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指挥体制趋向“联合”(国际视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50:58
军队指挥体制趋向“联合”(国际视野)
陈学惠
 
2010年07月27日00:00  来源:人民网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7月9日,俄罗斯贝加尔地区,西伯利亚军区部队参加“沃斯托克—2010”战略军事演习。

俄罗斯士兵身穿新款军装。
人民图片
7月14日,俄罗斯正式宣布了合并军区、成立四大联合战略司令部的消息。这是俄军以“武装力量新面貌”为主题的军事改革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也显示了一些军事强国军队作战指挥体制发展的趋势。
“联合”成为发展方向
二战之后世界军事发展史表明,“联合”是作战指挥体制发展的基本指向,而改革是推动作战指挥体制发展的基本动力。美、俄、日、印等国军队无一例外,均通过艰难曲折的改革过程,建立或部分建立起了自己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
美国历经40多年,经过三次大的体制改造,实现了作战指挥体制的彻底转型。1947—1949年,美国成立了国防部,设立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一职并成立了联合参谋部,使国防部长进入了作战指挥链。1958年,美国发动国防改组,确立了军政和军令两权分开的制度,建立作战与行政两条指挥链,确立了从总统和国防部长到作战司令部司令的直接指挥关系。时隔20多年,在国会的主导下,美国再次对作战指挥体制动大手术,这就是有名的《1986年国防部改组法》。这次改革提升了参联会主席的地位,明确了各作战司令部司令对编成内所有部队的指挥权,从法律、制度和实际操作等方面使联合指挥得到了落实。改革成果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检验。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加强联合指挥理论研究,多次调整作战司令部设置,装备先进的信息化指挥系统,保证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在信息化时代的持续发展。
俄罗斯在作战指挥体制的改革上反复“试错”,历经坎坷。1997年,俄军把军区数量由 8个减为6个,试图通过赋予军区领率机关以战略方向上战役战略司令部的地位来建立联合体制,没有成功。2004年,俄调整思路,把重点转向总参转型,要求其主要承担战略计划职能,放弃直接作战指挥职能。改革取得了成果。紧接着,俄军于2005年提出了组建西方、南方和东方三个地区司令部的方案。由于军内的强烈抵制,俄于3年后宣布放弃这一计划。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俄把目光再次转向军区,确立了通过改造军区建立跨军种军队指挥体制的新思路,并于2009年底顺利建成了6个战略方向战役战略司令部。同时还在原空军特种司令部的基础上成立了联合空天防御司令部。此次宣布把6个军区合并为4个军区,相应地形成四大联合战略司令部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联合指挥体制,巩固了改革成果。
日本自1954年成立防卫厅和自卫队以来,一直在利用时机,推动体制改革。1961年和1998年,日本两次扩大参联会主席的作战职能。2006年干脆撤消了参联会,成立联合参谋部,陆海空自卫队向联合参谋长移交了全部作战指挥权,这就是所谓的“以联合参谋部为核心的联合运用体制”。目前,日本还在酝酿防卫省改革,试图把文职官员掌握的作战计划权转交给联合参谋部,实现“自卫队运用功能的一体化”。
印度于1999年启动联合体制改革,试图设立国防参谋长、组建国防参谋部,解决三军分立体制带来的弊端。由于内部争议太大,改革一再推迟。作为过渡方案,只在参谋长委员会之下设立了没有指挥权的“联合国防参谋长”及其办事机构——联合国防参谋部。印度正处于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初期。
体制需符合本国实际
作战指挥体制的发展过程,是把作战指挥的基本规律运用于本国实际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指挥体制模式。指挥体制模式的核心是指挥权的配置方式。在横向配置上,它要解决作战指挥权的统一问题,在纵向配置上,它要解决作战指挥主体在上还是在下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均取决于中央指挥机关的组织方式。围绕着这一关键关节,主要国家从各自的国情军情出发,形成了不同的指挥体制模式。
美国——从弱势参联会主席到强势参联会主席。美国以往采取弱势参联会主席模式。这种体制模式的特点是:军种参谋长主导参联会会议,决策过程缺乏联合视角;军种参谋长掌握本军种部队的作战指挥权,并以参联会“执行人”的身份主管各作战司令部。指挥权不统一,指挥重心在军种参谋长,是这种体制的特点。美军在体制发展过程中逐步增大参联会主席的权威,削弱军种参谋长的地位,把参联会主席的地位提升为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防部长的首席军事顾问,是军队的最高军衔军官,国防部长与作战司令部司令之间的联系经总统批准后由参联会主席中转。同时,取消了军种参谋长的作战指挥权,并采取各种措施结束了军种通过影响作战司令部下属军种组成部队而干预指挥的局面,从法律上和实际操作两方面落实了作战司令部司令的指挥主体地位。
俄罗斯——从集权型总参到分权型总参。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模式,采用集权型总参体制。总参本身具有联合功能,在其框架下,军种(军区)掌握对本军种(军区)部队的指挥权。但是,重心在上的体制不利于俄军实现建立跨军种军队集团指挥体制的目标。1997年俄军建立战略方向战役战略司令部的改革之所以没有成功,总参没有放权,军种没有让权,就是原因之一。2004年总参转变职能和下放权力,2009年军种交出大部分作战指挥权之后,联合司令部司令具备了作战指挥的主体地位。
日本——从参联会到联合参谋部。二战之后的日本模仿美国实行参联会制度,指挥权分散在军种参谋部。转型为联合参谋部体制之后,作战指挥权的统一于联合参谋长,他指挥协调各军区、联合舰队和航空总队司令和临时联合任务部队指挥官。联合参谋长是联合指挥的主体。
不同的体制模式,是各国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文化特点、地缘政治特征、军队战略使命、军事传统特色、军队发展阶段等国情军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体制模式的形成,也影响了体制转型路径的选择。
地区性与职能性相结合
在美、俄的军队中,作战司令部体系是实施战略和战役战略级作战指挥的基本形式。美军把所有的军队均编入作战司令部体系,实现了所有作战司令部的联合化。俄军则在一般任务部队使用的大部分领域建立了联合司令部体系,军种还保留有对部分作战部队的指挥权。美、俄的作战司令部体系均由地区性司令部和职能性司令部这两大分支构成。
把地区性司令部作为作战司令部体系的主体。美军从二战后重点关注三区(远东、欧洲、加勒比地区)、两洋(太平洋、大西洋)的地区司令部体系,经过多年的调整,发展为着眼全球作战、兼顾本土保卫的六大地区司令部体系(欧洲、太平洋、中央、南方、北方、非洲司令部)。各司令部的责任边界经历了无数次的大调和小调,消除了战略间隙,覆盖了全球。
俄军的地区性司令部设置以本土防卫为主,兼顾境外作战。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另起炉灶、新建一套司令部体系,还是以改造军区为原则,在其基础上建立地区性司令部的思路变迁,最终确立了依托军区、改造军区,以其为基础建立地区性司令部的原则。控制重要战略地理区,按战区或战略方向运用地区性作战力量,是美、俄军事战略的基本使命。因此,地区性司令部是这两个国家作战司令部体系的主体。
运用职能司令部形式整合非地区性作战力量。美、俄军对于职能性作战力量的使用,均经历了从军种指挥为主向以联合司令部形式为主的转变。美军确立了战略攻防、战略运输、特种作战和联合训练四大职能领域,形成了战略、运输、特种作战、联合部队这四大职能司令部。俄军目前只在国土防空反导这一领域成立了联合空天防御司令部。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继续由总参直接控制。职能性作战力量的使用不受地理区域的左右,运用职能司令部方式整合非地区性作战力量,是外军作战指挥体制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