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文:紫金矿业污染:拿什么对抗腐败期权?(南方都市报 2010-7-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0:11:37
紫金矿业污染:拿什么对抗腐败期权?
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649
版次:TM02   版名:南方评论 第一专栏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7-25
作者:张传文 原创   编辑此文
摘要:被污染的江河与被污染的官员,淡定地结合在了一起。紫金矿业这种官商旋转门模式,是中国当前官员现状的一个“样本”,反制的民间力量虽然弱小,但此种由官商结合的危机公关、媒体处理手法,需要遭到更多的抵御。

CFP供图
作为中国的环保组织,我们提示港交所和上交所关注在贵所上市的紫金矿业(2899 .HK,601899 .SH )涉嫌故意延迟披露重大污染事件的不良行为,要求港交所和上交所对此行为进行彻查,并在查实后予以公开谴责并进行处罚;同时吁请港交所和上交所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防止上市公司延迟报告或隐瞒重大环境风险,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9家NGO
被污染的江河与被污染的官员,淡定地结合在了一起。紫金矿业这种官商旋转门模式,是中国当前官员现状的一个“样本”,反制的民间力量虽然弱小,但此种由官商结合的危机公关、媒体处理手法,需要遭到更多的抵御。
中国社会需要再少一些逆来顺受,需要拿出行动。
春天种地,秋天收粮,在职期间打好基础,待退休平安着陆之后再坐享其成。人们普遍认为,处事谨慎耐得住寂寞者多采用这种“期权腐败”方式。这种方式让官员们之间形成一种可以“良性循环”的利益链条,前任官员培养现任官员,现任官员庇护企业里的前任官员,使得官员之间结成真正的利益联盟。
● 南都评论记者 张传文
毛泽东诗词中有“红旗越过汀江”,只是这一次,红旗终于变成了紫金矿业官商的“红顶”。红顶掠过,汀江五年内禁养,这是何等的流毒。
汀江中数不清的生灵,378万斤捞起来的鱼,还有那些细碎到捞不起的小鱼、虾米、螃蟹、老鳖、草龟,以及无数的水爬虫、螺蛳蚌壳,它们似乎有福了,它们吃着金水,浩浩荡荡魂归西国,真是一副国在山河破的景象。
被环保部数次点名批评的紫金矿业终于出了大事,外渗的9100立方米有毒废水让江水变成了“可口可乐”,触目惊心的杀伤力并不低于外敌给我们放一颗生化武器。
事情发生在7月3日,按照中国特色的信息扩散路径,老百姓在8天(还有一种说法是38天)之后知道了消息。如果相比三鹿事件瞒报了8个月,这是进步了;如果比照苏联,或许我们还要庆幸毕竟还可以知道这个消息。当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后,戈尔巴乔夫向身边的国防部长询问详情,部长告诉他这只是一件小事故,目前人民情绪稳定。当他看到欧洲电视台播放的惨象,他才目瞪口呆,并最终意识到,僵化的体制已经走到尽头,无可挽回。
这里无法长篇大论总结苏联的兴衰史,只是想提醒,我们的体制一直被认为还有很强的纠错能力,但紫金矿业扎扎实实给我们一记猛掌,环保这个最低层次的政治,进行纠错起来也是那么吃力,以至于紫金矿业再三错过纠错的机会,终酿大祸。
被污染的江河与被污染的官员,如此淡定地结合在了一起,似乎还要让人们接受他们媾和的现实。
腐败期权下的官员生态
当地官员与紫金矿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县政界大部分退休官员,成为紫金矿业的抢夺对象,被委以闲职后,年薪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这是一长串令人头晕的名单。
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俗称四大班子的前任或现任部分领导汇聚紫金矿业,各级官员各就其位,企业和官员已成莫逆,权力和资本水乳交融。就像被污染的汀江之水,舀上一碗,你说不清哪部分是干净的,哪部分是肮脏的。
权位更高的决策者是干净的吗?那同样是一份说不清道不完的名单。副董事长刘晓初曾任福建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副总裁黄晓东曾任福建省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工程师,福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处长,处长;副总裁李四德是国家首批黄金投资高级分析师,曾就职于原国家黄金管理局、冶金工业部黄金管理局、国家经贸委黄金管理局副总工程师。独立董事陈毓川曾任地矿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独立董事林永经曾任福建省资产评估中心主任,福建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局长,福建省财政厅副厅长。
官商合流的趋势,到了泛滥的地步。从国家部委到省级关键部门,再到地方衙门,均有官员参与利益均沾。在国外,政府官员和学者之间有令人称赞的旋转门,我们这里的旋转门却是在官员与企业高管之间。
权力寻租的方式很明显被分成了两种:一种是看重当下的现货交易,其理论依据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但这种让权力迅速变现的缺点非常明显,容易招人耳目,风险太大;二是立足长远的期货交易,春天种地,秋天收粮,在职期间打好基础,待退休平安着陆之后再坐享其成。人们普遍认为,处事谨慎耐得住寂寞者多采用这种“期权腐败”方式。
这种方式让官员们之间形成一种可以“良性循环”的利益链条,前任官员培养现任官员,现任官员庇护企业里的前任官员,使得官员之间结成真正的利益联盟。就像上杭县内外的现任官员可以为紫金矿业肆无忌惮地庇护,即使被停职,也可以从紫金矿业那里拿到重金回馈。
紫金矿业的这种官商旋转门模式,可能是中国官员现状的一个“样本”,人们常常可以听说某部委退休的官员谋到一份好差事,或者一个现任官员调到一个油水多的大国企,他们往往成为羡慕赞叹的对象,我们在痛骂紫金矿业官商结合的同时,似乎也正对此“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被污染的不仅仅是山河,也不仅仅是官员,还有官员们的心灵。或许,在中国的心灵体系中,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升官发财的价值理念,一直埋藏在心底,从未挥去。
积极寻求行动的人们
人们现在或许可以意识到,和毒水造成的环境污染相比,权力与资本的媾合所造成的公权力的污染更难治。官商勾结的癌细胞生长于体制的机体,严重伤害着社会公平,伤害着世道人心。
但接下来怎么办?中国一次次承担了污染的代价,但似乎还看不到不被污染的希望。
我们可能会抱怨,中国百姓完全没有权力,没有丝毫权利来处罚企业,没有丝毫权力来惩治贪官,更没有丝毫权力更改腐朽的制度。
我们可能期待政府加大处罚力度,期待环保部门真正硬起来,或者最好政府能够来一场自我变革。但每一次污染事故发生后,我们都是这么抱怨的,也是这么期待的。而对于所谓的“批示”,有时候未必那么管用,有时候好像盼也盼不来。政府进步微弱,社会同样也在原地踏步。
或者从另外的角度看,政府与企业之间,因为利益的结盟,一个看起来庞大而有力的关系网正在形成,那么社会拿什么来对抗这样的势头?似乎还没有好的办法,社会还是一个个原子化的“等、靠、要”的个体自然人。
我们或许可以乐观一些,与官商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相对比,当今的中国社会缺的不是媒体对丑陋信息的披露(当然这方面也远远不够)。但与鲁迅的时代一样,中国社会依然缺少将民众从对审丑(臭)麻木不仁中惊醒的力量。农民们宁愿去偷一些死鱼再去卖掉,以弥补自己的损失,但同时又在痛骂黑心的官商。发泄与抱怨,不等于就是真正的觉醒,批判和抱怨可能同样意味着逃避、懒惰。
现在社会所拥有的力量,所拥有的斗争的手段,还远远不够。通过报道揭露式的“媒治”,已经被证明是靠不住的,“媒治”充其量只是一种监督,其前提是政府权力必须保持“羞耻感”,但利益的联盟程度的加深,会最终让权力失去羞耻感的。这让人无奈,却又是现实。
南都记者联系了国内一些比较活跃的环保N G O负责人,他们对紫金矿业事件有何表态?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马军主任,起草了一份全国主要环保N G O的联署信———《紫金矿业涉嫌故意延迟污染事件信息披露致香港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开信》,内中写道:“作为中国的环保组织,我们提示港交所和上交所关注在贵所上市的紫金矿业(2899.H K,601899.SH )涉嫌故意延迟披露重大污染事件的不良行为,要求港交所和上交所对此行为进行彻查,并在查实后予以公开谴责并进行处罚;同时吁请港交所和上交所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防止上市公司延迟报告或隐瞒重大环境风险,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截至7月23日,已经有9家机构署名支持。
南都记者联系了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主任王灿发教授,他认为即使按照现在的赔偿标准,也可以让紫金矿业付出更多的赔偿,虽然目前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只赔偿直接经济损失,但这仍是一个相当大的范围。他的律师团队曾经在江苏十凉河水库案件让污染企业赔偿向养鱼户赔付了巨额补偿,紫金矿业仅仅将企业赔偿量化定格在养殖户的死鱼损失,还远远不够,包括生态补偿、渔民的失业补偿,都应该是一个更大的数目。他认为紫金矿业应该学习BP公司,设立赔偿基金,以在未来可以补偿那些因紫金矿业隐瞒信息而遭受身体潜在伤害的人。
北京环保N G O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的负责人冯永锋则告诉南都记者,他将就紫金矿业曾获取2009年度“中国最诚信企业”致信“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要求“二会”在正规媒体发布公告取消紫金矿业的这一称号。冯认为一个在环境方面不诚信的企业,没有任何资格被评为“最诚信企业”。而把一个“环境不诚信事迹”广为传播的企业评审为“最诚信企业”,显然是评审委员会的失职。冯永锋要求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正式的解释报告。
这些力量虽然渺小,但我们还是应该把它记录下来,电影《肖申克救赎》里讲,“希望是一个好东西,是一切好东西中最好的东西”。紫金矿业危机看似就要过去,紫金矿业“坏事变成好事”的目标看来不是吹牛。紫金矿业这次事故被看成是国内版的B P石油公司,但股票市场上两家公司的遭遇却完全不同。B P股价在事故发生后大幅下挫,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股价已下跌1/3,市值蒸发近700亿美元。而紫金矿业复牌3日来A股跌幅还不到7.7%,在披露污染信息后甚至出现涨停的怪异局面。  由官商结合的危机公关、媒体处理手法,需要遭到更多的抵御,中国社会需要再少一些逆来顺受,需要拿出行动。
http://gcontent.oeeee.com/7/73/7736debbc2c6bca5/Blog/204/282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