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50:53
中药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皮肤医院,广东江门529030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最终纳入评价疗效的患儿176例,治疗组90例采用中药内服外洗;西药组86例给予酮替酚片口服,0.1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搽。结果中药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西药组(p<0.05或p<0.01); ads明显减少;从分型来看,中药组对红斑渗出型疗效最好,优于西药组(p<0.01);西药组对脂溢型疗效最好,但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对干燥增厚型疗效均不理想,但2组比较,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婴儿湿疹疗效显著。

【关键词】  婴儿湿疹;中药;内服外洗


    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发生于婴儿时期的湿疹,称婴儿湿疹,近来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西医认为湿疹的产生与特异性过敏体质有关,故又称“特应性皮炎”、“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使用的药物主要是激素、抗过敏药以及近来应用于临床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均是对症治疗或局部治疗,无法根治,明显的副作用使其应用受到诸多限制。许多报道中药治疗湿疹效果显著,甚至可以达到根治目的[1-2]。笔者根据中医药理论以清热利湿为基本方法,根据病情加味,外洗内服治疗婴儿湿疹,并与西药常规治疗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符合美国皮肤学会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3]中的必备两项指标(1.瘙痒;2.具备典型表现及年龄特征,婴儿面、颈及肢体屈侧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即可诊断,并排除疥疮、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银屑病、鱼鳞病等。

    1.2  纳入标准

    以皮疹、瘙痒为主诉来门诊初次就诊并诊断为湿疹的婴儿(年龄<1周岁),排除合并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病等,并能配合观察和随访的患者。

    1.3  病情评估标准

    采用皮损严重度计分(ads)法[4],将皮损分成:红斑面积为ⅰa,严重度为1;丘疹渗液面积为ⅱa,严重度为2;干燥增厚面积为ⅲa,严重度为3。2岁以下儿童体表面积大致估算标准如下:头颈部为17 %,上臂9 %,躯干前后各18 %,下肢12 %。ads=ⅰa×1+ⅱa×2+ⅲa×3,总积分为1~300分,<100分为轻度,100~200分为中度,>200分为重度。(根据皮损的性质和面积确定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客观,不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虽然瘙痒是本病的主要特征,由于瘙痒的情况往往与皮损严重程度平行,且婴儿缺乏对瘙痒的描述,影响因素颇多,故瘙痒不纳入病情评估)。

    1.4  一般资料

    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95例患儿采用随机单盲法,于初诊时填表评估ads,根据就诊先后次序编号,单号为中药组,双号为西药组,能完成疗程、最终评价疗效者176例,治疗前2组资料比较见表1。 表1治疗前2组资料比较经统计分析,治疗前2组患儿性别、平均年龄、ads轻重分布及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5  辨证分型(自拟)

    红斑渗出型:主要表现为红斑渗出、黄色痂皮、表面污秽糜烂。干燥增厚型: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皮肤干燥起鳞屑、皮肤粗糙增厚。脂溢型: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小斑丘疹上渗出淡黄色脂性液体,以后结成较厚的黄色痂皮,不易除去,以头顶及眉际、鼻旁、耳后多见。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组

    采用中药饮片煎煮药水外洗,少量内服。基本方如下:生石膏粉50 g、薄荷20 g、滑石粉20 g、白芷20 g、苦参20 g、芦根30 g、黄芩20 g、牡丹皮20 g、黄柏20 g、生甘草10 g、白鲜皮20 g、地肤子20 g。根据分型在基础方上加味,红斑渗出型加泽泻20 g、苍术20 g、蒲公英30 g、黄连15 g;干燥增厚型加百部20 g、生地黄20 g、玄参20 g、桃仁20 g;脂溢型加藿香20 g、佩兰20 g、虎杖20 g、丹参20 g。上药1剂煎煮2次,药汁混合约3 000 ml,混匀,取100 ml内服,余待稍凉后全身泡洗30 min,水温在38 ℃~42 ℃为宜,擦干不必用清水冲洗以保持药物浓度,皮肤干燥者于泡洗擦干后立即搽尿素霜(本院生产),每日1次。

   2.2  西药组

    给予酮替酚片口服(年龄<6月0.25 mg,≥6月0.5 mg),每日2次,0.1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 g/支)外搽,红斑皮损处每日搽1次,丘疹渗液处每日搽2次,干燥增厚处每日搽3次。每日用温水(38 ℃~42 ℃)泡洗1次约30 min,皮肤干燥者于泡洗擦干后立即搽尿素霜(本院生产)。

    均4周为1个疗程。患儿家长均得到1份自编的婴儿湿疹家庭护理指南,并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问。

    疗程结束后再次评估皮损严重度并计分。对全效的患儿在疗程结束后随访一年,以确定远期疗效。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3.1.1  近期疗效判定标准(自拟)

    全效:皮损完全消失、ads为0分。显效:皮损明显好转、ads较治疗前减少70 %以上。有效:皮损好转、ads较治疗前减少30 %~70 %。无效:皮损无明显好转、ads较治疗前减少30 %以下。

    3.1.2  远期疗效判定标准(自拟)

    对治疗全效的患儿随访一年,始终保持者为治愈,症状反复1次以上为复发。

    3.2  治疗结果

    3.2.1  治疗前后2组ad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治疗前后2组ads评分的比较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ads平均减少率(%)中药组90101.8±7.3415.2±2.43*85.0±9.76#西药组86103.3±8.1630.1±2.87*70.9±10.5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西药组比较#p<0.01

    2组治疗前后平均ads评分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2组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治疗后2组ads平均减少率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

    3.2.22组近期疗效的比较

    见表3。

    表32组近期疗效比较(例)

    组别n全效显效有效无效全效率(%)中药组90532110658.9#西药组863223161537.2    注:与西药组比较#p<0.01

    2组全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中药组全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

    3.2.32组远期疗效的比较

    见表4。

    表42组远期疗效的比较(例)

    组别n治愈复发治愈率(%)中药组53421179.2#西药组32141843.8    注:与西药组比较#p<0.01

    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

    3.2.42组不同分型疗效的比较

    见表5。表52组不同分型疗效的比较

    组别分型n治疗前治疗后ads平均减少率(%)中药组红斑渗出型4889.22.497.3±8.44**脂溢型    30121.316.786.2±9.23干燥增厚型12103.562.639.5±4.68*西药组红斑渗出型4393.632.465.4±6.79脂溢型    32125.415.687.6±7.67干燥增厚型1192.663.331.6±3.96    注:与西药组比较*p<0.05;**p<0.01

   治疗后2组各型ads平均减少率的比较,红斑渗出型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干燥增厚型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西药组。

   4  讨论

    西医认为本病与特异性过敏体质有关,要改变人的特异性体质是困难的,因此认为婴儿湿疹无法根治,治疗只是缓解症状。而中医则认为人的体质分为寒、热、虚、实等,可以用药物来调整,特别是婴幼儿体质尚未定型,可以后天再塑。婴儿正在发育变化之中,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体质也易变化,因此越早调治效果越好。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总为湿热内生,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火” [5]。故治疗总以清热燥湿为主,本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病理机制,应辨证施治。初起多为肥胖湿热体质,故表现红斑、生疮渗液,湿重者以流水渗液结痂为主,治疗应燥湿收敛;中期湿浊内生、泛溢肌肤,则表现为脂溢型,治疗应芳香化浊,此期治疗效果最好;久则湿热伤阴入络,气血瘀滞而皮肤干燥增厚,虚实夹杂,治疗应滋阴清热、通络,此期治疗比较困难;病久失治或调理不当,湿热缠绵不清,久则耗伤气阴,导致消瘦体弱,治疗当补扶正气,益气养阴,兼清余热,此期虚实夹杂,寒热交错,治疗比较棘手,疗效不佳。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均有显著的疗效,治疗前后ads均明显减少,但2组比较,无论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中药组治疗改善症状更明显,治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从分型来看,中药组对红斑渗出型疗效最好,西药组对脂溢型疗效最好,但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对干燥增厚型疗效均不理想,但2组比较,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

    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且皮肤薄,吸收较好,中药外洗简便易行,且疗效好,特别对红斑渗出型,符合药水湿敷的原则,值得推广。临床选用外洗中药时应注意选用清凉刺激性小的药物,特别是不宜用带有细毛的药物如金银花等。外洗前用双层纱布过滤药液,水温应偏低一些。本病的家庭护理也很重要,如衣被宽松柔软,饮食清淡,补充足够的水分,促进睡眠,减少搔抓等,有助于治疗。

【参考文献】
  [1]刘桂华.中药外洗治疗婴儿湿疹240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4):232.

[2]李樱.中药内外同治婴儿湿疹87例[j].哈尔滨医药,2002,22(2):59.

[3]hywel williams. disease definition and measures of disease frequenc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2001,45(1):33-36.

[4]李邻峰.特应性皮炎[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69.

[5]李今庸.内经选读[m].武汉:湖北中医学院出版社,19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