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无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35:20
《庄子》与无限
首先说明,这里所说的《庄子》是指一部书,并非庄周其人。因为在《庄子》这部书里,有些内容并不是庄子本人的思想和言论。《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本文只是管中窥豹,仅涉及《庄子》哲学思想的一斑。
庄子处在两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代。由于当时的科学水平还不甚发达,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一定的局限,认为世界是有限的。然而庄子却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一针见血地指出“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庄子》.在宥)意思是说,宇宙间的事物是没有穷尽的,但人们却以为有个尽头。这种“无限”的思想是庄子宇宙观的体现。“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庚桑楚)宇,指空间的总称;宙,指时间的总称。空间是无边无际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庄子的思想就是在那飘渺无穷的时空里遨游。“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谁能登上高天巡游雾里,循环升登于无穷的太空,忘掉自己的存在,而永远没有终结和穷尽?“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庄子》.齐物论)意思是说,忘掉死生,忘掉是非,到达无穷无尽的境界,因此圣人总是把自己寄托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之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意思是说,如果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依赖什么呢?庄子这种“无限”的思想与儒家那种封闭的思想体系不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开放性的思路,在人类的认识史上,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数学家赫尔曼.外尔(weyl Hermann)说:“数学是无穷的科学”,人们对无限的认识总是和数学密不可分的。《庄子》亦然。在庄子看来,天地与我包融为一,万物与我通达为一。“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庄子》.齐物论)意思是说,客观存在的一体,加上我的议论和看法,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个“一”,就成了“三”,依次类推,最精明的计算也不能求得最后的数字,何况大家都是凡夫俗子!这里庄子给出了一个正整数集
{1,2,3,…,n,…}
并指出这一集合是无限集,1的后继数是2,2的后继数是3,……每一个自然数都有一个后继数。这与近百年才形成的皮亚诺公理已很接近。说明庄子对自然数集的无限性,已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庄子之前的老子似乎也有类似的议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但老子对自然数集的认识远没有庄子深刻。
庄子认为万物皆无限,却否认有限的存在。他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庄子》. 秋水)意思是说,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条河川流入大海,不知何时停止而大海却未曾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何时停止而海水却未见减少。春天和秋天都没有变化,水涝和干旱都没有感觉。这是因为大海的蓄水远远超过江河,无法计量。在这里,庄子肯定了空间的无限性,但也有其片面性。大海不管有多大,其海水数量总是有限的,也总是可以计量的。正如一个筐里的桃子总是有限的,所以是有限集。庄子把有限集(海水)说成无限集,只能是诡辩,容易引导人们通向不可知论。
其实,无限并不神秘。人们在实践中,历来是从有限来认识无限的。例如,自然数集是无限集,人们是在认识了一个个自然数1,2,3,……之后,最后认识了自然数集;直线是无限延伸的,人们是在认识了线段之后,才认识直线的;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人们也是从有理数的有限性开始,逐渐逼近,最后才认识无理数的,……然而庄子却不承认这一点。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意思是说,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这里,庄子明确反对从有限来认识无限,认为无限是不可到达不可认识的。显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正如 恩格斯所说:“事实上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暂时中找到永久,并使之确定起来。然而普遍性的形式是自我完成的形式,因而是无限的形式;它是把许多有限的东西综合为无限的东西。”(《自然辩证法》)在数学家的眼里,经验的提示并不是数学,只有当经验寓于某种无限之中,才是数学。
随着人们对“无限”的进一步认识,必然产生“极限”的概念。然而庄子却不承认有极限。“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庄子》.在宥)这句话说明庄子对人们认为事物有极限是持批判态度的。而与庄子同时代的惠施对此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有一个著名命题“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这里的“大一”,就是现代数学中的“无穷大”;“小一”就是现代数学中的“无穷小”。对“大一”的解释就是找不到比它更大的了,对“小一”的解释就是找不到比它更小的了。惠子认为有一个抽象的无穷大和一个抽象的无穷小存在,这是对无限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当时与惠施辩论的辩者也提出一个重要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按照当时常人的认识水平,一尺长的棒槌,每天锯掉一半,锯之又锯,锯到不能锯的时候(也就是“无测”的时候),不就完了吗?而辩者却看到了这一过程的无限性。第一天锯掉一半,剩一半 ;第二天再锯掉一半,还剩四分之一 ;第三天又锯掉一半,还剩 八分之一,……如此继续下去,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这一命题给出了一个无穷数列
1 ,1/2 ,1/4 ,1/8 ,…,1/n ,…
但辩者没有看到这一无穷的过程得到了有穷的结果。该数列的极限为0。而他们却认为这一过程没有极限。当时惠施是如何反驳的,我们无从查考。在庄子的心目中,虽然承认“惠施多方”,但却讥笑他“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庄子》.天下)庄子是把上述命题作为奇谈怪论加以嘲弄的。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庄子只认识了“无限”,而没有认识“极限”。正如现在的中学生总认为 0.999... 比1 小,不承认0.999... =1一样,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确立极限概念的缘故。而惠子作为辩论的反方,我们倒可以猜测他可能萌生了极限的想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无限和有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矛盾论》)例如,求定积分就是求极限,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有了微积分基本定理,又把求定积分转化为求原函数的增量。把无限转化为有限。当积分区间 变为 无穷时,得到广义积分,又从有限转化为无限。这些都是在庄子和惠子之后两千年,人们才认识的。庄子否认有限的存在,当然就不可能认识到有限和无限的转化。但是惠子却有了有限和无限互相转化的思想。“南方无穷而有穷”(《庄子》天下)是说任何“南方”,对于它稍南的地方来说,又都是北方,因此“南方”是无穷的。而任何“南方”又都会相对的成为“北方”。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最后还是有终穷的地方。这就是说无穷可以转化为有穷,而有穷之中又有无穷。
数学上点、线、面的概念是很抽象的,因为面是没有厚度的,线也没有宽度,点没有大小,一般人很难想象出来。惠施和他的辩友们已有了清晰的认识。辩友们提出“轮不蹍地”(《庄子》.天下)的命题,实际上就是说,车论和地面相切处只是一条“无厚”的线段,在地面上找不到车论碾压的地方,所以说轮不蹍地。惠施还提出一个重要命题:“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庄子》.天下)意思是说,没有厚度的面不能累积成体,但却可以无限延展。他认为很多“无”相加,结果还是“无” 。这是一种无穷小量不可积的观点。这里仅体现了无限的思想,却不是微积分的思想。但有人却说这句话是“无厚,可积也,其厚千里”之误。(《文史杂志》2006-06 王红旗 《庄子与惠子: 智者的辩论与科学精神在中国的流失》)并由此断言庄子已经有了定积分的思想。我认为这纯属主观臆断,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怎能把原来的命题来个大翻个呢?如众周知,微积分的思想是建立在极限概念的基础之上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庄子时代,根本没有形成极限思想,更不可能产生微积分。在我国真正形成极限思想,并且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当属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
综上所述,我认为《庄子》已经跳出有限的樊篱,来认识无限的事物,并且有了无穷大、无穷小的概念,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飞跃。然而《庄子》没有形成极限的概念,当然也就不具备微积分的思想。我们在评价先人时,不能过分苛求。不能要求人们在两千年前就达到现在的认识水平,但也不能生拉硬扯,往老祖宗脸上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