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背景下“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6:17:45
高中历史新课程背景下“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长汀一中 戴春荣

  今年,我省将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课改的重要意义是将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生存、做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实践,勤于动手,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评价体系。因此,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改的重经任务之一。而“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双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谐的情境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善于创新的精神,为今后的自主创新性地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是“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础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校园诸多教育关系中最具影响的因素。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情通”,才能“理达”。因此,教师必须:1、以良好忍气吞声情绪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一个温和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在愉悦的心境中接受、探索知识。教师的情感还应与课文的内容紧密联系,注重教学内容、环境、语言、方法的情感化,使课文内容随着教师的情感延伸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激发、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例如:在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展示一些介绍中国科技成就的影像资料,并讲述它没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原因,激发学生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创造性地学习,达到激发学生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创造性地学习,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目的。2、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以民主化的教育造就一代富于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新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要提倡一问多答;要宽容和谅解学生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允许他们再“想一想”;对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要给予适当点拨,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师生的激情,涌动着灵感,进而培养创新精神。例如讲“禁烟运动”时,可反问:如果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是什么?偶然性又是什么?使学生对教材和知识产生新的感知,引起新的思考。

  二、培养质疑品质是“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必须始终坚持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对传统的或一般的结论、观点大胆质疑问难,在“扬弃”中取舍,从而获得全新的思维成果。首先,教师要善于质疑,经在创造性驾驭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具有一定思维力度,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如:如何看待商鞅变法中的“弃农经商”?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等等。使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教给质疑的方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思索,质疑问题、发表创风。让学生不仅要懂得“是什么”?更要去探究“为什么?”“还有什么?”“说明了什么?”。如在学习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运动高涨”时,便要搞清楚:造成“高涨”包括哪些重大事件?高潮是什么?造成“高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蒋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如何理解“高涨”两字的含义。质疑可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处、在知识的对比处、在总结知识的规律处。第三,要保护学生质疑发问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发问的质量。学生具有差异性,有的问题甚至比较幼稚,教师要热情地加以鼓励。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他懂得,只有在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比较、思考之后提出的问题才会有深度、有质量。

  三、教师创新示范是“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前提

  学生是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来理解教师的要求、掌握知识、发展自身的能力、培养健康的个性品质的。教师必须依据现代教学思想,精心设计教学,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如讲“戊戌变法”时,提问:“如果没有袁世凯告密,变法会失败吗?”讲“辛亥革命”时提问:“同盟会纲领中没有反帝内容,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又存在幻想,怎能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呢?”这样,不仅能够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渴望,也使学生懂得,教材中处处存疑,只有善于探索挖掘。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做到:1、根据历史学科特点,挖掘题眼,精心布疑;2、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3、讲究提问形式,或直问、或曲问、或激疑或探究。这样,教师不仅由于他的创新给学生创新提供了具体条件,更深刻的是教师在创新过程中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感染到学生中去了。

  四、小组交流讨论是“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方法之一

  在小组交流讨论活动中,教师把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争讨,相互启发,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让学生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排疑解惑,也有利于提高后进生的自尊心,激发起学生对自己更加积极的情感。如讲“鸦片战争”时,组织开展了“落后是不是一定要挨打”的小组讨论,学生发言踊跃,见解很多,最后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这些结论有的是很难在课本上找到原话的,它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也是学生求同和求异思维的体现。当然,小组交流讨论并不是盲的,必须有计划地组织,讨论时机可在得出规律结论之前;可在理解知识的关键之处;可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理解受阻之时;可在某个问题可能出现多种答案或有多种见解思路时。

  五、更新教学手段是“自主创新性学习“的有效保证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了学习材料单方面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装的情况,而是由学生主动地学习它。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就人产生一种学习的责任感,其创造性就充分地发挥出来。由于历史处于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将其本来面目完整无缺地呈现给学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创设议论情境,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及时点拨,既能拓宽思路,又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比较1894年与1937年两次侵华,分析其为何一败一胜时,可用录像机显示中国地区,由学生动手标出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然后,通过分析使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战争胜败不完全取决于军队的多少,同时进一步从古今中外战例中探索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讨论得出一般规律。根据这一规律,让学生从历史背景、两国国情、领导集团态度、抗战路线、人心向背等角度探究。

  六、及时鼓励是“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得力措施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要使传授双方和谐运作,事半功倍,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发现问题,让这些问题有机地契入我们的课堂,迅速地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对反馈信息的评价,及时“修补教学“。教师要有计划地提出体现激励原则的问题,对各种答案进行比较评价,既要肯定正确指出错误,又要筛选出最佳的解题方法,并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实现由发散到收剑的结合,大大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