青年教师,更要善于总结和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养成良好的教学风格,防止由于"自由放任"导致行为偏差。
一个优秀的教师,其教学风格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教学风格相对稳定,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富有独立性的个性品质。
教学风格更多地体现出教师的专业化文化素养和个人素养,并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的质量。中小学阶段,学生模仿能力特强,教师的举止修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独特而良好的教学风格不仅能吸引学生,还能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个性人格和健康成长大有帮助。
名师的教学风格彰显了名师的个性魅力,体现出名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灵活的教学艺术,充分展示了名师的课堂激情、课堂智慧和课堂魅力。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四十六
上课决不拖堂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爱默生
"减负"实质上就是减掉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燕尾服的过重负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主动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空间。因此,教师作为"减负"的具体实施者,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不应忽视了上课"拖堂"这一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增加学生负担的行为,上课不"拖堂"行为也应属于减轻学生负担之列,教师上课不"拖堂"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拖堂"与否,还可以衡量出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只要是当过教师的,谁都有过拖堂的经历。在这里且不说学生对拖堂有多么反感,但看教师在下课铃声中喋喋不休时,学生多么心烦意乱,就可以知道拖堂是多么不得人心。
拖堂的危害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文面:
一、学习方面:下课铃响后,教室外边有走动声、喧哗声,教室里边有松散情绪和整理学习用具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想听的同学不容易听清或不容易集中精力,不想听的同学心飞窗外,没有心思继续听下去,有时强迫自己听讲,效果也很差;老师不辞辛苦拖堂,就是要解决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问题,然而在这样一种不良的课堂氛围中,几乎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有的学生会把拖堂期间没有解决的问题带到下一课,直接影响下一节的有效教学时间和效率。课间休息牺牲之后,上厕所和取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具就会占用下节课的时间。
二、情感方面:学生对经常拖堂的老师的课时就总有一种负担,甚至因为拖堂而厌恶这门学科。由于这些老师总在拖堂。学生往往不会有效地集中注意力,觉得后边还要讲,前边不一定认真参与学习;拖堂牺牲了学生部分甚至全部课间休息时间,下节上课心里总有一丝不快感;即使有人同情"拖堂"老师的苦心,也不满意"拖堂"的后果。拖堂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使学生感到无可奈何,同时学生也会感到老师的无能。
三、生理方面:学生经常上课,每节课多长时间已经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和生理上的条件反射。下课铃声一响,就有一种自然的放松感,听课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坐的时间长了就有一种浑浑噩噩的感觉,或有点按捺不住想出去走走的意识;有时想上厕所,因拖堂而非常难受,有时大小便匆匆忙忙或来不及而非常尴尬;连续上课,眼脑等发胀、疲倦。
四其他方面:上节课老师拖堂,值日生在下节课快要上课时才能擦黑板,其粉笔灰尘污染了教室内的空气,影响着师生的健康,特别是前面的同学和上课的老师;拖堂打乱了正常的教学作息时间,也影响了其他任课教师的上课情绪,甚至影响同一个班级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老师可以拖堂,学生就可以拖作业,老师的时间观念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此外,教师拖堂不利于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到了下课时间,有许多事情要做,如果教师拖堂,学生心急如焚,下课后学生因匆忙处理事情,很容易造成人身安全事故。本该与同学一起放学回家,由于拖堂,有时只有一俱迟一点回家,学生害怕,家长担心,老师一旦形成拖堂的习惯,教学效率就很难提高,教学效果也无法保证。
对一个老师来说,时间观念不强,就是某种程度上的不负责任。在拖堂方面,老师们不要迁就自己,不要给自己找那么多拖堂的理由,哪怕你是为了学生,也不要拖堂,要养成不拖堂的习惯。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四十七
作业是一定要布置的
课外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应当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劳动现象,发展个人的爱好和需要,满足和发展个人的多方面的智力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及进一步升华所必需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设计、布置、完成及评价课外作业,能有效地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检测,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对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与统一。
教师通过对作业的对错批改,一方面可以从学生那里得到有关信息,把握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修正教学行为,确保后续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输出信息后,从来自教师的反馈信息中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可以使自己刚产生的认识得到确定,从而促进知识的接收和强化,或及时矫正自己的认知偏差,变换思给方式或理解角度,改进自身的学习策略。因此,对错的这种批改方式有助于师生双方了解和分析教学成败的原因,便于调整教学目标、进度和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提倡并非意味着作业要被摒弃。相反,要积极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作业这一环节。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尽量做到不让学生把作业当成苦差事去应付。作业布置要讲"轻负高效",如果教师不加筛选地、随意地、盲目地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往往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当前,各类辅导材料铺天盖地且良莠不齐,很多资料又是大同小异。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进行认真地筛选,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挑选出来,把那些重复性的、机械性的、陈旧过时的作业砍掉,力求少而精,力争给学生的作业能够"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做到质高量轻。这样,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四十八
让学生在作业中享受乐趣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莎士比亚
新课改已实施很长一段时间了,但反思当今小学的作业设计,仍令人焦虑:作业形式单一,多机械重复;内容单调,学科之间明显割裂;作业多为老师"命令式"、"大锅饭型"等等。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想像等能力的培养。于是,学生作业常出现抄袭、马虎应付,不能按时完成,或是购买一些套的课后习题的答案照抄照搬等等现象。学生厌烦或反感,学习成绩无法提高,老师困惑。如何扭转这种教学态度,在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享受到其间的乐趣,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机呢?
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教师应在布置作业时,积极地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抢占性,使学生的思维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由此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四十九
经常梳理你的课堂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波斯纳
实施校本教研以来,"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等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一堂接着一堂,听课、说课,评课的教研活动一个连着一个,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以至于有的专家提出了"课改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然而,为什么要走进课堂,在课堂里做些什么,走出课堂后还要做些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实施"行为跟进"的教学研究策略--梳理课堂,就是针对传统教研中"无准备,无主题,无反思"的三种现象提出来的。教师们不应该只讲究活动形式的翻新,对于课堂中的观察目标、教学细节、探究反思等也要做得十分认真,使梳理课堂成为校本教研的必要环节之一,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每天面对的不是学术资料、观点争鸣和理论走向,而是背景迥异的学生,课堂上讲的是原理公式、字词句文,课外做的是备课、改作业、辅导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校本教研中梳理出来的"小课题"虽然微观而琐碎,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是无法否认的。所以,教师要十分重视梳理自己的课堂。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五十
每天,让课堂改变一点点
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学需要创新,创新能给课堂注入活力。
                                                                         ——中国特级教师 薄俊生
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教学与众不同,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很多孜孜以求、锐意革新的优秀教师、教育名家不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和推陈出新,有的教学内容甚至已经被名师们雕饰到近乎完美的地步。要想"与众不同",要想"耳目一新",谈何容易。那么,如何达到这种教学的境界?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每天让课堂改变一点点。
因为,课堂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是重复的。课堂是展示教师创造力的场所,教师应该努力克服工作上的机械性与思想上的惰性,使自己的课堂每天都有自己的东西,一点一滴地产生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智慧。教师应该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找出课堂四十分钟教育的最佳方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猜测、操作、分析和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课堂每天都是新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生气勃勃的主人。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从点滴做起,从"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做起,让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让我们的课堂渐渐精彩起来、魅力起来。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若因小而不为,只顾标新立异,革故鼎新,无异于临渊羡鱼,一事无成。"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变如此,行之贵日新。"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功之路,都是由无数个"一点点"铺就的。只要每天改变一点点,我们就会一点点改变,在不知不觉中驶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