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43:27
参评特级教师,要层层筛选。
感谢教育局的领导,我幸运地被推荐到了平顶山市,那是一大群候选人中选出两人。
感谢平顶山市地专家、领导。第一关审材料,全市70人选30,我通过了;第二关面试答辩,30人选11人,我又荣幸的通过了,被推荐到河南省。
昨天是最后一关,省考核组的面试。
在答辩的现场,我见到了省实验小学校长、许昌实验小学校长以及我讲课时的专家指导组成员,他们也是和我一样,来参加答辩的。我原来想,他们肯定早就是特级教师了,没想到……
我是小学思品小组第三名出场答辩的。从五道题目中选出三个:1、谈谈你是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2、谈谈你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实践;3、谈谈你对德育校本课程地认识和实践。
这三道题涉及到我的三篇文章:第一篇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让    学    生    参    与    教  学
——思想品德课教学法浅谈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任务无外乎明理、激情、导行。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情感发展过程。学生自己不思考,不体验,人云亦云,则根本实现不了真正明理、自然生情、内驱力导行的目的。什么都可以代替,只有学生的思维不能代替。因此,一节课是否成功,应首先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启动。一节课的效果如何,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看学生学得如何。所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应该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原则。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呢?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请学生帮着备课
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基础。备课既要备大纲备教材又要研究学生的认知基础,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喜欢什么。因此,每节课备完后,我总喜欢好中差各找几个同学,问问上节课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征求一些意见。然后,把这节课的思路讲给他们听,请学生给提意见。被老师请教是件体面的事,学生挖空心思帮我想办法,给我出主意。哪些讲得深了,哪些太罗唆了,哪些应该让学生自己讨论……“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一个博大的世界,引导得好,学生是老师最好的老师。我惯用的好几个教学方法都是学生教给我的。如模拟表演、分组辩论、现场采访、联系想象等方法都是和同学们商量出来的方法。在平时教学的运用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协作讲课
课本是抽象的。想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书中道理印在学生的记忆里,并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上进欲望,这是对教师的能力考验。而教师并非无所不能,即使教师是个全才,“独角戏”、“光杆跳舞”又如何能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请学生协作讲课。比如在讲十二册《祖国一定要统一》一课时,我就事先安排了几个学生,用拟人的方法分别扮演香港、澳门、台湾,向祖国母亲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倾诉自己的盼回归相思之苦、庆回归欢聚之喜。把单调的文字介绍变成了生动活泼的剧情表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课课后练习有一个阅读材料,其目的重在激情。为了能充分展现台胞思念亲人盼望回归的情感,我选了我班朗读最好的宋新同学朗读,并配以悠扬凄楚的二胡曲,制成录音带。课堂播放时,所有的同学都被感动了。当放到“听见伯父激动得有点发抖的声音:‘我从台湾回来了!回来了!’”时,有许多学生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让学生协作讲课,既利于学生表演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又可以使课上得生动活泼。
三、给学生活动和思考的机会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让学生思维,不让学生活动的课,无论教师讲授得多么精彩,都不应该是成功的课。在品德课教学中,我总是想法让学生自己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尽力给学生有创造活动和思考的机会。
如在讲授《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创设情景:漫天风沙里,周恩来让群众背对着风,自己面对六、七级的大风,说:“乡亲们,你们受苦了!毛主席派我来看你们了……”授课时,正赶上大风天,我干脆打开窗户,让学生对着大风模仿周恩来讲话。尽管对着大风喊话,不是什么舒服事,但是同学们争先恐后出来模仿。当我问背对风讲话舒服,还是面对风讲话舒服时,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当然背对风舒服?”“那么周恩来为什么让群众背对风,自己面对风呢?”这节课,尽管我没有给同学们深入分析,详细讲授,但大家都很容易感受到周总理一心为群众的高风亮节。许多同学在日记中还记下了这节课。在一次“你最崇拜的人”的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写的是周恩来,由此可见这节课对学生的影响之深。
十一册第一课《自立自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苏州某女工主动损献10万遗产,十几年后,她所在的工厂不景气,她的生活发生了困难。在讲授这一段时,我进一步设想:这家工厂倒闭了,这个女工下岗了……假如你是这个女工你准备怎么办?学生经过一阵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应该参加培训,想法再就业。”有的说:“可以开个服装店”。学生的思维一旦启动,就象冲出闸门的洪水,学生的奇思妙想,常常令老师惊叹。那节课,学生为那个女工想了十几个办法。谁能说想办法的过程不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呢?学生自己能轻松明白的道理,又何必让教师口干舌燥地絮絮叨叨呢?
四、按学生认知规律授课
兴趣是学生认知的关键,学生喜欢学、兴趣高则易接受,因此我非常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结合教学内容,我尽可能采用学生喜欢的教法教学。
学生喜欢竞争,在教学中我就给学生竞争机会。巧妙设置问题,设计分值,分组回答,集体对抗,比一比哪一组回答的好,积分高。因此我上课往往比较热闹,学生挖空心思,都想一鸣惊人。对于不易判断的形式,学生各据一词,展开论辩。为了辩论取胜,同学们常常反复钻研教材,查资料,找论据,有的甚至把法律都搬出来举例。在热热闹闹的比赛中教学目标可以轻松实现,学生们都盼望着上品德课,这 难道不是件好事吗?
学生喜欢听故事,我便经常搜集有关的故事,补充到授课中。如在十一册第一课的《自立自强》一文的导课上,我改变了课文中用陶行知的话导课的模式。自己编了一个故事:动物园中的一只大老虎逃跑了。一个月后,人们在深山中找到了它,但它已死多时,浑身却没有一点伤,老虎是怎么死的呢?经过争论,同学们大都认为老虎是饿死的?老虎为什么会饿死呢?很容易便导入了新课。这节课同学们印象很深。在谈本课收获时,同学们纷纷发言:不能像那只饿死的老虎,要从小自立、自强。由此可见,恰当运用故事比空洞的说教,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喜欢幻想,我便经常采用“梦想剧场”的形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如在第十二册第七课《爱护公共财物》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燃烧的洒精迅速扑向金属钠,一场大爆炸就在眼前。然而向秀丽退缩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有的学生说:“向秀丽逃生了,但整个工厂却毁掉了,有许多人在这次事故中丧生。”也有的说:“向秀丽刚跑出去一半儿,工厂便爆炸了,向秀丽也被炸死了!”……尽管学生的想象不一样,但是通过想象,同学们对向秀丽用身体挡洒精的壮举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看来深入想象推理,可以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升华主题。在第十二册第十课《改革开放谱新篇》一果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2049年的中国社会,同学们积极发言,大胆想象。有的说:“电脑已经普及了”。有的说:“人们不再坐汽车,而是人人都安上了飞行器,想到哪就可以到哪。”也有的说:“机器人已高度发达,相当普及,许多工作都由机器人完成”……同学们在畅想未来的同时,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责任感也进一步加强了,使本课主题得到了合理升华。
总之,教无定法,学生的需要是教师教学的立足点。因此,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口动起来,手动起来,思维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也应该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原则。
第二篇涉及我的另一篇文章:
抓住课程改革地牛鼻子
为什么“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却抓得扎扎实实”?为什么人人都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却又都在一心一意搞应试抓分数?是因为教育者教育观念陈旧?还是因为受教育者急功近利?
我认为,素质教育也好,新课程也罢,要想落到实处,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必须首先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
上重点高中差一分就要多交几千元,甚至上万元,高考时一分之差就决定学生的命运,家长和学生敢不把分数视为“命根子”吗?学生考得好不好,决定教师的升迁奖罚,甚至关系到教师的“饭碗”存否,教师们敢不把考分视为“命根子”吗?
评价就是考试,评价就是甄别,评价就是为奖罚找个依据。面对当前畸形的评价体制,被抽考吓破了胆的老师们,谁敢不重视应试?谁会吃力不讨好,去实心实意搞科改?
长期来,在很多地方,落后的评价制度,制约着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使课程改革只能停留在开开会,发发文件上,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因此,我认为,要实施新课程必须要首先抓住新课程的“牛鼻子”——改革评价制度!
怎样改革评价制度呢?
一、扩大升学比率,淡化考分功能。
普及高中教育,使人人有学可上,扩大大学招生比例,实行宽进窄出,是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应该先试行高中招生指标按初中学校人数,学校督导评估类别,下分到初中,政策上扶持薄弱学校,提高其竞争力,淡化义务教育阶段名校效应,缩小校际差距。
同时,坚决取消小学阶段各种名目的抽考、调研考试。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不滑坡,可以适当组织些作文竞赛、演讲比赛、数学竞赛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不是为了奖优罚劣。多年来,为了“不丢弃一个学生”,我们始终把平均分作为评价最重要的指标,但事与愿违,在不丢弃一个差生的口号下,为了个体利益:后进生被歧视,被驱赶,被剥夺考试权利的现象不仅存在而且极其严重。造成这种想象的原因,表面看是因为基层教育者急功近利,本质的原因却是这种高利害的评价的必然恶果。
我们的教育,要从选拔适应考试制度的“人才” 的旧框架里跳出来,要创办适应各种各样孩子发展的教育。要改变“齐步走”的老路子,要为优秀生提供更快发展的机遇,也要宽容后进生慢慢进步。别拔苗助长,别逼孩子太紧了!我们的教育需要的是宽松的环境!
教育需要公平,需要竞争,也需要人性化。考分决定一切的做法应该改一改了,不能再升温了。
二、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虽然评价不等于考试,但考试永远会非常重要。因此,我们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如何改良考试,使之与新课程的推广相适应
首先,考试的方式应该多样化。可以是书面答卷,可以是能力测试,可以是活动展示,可以是行为观察。考试的结果不一定非要是分数。可以是宣传报道,可以是操行评语,可以是交流谈心,可以是一次展示会,也可以是自制的成长记录册……
其次,我们不能只注重考试的选拔功能和甄别功能。考试还应具有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的功能,师生自我总结反思的功能……而且,后者的功能还应是主要的功能。
第三,要用考试的指挥棒来引导师生自觉自愿地进行素质教育。内容上要改革:那些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要少出,那些为了容易改而出的毫无创意的标准化试题要少出,那些答案唯一,缺乏独立思考的文字游戏要少出,那些远离生活实际的“屠龙之术”不要出,那些偏离课改精神的“阳春白雪”不要出。考试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发现意识、质疑习惯的培养。
而且,能让学生自己考试的,教师要放手;能让教师组织的,学校要放手;能让学校组织的,上级主管部门不要插手。必须统一组织的,要重视自下而上的反思与总结,而不是“奖要奖得眼红,罚要罚得眼黑。”主管部门需要提供的是参照标准和同行之间反思交流的机会,而不是组织几次考试,排排名次顺序,然后发几份《教育教学质量奖罚决定》。
三、改革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手段有很多:比如奖优罚劣、评优推先,晋级晋职,竞争上岗……目的都是通过表扬奖励“好教师”的优点,敦促“差教师”的进步。
什么是“好教师”?业务能力强的是好教师,爱生爱教的是好教师,忠于职守的是好教师,学生喜欢的是好教师,贡献大的是好教师。
什么是“差教师”?业务能力差,工作不负责的是“差老师”,学生意见大,业绩极一般的老师是“差老师”,不思进取,不求进步的老师是“差老师”。
过去,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只重视结果,仅凭考试成绩论成败英雄。这同“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相比,是进步了很多。但这样做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应试教育就是这样形成的;弄虚作假,考试作弊,驱赶差生,争夺优生……教育上一些违背师德的阴暗现象也是由此产生的。学生不是产品,教育不是车间。不是什么都可以用考试和量化来衡量的。学生到学校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学做人是无法通过考试来衡量的。而且,一个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分数,还有对知识的渴求;不仅是习惯,还有对人生的态度;不仅是影响现在,还对学生的一生起着积极作用。这些都不是一张试卷能考试出来的。
因此,家长满意不满意,学生喜欢不喜欢,也应是衡量一个教师好坏的标准。
而且,教师是凭什么立身的?业务能力!能力强,又忠于职守,学生就容易有大收获。学生有大收获,这就是教育效果。
然而,当前的教师群体:任劳任怨的多,主动学习的少;勤勤恳恳的多,钻研教改的少;实干的多,巧干的少(当然不是弄虚作假的巧)。往往是“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花相似”,教龄越来越长,经验越来越丰富,观念越来越落后,水平却没什么提高。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教师群体的悲哀!
新课程最响亮的一句话是:“教师要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怎么成长?评优质课要劳神费力,花钱交费;写论文要苦思冥想,花钱交费。而且,这些如果不参加职评,似乎又用处不大,很不实惠。所以,教育学生学习的教师们却不愿意多学习。但是不学习怎么能成长?
既然教师很看重职评,我们不妨就抓住职评做文章。医生的职称要考试,教师为什么不能?教师凭教学立足,我们不妨就把教师的教学水平作为晋升职称的主要依据。职改办、教研室、师训科、普教科、电教站……联合组成考核组。初级职称必须是达标课,中级职称必须是优质课,高级职称必须是特色课,不会上课不能评职称。先有学校评,再有教办评,最后考核组评。当教师的切身利益和自身素质高低、工作业绩优劣联系起来而不是和关系人情联系起来时,教师提升自我素质,投身课程改革的热情必然会空前高涨。
同时,要建立能上能下的评聘制度,既要克服高职称、高工资不教学的现象,又要避免年轻教师早早获得中级职称没有新的追求目标。高级职称高不可攀,特别是在小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就出现了三十多岁的青年教师就开始开始混日子、等退休的现象。我们不妨把工资分为档案工资和奖励工资,既要适当照顾老同志,又要真正多劳多得,实行优质优酬。
课改,成也在教师,败也在教师,这是所有课改专家的共识。试想,如果教师队伍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研究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新课程的实现还会遥远么?
四、改变教育管理者的功能
在教师各种负担中,很多毫无意义的负担来自教育管理者。一个教师在开学初要交3—5份计划,平时要记2-3本记录,一学期要抄写2—4本教案,每学期要组织学生交5—8次的费用……而且,学校应接不暇的各种检查评比,最后也得要教师来落实。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很多负担既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又无法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该要什么资料,该组织什么活动,要征求一下教师们自己的意见。少组织些考试排队,多组织些教学研讨;少组织些开会检查,多提供些指导服务;更不要把份内的服务行为变成变相的收费行为。一线的教师,需要的是信息服务,学术指导;需要的是理解支持,自主工作;需要的是幽静的学校,公正的肯定。
面对新课程,我们的教师需要唤醒,去寻找教书育人的乐趣;需要解放,别再让人为的压力去伤害他们脆弱的心;需要成长,真正与新课程的学生一起快乐成长。课改成也在教师,败也在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积极参与,是新课程成败的关键。我们的评价和管理,要一且为了教师发展,为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进步。这样,新课程的实施才能政通人和,顺利开展。
关于第三个话题,我曾经做过尝试。我们的导游课、礼仪课、写字课都是我一手策划推动的。特别是导游课的开发,凝聚了我很多心血。我亲自设计课程标准,带着老师学生搜集资料,和老师研究上课形式,亲自给老师做示范课,然后推荐到平顶山……
但是,我有些失策,论文写得早了,没有好好看看,临时的发挥不尽如意。
但是,我想,也不至于太差劲吧!
想得太多,太复杂,往往忘了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