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尖大战 清华10∶2胜北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46:20

 “我三千”“我三千五”“我四千!” “我五千!” “成交!”这是2005年春节晚会,赵本山和范伟经典小品《功夫》里的台词,二人在模拟拍卖现场,轮番叫价,直至拿下卖品。远没有这样搞笑的轻松,在高考录取的当口,清华、北大在皖“掐尖”招生彼此叫价的竞争比真正的拍卖现场还紧张。而两校招生录取数据“掐架”更是让公众高度关注,近日两大高校均表示:明年不会再发布相关数据。但清华北大“掐尖”到底真相如何?记者把安徽各个高中查了个底朝天,揭开欲遮还羞的真相!
  10∶2清华大胜北大
  接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录取通知时,合肥市文科第一名胡瀚文“觉得自己真是太幸运了”。胡瀚文一直觉得只有全省前三名才会被清华、北大争夺,却意外地成为两所名校掐尖的受益者。此前,胡瀚文已经通过了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获得了降分20分录取的资格。但清华大学招办许诺了令她心动的经管学院。
  无独有偶,今年安徽省的文科第一名,寿县一中学生陈蓓,填报的也是清华大学的经管学院。而这也是自2008年,安徽省文科第一名连续三年将“绣球”抛给了清华大学的经管学院。2009年是淮南二中的桂程,2008年则是太和一中的王晓涛。
  都说“文科生偏北大,理科生偏清华”,难道这一传统被彻底颠覆了?一定不是商量好的,可是,五年来,确实少有安徽“文科第一名”选择人文底蕴更雄厚的北大。
  自2006年,安徽省无论是“裸分头名”、“加分头名”还是“编外头名”,统统加在一起共有15人。而14名“头名”的最终去向,除曹姗、司玉洁选择港大外,只有两人选择了北大,其余10人齐刷刷都报了清华。这样的统计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爆出了最大的冷门。今年,北大在安徽录取新生总数33人,而清华则一扩再扩共录走了81人,增招计划34人。文理科最低投档线清华双双压过北大。
  事实说话,五年来,清华大学在“掐尖”上的确“大比分”胜出了北大。
  忙掐尖两校轮番出牌
  在合肥市理科头名李笑宇的眼里,清华和北大对他的争夺和拍卖行叫价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两校喊的不是价格,是条件:“我给你条件甲!”“我给你比条件甲更优厚的条件乙!”这当中最核心的条件是专业,其次则是出国学习机会,课程安排,最后才是奖学金。
  从6月25日高考成绩发榜时起,合肥八中学生李笑宇家的电话和父亲的手机,就成了两所名校的热线电话。一直到李笑宇确定了自己最终的志愿: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起初,合肥八中理科生李笑宇梦想的殿堂是清华园。但由于经济管理学院的名额已经被比自己分数更高的省头名“相中了”,李笑宇只得心存遗憾地转而咨询北大,能否满足他的专业志向。在临到填报志愿的前几天,北大招办老师开出的条件越来越符合他和父母的心理预期:“到最后一次的确认电话时,北大的招生组长直接许诺我,给我光华管理学院!”“来来回回,北大清华都给我打了七八个电话。就像经济学中的博弈论。”李笑宇说,“北大和清华的掐架,对于考生来说,倒是多了很多好机会。”
  已三载文科头名学经济
  在金融火,财大热的当下,文史哲成了“低就业”甚至“零就业”的代名词。连续三年,合肥“文科头名”学经济,似乎成为一条铁律,从张晓涛,到桂程、葛严蔚,再到陈蓓。
  同样将自己成功“售出”的合肥市文科状元胡瀚文,全省文科排名第十。酷爱写作的胡瀚文,最终还是放弃了心中的文学梦。“家里人力主我学经济,经济专业的就业渠道宽,平台高。”胡瀚文对于自己能如愿被清华经管学院录取的结果,备感“幸运”。“如果不是今年清华在安徽扩招,以我的分数可能都无法被录取。”
  “这或许可以解释文科头名总被清华撬走的原因。”合肥一中校长助理封安保回应说,在人文学科式微的大背景下,以人文见长的北大自然也难逃牵连。不过,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清华在专业设置上似乎更加现实,既有传统的理工科,也有符合文科生需求的经济金融类。
  爱自由北大酿出劣势
  去年安徽省的理科头名陈硕嵩,顺利入读了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班)。这个暑假,他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西点军校作“交换生”。陈硕嵩的父亲是中科大材料学的教授。陈教授说,北大和清华对陈硕嵩的“争夺”非常激烈。儿子敲定清华大学,主要还在于看中校方的“务实校风”。
  在陈教授看来,北大自由的氛围,对于刚刚成年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他更倾向于管理严格的清华。在陈硕嵩就读的清华经管学院,20人的小班配一名班主任、一名辅导员。班主任都是外国知名高校毕业回国的博士生。大一上学期,新生一律不允许自带笔记本电脑,以防高考结束完全松懈下来的新生贪恋游戏、沾染网瘾。在经管学院读了一年下来,陈教授对儿子的成绩很是满意。  “老师无权干涉考生的志愿填报,只有尊重。”胡瀚文的班主任马晓静告诉记者,清华和北大的生源之争,中学一直淡然在外。作为文科班的班主任,马晓静承认,或许今后班上会出更多的银行家、首席会计师,但能否再出“季羡林”式的人文大家,实在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