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有限的一年的时间里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9:03:42

如何在有限的一年的时间里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

 

 

    要取得高考语文理想的成绩应注意下面几点:通过高考试题分析一下

    1、基础题不失分:也就是说前面的4个选择题力求做对,因此平时应反复练习。

    2、文言文多得分:填空题力求不丢分,文言文的选择题、断句题、翻译题力求多得分,平时应注意18个文言虚词用法的积累及训练,注意文言断句方法的掌握以及常用实词的积累。

    3、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多抢分:阅读鉴赏题的回答主要是先读懂原文(诗)、读懂题目要求,然后针对问题有的放矢的回答,答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方式,所以平时就应注意各种题型的答题方式的总结和操练。

    4、作文稳中求新:作文首先应求稳,没有把握就不要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做到不离题,不少字(一般写到850——900为好),多分段(一般6——9段);写好开头和结尾,做到书写清晰卷面整洁。

 

   (一)先来说说基础题。基础题不多,但涉及的内容广泛,就今年浙江卷为例,涉及到了拼音、错别字、词语运用,语病,概括句子,仿句等。当然我们平时复习的基础题绝不止这些。

 

    那么如何在这么短的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基础题成绩呢,答案是,一个字:练,两个字:多练,三个字:反复练。

    基础题不失分:也就是说前面的4个选择题力求做对,因此平时应反复练习。这里我想推荐大家一本书,就是“5年模拟、三年高,”这套书,这套书语文的基础题特别好,我叫孩子已经在做了。

    我建议大家,孩子做的时候可以看答案,或者可以把答案的内容抄到前面的练习当中,抄一遍有好处,又可以节省时间,记住就好了。估计把这本书的基础联系做一遍的话,高考的基础题成绩会有很大的提高。

    对于数理化可能不能看,要有思维的过程,但语文没关系,主要是记住。语文看答案就是强化记忆的过程。

 

   (二)在说说文言文。高中老师的观点是:文言文多得分,填空题力求不丢分,文言文的选择题、断句题、翻译题力求多得分。平时应注意18个文言虚词用法的积累及训练,注意文言断句方法的掌握以及常用实词的积累。

 

●失分提醒篇

 

 丢分点一:文言文翻译

这道题,通常的丢分原因是“踩点不到位”,即考生找不到文言文的要点。而对文言文翻译,付娟认为应做到“八个字”: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有答题“六字诀”:“对”,即对着字翻译,一字一译;“留”,保留文中的特有名词,如地名等;“删”,删除不必要的字,如语气词等;“换”,即将文言文换成现代文;“补”,补充文言文中有省略的地方,如省掉主语、宾语等;“调”,即调整到更符合现代文的语序。

    还有文言文100多个虚词,20多个实词都要一个个记。特别是课文下面的注解,更要一个一个记,该默的课文名句也要一句一句牢牢记住,并会默写。时常有学生在考试时,明明背得出,但某个字写错了,结果前功尽弃。现在学生电脑用得多了,很多基本的字都会想不起来怎么写,因此默写这一点要引起充分重视。

 

    关于文言文学习;高考文言文虽来自课外,知识点均出自课内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注意分类总结,把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都记录下来,进行强化记忆。当读到来自课外的一些文段时,就不会感到陌生,,词的用法都是一样的,联想平日所记的知识就会融会贯通。

    我儿子是每天早上隔天读英语地,隔天就要读语文课本的精典文章,我觉得有效果。

 

●   在第一轮复习中,首要的要把高中教材再仔细地复习一遍。复习时,重点注意字词、成语的积累,以及一些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积累。另外,对于文言文更要认真对待,重点掌握课本上学过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等,力求了然于胸。其次,明确基础知识的积累要“细水长流”。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进行复习,不可一暴十寒。方法可以灵活,如:每天背诵十句名句或十个成语,或者每天抽出半小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还应该注意对以前练习题中自己做错的题目的复习,因为这些错题其实就是考生在语文学习上主要问题的所在,如果只做新题而忽视了这些问题,只能是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既浪费了时间,又于事无补。最后,掌握知识还要能灵活运用。如大纲规定的6种类型病句,用找句子主干的方法可以找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赘余三种错误,而语序、表意、逻辑错误,又多是因为修饰不当所造成的。掌握了这个规律,在做病句题时,如能坚持从划成分入手,看结构、排修饰,解题时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对于课内的文言文,我认为我们孩子不应该失分的,该记的记住,该背的背出,上课注意听,应该没问题。

    课外的文言文,这部分比较难,孩子失分也很多,平时要多接触多练,同时课外的文言文考到的如文言虚词的用法等,有些可能就是在课内文言文中碰到过的,记得要会融会贯通,课内文言文的一些用法同样适合课外的文言文。

    所以高中老师建议我们,平时应注意18个文言虚词用法的积累及训练,注意文言断句方法的掌握以及常用实词的积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4019952.html?fr=ala)也就是说,这些常用的词的用法掌握了,我们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灵活运用,不至于碰到没看到过的文言文就束手无策了。

      语文学习网址。北京名师,王大绩老师的BLOG,http://blog.sina.com.cn/xiaojian1230

●    学语文,就是多看题,找采分点,看答案!

 

   (三)说说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

高中老师的观点是: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多抢分:阅读鉴赏题的回答主要是先读懂原文(诗)读懂题目要求,然后针对问题有的放矢的回答,答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方式,所以平时就应注意各种题型的答题方式的总结和操练。

    平时就应注意各种题型的答题方式的总结和操练。如阅读中经常会出现比喻句的作用是什么,拟人句的作用是什么,象征了什么等,比喻句有比喻句的答题方法,拟人句有拟人句的答题方法,大家必须要求孩子记住和灵活运用,这些相信老师从初中到高中应该反复强调的。(多看《杂文月刊》)

 

●丢分点二:诗歌鉴赏

    这道题,不少考生因理解不到位而导致答题有偏差。

要在这道题上多拿分,付娟也总结了答题“三步法”:第一步,点出文中的“手法”,即诗歌用的是修辞或是其他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其表现手法;第三步,注意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效果和作用。做到了以上三步,这道题基本上就没多大问题了。

 

   (四)作文。高级老师的观点是:作文稳中求新:作文首先应求稳,没有把握就不要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做到不离题,不少字(一般写到850——900为好),多分段(一般6——9段);写好开头和结尾,做到书写清晰卷面整洁。

不要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要记住阅卷的老师并不是每个人都博览群书的,作文标题也很重要,取个好题目。他们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并不一定能欣赏一些很新奇的文章的。

    主要看四部分:一是题目,二是开头,三是结尾,四是是否写漂亮的文字。

 

●丢分点三:作文

    作文是分值大头,但要特别注意不能审错题,一旦立意错了,得分就很可能不高。不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立意。

作文最关键的是立意正确!

 

●丢分点四:非智力失分

 

    语文学科中,要求用笔写字的题目较多,特别是作文。这就要求考生在答卷时一定要字迹工整,思路明晰,不然就可能影响到阅卷老师的判断。另外,在修改答题卡时,一定要注意将原答案擦干净,不然在机器阅卷中,就可能出现一道题有两个答案的状况,而这就会丢分。

 

    ●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语文的阅读,要看下面的分值,如果是3分,这小题,那么可能从3个要点来回答,所以你3分的题,只回答了2个或1个方面,你可能就要失分了。许多孩子在做阅读的时候,可能都不愿多答,因为一般。如果这题是2分,可能有2个要点,或4个要点。2个要点的话,老师就在你回答的一段话里找这2个要点,找到了给满分。你其他写的不是很离谱,老师不会给扣分的,所以要尽量写的全面。

    所以做阅读我们反复强调孩子要考虑周全,不能“惜墨如金”。 这些是我根据以前教学中得出的结论。这点真的很关键,

主观题训练方法:对照着买好的书中此类题的答案,好好研究,找出答题方法,然后多训练,这句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首先回答修辞方法,如比喻,然后比喻的作用往往就是使----生动。

 

    ●关于理解的客观性测试

对任何读物的理解都有两重属性: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是指切合文本,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思;主观性,是指读者的理解个性。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理解活动的两条腿,不可偏废,阅读测试,自然也应当兼顾这两个方面。但是,现在高考的阅读测试,在这方面好像是一笔糊涂账,无论是测试题目还是标准答案,既看不到严格的客观性,更容不得考生的理解个性。这里先谈理解的客观性。

    ●关于理解的主观性测试

理解不仅需要客观性,亦即需要准确地把握作者、把握文本信息的能力,还需要主观性,即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溶化作者的语言表达和观点,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主观性不仅是理解文本的溶剂,还是理解发展的动力,最后,还是形成读者认识成果的温床;它是阅读理解过程中最活跃、最能动、最有创造性也最有个性的因素,同时又是阅读测试最难掌控、最难定性的工作。

 

    ◆ 复习要点篇

    高考试卷分基础知识、阅读、作文三大部分。在最后时段,可以对这三大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要点一:字音和字形

字音和字形是必考内容,而且也是容易丢分的试题。在冲刺阶段,可将老师归纳的知识清单拿出来仔细看看,特别是以前考试中自己出错的题目要再翻一翻,加深印象。

    要点二:阅读

注意梳理科技文、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等各类阅读体裁,结合复习期间老师所讲的专题,理清各类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要点三:作文

这段时间要注意素材的积累,可以把自己以前写过的作文再拿出来翻看,熟悉文中的素材。同时,也要注意社会上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和人物,因为在高考作文中,具有时代感的文章更容易拿高分。

 

 

     附:最新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

1、掌握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的意义及用法。
2、通过学习为文言文整体阅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

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附录的最新高考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因为字数多容纳不下,在下一期
编发,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