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事纪闻]帕尔斯故事 -从“波斯”到“伊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22:55

『煮酒论史』 [西事纪闻]帕尔斯故事 -----从“波斯”到“伊朗”(未经授权请务转载)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5&idArticle=106644&flag=1 作者:南渡2之唐粉逆袭 提交日期:2007-6-25 12:54:00  帕 尔 斯 故 事
   -----从“波斯”到“伊朗”
  
  作者:
  衣冠南渡(南渡2之唐粉逆袭、南渡3之嫖客归来)
  前言:
  
  咱家最早了解到波斯这个古国,是通过一本名叫《亚尔斯兰战记》架空小说。在那本文字华丽、场景宏大的小说中,处处充斥着浓郁的异国风情。
  
  大陆霸主帕尔斯的覆灭,出身平民却立志复国的少年,计算精密的印象派军师,无敌不摧的超级名将,野蛮狂信的鲁西达尼亚侵略者,用金子打赏的特兰人,群山中蛰居的丘尔克国,甚至还有外传中隐隐出现的东方强国。。。。。。
  
  这一切的一切,都给天真可爱、向往未来的纯洁的咱家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从那时起,咱家就踏上了历史追寻之路,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后悔过。
  
  终于到了这样一个时刻,咱家能够坐下来,给大家讲一讲帕尔斯的过去和现在。
  
  有些人会说咱家歪曲历史,但历史是由杀掉了英雄的人们来写的,咱家只是一个爱讲故事的人。
  
  该交代的似乎件件已经留言,
  但还要请你注意一点,
  我要唱的前人都已吟过,
  人人去园中采摘知识之果。
  
   ---菲尔多希 《王书 收集篇》
    
  一:波斯早期原居文明
  
  作为人类依赖生存的前提条件,地理因素决定性的影响了地区性的人群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乃至民族性格。而环境和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同行为模式。
  
  而因为良好的自然条件,所以伊朗高原出现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是不会让人奇怪的,目前所知最早的文化遗迹是距进20-40万年前的阿舍尔文化遗址。
  
  而最有标志性的是,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在埃兰地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地方政权形成了,这个就是上古时期伊朗的最早王国:埃兰王国。
  
  埃兰,位于胡泽斯坦附近的冲积平原上,亚述人称其为“埃兰图”(Elamtu),本指王国内一个小城市,意为“神国“,后逐渐成为整个国家的称呼。
  
  据现代考古推断,埃兰王国当时气候条件非常良好,极适合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为古老文明的形成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其国鼎盛时期,东起波斯波利斯,西至巴比伦边界,西北与亚述接壤,其影响遍及中亚、印度河流域以及阿拉伯半岛。
  
  但是,这个国家富饶的国土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引起了当时两河流域的各个城邦的密切注意。根据《苏美尔王表》记载,基什第一王朝的国王恩梅巴拉吉西就曾入侵埃兰,并夺到大量战利品,但是不久以后埃兰阿万第一王朝崛起又称霸了两河流域,从此开始了大量的反复的战争。
  与周遍各个城邦国家的彼此征战使得埃兰的历史分为了三个阶段:古埃兰时期(公元前2700年-1600年),中埃兰时期(公元前1400年-1100年)以及新埃兰时期(公元前800年-600年)。每个时期中间都出现了相当长的断裂情况,因为没有资料记载,因此将无记录的时期统称为“黑暗时期”。
  
  古埃兰时期
  古埃兰一度极其强盛,他打败了两河流域的强国乌尔,称霸苏美尔。就连强大的阿卡德王纳拉姆辛也不得不和埃兰同盟联姻,迎娶埃兰的公主,以其子为继承人,并在这个条件的基础上接受埃兰的军事援助。但是有盛必有衰,经过了几个王朝的更替和对巴比伦的的长期战争以后,公元前16世纪,埃兰帕尔提王朝为加喜特人所灭,自此古埃兰的历史就结束了,此后200多年没有任何历史记载存留下来。
  
  中埃兰时期
  这个时期是自埃兰安尚地区的安尚王朝崛起为标志的,这个王朝曾多次入侵巴比伦,但是长途的战争消耗了这个国家的力量,最终他为亚述所灭。随后苏撒王朝出现,在亚述衰落时期一举推翻了亚述统治。
  这个时期的埃兰大举进攻两河流域,苏撒王国甚至灭掉了加喜特人的巴比伦王国,把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以及众多宝物抢掠到苏撒。在苏撒国王印舒希纳克时期,埃兰占领了两河流域的众多重镇,一跃成为当时的军事强国。
  但是在公元前12世纪末,埃兰又为著名的尼布甲尼撒大王所灭。此后就进入没有记载的“黑暗时期”。
  
  新埃兰时期
  这个时期是亚述顶峰时代,埃兰无力抵御,因此只能在亚述的附属国挑动叛乱,以经济援助的形式来抵抗。巴比伦、加勒底甚至是叙利亚的古阿拉伯人都在埃兰的经济援助下和亚述作战,但是最终被亚述人一一讨平。
  公元前646年,亚述王阿淑尔巴尼帕打垮了叙利亚的古阿拉伯人之后,开始了对埃兰的长途远征。埃兰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国土被毁灭,首都苏撒被焚毁抢掠,就连埃兰的19个守护神也被抢走作为亚述王的战利品。
  
  一个文明古国灭亡了,但是埃兰还在。经过了亚述和其他国家王国的短暂统治,埃兰最终成为著名的波斯阿黑门王朝的行省,而苏撒也成为波斯帝国的首都之一。
  
 作者:南渡2之唐粉逆袭 回复日期:2007-6-25 12:54:56   
  二:外来户的登场
  
  在黑海和里海北方的草原地带,有一支游牧部落共同体正在崛起中,他们在公元前4000左右开始逐步搬迁到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伊朗高原,其中一部分通过伊朗高原进入印度。这个共同体的各个部落成为了后来希腊人、色雷斯人、赫梯人、克尔特人以及日尔曼人等民族的始祖。
  
  其中其东支印度伊朗人部落自称为雅利安人,现有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大流士一世的《纳克希.鲁斯坦姆铭文》,他称自己是雅利安人Ariya,此词其本意乃是指土地,后有首领、贵族的引申意。
  
  在迁徙的流动之后,他们逐渐定居在伊朗高原上,因为亚述王国和乌拉尔图人的反复侵袭和抢掠,各个伊朗部落逐步形成了部落联盟,并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国家:米底(Media) ,其核心区域就是帕尔苏阿(Parsua),而他们的这个起家之地的名称缩写帕尔斯(Pars)也成为后世”波斯”一词的由来。
  
  米底建国过程颇有戏剧性,其创造者叫戴奥凯斯,本是当地一部落首领之子,非常聪明。他在本部落努力和热心的主持公正,因此本部落公众一致推荐他仲裁所有争议。其名声更远扬其他部落,被人号称“公正无私者”。
  
  当他感觉到他得到了诸多人的信任时候,又开始宣布说他不愿作为仲裁者了,因为对自己毫无益处。周遍各部落马上乱了起来,掠夺和争执马上变多了。米底各部落便聚集起来开会,大家一直推选戴奥凯斯为王。戴奥凯斯成为了米底人的王后,他要求米底人为他修建适合他身份的城市,而这个就是后来被希罗多德记载下来的,有着七圈不同城墙的城市:哈马丹。
  
  米底建国以后立即和巴比伦建立婚姻联盟关系,这桩婚姻不仅仅导致了他们的宿敌亚述人的灭亡,还为人类贡献了一个传说中的奇迹:空中花园。
  
  但是,这个王国在攻陷亚述首都---狮城尼尼微---之后并没有强盛多长时间,另一个同族的部落联盟波斯的崛起,直接导致了这个王国的灭亡。
  
  波斯人也是雅利安人的一支,很多时候西亚的历史文献中也把波斯人视为米底人。在公元前8世纪,波斯人迁入埃兰境内,并臣属于它。他们中以马斯底欧伊人势力最强,最尊贵是阿黑门氏。
  
  这个氏族中出了一位名叫居鲁士的青年贵族,他在得到了和米底国王有旧仇的米底贵族内援后,于公元前550年攻入了哈马丹,消灭了米底王国,从此阿黑门王朝取代了米底王国。由于王朝是由波斯人建立的,后人们多称其为波斯帝国。
  
  波斯人崛起后势不可挡,先后臣服了小亚细亚强国吕底亚,横扫了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征服了中亚的花拉子模和塞种部落的大片土地,灭亡了古代强国巴比伦,并把手一直伸入印度北方。
  
  虽然征服了如此广大的区域,但他却是世界历史上口碑最好的君主,宽容大度,对俘虏比较优待,控制军队不滥杀,不进行强制性的种族迁徙,不进行文化摧残,尊重传统,修复神殿,减税并推行民族自治。
  
  这一系列行动与某些只知以残暴的杀戮和镇压来对待反抗、以修书为名实施文化灭绝、以人分四等来进行民族压迫等手段实施暴力统治,并号称要统治500年,到今天依然有众多遗民鼓吹所谓“盛世”的无耻民族截然不同,因此希罗多德称他为“慈父”,色诺芬视其为人的楷模。
  
  他的功绩无人能及,他的胸怀无人可比,后来者亚历山大仅能稍望项背而已。多年以后,著名军事家汉尼拔和西庇阿坐论天下英雄,将此二人推上前两名。
  
 作者:南渡2之唐粉逆袭 回复日期:2007-6-25 12:56:17   
  三:祸水东引的苦果
  
  在经过了一次短暂的政变之后,大流士一世登上了波斯帝国的宝座,在他的手上,波斯进行了改革,成功的驱逐了贵族势力,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体制,而这个时候的希腊人也成长起来,成为了波斯人在地中海地区的强有力的对手。
  
  希腊,是使用拉丁语的罗马人最先用来称呼亚平宁半岛南部的希腊人城市的名词。古希腊人则多称自己“海拉斯人”。事实上他们和波斯人一样也是自中亚洲迁徙而来的印欧语系民族的后裔。
  
  因波斯人控制黑海通道之后对小亚细亚的希腊殖民地的粮食补给产生了影响,腓尼基人在臣服波斯以后在商业上和希腊人又产生了竞争。因此波斯帝国和希腊人之间爆发了战争。
  
  战争的起因是波斯人征服西徐亚人的失败使希腊人发动了米利都起义,在小亚细亚推翻了波斯的统治。
  
  波斯人则镇压了起义,以希腊雅典和埃列特里亚曾支持起义为借口,开始了对希腊的征服战争。
  希腊人坚决抵抗,依靠天气的帮助,使得波斯大军无功返回。后波斯人汲取教训,再次动员起大军,进行了逐岛攻击作战,取得很大的成功。
  
  波斯人本想使用诈术,引诱希腊人离开坚固的城防前来野战,但是在马拉松因为指挥失误,遭受了巨大损失以后,又发现雅典已经有备,不得不再次离去。
  
  大流士死后,薛西斯在利益驱使下继续进行了对希腊的战争,他经过了长期的准备和筹划,动员起一只巨大的军队,这只军队包含了从东到西的很多个民族,人数众多到希罗多德在《历史》里夸张的认为总兵力达到了520万并不是个玩笑。
  
  北希腊的很多国家都被如此壮盛的军容彻底吓垮了,他们投降了波斯人并给波斯人指点道路,而南希腊人则在拉栖戴梦的斯巴达人的带领下接成同盟,抵抗波斯人的进攻。
  
  但是中希腊的重要关口温泉关被波斯人轻松拿下,使得整个希腊联盟形势非常危急。号称勇武的斯巴达人心虚到在科林斯地狭挖壕沟以自保,雅典人则干脆举国弃城而逃。
  
  波斯人再次遭受了天气的骚扰,水军损失严重,再加上在萨拉米斯海战中波斯人吃了地形的亏,一时间波斯人庞大的陆军有被希腊水军切断海峡归路的可能,波斯主力不得不再次撤退。
  
  之后波斯人分遣部队在普拉提亚战役被希腊人击败,因此不得不回到小亚细亚。这次失败对波斯的伤害很大,分离势力又活动起来,波斯再也没有发动过对希腊的大规模远征。
  
  但是波斯人并没有失败,他们将讨伐对象埃列特里亚人卖为奴隶,两次占领了雅典城,逼得雅典人举国出奔,事实上他们的作战目的已经达到了。
  
  希腊人却过于夸耀自己的胜利,所以变的骄傲自大起来,而波斯则一改征服手段,开始利用希腊人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外交操作手法,这个政策让希腊人持续的混乱,从而保证了波斯的和平和对希腊的有力控制。
  
  在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扛住了波斯人的全力两击以后,在雅典的号召下,希腊城邦在提洛岛结盟,号称提洛同盟。雅典人因为海军实力强,取得了同盟控制权,
  
  斯巴达人也对应的拉拢了一批城邦组成了同盟,斯巴达在博罗奔尼撒,因此号称博罗奔尼撒同盟。
  
  两个同盟彼此互相拆台,最终爆发了席卷几乎整个希腊世界的大战,修昔底德才有了他的名作:《博罗奔尼撒战争史》。
  
  这次同盟之间的战争消耗了希腊人的实力,为了夺取胜利,他们甚至把仇敌波斯人再次请来希腊。而波斯人则顺利从战争失利的局面中,一举成为希腊命运的主宰者。
  
  公元前387年,波斯皇帝直接以主人的身份给希腊诸城邦下达了停止内战的命令,而这一次,已经没有力气的希腊人终于服从了。
  
  可是,希腊半岛北方崛起了一个注定要结束波斯国运的国家,马其顿。
  
  马其顿人其祖是一支迁徙到当地的希腊人,因为置身在希腊内战之外,反而积攒了国力。国王独眼菲力组建了一只由轻重步骑合成的强大军队。在他手上,军队轻松拿下温泉关抓住了中希腊,长驱直入打垮了反马其顿同盟,俨然希腊人的总盟主。
  
  在独眼菲力被刺以后,亚历山大干脆的打垮了敢于反抗的底比斯,就连底比斯最为夸耀的由150对同性爱人组成的精锐:圣队,也被全数歼灭,希腊人拥护他当了全希腊的盟主。
  
  为了消除这个强力联盟内部的不和,亚历山大发动了对波斯的远征。通过伊苏斯和高拉米加两次决定性战役,灭亡了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占领了波斯,这个是希腊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虽然亚历山大又用十年的时间四处征战,建立了人列历史上可称空前绝后的庞大帝国。但是,亚历山大英年早逝使得这个国家顿时失去了向心力,从此开始了他的继承人之间长期战争。
  
  在伊朗的领土上,一个希腊人掌握的希腊化帝国塞琉西帝国建立起来,这个帝国的创始人是亚历山大的部将塞琉西,他曾非常有希望取得继业者战争的最终胜利,但是他最后死与政治谋杀。
  
  强者终有结束时,因为长期征战而最终虚弱下去的塞琉西帝国也被新起的西徐亚系民族帕提亚人逐出了伊朗。
  
 作者:南渡2之唐粉逆袭 回复日期:2007-6-25 13:03:36   
  四:罗马之敌
  
  公元前1世纪晚期,新兴国家罗马人把势力扩张到小亚细亚。公元前64年,罗马人兼并了塞琉西帝国余部,从此开始了帕提亚人和罗马人的长期战争。
  
  公元前56年,罗马前三巨头达成瓜分世界的联盟,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罗马军团前往帕提亚希望建功立业,但是在卡莱他遭受到了帕提亚名将苏列那率领的轻重混合骑兵的迎头痛击,大量军团士兵被杀,克拉苏的亲儿子被阵斩,罗马人连夜溃退到卡莱城中,并再次发生崩溃。克拉苏被部下逼迫投降,亦被帕提亚人斩首。
  
  额外提一下,这次战役中的罗马人除少数骑兵部队因机动力强而顺利逃回以外,罗马军基本上全部被帕提亚人歼灭了,俘虏都当了工匠,多年以后才被释放返回罗马,而小克拉苏的首级甚至被帕提亚人在阵前挥舞炫耀,因此所谓小克拉苏率领失踪的罗马军团流落到汉朝,为陈汤战胜并安置的说法完全是扯淡。
  
  (重复一次:这个说法无论是依据东方还是西方的历史记载、出土文书以及简椟,都是没有任何根据可言的谣言!相反可以直接否认这个说法的历史记载、出土文书以及简椟颇多!)
  
  帕提亚人虽然在提格雷诺塞塔被罗马人打败,但是他们立即改为使用政治策略来对抗罗马。他们支持罗马人的共和派对抗著名统帅恺撒,他们还几次派兵加入共和派的军队。虽然恺撒被共和派刺杀,但是恺撒派还是取得了内战的胜利。后三巨头再次瓜分世界,原恺撒的部下安东尼得到了最肥的一块;小亚细亚。
  
  帕提亚人得到消息,于是先发制人发动进攻。安东尼则依照恺撒生前制订的计划编组了兵力近十万的强大军队发动东征,却反被帕提亚人用占据绝对优势的骑兵围断了后勤补给,最后在兵力损失达到了1/3的情况下勉强结束东征,仓皇退走。
  
  帕提亚经过了战利品导致的短暂内战后,在公元前30年和罗马人达成了和平,罗马人通过外交谈判终于使帕提亚人归还了卡莱夺取的鹰帜和仍然健在的俘虏。
  
  两国间的和平持续了80年,帕提亚人却因为继承权问题内讧了80年,最终因为强夺亚美尼亚王位与罗马发生短暂战争。
  
  罗马皇帝图拉真乘机发动东征,在帕提亚一片混乱的局面下,一口气占领了泰西封不说,还第一次攻入了重要王室纪念地苏撒。
  
  而整个二世纪中,帕提亚遭遇了频繁的内部叛乱和阿兰人西徐亚人的入侵,而罗马人甚至几次占领首都泰西封。到了三世纪初,立国四百多年的帕提亚最终亡于萨珊波斯。
  
  萨珊波斯兴起于波斯人的发家之地帕尔斯(PARS),加上创始人阿达希尔一世之祖萨珊(有说实系其父)乃是身份隆高的祭司,有阿黑门氏血统。为表正统,阿达希尔一世打民族牌,以祖父和帕尔斯的名号号召众人。他继承了当地的波斯王公的王位,在公元224年和安息人进行了米底奥尔兹达干战役,推翻帕提亚人的统治重新建立起波斯人的国家!
  
  萨珊波斯因成功的抵御了匈人入侵而在史书上享有伟大的名声,而罗马帝国已经病入膏肓,最终分裂为两半,帝国西部长期以重镇拉文那为首都,俗称西罗马,东部则以新城君士坦丁堡为都,俗称东罗马,帝国两部貌合神离,实际上各自为政。
  
  东罗马和萨珊波斯早先因为各自内部问题而外交关系曾相对较好,顶峰时期甚至两国君主互相把自己的幼子拜托给对方君主监护,也曾一起主持著名的宗教会议:尼西亚会议。但是因为领土和经济争议,两国更多的则是激烈交战。
  
  公元527年,两国因为边境争端酿成大战,名将贝利撒留在达拉战役脱颖而出,但是波斯人在卡利奈孔战役使他颜面扫地。罗马人主动求和,科巴德恰好又去世,波斯局面不稳,因此签定了所谓的“无限期和平“条约,以归还所占领土,罗马人赔款11000镑黄金为结束。
  
  波斯军队占有绝对优势,而罗马人的军事指挥则更为优秀。这个条约是没有经过决战就停止战争的产物。一场没有打完的战争的结局,仅仅是使双方喘息片刻的工具,而条约就是用来撕毁的。
  
  侯斯洛斯上台进行改革,乘罗马人与歌特人陷入长期战争的机会发动了战争。侯斯洛斯亲率重兵突进叙利亚,横扫科尔奇斯,抢掠和征服了大量的东罗马领土。
  
  而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的反击计划漏洞百出,幸有贝利撒留救场,局面不至很难看。
  
  最后,侯斯洛斯因为国内动乱而撤兵回国,而东罗马也急于结束战争,公元545年,双方再次和谈签定条约,波斯人将所有占领领土归还东罗马,东罗马则付出5000镑黄金。双方都没有分出胜负来,战争仍然没有结束。
  
  公元549年双方再次发生大战,最终东罗马以微弱优势取得胜利,波斯求和的结果反到是东罗马主动付出了4600镑黄金来保证他们所谓的胜利与和平!
  
  但是,两国之间的战争继续的持续了下去,波斯中央政权的实力急剧下降,分离主义蠢蠢欲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死亡,整个国家的陷入极凋敝的状态。
  
  波卡瓦德二世死后,波斯因为继承权问题发生动乱,2年时间共有12位国王即位,皇室互相屠杀到基本上找不到男性的继承人。
  
  就在乱成一片的局面下,一个新的民族从沙漠中崛起,他们叫自己阿拉伯人。
  
 作者:江上苇 回复日期:2007-6-25 13:03:04   
  这个题材,是原创就该给红脸了。
 作者:从来倚云听风 回复日期:2007-6-25 13:07:40   
  得瑟着身板坐板凳
 作者:南渡2之唐粉逆袭 回复日期:2007-6-25 13:10:25   
  六、风暴中的还魂曲
  
  阿拉伯人是居住在沙漠中的游牧民,他们中人数最多的一只乃和犹太人同源,都是古闪族的后裔,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源自犹太教。
  
  
  大镖客注:
  
  关于阿拉伯人谱系之源流,请见拙作:
  
  《阿拉伯源流考》
  
  
  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经过长期的传播和战斗,用伊斯兰教统一了阿拉伯诸民族,并带领他们走出沙漠开始扩张。
  
  公元636年,阿拉伯军队如同巨浪一般冲击了波斯并占领了希拉,而波斯人则尽力的抵抗,但是成效不大。
  
  公元637年,不到3万的阿拉伯人和12万波斯军队在卡迪西亚发生激战,双方交战3天不分胜负,最后在第四天的沙漠风暴的帮助下,阿拉伯人勉强的取得了战役胜利,并杀掉了波斯首相鲁斯特,夺到了价值100000迪尔汗的波斯军队象征:卡维战旗。
  
  波斯人放弃了首都泰西封,末代国王叶兹德格德抛弃了王位躲藏在波斯东方的山地省份中重新召集部队。
  
  公元642年, 15万大军和阿拉伯人在尼哈旺德进行了激战,阿拉伯第一天斩首10000,第二天据说斩首达到80000,波斯军总崩溃,被阿拉伯人驱赶歼灭,最后复兴波斯的兵力消耗殆尽。
  
  塔巴里说:“经过了这次战役,波斯最后的有组织的抵抗就结束了。。。。。(叶兹德格德)跑到呼罗珊,到处受到殷勤的接待,他要求进行战争的事,却没有人理睬,大流士的命运似乎在他身上重演了。。。。。”
  
  最终,叶兹德格德的求助终于盼来了回音,东面的唐帝国对此事毫无兴趣,突厥人倒是派来了部队,因为叶兹德格德和突厥人发生矛盾,他被迫出逃,最后在木鹿附近的一座磨房被杀,下场极为凄惨。
  
  他的儿子卑路斯再次向四方求救,唐帝国则不胜其烦,随便封了他一堆头衔,然后将他打发回塞因斯坦的疾陵城中等死。
  
  公元661年,阿拉伯人结束了争夺哈里发位的内战,穆阿威叶镇压了阿里派的主要抵抗势力,成为了阿拉伯倭马亚帝国的创始人,他任命阿米尔继续管理东方事务。
  
  阿米尔随即便派遣名将萨姆拉率领重兵将卑路斯赶出塞因斯坦,卑路斯在中亚四处碰壁,走投无路最终老死中国。
  
  他的儿子尼捏司被唐帝国发兵护送,号称要为波斯复国,但是究其实际不过是拿他做个幌子喊喊口号以镇压西突厥故地的动乱,从公元677年唐高宗册立安抚大食使开始,到公元682年近6年时间,所谓的波斯军在伊、庭、西等州活动,根本无力西去与阿拉伯人进行军事接触,更谈不上完成为波斯复国这种可笑的任务。
  
  最后唐军以路途遥远为理由借驴下坡匆匆回国交差了事,而尼捏司仅在极少量的唐军护送下到达了吐火罗甚至无力继续前进,他客居当地20多年却一事无成,最终不得不回到长安病死。
  
  但是,波斯人复国运动一直没有断绝过,从什叶派别的动乱到阿拔斯的兴起,背后都有这波斯人力图复国的梦想。
  
  虽然阿拔斯是个波斯化的阿拉伯帝国,但是它毕竟还是阿拉伯人的国家,而真正的波斯王朝就只能在东方的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布韦希王朝等诸多小王朝中去寻找了。
  
  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萨曼王朝,他的创始人伊斯玛伊尔的家族是萨珊波斯的贵族,而他也一向以萨珊王朝继承人自居,在他手上撒曼王朝国威雄厚,土地拓展。
  
  萨曼王朝的统治者们表面上信仰伊斯兰教,实际上却大力支持复兴波斯古教,努力关心扶持波斯文化,著名的波斯历史巨作《王书》就是在这个时代完成的,从此确立了达里波斯语不可动摇的地位,因此后世反而认为萨曼王朝是波斯文明的继承者。
  
  但是,这最后一点点文明的曙光,也被突厥人和蒙古人西进的狂滔所湮没,一个自居鲁士以来开创的伟大帝国和文明的最后继承者终于结束,古典的波斯的时代落幕了。
  
 作者:南渡2之唐粉逆袭 回复日期:2007-6-25 13:12:04   
  七、波斯与伊朗
  
  波斯进入了突厥化的蒙古汗国时期,蒙古人是好战嗜血野蛮无知的民族,他们占领了号称近东最文明开化和富裕繁荣的波斯,对各族人民进行了残酷屠杀,他们在各地把男人女人和小孩的人头堆成山,在每个被占领村庄和城镇进行反复的屠杀和抢掠,很多地方人口锐减到只有以前的1/10,农业生产手工业技术都发生了剧烈的倒退,数百年积累文化精华和科技书籍则被蒙古人大肆焚烧取乐!
  
  此类极端反人类非人性的所谓功绩,就连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加一起都难比其一,到今天竟然还有无耻之徒编写类似<<狼图腾>>一类的法西斯思想的书籍来加以歌颂和赞赏,实在是令人发指~!
  
  蒙古人以为自己武功赫赫,几次南下攻占大马士革,挑战埃及的马木鲁克王朝,但是在处于上升期的马木鲁克手中,他们并没有什么优势,在霍姆兹、大马士革、素菲尔等地的战役中,蒙古人被战技娴熟的马木鲁克打得丢盔弃甲,尸体一度堵塞了幼发拉底河,仅有少数将领逃出生天,兵力兵器损失都极为严重。
  
  于是蒙古统治者又转过头来大量征发波斯各族人民充军以维护他们的腐朽统治,并疯狂的对波斯人民进行敲骨吸髓一般的经济勒索和财政敲诈,萨珊时期和阿拔斯时期依托幼发拉底河修建的运河灌溉体系也因为长期不受重视而逐步淤塞失修,大量原本富庶的农田成为蒙古贵族取乐的牧场!
  
  虽然合赞汗在1295年上台以后进行了一些裁减以及体制的改革,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波斯当地的面貌,最终,伊尔汗国被广大波斯人民发动的起义推翻而为历史唾弃.
  
  出身是突厥人(而不是突厥化的蒙古人),依靠婚姻关系入赘黄金家族的征服者---“瘸子”帖木尔---在他的一生中曾经很短暂的将各地统一在一起,但是随着他的死去,统一国家的希望仍然遥遥无期。
  
  经过了白羊王朝、黑羊王朝以及萨法维王朝这些出身突朗(突厥-蒙古)的半伊朗化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国家的洗礼,波斯民族延续到了近代。
  
  和同时期的中国一样,俄国、法国、英国。。。。这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张使得波斯这个文明古国越来越多的受到其他国家的威胁和蚕食。
  
  在这个时期里,波斯的利益所在并非由他自身的文明或者秘密来决定,而他之所以能存在下来是因为错综复杂的国家局势使得列强之间彼此牵制,这种敌对和竞争加上全国范围内的抵抗使得波斯人能勉强保有自己的独立。
  
  在高焦尔王朝时期,沙俄和英国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割裂,挖取波斯的领土,高加索与赫特拉都被夜幕后帝国主义的人为操作所割走。
  
  而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波斯发现了石油更是引起了列强之间的争夺。1907年,英国和俄国在经过无数的谈判和拉扯以后,签署了“英俄协定”,双方正式在波斯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波斯因为是被占国家,因此保持了表面的中立。但是在1919年波斯作为独立国家和英国签署了贸易协定,该协定中英国人最终承认了波斯的独立地位,但是却控制了波斯人的商业命脉。而俄国发生革命,布尔什维克政权和波斯之间达成协议,波斯承认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合法性,而布尔什维克政权也谴责前沙俄对波斯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然后对波斯取消债务和所有特权,撤回了驻军。
  
  1921年,一个叫礼萨•汗的军官推翻了高焦尔王朝的腐朽统治,转而建立起自己的巴列维王朝,虽然他是在有英国背景的军队中秘密的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并成功的进行了政变,但是他骨子里是一个波斯民族主义者。
  
  他所建立的王朝就是著名的“巴列维王朝”。巴列维的拉丁拼写就是“pahlavi”,其词根就是“parthia”,也就是历史上和罗马长期对抗并取得很多胜利的帕提亚帝国。礼萨•汗为了恢复波斯正统,以和那些出身突朗系统民族有所区别,所以特意选择了这个名称,其意义就是体现古典时期的波斯和现代波斯的密切联系和文化传承,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其意义就等同于“兴复汉室”。
  
  他一边把受英国影响很深的波斯军队进行整理改编,一面以为强大的军事领导能力推平了盘踞在各地的割据或者名义割据的地方军阀势力,初步使波斯重新建立起统一的国家雏形。尤其重要的一点是,他有效的利用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消除了伊斯兰教以及教士对国家政治施加影响的情况,大力提倡波斯传统文化,使得波斯变得更象波斯,而不是象一个阿拉伯人的国家。
  
  为了摆脱英国和苏联(俄国)对波斯的传统性控制,礼萨•汗很精明的选择了缺乏石油资源的德国人作为联盟的对象。在1935年,礼萨•汗宣布波斯改用古名“伊朗”作为自己的国名,而“伊朗”就是古波斯人对自己国家的称呼,意思就是“雅利安人的地方”。这个一方面是因为民族主义因素,一方面也是因为希望和纳粹德国的政治立场逐步接近以获得援助的缘故。
  
  纳粹失败了,伊朗却能依靠美国的援助而存在下来,冷战使得伊朗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但是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
  
  巴列维王朝的专制统治和他的改革并没有使得伊朗人民得到实惠,1978年伊朗爆发大规模动乱,1979年国王的支持者和民众发生激烈冲突,但是共和国还是成立了。
  
  虽然后来和伊拉克发生了长达8年的战争,但是战争结束以后,伊朗社会所被束缚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释放,战争的挫折成为动力,使得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得到了长足发展。
  
  波斯人曾经震惊过世界,今天他们仍然有潜力证明来这一点。
  
  传说已经结束了,历史才刚刚开始。
  
 作者:第一国际 回复日期:2007-6-25 13:24:07   
  结束?开始?
 作者:sno14646 回复日期:2007-6-25 13:56:49   
  年纯收入5-12万的爱心事业,常年招代 孕志愿者
        咿 呀 宝 宝爱心代 孕网长期招募爱心代 孕志愿者,
        主要帮不育症女性生小孩,耗时1年左右纯收入5-12万。
        招女性,身体健康,无家族病传染病,非色情,非传销,绝对真实,高学历报名优先。
        联系qq:53 93005 80
        电话:05 74-27 8098 11
        网站:http://www.d a i y u n.com 去掉空格
  年纯收入5-12万的爱心事业,常年招代 孕志愿者
        咿 呀 宝 宝爱心代 孕网长期招募爱心代 孕志愿者,
        主要帮不育症女性生小孩,耗时1年左右纯收入5-12万。
        招女性,身体健康,无家族病传染病,非色情,非传销,绝对真实,高学历报名优先。
        联系qq:53 93005 80
        电话:05 74-27 8098 11
        网站:http://www.d a i y u n.com 去掉空格
 作者:NileBlue 回复日期:2007-6-25 14:01:29   
  这就完了?
  写得很差啊!不值得红脸。
 作者:南渡2之唐粉逆袭 回复日期:2007-6-25 14:18:04   
  
  作者:NileBlue 回复日期:2007-6-25 14:01:29 
  
    这就完了?
    写得很差啊!不值得红脸。
  
  ~~~~~~~~~~~~~~~~~~~~~~~~~~~~~~~~
  如果给咱家50000字的空间,咱家可以写得很详细。
  
  可惜《国际展望》只给咱家7500字的空间,所以只能压缩着写了。
  
  不过人家已经答应了,写吐蕃入长安和TALAS战役两篇不限咱家字数。
  
  
  
  
 作者:南渡2之唐粉逆袭 回复日期:2007-6-25 14:26:50   
  阿拉伯源流考(极简版)
    
  作者:衣冠南渡(南渡2之唐粉逆袭、南渡3之嫖客归来 神武大将军)
    
    
    咱家写这个东西的不是为了其他,根本原因是和某些白痴的对谈。
   
    想知道始末的可以看这个帖子:
  
    http://sonicbbs.eastday.com/topicdisplay_safe.asp?TopicID=1926175&Page=1&BoardID=16
  
    后来才发现,其实某个白痴对自己所谈论的事情竟然一无所知还能口口死撑,实在不得不让人觉得世界上的无耻果然是没有下限的。
  
    “可是咱家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成群成群的象李X师司马X东东X这样的白痴不顾廉耻行走在SB上,混淆视听来展现他们的愚蠢,使咱家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阉党童氏传 自序》
  
    既然谈到了这个话题,那么咱家就追本溯源的简要讲一下阿拉伯,阿拉伯人,以及阿拉比亚的一些基本常识。
  
    请注意,这些是了解和研究阿拉伯历史的常识,如果连这些常识都分不清楚的话,那么空口来谈阿拉伯历史简直就是笑谈。
  
    此外还有些话要说在前面:
  
    上次咱家写波斯的灭国故事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信仰伊斯兰教的马瓦里没有经过咱家的允许,就把咱家的文章转到某些宣扬伊斯兰教的网站上的事情。
  
    对于此事,咱家深表愤怒!
  
    难道他们的神,号称无所不能的真主曾经告诉他们,没有经过允许就拿走别人的东西是没有道理的吗?!
  
    难道他们的经典和圣训里没有说过就算是块石头,没有经过主人允许不可以随便带走的吗?!
  
    如果是这样,那他们就会受到他们的神的鄙视,如果不是这样那他们就不是虔诚的教徒,而是卑鄙的小贼、流氓、无耻的代名词和养猪的!
  
    本人再次声明:
  
    本人写作此文,不过是因为本人个人的爱好而已,文章所有权归本人所有!本人不宣扬也不信奉伊斯兰教,也不是任何一个宗教的信徒。本人是无神论者,如果说信奉神灵的话,那咱家唯一信奉的真神是武穆王!
  
    名词解释之马瓦里
  
    即Mawali,通常指阿拉伯人在对半岛以外开始军事扩张以后放弃自己的信仰改宗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人异民族。尤其在初期,是用来特指被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俘获后被释放并改奉伊斯兰教的奴隶,在经过几代人以后,这些人的后裔被冠以这个名称,乃是专用词。
  
    在希提的《阿拉伯通史》里则是这么解释的:
  
    平民的阿拉伯名称是“麦瓦里”(mawāli,单数是“毛拉”,maulā),非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后,申请归属于某个阿拉比亚部族,就成为那个部族的“毛拉”。由于出身不良,他的社会地位,比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比亚人次一等。
  
  
   
    众所周知,对于阿拉伯世界大家最有印象的便是新月的旗帜和伊斯兰教。为什么阿拉伯人会以新月为旗帜,而不是象其他民族一样以动物图腾为标志呢?曾经有一种说法,说著名的阿拔斯帝国的第八哈里发,有3/4波斯血统的麦蒙曾将地方上的异教徒宽恕,并默认他们号称自己是撒比教的拜星教徒,在这个前提下保留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传统,这说明麦蒙深受星象学的影响,而月亮又是天空中最耀眼能压过群星的,所以强盛一时的阿拔斯王朝确立了新月为标志。
    
    
    
    但是这个乃是个误解,因为麦蒙本人学识渊博,而且求知欲强烈,他同时又是著名的穆斯林亚里士多德学派中的“东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支持者,并能在梦中和亚里士多德对话。那为什么他就没有使用希腊化和符合他血统的波斯化符号来作为标志?
 作者:南渡2之唐粉逆袭 回复日期:2007-6-25 14:28:16   
  名词解释之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希腊哲学灭亡以后,在西方遭受压迫和迫害的希腊哲学家经过美索不达米亚进入波斯(正式名称应该是“伊朗”)和叙利亚地区,并在当地形成了一个相对有一定规模的学术中心,并与当地的学者(尤其是波斯学者)合作将希腊哲学著作翻译成为叙利亚文。而阿拉伯人兴起以后,经过了波斯人的影响,也开始对哲学发生了兴趣,并在国家的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的翻译和著作运动。
  
    而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对希腊哲学家的研究和翻译,阿拉伯学者和波斯学者通过往来讨论而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术系统,这个系统被称为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其下有两个分派,分别是流行于东部的“东部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流行于西班牙的“西部亚里士多德主义”。
   
    穆斯林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后进入欧洲,并直接为欧洲人不同程度接受,并形成了“拉丁阿维洛伊主义”的系统思想,阿维洛伊就是穆斯林著名哲学家伊本。鲁西德的拉丁名字。这个学说在当时欧洲的学术中心巴黎大学形成了学派,而著名的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神学大全》的作者托马斯.阿奎那便出自这个系统。
  
  
 作者:南渡2之唐粉逆袭 回复日期:2007-6-25 14:29:29   
   其实,以新月为标志乃有文化和地理上的双重原因,而其源头,远在阿拔斯王朝以前,甚至远在倭马亚王朝以前。
   
    从地理上说,因为气候原因,中东地区的肥沃地区如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约旦等地恰好成新月一般的拱型分布势态,而周遍的这些区域,都属于文明的发源地或者曾出现过开化比较早的民族。
  
    因此自沙漠中开始扩张的阿拉伯人在占领了这些区域以后,自然会受这种地理上的影响,而以占领了这些比他们发达得多的区域为荣。
  
    所以,采用新月形状的抽象符号来夸耀自己的武功和宣传自己的宗教显然也是必然的心路历程。
  
    阿拉伯一词,本意是指沙漠,在希腊古籍中,对于这个名词以及所描绘的区域已早有记载,希罗多德则说这个词是指叙利亚和西奈半岛中的沙漠地带。而阿拉伯人则是指“游牧人”(贝督因人),和“定居人”对应。
  
    而叙利亚却向来描述不详,希罗多德说是“亚述利亚”的缩写,在后来的阿拉伯语中,则叫该地为素里亚,在《大地的形象》等地理书中极少量出现。
  
    但是无论怎么说,虽然叙利亚的原始定义并不详(至少咱家不是很清楚),不过阿拉伯半岛却基本可以确定,而阿拉伯人则是在半岛沙漠中游牧居住的游牧人。
  
    当然了,有些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只提沙漠里的游牧民,而不提定居南部的人们呢?
  
    这个是因为游牧民乃是人口的大多数,而定居居民人数非常少,虽然他们的文化因为定居和商业往来,显得相对高级一点。
  
    古希腊人根据气候条件,把阿拉伯半岛分为三个部分。
  
    1、吉祥的阿拉伯地区
  
    这个地区指的是也门和附近的亚丁(玩过大航海都应该知道)等地方,而“也门”这个称呼,就是吉祥的意思。这些地区因为靠近海边,气候比较潮湿,因此土地比其他地方肥沃,有发展农业的潜力,而且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以前,这个地区就是沟通欧亚非三洲商业往来的重要地段。
  
    2、多石地区
  
    这个地方指的是古大马士革到西奈半岛一带的区域,这个区域干旱,但是因为位于中亚到北非重要的通道中,因此在历史上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3、荒漠地区
  
    这个主要是指阿拉伯半岛内的沙漠地区,游牧人就主要活动在这个区域里。
  
    不过,有个地方要单独提一下:
  
    玩过大航海时代(尤其是2代)的朋友们可能比较熟悉,在阿拉伯半岛的西北有个小半岛,这个半岛延伸到红海中间,西边就靠近了今天的苏伊士运河,东边是今天的约旦重镇亚喀巴,而北面就是死海。当初摩西导演出埃及记的故事,就休息在这个半岛上。后来在公元105年被罗马皇帝图拉真派兵控制,并建了一个省,就叫“阿拉比亚”。
    
 作者:南渡2之唐粉逆袭 回复日期:2007-6-25 14:31:20   
   
    现在我们来看阿拉伯民族。
  
    阿拉伯民族并不象某些人白痴的那样认为在伊斯兰教以前并不存在,而事实上,早上伊斯兰教诞生以前,这块地区的阿拉伯人就有拜星的萨比教和拜火的索罗亚得斯教以及基督教的信徒。但是,就绝大部分游牧民来说,都处于宗教信仰中最原始的偶像崇拜,这些偶像用木头、金属、石头或者象牙制成。每个部落的人群都去膜拜。不同的部落崇拜的偶像不同,对象大多是远古时期的传说里的神或者英雄人物。
  
    有些部落把自己的偶像集中起来放置。特别是一些关系比较亲密的部落,如果有共同的偶像,或者某个偶像比较知名,那么他们会把这些偶像在某一个地方集中起来供奉,大家都可以集中去一个地方膜拜,当然膜拜完了也可以顺便进行婚姻、商业、同盟、抢劫各方面的活动。而这种最有名气的偶像集中地就是麦加的天房克尔白。
  
    克尔白是伊斯兰教出现以前最大的一个偶像集中地,当然也可以说是庙宇。去哪里膜拜的部落人众多并不是因为哪里有块有名的陨石,而是因为克尔白在麦加这个商业的集中地,而大家都把偶像放在这里,以方面进城的时候顺便膜拜。
  
    阿拉伯人的宗谱有三个源流,阿拉伯历史学家把他们分别称为古阿拉伯人(巴伊达)、纯阿拉伯人(奥列巴)和阿拉伯化的人(穆斯塔阿列巴)
  
    希提则分得比较细,他把阿拉伯人先分两个大类:
  
    绝种的阿拉伯人
  
    现存的阿拉伯人
  
    然后又在现存的的阿拉伯人,分出道地的阿拉伯人和归化的阿拉伯人两个亚类。
  
    纯阿拉伯人(奥列巴)其实就是希提所谓的“道地的阿拉伯人”。这个群体其实就是指的在旧约中出现的约坍(盖哈坦)的后裔,他们原来居住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后来搬迁到阿拉伯半岛的也门等地居住繁衍。
  
    而阿拉伯化的人(穆斯塔阿列巴)就是指“归化的阿拉伯人”,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伊斯玛仪的子孙。他们征服了历史上的纯阿拉伯人,但是却入了本地籍,最后反而被同化。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今天所提到的阿拉伯人的远祖,都不是这块土地的原始居民,全是外来户。
 作者:南渡2之唐粉逆袭 回复日期:2007-6-25 14:34:01   
  古阿拉伯人:
    
    这个消失的部族群体有一些仅仅留下了一些名字,比如塔姆斯人、贾迪斯人、奥德人、萨姆德人以及阿姆里格人等等。他们的名字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当初他们在强盛时曾向四周的其他国家发动进攻和袭击,因此《旧约》以及埃及以及其他国家的历史纪录中有时会提到他们的名字和零星的史事纪录。
    
    比如他们曾穿越过西奈半岛抵达埃及,并乘机推翻了埃及法老的统治,并在当地建立了希克苏斯王朝,这个部分的纪录在埃及人的历史记载中可以找到。
    
    此外,在亚述王朝萨尔恭二世的楔形文编年史里,也曾提到过其中的某些部族的名字。但是,也仅仅是名字而已。而这部分阿拉伯人也曾参加过阿拉马人的国王对抗亚述的战争,这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853年,地点是盖尔格尔。
    
    在当时的亚述国王沙缦以色三世的一种铭文中,有关于阿拉比亚人的明白无误的记载,铭文的译文如下:
    
    “他的京城克尔克尔,被我破坏了,蹂躏了,用火烧掉了。阿赖木(或许就是大马士革)的哈大底谢的一千二百部战车,一千二百名骑兵,二万名步兵;……阿拉比亚人金底卜的一千只骆驼。。。”
    
    但是就总体说,这些古阿拉伯人的历史记载不仅仅是零散,而且是不全面的,很多时候掺杂了众多的神话和传说的成分,因此在可信程度上要打一个相当程度的折扣。
    
  
  
  
  纯阿拉伯人:
    
    前面说过,纯阿拉伯人因为其祖先的名讳,所以也被称为盖哈坦阿拉伯人 。他们是在古阿拉伯人消亡以后取而代之的一支外来种族。
    
    其祖名为阿勒布。本。盖哈坦,他则是闪。本。诺亚(著名的诺亚的长子)的子孙。
    
    其先本生活在幼发拉底河流域,后逐渐搬迁到阿拉伯半岛南部生活。
    
    这一支阿拉伯人中比较有名的部落是哈梅尔人,他们在也门地区利用有利的条件进行了商业活动,还代理商业民族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的祖先)的商品,他们和印度以及波斯湾的沿岸很多地区的民族进行过商业往来,因为他们和腓尼基人关系比较好,而且又是一定的商业往来,所以军事威胁相对比较少。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曾建立过两个小规模的地方政权:一个是马尔布附近的塞伯邑,一个是佐法尔附近的塔保比埃。
    
    但是后来因为著名的马布里水坝的倒塌,导致了塞伯邑政权的崩溃和整体性的往半岛北方迁徙。
    
    而塔保比埃则被埃塞俄比亚人征服,后为伊朗名将瓦赫拉兹歼灭,但是塔保比埃政权也随之崩溃了,从此伊朗人就开始直接管理也门地区,直到伊斯兰教兴起为止。
  
  
  
  阿拉伯化的阿拉伯人
    
    前面也介绍过,这个部族的祖先就是大家最熟悉的伊斯玛仪,他们其实本不是阿拉伯人,但是因为长期居住在阿拉伯地区,而接受了纯阿拉伯人的生活方式和语言,所以最终被同化了。
    
    并分散在阿拉伯半岛的北方各地居住,大部分部落过着逐水草居住的游牧生活。
    
    而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就是这个部族中的阿德南族古莱氏人,因为这个氏族后来停止了游牧生活,而开始经营商业,因为和周边的文明国家和民族接触比较多,相对其他部落开化文明一些,因此这个氏族也负责管理麦加克尔白的天房。
    
    而天房前面也介绍过,是众多阿拉伯部落的一个偶像的聚集地,各个部落都把自己的偶像集中放在这个地方,以方便前来膜拜。
    
    所以古莱氏人在相当程度上,其实是负责了膜拜仪式的祭祀和管理责任,以及日常天房的事务管理。这个也就是为什么古莱氏人能最终号召起众多不同的阿拉伯部落的根本原因。
 作者:南渡2之唐粉逆袭 回复日期:2007-6-25 14:34:59   
  阿拉伯人的南北之争
    
    从基本地理我们不难看出,半岛南方的也门因为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相对比较湿润,所以土地比较肥沃,有进行农业定居的条件,半岛北方则少雨干旱,适合游牧生活。
    
    而自两河流域搬迁而来的纯阿拉伯人大多居住在半岛的南方,因为是定居,所以相对比较开化,古兰经上反复提这一点,但是他们人数少。
    
    而归化的伊斯玛仪的后裔则大多居住在半岛北方,过游牧生活,文化上总体粗鄙野蛮,但是人口占大多数。
    
    因此地域和环境的不同,他们的语言也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南方部落的语言较接近埃塞俄比亚语,而北方部落则受奈巴特语等影响。
    
    就是因为有这些差异,阿拉伯人的历史上有一直贯穿着他们的南北之争。
    
    可以说因为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南北两地自古就有不可解的冤仇。
    
    南北两地发生争斗的时候,各自有各自的标志,北方部落大多缠红头巾,打红旗,而南方部落则对应的缠黄头巾,打黄旗。
    
    这个众所周知到诗人用这个做典故来做诗:
    
    “美丽的鲜花红黄相间,
    仿佛也门人和母才尔人战场上的头巾。”
    
    而这种矛盾的根源,其实还是出自经济利益:
    
    北方人口基数大,但是牧业出产少,那么四处掠夺自然是家常便饭;而南方人口少,土地又肥沃。谁来抢谁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所以在以北方部落为统治基础的倭马亚王朝时期,诗人顾托密曾以四行诗记录过这种情况:
    
     我们以劫掠为职业,
     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
     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
     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相对的,南方人自然也不甘示弱进行反抗,因此南北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几乎到了没办法解开的地步。
  
  而倭马亚王朝建立以后,这种南北部落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持续深入和激化下去,而南北诸部落的持续对立和哈里发叶齐德对北方部落的纵容,最终导致了30年动乱的来临,倭马亚王朝最终也在波斯复国运动和南北部落内战的双重打击下最终崩溃。
    
    后记:
    
    写这个帖子,原本其实是被某些人刺激的缘故。
    
    开始还想把阿拉伯人的源流以后之后部落内战的原因讲清楚一点,最后写南北对立的时候,还本来想把这个可以说直接导致了阿拉伯帝国崩溃的原因贯穿起来描述,这样对很多看起来很奇怪的历史事件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理由,也便于理解。
    
    但是仔细翻阅和归纳以后,发现这个基本上是个浩大而且复杂的工程,不是不可以写,而是如果要写,只怕10万字收不住手。
    
    所以干脆就这么结束了,具体不展开来写,好于不好,随便他人评说吧。
  
  

 作者:新开铺掌柜 回复日期:2007-6-26 11:58:46   
  啊啊啊,帕提亚好强啊,骑兵又快,波斯弓兵又巨强,劳资希腊长枪兵还木挨他们的边,就被射了一大半。 作者:冷笑的咖啡 回复日期:2007-6-26 16:31:30   
  呵呵,从前初读亚尔斯兰战记时就觉得分明是把中亚的古代形势描述了一遍嘛
 
作者:haishanchuan 回复日期:2007-6-27 23:36:35   
  我让野驴,黄羊、各种野兽像住在家里一样自由自在地在这里生活。
   ----亚述巴尼拔如此形容被他蹂躏后的埃兰
 
 作者:南渡2之唐粉逆袭 回复日期:2007-6-28 10:36:11   
  作者:日月重开 回复日期:2007-6-28 10:30:34 
  
    晕!原来就是你!
    亏我在天涯崇拜了你那么久,在群里面bs了你那么久!
    分裂了!分裂了!
  
  ~~~~~~~~~~~~~~~~~~~~~~~~
  靠,咱家好歹主持阉党日常工作也快一年鸟。
  
  竟然还有党徒8知道咱家是谁咩?
  
  咱家本尊是荒野大镖客。
  
  SB:荒野大镖客
  
  天涯:衣冠南渡系列
  
  阉党:经略幽燕我童贯
  
  现在对上号鸟咩?
  
  -----------------------------------------------------------------------------------------------------

第四章 古代东方史    (返回)

第一节 古代埃及

    一、尼罗河文明的起源:
        1、 古代埃及历史的重新发现:
            1798年拿破仑的入侵。
            埃及学的奠基——商伯良与马斯伯乐。
            马涅托的《埃及史》与古代埃及的历史分期。
        2、 自然环境:
            河谷与沙漠。
            上埃及与下埃及。
            尼罗河——农业与纽带。
        3、 史前文化:
            新石器文化:
            铜石并用文化——巴达里文化(前4500-4000年):母系氏族社会。
            铜石并用文化——阿姆拉文化(前4000-3500年):父系氏族社会。
        4、尼罗河文明的萌芽——格尔塞文化:
            前3500-3100年。
            与巴达里文化、阿姆拉文化之间的非连续性:外来文化。
            象形文字的出现。
            冶炼术的发明。
            国家的雏形:涅伽达与希拉康波里。
        5、早王朝:
            第1-2王朝,前3100-2686年。
            都于孟菲斯。
            美尼斯与哈谢海姆。

    二、从古王国到新王国——法老的时代与僧侣的时代:
        1、古王国:
            第3-6王朝,前2686-2181年。
            都于孟菲斯。主神拉神。
            法老统治的时代。
            金字塔——现存约80座,位于吉萨。源于贵族陵墓马斯塔巴。首座是第三王朝法老乔赛尔之墓,6层,约60米。第四王朝均为斜面角锥体,其中胡夫金字塔高140余米,哈弗拉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高22米而长57米。
        2、第一中间期:
            第7-10王朝,前2181-2040年,混乱状态。
        3、中王国:
            第11-12王朝,前2040-1786年。
            都于底比斯,主神阿蒙神。
            政治重心南移,法老权力衰微。
        4、 第二中间期:
            第13-17王朝,前1786-1567年。
            希克索斯人入侵下埃及,建第15-16王朝。
        5、新王国:
            第18-20王朝,前1567-1085年。
            都于底比斯,进入青铜时代。
            法老的扩张——雅赫摩斯一世、图特摩斯三世、拉美西斯二世;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努比亚。
            僧侣势力的膨胀。
            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
            法老统治的衰微。

    三、后期埃及——古代尼罗河文明的衰落

            1、铁器时代。
            2、外族入侵——利比亚人(22-24王朝)与努比亚人(25王朝)的统治;波斯人(27、31王朝)的统治;马其顿人的征服与希腊化时代。

    四、古代埃及文化

        1、宗教:
            诸多神灵的并存。灵魂不灭与木乃伊。
        2、文字:
            象形文字之表意、表音和部首符号。24个表意符号——22个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与阿拉伯字母的源头。纸草。
        3、建筑
            金字塔。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
        4、科学:
            天文学——天文观测与星位的确定。太阳历之3季12月365天:罗马朱里亚历、中世纪格里哥利历和公历的前身。
            数学——十进位。圆周率3.16。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二节 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1、 自然环境:
            美索不达米亚;亚述与巴比伦;阿卡德与苏美尔。
            干旱,河谷,灌溉农业。
            位置——埃及的封闭性与两河流域的开放性。
        2、 古代历史的重新发现:
            19世纪-20世纪初的考古活动——遗址的发现。
            德国人格罗芬特译古波斯文,英国人罗林生译亚述文和巴比伦文。
        3、 苏美尔文化:(铜石并用时代)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前4300-3500年)。
            乌鲁克文化(前3500-3100年)。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前3100-2800年)。
            苏美尔城邦(前2800-2371年)。
        4、 阿卡德城邦:(铜石并用时代)
            前2371-2191年。
            貌似阿拉伯人。
            阿卡德语——亚述语与巴比伦语。
            萨尔贡与两河流域南部的初步统一。
            前2191年亡于库提人。
        5、 乌尔第三王朝:(青铜时代)
            前2113-2006年。
            乌尔纳姆及其法典。
            前2006年亡于埃兰人和阿摩利人。

    二、古巴比伦王国:
        前1894-1595年。
        阿摩利人与前1894年巴比伦建城。
        汉谟拉比(前1792-1750年)及其法典。
        前1595年亡于赫梯人。

    三、亚述帝国:
        古亚述——前2500-1500年;城邦时代。
        中亚述——前1400-1078年;城邦—王国。
        新亚述——前935-612年;铁器时代;扩张:叙利亚、乌拉尔图、巴比伦尼亚、埃兰、埃及,统治两大文明发源地;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

    四、新巴比伦王国:
        前626-539年。
        迦勒底人。
        巴比伦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腓尼基。
        尼布甲尼撒二世。
        前539年亡于波斯人。

    五、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
        1、 文字:楔形文字与泥版文书。
        2、 文学:《埃努玛·埃利什》,《洪水的故事》,《吉尔伽美什和阿伽》。
        3、 科学:天文历法——阴历,年分354天12月,8年3闰。数学——10进位与60进位,圆周率为3。
        4、 艺术:建材的局限——粘土。多级寺塔。悬苑。

第三节 古代波斯

    一、伊朗高原的自然环境与早期历史:
        1、 扎格罗斯山与兴都库什山之间的位置与地貌:
        2、 早期历史:前7000年的新石器文化—前5000年的铜石并用文化—前3000年的青铜文化。
        3、 埃兰:胡泽斯坦;前2700年建国;与两河流域之间的战争与交往;前639年亡于亚述。
        4、 米底:伊朗高原西北;前700年建国;前550年亡于波斯。

    二、阿黑门尼德王朝:
        1、 波斯人的兴起:法尔斯;前7-6世纪臣服米底;10个部落;前558年建国;前550年灭米底
        2、 居鲁士:扩张——前546-529年,降服小亚的希腊诸城邦,灭新巴比伦,进攻中亚,败于马萨革泰人。
        3、 冈比西斯:扩张——征服埃及。
        4、 大流士:扩张与改革——印度河、中亚、色蕾斯;行省制、军区制、贡赋与货币、驿政制。
        5、 阿黑门尼德王朝的衰落:波斯希腊的战争与马其顿人的东征。
        6、 琐罗亚斯德教:创始人、经典、教义。

    三、安息王朝:
        1、 帕提亚。
        2、 前247年-公元226年。
        3、 丝绸之路。
        4、 与罗马人的战争。

    四、萨珊王朝:
        1、226-651年.
        2、与拜占廷帝国之间的战争。
        3、阿拉伯人的入侵。

第四节 地中海东岸的古代文明

    一、赫梯:
        1、 位置——小亚东部。
        2、 前2000年建国。
        3、 前8世纪亡于亚述人。

    二、腓尼基:
        1、位置——黎巴嫩。
        2、腓尼基——迦南——布匿。
        3、海上贸易:前2000-1000年——东地中海及黑海;前1000-600年——西地中海。
        4、 腓尼基文字。


    三、巴勒斯坦:
        1、 前2000年后期希伯来人的移入:12个部落,北称以色列,南称犹太。
        2、 前1200-1020年:士师时代。
        3、 扫罗王(前1020-1000年)——大卫王(前1000-960年)——所罗门王(前960-930年)。
        4、 前721年亡于亚述;前586年亡于新巴比伦。
        5、 犹太教:演进、主神,巴比伦之囚,教义。

第五节 古代印度

    一、自然环境:
        1、 位置与范围。
        2、 孤立性;类似于东亚而区别于中东。
        3、 南部与北部的差异及历史进程的非同步性。

    二、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哈拉巴文明
        1、 哈拉巴文明的发现:印度河流域。
        2、 时间:前2500-1750年。
        3、 性质:城市文明——城墙、塔楼、街道、浴室和房宅。
            农业文明——谷仓、农作物、农具。
            定居性。
        4、 哈拉巴文字:2000余件文物,500余文字符号,尚未解读。
        5、 创造者:土著达罗毗荼人?外来者?
        6、 消失:自然灾害?外族入侵?
        7、 社会性质的无从确定。

    三、雅利安人国家的兴起:
        1、 雅利安人的到来:南俄草原——伊朗——印度。
        2、 吠陀时代:
            前1400-600年,婆罗门教经典《吠陀》——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早期吠陀时代——前1400-900年,印度河流域,游牧-农业,铁器时代,军事民主制。
            后期吠陀时代——印度河-恒河流域,国家雏形。
        3、 列国时代:
            前600-400年。
            中心东移恒河流域。
            诸国并立,佛经之所谓16国,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代。

    四、孔雀王朝与贵霜帝国:
        1、 孔雀王朝:
            前324-187年(战国后期-西汉初年)。
            阿育王(前269-232年)——南征德干高原;改奉佛教。
        2、 贵霜帝国:
            公元1-5世纪。
            大月氏人的迁徙:河西走廊——中亚;1世纪初立国于中亚的巴克特里亚;1世纪中叶南下印度河流域;1世纪末领有中亚及印度河流域,都于富楼沙即白沙瓦。
            四大帝国:东汉、罗马、安息、贵霜。
            5世纪亡于白匈奴人。

    五、种姓制度:
        1、 起源:征服与种族的对立——早期吠沱时代。
        2、 演变:(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种姓/达萨种姓——(后期吠陀时代)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孔雀王朝)舍提与贱民。
        3、 相关问题:种族差异、经济地位、宗教生活、法律身份。

    六、婆罗门教:
        1、 开端:早期吠陀时代。
        2、 经典:《吠陀》。
        3、 多神崇拜——梵天、湿婆、毗湿奴。
        4、 轮回转世。
        5、 种姓制度的神化。

    七、佛教:
        1、 背景:前6世纪新旧势力的消长。
        2、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3-483年),尼泊尔,刹帝利种姓,29岁出家,36岁得道成佛,80岁进入涅磐。
        3、 教义:四谛——苦、集、灭、道。
        4、 特点:轮回转世的继承;人生多苦与众生平等。
        5、 演变:阿育王与国教的地位——贵霜时期的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13世纪以后在印度的衰落。

    八、古代印度文化:
        1、 文字:哈拉巴文字;
            梵文——婆罗门教文字;
            巴利文——佛教的文字。
        2、 文学:宗教文学——《吠陀》、《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佛本生经》。
        3、 艺术:宗教艺术——桑奇佛塔;阿旃陀石窟。
        4、 科学:零的概念与佛教之无我的思想。

第五章  古代希腊罗马史    (返回)

第一节 古代希腊

    一、爱琴文明与荷马时代:
        1、 自然环境与古代居民:
            古代希腊世界的地理范围——爱琴海世界,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屿和小亚西部。
            地理特点——地貌的闭塞性、农业的不足亦或非农业性和航海的便利性。
            前4000年即史前时代的非希腊人——皮拉斯基人、勒勒吉人和卡里亚人。
            前2500-1100年的移民浪潮与希腊人的出现——(前2500年)希腊半岛北部/(前1900-1600年)希腊半岛中南部/(前1100年)爱琴海诸岛屿。
            希腊人的五大集团——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多利亚人和阿卡亚人,阿提卡半岛的爱奥尼亚人,希腊中部诸地的埃奥利亚人,马其顿的马其顿人。
        2、 爱琴文明:
            前2000-1200年。
            青铜时代。
            爱琴文明的发现——《荷马史诗》与古典时代;中世纪和近代早期;19世纪的考古及施里曼和伊文思。
            克里特文明——前2000-1400年;米诺斯王宫;象形文字与线形文字1;创造者属于非希腊人。
            迈锡尼文明——前1600-1200年;线形文字2;创造者属于阿卡亚人;特洛伊战争。
            注意:希腊文明开始于克里特,希腊人的文明开始于迈锡尼。是为古代世界的普遍现象,存在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伊朗高原诸多地区。
        3、 荷马时代:
            前11-9世纪。
            荷马其人与《荷马史诗》。
            铁器时代。
            城市与工商业的衰落。
            英雄时代。

    二、古风时代:前8-6世纪
        1、 城邦形成的时代:
    城邦的界定。
            城邦的分类:人口构成——爱奥尼亚人城邦、埃奥利亚人城邦、多利亚人城邦。
            形成途径——自然演进的城邦、源于征服的城邦、殖民城邦。
        2、 海外殖民的时代:
            海外殖民的原因——生存空间的需要、政治斗争、技术条件。
            海外殖民的范围——东地中海及黑海;西地中海。
            海外殖民的性质——希腊人文明的扩张与制度的延伸;从农业向商业的转变。
            历史影响——经济方面;政治方面。
        3、 斯巴达:
            位置与居民。
            多利亚人的南迁与斯巴达人的征服。
            社会结构——斯巴达人、皮里阿西人、希洛人。
            城邦政治——贵族政治;军事统治。
            伯罗奔尼撒同盟。
        4、 雅典:
            位置与居民。
            提秀斯改革。
            梭伦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
            上述改革的主题——地域关系的扩大;公共权力的强化;民主政治的完善。

    三、古典时代:前5世纪
        1、 希波战争:
            战争起因——波斯在小亚、色雷斯和马其顿的扩张;米利都的反抗;爱琴海霸权的争夺。
            战争进程——前492-479年:战场、战役、盟主。
            前479-449年:战场、战役、提洛同盟与雅典霸权。
            战争结局——卡里阿斯和约。
        2、 雅典的民主政治:
            泰米斯托克利。
            厄非阿尔特。
            伯里克利。
            相关评述。
        3、 伯罗奔尼撒战争:
            战争起因——雅典与斯巴达;雅典与科林斯。
            战争进程——前431-421年;前415-413年;前413-404年。
        4、 古典时代的结束:
            所有制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变化。
            内战的延续。

    四、希腊化时代:前4-3世纪
        1、 马其顿人的兴起:前359年腓力二世的改革——政治与军事。
            前338年喀罗尼亚战役。
            前337年科林斯会议。
        2、 亚历山大东征:矛盾的转移与扩张的趋向。
            前334年格拉尼库战役与小亚的占领。
            前333年伊苏战役与叙利亚和埃及的征服。
            前331年高加米拉战役与两河流域的占领和波斯帝国的灭亡。
            前329年攻入中亚。
            前327年攻入印度河流域。
            前325年撤军。
        3、 亚历山大帝国的解体:安提柯王朝、赛留古王朝与托勒密王朝。
            4、 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遗产:交往的扩大——文化中心的东移——希腊化时代的双重倾向。

    五、古希腊文化:
        1、前古典时代:
            神话与史诗。
            神人同形同性。
            提坦体系与奥林匹斯体系。
        2、古典时代:
            中心是雅典。
            文学——悲剧与喜剧。
            哲学——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历史学——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
        3、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中心是亚历山大里亚。
            哲学——伊壁鸠鲁与斯多葛派哲学。
            科学——欧几里德与阿基米德。

第二节 古代罗马

    一、意大利半岛的早期历史:

 

        1、意大利半岛的自然环境与古代居民:
            古代罗马史的舞台——地中海世界。
            意大利的位置。
            意大利半岛的自然环境——农业性、内部联系性、外部开放性。
            利古里亚人——土著?非洲—西班牙—法国—意大利。
        2、意大利半岛的早期文化:
           前2000年代初期意大利人祖先的移入——中欧—阿尔卑斯山—意大利。
           特拉马尔文化——拉丁人;青铜时代;母系社会。
           前1000年的第二次移民。
           维兰诺瓦文化——翁布里亚人;铁器时代;父系社会。
       3、伊达拉里亚时代(前8-6世纪):
          伊达拉里亚人的来源?
          社会性质?
          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希腊移民城邦——叙拉古、他林敦;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犁的传入。
       4、 王政时代:
        人口的分布——西北部是伊达拉里亚人,东北部是翁布里亚人,中部是拉丁人,中东部是萨宾人,南部是希腊人。
        罗马建城——前7-6世纪;伊达拉里亚人、萨宾人与拉丁人的交界处;七丘同盟。王政时代的罗马社会——军事民主制;氏族/胞族库里亚/部落特里布;军事首领勒克斯。
        王政时代的七个王——1、3/拉丁人;2、4/萨宾人;5、6、7/伊达拉里亚人。
        罗马平民——无权性、私有性、依附性。
        罗马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罗马与希腊的比较——
        塞尔维乌斯·图里乌斯的改革(第六王)——地域、等级、机构。
        罗马人的暴动与王政时代的结束。

    二、罗马共和国:

       1、 罗马共和国前期的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原因——权利、土地与债务。
        进程——前5世纪,权利的争取,撤离运动,保民官与十二铜表法。
        前4-3世纪,土地与债务的解决,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波利提阿法案,霍腾西阿法案。
        后果——社会关系的改变;国家机构的完善;外部扩张的动势。
       2、 罗马人的扩张:
        意大利的统一:前5-4世纪的伊达拉里亚战争;
        前4世纪的萨莫奈战争;
        前3世纪的希腊战争。
        地中海的征服:布匿战争(前264-146年)与西地中海的征服;
        马其顿战争(前215-168年)与东地中海的征服。
        统治政策:意大利半岛的分而治之;
        意大利以外的行省制度。
       3、 罗马共和国后期的社会矛盾与政治危机:
        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三次奴隶起义。
        小农与大地产主的矛盾——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和马略的军事改革。
        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的矛盾——同盟战争。
        苏拉独裁——前三头同盟——恺撒独裁——后三头同盟——屋大维的独裁。


    三、罗马帝国:

       1、 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的繁荣:
        政治的发展——基础的扩大与机构的完善。
        经济的进步——行省的变化。
       2、 公元3世纪的危机:
        政局动荡与离心倾向。
        高卢和西班牙的巴高达运动。
        蛮族的威胁。
       3、 基督教的兴起:
        基督教诞生的时空范围——公元1世纪初的地中海东岸即巴勒斯坦和小亚西部。
        基督教兴起的社会基础与思想渊源——犹太教的神学思想与斯多葛派的哲学思想。
        耶酥其人。
        早期基督教——四福音书,末世论与天国思想,基督教公社。
        基督教的合法化——内在原因。
        传播范围的扩大。
        社会构成的变化。
        教义的倾向性。
        米兰敕令与尼西亚会议。
        奥古斯都与教父学——
        修道院的出现——
       4、晚期罗马帝国——戴克里先与君士坦丁:
        戴克里先的改革——君主制,四帝共和,税制。
        君士坦丁的改革——政区改革,迁都。
        罗马帝国的分裂。

    四、古代罗马文化:

       1、文学:屋大维时代——维吉尔的史诗,贺拉西的田园诗,奥维德的情诗。
       2、哲学:卢克莱修的唯物论与辛尼加的唯心论。
       3、历史学:波利比阿的《通史》,李维的《罗马史》,塔西陀的《编年史》和《历史》,阿庇安的《罗马史》。
       4、科学:瓦罗/加图/科路美拉的《农业志》,普林尼的《自然志》,斯特拉波的《地理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

第六章 封建社会史导论    (返回)

    一、中世纪:
       1、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之间的黑暗时代。
       2、社会形态演进的特定阶段——封建社会。
       3、中世纪亚非欧大陆三足鼎立的文明格局——地理范围;人口构成;意识形态。
    二、封建主义:
       1、法权与政治层面的历史现象——封君封臣制度、采邑制度、农奴制度、中央权力的削弱与地方权力的强化亦或公权私化。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核心地位。
    三、封建化:
       1、封建法权与政治现象的形成。
       2、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四、封建社会的历史起源:
       1、奴隶制社会的解体。
       2、原始社会的解体。
    五、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个体生产。
       2、自然经济。
       3、人身依附。
       4、超经济强制。
    六、封建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
       2、劳役地租。
       3、实物地租。
       4、货币地租。
       5、农业的地位——土地的地位——地租的地位:封建剥削亦或封建社会占有剩余劳动的基本形态。
       6、封建地租的演进趋势——货币化;自由化。
    七、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产生的唯一途径。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要阶段。
    八、中世纪的开端与结束:
       1、开端:
        早期文明的分散性和相对孤立性——所谓开端的局部性和非普遍性。
        500年前后东方历史的延续性与西方历史的变革性。
        教科书相关内容的评述。
       2、结束:
        人类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客观趋势与全球意义的历史现象。
        1500年欧洲社会的深刻变革与世界历史的崭新方向。
    九、所谓历史的中心:
       1、古代文明起源于东方。
       2、近代文明滥觞于西方。
       3、历史进程的运动性与中心舞台的非静止性——东方与西方各领风骚。

第七章 中古时代的基督教世界——欧洲诸国    (返回)

第一节 日耳曼人的迁徙

    相关问题:
    欧洲古代历史与中世纪历史的分水岭。
    民族的内涵——文明范畴与地域群体。
    欧洲古代之野蛮群体的分布状况——克尔特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

    一、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
     1、恺撒的《高卢战记》与塔西陀的《日耳曼尼亚志》所反映的日耳曼社会:
        畜牧业——农业。
        游牧——定居。
        公有——经济的分化。
        平等——地位的差异。
     2、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初步交往:
        战争。
        贸易。
        移民。
     3、日耳曼人迁徙的社会背景:
        人口的增长与生存空间的需要。
        罗马的衰落。
        匈奴人西迁的压力。

    二、日耳曼人迁徙的基本进程:
     1、起点:376年。
     2、西哥特人的迁徙:黑海草原——色雷斯——罗马——高卢——西班牙。
     3、汪达尔人的迁徙:中欧——潘诺尼亚——高卢——西班牙——北非。
     4、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的迁徙:日德兰半岛——不列颠。
     5、法兰克人的迁徙:中欧——高卢。
     6、东哥特人的迁徙:黑海草原——意大利。
    7、终点568年:伦巴德人的迁徙:潘诺尼亚——意大利北部。

    三、日耳曼人迁徙的历史后果:
     1、诸日耳曼人国家的结局:
        拜占廷帝国的征服与汪达尔人、东哥特人、伦巴德人国家的灭亡。
        阿拉伯人的征服与西哥特人国家的灭亡。
        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的入侵与不列颠地区文明的兴起。
        法兰克人的统治与西欧的封建化进程。
     2、深层影响:
        野蛮与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撞击——战争与交往。
        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亦或时代的变革——古典时代的结束与中世纪的开始。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

    一、墨洛温王朝(481-751年):
     1、法兰克人国家的建立:
        利普阿尔法兰克人与萨利克法兰克人:莱茵河流域——高卢。
        481年克洛维即位——部族兼并与首都巴黎。
        486年苏瓦松战役与疆域基础的奠定。
        496年基督教的皈依:原因与经过。
     2、罗马高卢的传统延续:
        贵族地产。
        隶农经济。
        基督教信仰。
     3、萨利克法典:
        5-6世纪。
        马尔克。
        公有与私有的并存——过渡与分化。
    4、采邑改革:
        背景——无条件的土地封赐,内部的松散性,兵源的枯竭。
        内容——农民与土地的连带封赐,权利与义务。
        影响——农民地位,兵源与军制,中央与地方,等级结构,权力的分割。

    二、加洛林王朝(751-987年):
     1、丕平即位。
     2、查理——扩张:774年伦巴底;801年西班牙边区;772-804年莱茵河右岸及多瑙河流域。
加冕:800年。
     3、查理帝国的分裂:814-840年路易时期的三分天下;内战与843年的凡尔登条约;870年的墨尔森条约。

 


第三节 劳役制庄园与行会城市

    一、劳役制庄园:
     1、庄园:广义的内涵与狭义的界定。
     2、劳役制庄园的时空范围:9-13世纪的奥斯特拉西亚、纽斯底里亚和勃艮第。
     3、劳役制地租。
     4、相关税收:人头税、结婚税和遗产税;农奴的地位及其相对性。
     5、个体生产与自给自足。

    二、行会城市:
     1、城市的概念。
     2、行会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复兴;新城市的出现。
        自发的聚集;领主的建立。
     3、行会城市的物质基础与经济性质:商品经济。
     4、行会城市的法律地位:区别于乡村奴役状态的自由身份。
     5、行会城市的政治状况:独立于领主的自治权利。
        自治城市与城市国家。
        暴力与赎买。
     6、行会:小生产的形式之一。
        起源——自身的软弱与联合的需要。
        构成——行会与作坊;匠师/帮工/学徒。
        性质——经济组织/政治群体/社会单位。
        地位——保护作用;桎梏作用。


第四节 十字军东征

     相关问题:
     1、关于宗教:内涵的界定;原始宗教——民族国家宗教——世界宗教;宗教的社会功能;正教与邪教;圣战的普遍性。
     2、关于战争的历史模式:血缘的政治与地域的战争;传统模式的领土战争与现代模式的市场战争。
     3、圣战形式的领土战争;封建性;宗教性;西欧扩张的重要环节。

    一、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
     1、宗教方面:
        朝拜圣地的宗教传统:著名教堂——罗马——耶路撒冷;单独——结伙。
        消除私战与实现上帝和平。
        1054年教会的分裂与重新统一的要求。
     2、世俗方面:
        生存空间的需要。
        财富的渴望。
        过境贸易与商路的控制。
     3、外在条件:
        阿拉伯人。
        突厥人。
        1071年后东地中海的政治形势与拜占廷帝国的求援。
     4、直接起因:
        1095年克勒芒宗教会议:停止私战;拯救圣城。

    二、基本进程:
     1、起止时间:1096—1291年。
     2、第一次:十字军国家的建立与西欧制度的翻版。
     3、第二次:塞尔柱人的反攻。
     4、第三次:萨拉丁的战绩与耶路撒冷王国的灭亡。
     5、第四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与拉丁帝国的建立。
     6、第五、六、七次:进攻埃及。
     7、第八次:进攻突尼斯。

    三、历史影响:
     1、侵略战争。
     2、消极影响:人力与财力的浩劫。
     3、积极影响:技术与文化的交流;
        贸易的扩大;
        流通领域的活跃;
        城市的繁荣;
        庄园的衰落;
        教会势力的消长。

第五节 西欧诸国

    一、英国:
     1、早期历史:
        克尔特人——盖尔人/不列颠人。
        罗马人的入侵与占领:前55-54年恺撒的入侵;43年克劳迪的占领。
        日耳曼人的迁徙与七国时代。
        丹麦人的入侵与阿尔弗雷德:威德摩尔和约。
        初步的封建化进程:日耳曼人的征服与克尔特人的依附地位。
        日耳曼人的公社与份地(海德)——人口稀少与粗放耕作。
        日耳曼人的分化——丹麦人的入侵与丹麦金。

     2、王权的强化:
        诺曼征服与不列颠的统一:
        威廉一世:土地的分封——王室领地与贵族地产;特定的效忠关系。
        亨利一世(1100-1135年):机构的完善——枢密院/度支部/王室法庭。
        亨利二世(1154-1189年):盾牌钱制与民军制;王室法庭权限的扩大。

     3、议会君主制:
        贵族、骑士与市民的反抗。
        内战与《自由大宪章》的签署。
        议会的建立:权限与机构。

     4、瓦特·泰勒起义与中古后期的英国:
        起义的背景:地租形态的转换与黑死病。
        劳工法令与人丁税。
        起义的内容:反对人身奴役和劳工法令。
        人丁税的修改与劳工法令的废止——历史趋势与暴力的作用。

    二、法国

     1、查理帝国解体后法国的政治形势:分裂——统一
        分裂的格局:法兰西岛、公国、伯国。
        走向统一的历史基础:商品经济/城市与非封闭倾向;市民与国王的联合。
     2、王权的强化与议会君主制:
        腓力二世(1180-1223年):扩大领地——诺曼底公国与安茹伯国。
        路易九世(1226-1270年):完善机构——司法、货币、军事;土鲁斯伯国。
        腓力四世(1285-1314年):三级会议与议会君主制。
     3、英法百年战争:
        战争起因:法国领地的争夺;佛兰德尔的控制;加佩王朝的继承权。
        战争进程:1337-1453年。
        战争影响:法国的政治统一;英国呢绒加工业的发展。

    三、德国

     1、封建化进程的缓慢:
        8世纪末—12世纪初。
        罗马化微弱和起点低。
        马尔克的传统。
        自然条件。
     2、政治进程:
        东法兰克王国——德意志王国:萨克森、士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洛林。
        萨克森王朝(919-1024年)与法兰克尼亚王朝(1024-1125年)的王权。
        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年)以后的分裂。
     3、对外扩张:
        南侵意大利——奥托时代(951/961年);腓特烈时代(1152-1190年)。
        东进运动——目标:西斯拉夫人地区以及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
        阶段:易北河——奥德河——维斯瓦河。
        政权:麦克伦堡公国、勃兰登堡侯国和条顿骑士团、立窝尼亚骑士团。
        统治:日耳曼化与天主教化。
        后果:古老德意志与新德意志。
     4、教俗之争:
        焦点——主教任命权。
        格里哥利七世的改革。
        沃姆斯会议与拉特兰会议1076年。
        卡诺莎事件1077年。
        沃姆斯宗教协定1122年。

    四、意大利

     1、政治形势:
        北方:公国与侯国;城市共和国。
        中部:拉丁平原的教皇国。
        南部:隶属德皇的西西里国王——安茹伯爵的领地——安茹伯爵与阿拉贡国王分治。
     2、使徒兄弟派:
        首领:悉加列利(1260年)——多里奇诺(1300年)。
        纲领:公有、平等、暴力。
        行动:1303-1307年起义。
     3、城市共和国:
        威尼斯——过境贸易与贵族政治。
        佛罗伦萨——呢绒加工业与贵族政治。

    五、西班牙

     1、西哥特时代:
        土鲁斯——托莱多。
     2、穆斯林的统治:
        行省——王朝。
        经济的繁荣:农业、贸易、城市。
        文化的交流。
     3、雷康吉斯达运动:
        8-10世纪——防守:阿斯都里亚、加里西亚、雷翁。
        11-13世纪——反攻:卡斯特、阿拉贡、葡萄牙;1212年托罗萨战役。
        14-15世纪——尾声:卡斯特与阿拉贡的合并。
        历史遗产:伊斯兰教的影响;天主教势力的膨胀。


第六节 东欧诸国

    一、拜占廷

     1、罗马帝国分裂初期的拜占廷社会:
        疆域: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及两河流域部分地区。
        经济:隶农经济;农村公社;过境贸易。
     2、查士丁尼时代(527-565年):
        君主专制与法典。
        对外扩张:北非、意大利、西班牙。
        评价:领土的扩张与社会的转型。
     3、封建化的历史道路:
        希拉克略王朝(610-711年)与军区制。
        伊苏里亚王朝(717-802年)与破坏圣像运动。
        阿摩利亚王朝(820-867年):人民起义与社会矛盾。
        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与斯拉夫自由农民的依附化。
        科穆宁王朝(1081-1185年)与普洛尼亚制度。
     4、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穆斯林的攻势:阿拉伯人与突厥人;1071年曼齐咯特战役。
        意大利的商业竞争:威尼斯与比萨。
        第四次十字军与拉丁帝国:色雷斯、帖撒罗尼加、雅典、伯罗奔尼撒。
        巴列奥略王朝(1261-1453年)。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


    二、俄罗斯

     1、东斯拉夫人的早期历史:
        普里佩亚特沼泽——东欧平原(5-6世纪)。
        基辅的波利安人;诺夫哥罗德的维亚提切人;斯摩棱斯克的克里维奇人和德列多维奇人。
        地域公社:米尔与维尔福。
     2、基辅公国:
        基辅公国的起源:诺曼人——大水路——留里克王朝的建立(862/882——1598年)。
        索贡巡行。
        贸易征战。
        基督教化。
        封建化:9-10世纪农村公社的分化——11世纪大地产与小农的并存——12-14世纪的封建领地。
        内战与分裂。
     3、莫斯科公国:
        金帐汗国的统治。
        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庄园——领地——公国;总主教的驻节地;受封“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的大公”。
        莫斯科公国的独立:沃查河战役(1378年)与库里科沃战役(1380年)。
        金帐汗国的解体:咯山汗国、阿斯特拉汗国、克里米亚汗国。
        莫斯科公国的兼并战争与俄罗斯的统一:瓦西里一世(1389-1425年)之兼并尼什哥罗德;伊凡三世(1462-1505年)之兼并诺夫哥罗德和特维尔;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之兼并普斯科夫和里亚赞。
        伊凡四世(1530-1584年):加冕沙皇。
        1713年改称俄罗斯帝国,迁都彼得堡。

    三、波兰与捷克(自学)

第八章 中古时代的伊斯兰世界——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    (返回)

    课堂讨论(4学时)
    题目:“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性质”
    相关提示:存在与意识
    必然与偶然
    矛盾与运动
    时代与人物

第一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起源

    相关问题:
     1、地理范围——亚非欧大陆的中央地带。
     2、人口构成——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
     3、意识形态——伊斯兰教。
        三大文明区域的意识形态:基督教、伊斯兰教、官方儒学与王权主义;上帝至上与皇帝至上;神治色彩与人治倾向;宗教社会与世俗社会。
     4、两大文明发源地的所在并延伸至第三个文明发源地。
     5、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


    一、古代中东的地理环境与历史传统

     1、地理环境:
        “三洲五海”的世界。
        地貌:高原、山脉、大河流域的错综相间;经济活动与生活方式;游牧与定居的差异性与对抗性。长城——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
        位置:交往的通道;开放性与多元性。区别于华夏世界。
     2、历史传统:
        人口构成:闪含语系与印欧语系的诸多分支。
        统治民族——政治格局——政治倾向——政治疆域。
        苏美尔人
        闪含语系时代:
        古埃及人——科普特人。
        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
        印欧语系时代:
        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
        周而复始的政治现象与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
        一神崇拜的宗教传统:
        埃及——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
        区别于东亚的世俗社会与南亚的多神世界。

    二、查希里叶时代的阿拉伯社会

     1、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环境:
        位置:古代文明发源地的环绕与闭塞状态。
        地貌:五大区域——绿色与干旱色。
        经济活动与生活方式:游牧群体——骆驼。农业群体——枣椰树。
     2、查希里叶时代的社会状况(静态):
        血缘组织。
        松散的婚姻关系与群婚倾向。
        血缘群体的财产占有。
        原始民主制与权力的非强制性。
     3、“阿拉伯人的日子”与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矛盾(动态):
        劫掠与仇杀。
        陋习?生性好战?
        偶然与必然。
        人口的淘汰与生存空间的争夺。
        研究方法——静止的相对性与运动的绝对性;静态与动态的综合分析。矛盾与运动的因果关系;社会矛盾的诸种形式;社会矛盾与历史运动。
     4、前伊斯兰时代阿拉伯人的宗教生活:
        原始宗教与多神崇拜。
        安拉的信仰。
        犹太教。
        基督教。
        哈尼夫。
    三、穆罕默德在麦加

     1、麦加与古莱西部落
        麦加的位置与环境。
        克尔白——天房。
        麦加:宗教圣地!城市?监护者:朱尔胡姆部落——胡扎尔部落
        古莱西人的移入:5世纪中叶;游牧和朝圣贸易。
        麦加贸易的兴起:6世纪中叶;环境;条件;范围;内容。商路的转移与麦加贸易的衰落?
        古莱西人的氏族部落制度。
        经济活动的变化——财富的增长——社会分化的两种形式——传统秩序的危机。
     2、穆罕默德其人:
        伊斯兰教的两大特点:一是野蛮的背景,二是穆罕默德的身份。
        穆罕默德其人:真实性、平凡性、领袖性。
        穆罕默德的家世:部落与氏族;曾祖父—祖父—父/母;约570年;早年;境遇的变化。
     3、麦加时期的启示:
        610年“高贵的夜晚”。
        《古兰经》114章之80余章。
        安拉。
        末日。
        天使。
        先知。
        经典。
        信仰的诞生。
     4、皈依与抵制:
        皈依:最初的秘密传教——612年的公开——615年的人数——来源的广泛。
抵制:最初的反应——抵制的起因(偶像与末日及卑微身世)——抵制者——抵制的方式(指责、收买、暴力、联盟)——两次迁徙——出走塔伊夫。
     5、麦加时期伊斯兰教的社会性质:氏族之间的对抗?
        损害古莱西部落的利益?
        古代宗教的翻版?
        文明与野蛮的冲突!信仰的差异;崭新的伦理原则;国家的政治理论。
        阻止私有观念的滋生?
        麦加贵族的代言人?


    四、穆罕默德在麦地那

     1、叶斯里卜:
        位置。
        环境与人口构成。
        矛盾与需要。
     2、徙志:
        620年的邂逅。
        621年的皈依誓言。
        622年的保证誓言。
        先期的出走。
        穆罕默德的出走:麦加——库巴——叶斯里卜。
        意义:空间的移动;身份的改变;时代的转折;伊斯兰教纪元的起点。
     3、温麦:
        麦地那宪章与秩序的规范。
        温麦——传统的延续与血缘群体的保留;地域关系与绝对权威。
        伊斯兰国家的原型。
     4、圣战:
        起因:开辟财源的经济需要;降服麦加的宗教需要。
        攻击古莱西人。
        攻击犹太人。
        攻击贝都因人。
        征服麦加。
        631年朝觐期间的启示与全面圣战的宣言。
        辞朝。
        圣战的评价: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战争——血缘战争与地域战争——《古兰经》关于圣战的原则及其所反映的客观现实——不同历史条件下圣战的不同性质。

第二节 哈里发国家

    一、哈里发国家的扩张:
     1,背景:
        天堂说?面包说?
        生态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
        外部条件——两败俱伤;种族差异;宗教分歧。
     2,进程:麦地那时代——叙利亚、埃及、伊拉克、伊朗。
        倭马亚时代——西南欧、印度、中亚。
     3,历史遗产:伊斯兰教的世界化;哈里发国家的疆域基础;兼容并蓄的崭新文化。中古时代文明格局的改变。

    二、哈里发国家的变迁:
     1,相关问题:
        时间、阶段、共性——哈里发的称谓与封建性质的国家。
     2,麦地那时代:
        哈里发的词义、权限及与教皇、皇帝的比较。
        共和政体——宗教矛盾与神权统治;原始民主制的传统与共和的倾向;哈里发的非世袭性。
        欧默尔原则——民族统治/宗教统治;封建统治。
     3,倭马亚时代:
        政治重心的北移。
        君主制的建立——标志与评价。
        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
        阿拔斯派运动。
     4,阿拔斯时代:
        政治中心的东移。
        政治基础的多元化。
        哈里发国家的解体。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发展

    一、相关问题:
     穆罕默德的绝对权威、单一的社会构成、朴素的文化背景。
伊斯兰教的传播、客观环境的改变、多元的社会构成、宗教权威的非绝对性、政治观点的分歧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古代东方的禁欲传统、佛教的转世轮回学说、基督教的救世主概念、希腊哲学的思辨倾向。

    二、哈瓦立及派的兴衰:
     1,由来:
        657年的出走。
     2,词义及出处。
     3,演变:
        658年的失败——阿里的暗杀——倭马亚时代的反抗——阿拔斯时代的衰微。
     4,政治倾向:
        朴素的民主思想。
     5,宗教倾向:
        恪守功修。
     6,分布:
        遍布各地,游牧地区尤甚。
     7,分支:
        阿扎里加派的极端色彩/伊拉克与伊朗南部/7世纪末败绩。
        伊巴迪叶派的温和色彩/阿拉伯半岛南部——北非/776年鲁斯塔姆王朝/现存阿曼及阿特拉斯山区。

    三、什叶派的演变:
     1,词义。
     2,误见的纠正。
     3,由来:
        麦地那时代的异议/阿里时代的伊拉克/穆阿威叶时代的排斥/680年的卡尔巴拉事件/复仇的纲领/阿拔斯时代的发展。
     4,伊玛目学说:继承权与遗嘱思想/隐遁说与转世思想/《古兰经》隐义说/伊玛目的神圣地位。
     5,仪式:
        圣徒与圣墓的祭奠。
     6,分支:十二伊玛目派——主流派别。
        七伊玛目派——激进派别。
        五伊玛目派——温和派别。
        诸极端派别——卡尔马特派、德鲁兹派、阿萨辛派、阿拉维派。

    四、逊尼派思想体系的确立:
     1,由来。
     2,基本政治原则。
     3,穆尔吉叶派:
        延缓——中庸。
     4,穆尔太齐勒派:
        唯理主义思潮。
     5,艾什尔里派:
        教义学的集大成。比较经院哲学:环境的相似与思想的相近。

    五、苏非主义:
     1,词义。
     2,禁欲主义:
        哈桑·巴士里与阿布·哈希姆;消极反抗。
     3,神秘主义:
        8世纪后期的神爱论;拉比尔·阿德维叶。
        9世纪前期的神智论;祖农。
        9世纪后期的泛神论;比斯塔米与哈拉智。
     4,宗教实践:
        教团/修炼/中心/权威。
     5,非官方地位/民间传教/非暴力的劝信方式与宽容倾向。

第四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繁荣

    一、相关问题:
     1、 文化繁荣的外部环境?
        富庶的经济环境与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否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
     2、 定义。
     3、 特点:
        宗教性与多元性。
        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与单一性。
     4、 源流。

    二、社会氛围:
     1、麦地那时代:
        蒙昧状态/文化中心/宗教学者/宗教学术/阿拉伯风格。
     2、倭马亚时代:
        中心的转移/学者的构成/风格的改变。
     3、阿拔斯时代:
        宗教宽容/翻译运动/创新。
        比较中世纪欧洲的宗教迫害与中国清代的文字狱。
     4、深层背景:
        征服——统治——交往——融合。

    三、主要成就:
     1、文学:
        传统诗歌与新诗;
        散文与故事——《古兰经》、《天方夜谭》。
     2、艺术:
        音乐
        书法
        建筑。
     3、历史学:
        阿拉伯人的历史——世界的历史。
     4、哲学:
        经院哲学
        苏非哲学
        世俗哲学。
        希腊哲学、东方神秘主义与伊斯兰教神学的结合。
     5、自然科学:
        天文学——白塔尼的天体运行
        阿布·瓦法的地球形状研究及日心说假设
        比鲁尼的地球自转及日心说论证
        欧默尔·赫亚姆的太阳历。
        数学——印度数字符号与10进位法
        花拉子密的代数学/阿布·瓦法的三角学。
        医学——拉齐的《医学集成》和《天花与麻疹》
        伊本·西那的《医典》。

    四、历史地位:
     1、承上启下——时间。
     2、东西交融——空间。

第五节 中古后期的伊斯兰世界

    一、德里苏丹国:
     1、中古前期的南亚:
        古代历史传统的延续。
        长期的分裂与短暂的统一:笈多王朝(320-540)——戒日王帝国(606-647)——拉其普特王公的统治。
        印度教的兴起:社会基础;思想来源;基本教义。
     2、德里苏丹国的建立:
        阿拉伯人的入侵:8世纪初。
        加兹尼王朝的征服:10世纪。
        古尔王朝的统治:12世纪。
        奴隶王朝的建立:1206年。
     3、德里苏丹国的王朝更替与统治范围:
        奴隶王朝(1206-1290)。
        卡尔基王朝(1290-1320)。
        图格拉王朝(1320-1414)。
        赛义德王朝(1414-1451)。
        罗第王朝(1451-1526)。
        疆域。
     4、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制度:
        教俗合一的政治制度。
        国家土地所有制的经济制度。
        伊斯兰教的意识形态。
        异族异教的政权与文明的交往。

    二、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
     1、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早期历史:
        13世纪的迁徙:呼罗珊——两河流域上游——小亚细亚西北部。
    2、奥斯曼土耳其人国家的建立:
        奥斯曼(1290-1326):建国与艾米尔。
    3、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
        乌尔罕(1326-1359):小亚细亚的征服。
        穆拉德一世(1359-1389):东南欧的战争与1389年科索沃战役。
        巴叶济德(1389-1403):苏丹;巴尔干与小亚细亚的进一步征服;安卡拉战役。
        穆罕默德(1413-1421):统一政权的恢复。
        穆拉德二世(1421-1451):东南欧统治地位的巩固。
        穆罕默德二世(1451-):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
伊朗简史:

伊朗是具有近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公元前6世纪,古波斯帝国曾盛极一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为该地区各民族的融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4世纪起,伊曾先后遭到希腊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及英俄殖民者的入侵和统治。波斯帝国的兴衰及多民族文明的交融,造就了波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一)公元前的伊朗  

史前伊朗: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约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便有人类居住在伊朗西部高原地区。  

埃兰王国(公元前3千纪上半期至公元前639年):埃兰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卡伦河流域,他们是伊朗高原的土著人。公元前第3千纪上半期,埃兰人建立了国家。公元前1176年,埃兰国攻陷巴比伦。公元前639年,埃兰国被亚述人所灭。  

米底王国(公元前639年至公元前550年):公元前2千纪,中亚的雅利安人的一支南迁至伊朗高原,并逐渐与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体。公元前7世纪中叶,米底部落击败周围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雅利安人国家。公元前6世纪初,米底部落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并灭亚述帝国,其疆域扩至现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东部、现伊朗西部、东部和西南部。公元前550年,米底国被波斯帝国居鲁士二世所灭。  

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后经过数十年扩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鲁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统治,建立了波斯帝国。在国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统治时期,波斯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其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包括70个民族,5000万人口,近700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在公元前492年希(腊)波(斯)战争后逐渐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东侵,征服波斯全境。  

亚历山大帝国塞琉西王国的统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亚历山大三世在波斯积极推行“希腊化”的殖民统治。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三世死后,他所建的帝国分裂,其部将塞琉古(马其顿人)夺得帝国东部广大地区,并于公元前312年称王,以叙利亚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国,中国古称条枝。塞琉西王国全盛时,疆域包括小亚细亚、叙利亚、两河流域、波斯和中亚的部分地区。  

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公元前247年,波斯的帕尔尼部族打败塞琉西王国军队,在波斯土地上建立了阿萨希斯王朝。中国史称安息王朝,西方史学家称之为帕提亚王朝。安息王朝由于同罗马的长期战争和朝廷的内讧,从公元1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二)公元后至20世纪初的伊朗  

萨珊王朝(224年至651年):公元224年,安息王朝被萨珊王朝推翻。萨珊王朝建立后又向东扩张至印度河中上游,曾一度成为古代伊朗最辉煌的时期。随着同罗马帝国的战争、封建割据、人民起义、中亚游牧部落及阿拉伯人入侵而逐渐衰落。  

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伊朗(651年至11世纪初):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依本·阿凡推翻萨珊王朝,占领波斯全境。伊斯兰教取代袄教(拜火教),成为伊朗居民的主要信仰。伊朗被征服后,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自公元661年至11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先后经历了倭玛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伊朗成为这两个王朝的一部分。从9世纪起,阿拔斯王朝日渐衰落,在伊朗境内及其邻近地区,相继出现一些独立或半独立的地方封建王朝,与其分庭抗礼。  

塞尔柱突厥人的统治(11世纪初至12世纪末):11世纪初,塞尔柱突厥人由中亚兴起,先后征服巴格达、叙利亚、拜占庭帝国,建立起一个东起中亚、西至博斯普鲁斯海峡,包括伊朗在内的塞尔柱帝国,但帝国不久即告分裂。12世纪末,花剌子模王国(今乌兹别克境内)夺取伊朗东北部,13世纪初占领伊朗全境。它统治的疆域还包括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区。

蒙古的侵略和伊儿汗国:成吉思汗与1219年率军西侵,先后征服了花剌子模、中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地,杀死花剌子模国王,掠夺大量财物后撤回蒙古本土。1229年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二次讨伐花剌子模,杀死国王后返朝。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再次率兵占据伊朗并建立以伊朗为中心的伊儿汗王朝。此后,蒙古人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并任用伊朗人为行政官吏。  

帖木儿的侵略(1380年至1405年):随着伊儿汗国的逐渐衰落,当时的伊朗又陷入地方封建王朝割据之中。西察合台汗国(今乌兹别克境内)的国王帖木儿(1336年至1405年在位)在夺取中亚地区后于1380年至1393年征服伊朗全境,继而侵占美索不达米亚,并入侵印度。1405年帖木儿死后,他的帝国迅速瓦解,统治范围只限于河中地区和伊朗东部。  

萨法维王朝(1502年至1722年):帖木儿死后的近一百年中,伊朗再次陷入各地方封建王朝的纷争割据之中。其中,萨法维王朝建于1502年,此后一直向外扩张,极盛时版图包括阿富汗的坎大哈、赫拉特。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曾长期进行战争。萨法维王朝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个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的朝代,对什叶派在伊朗的发挥壮大起了重要作用。17世纪末,萨法维王朝日渐衰落。1722年,阿富汗的吉尔扎部落在马赫穆德的领导下,攻占萨法维王朝国都伊斯法罕,并自立为伊朗国王。  

阿夫沙尔王朝和赞德王朝(1736年至1796年):1736年,来自伊朗霍拉桑地区的部落首领纳迪尔率军把阿富汗人逐出伊朗,并以马什哈德为中心建立阿夫沙尔王朝。经过数年战争,阿夫沙尔王朝版图一度东至阿富汗和印度北部,西至巴格达,北接里海,南濒波斯湾。1747年,纳迪尔国王死后,其儿孙为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战,各路诸侯纷纷称王,其中凯历姆汗(1749年至1779年在位)以设拉子为首都建立了赞德王朝。经过多年战争,赞德王朝占据了除霍拉桑及以东地区以外的阿夫沙尔王朝的土地。1779年凯历姆汗死后,赞德王朝分裂。1792年和1796年,赞德王朝和阿夫沙尔王朝先后被恺加王朝所灭。  

恺加王朝(1779年至1921年):恺加王朝建于1779年,首次定都德黑兰。恺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强加紧在伊朗的争夺。1801年俄国兼并格鲁吉亚;英国同伊朗三次战争导致伊朗割地赔款及承认阿富汗独立。此后法国、奥地利、美国等相继强迫伊朗订立了不平等条约。19世纪下半叶,英、俄攫取了在伊采矿、筑路、设立银行、训练军队等特权。1907年,英、俄两国相互勾结划分了在伊的势力范围:北部属俄国,南部属英国,中部为缓冲区。  

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随着欧洲列强的侵入,伊朗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社会经济衰落,封建统治专横残暴,多次发生人民起义。1921年2月,军官礼萨汗·巴列维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建立巴列维王朝。  

(三)20世纪后的伊朗  

巴列维王朝及其覆灭:礼萨汗·巴列维(1925年至1941年在位)对内采取了一些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但同时实行个人独裁。1921年,伊与苏联签订协议,废除了沙俄与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927年,伊宣布废除所有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外国在伊的领事裁判权,并实行关税自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伊朗与纳粹德国关系较密切。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英国和苏联出兵伊朗。礼萨汗·巴列维被迫退位,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1941年至1979年在位)。1942年1月,英国、苏联和伊朗订立同盟条约。1943年9月,伊朗对德宣战。  

二战结束后,伊与英、美关系趋于密切,英、美对伊在政治、军事上给予大量支持和帮助,同时也趁机控制了伊的经济命脉。60年代初,巴列维为巩固其统治,缓和国内各阶层间日益尖锐的矛盾,提出以土改、工人入股分红、出售工厂股票、在农村开展卫生和扫盲运动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革计划”。这一以世俗化和现代化为核心的改革计划又称“白色革命”。但由于脱离国情、触及宗教人士利益,造成经济严重失调,贫富悬殊加剧,各种社会、宗教矛盾激化,各地动乱不断升级。1979年1月,国王被迫出走海外。2月1日,因领导反国王运动而流亡国外的宗教领袖霍梅尼返回伊朗。2月11日,忠于国王的军队倒戈,巴列维王朝覆灭。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伊朗,这个中东的异类,从某种角度看,很象中国的一个失败的低级版本。他有过辉煌的历史,建立过第一个横跨亚、非、欧的波斯帝国,创立了影响巨大的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有过居鲁士、大流士、琐罗亚斯德和摩尼这样的伟大人物。但从YSL兴起之后,萨珊波斯灭亡,先后受阿拉伯人、突厥-蒙古人统治达一千多年,丧失了自己的历史、文字和宗教,成了一个被其它文化征服的亚文化。这些历史因素深刻影响了伊朗,并对未来伊朗的国家走向作出了选择。
    伊朗的民族构成是不稳定的。有着悠久历史和较高文化的伊朗系的波斯人只占不到总数的2/3,而突厥系的阿塞拜疆人则占人口的20%。在近五百年间,约有四百年以上阿塞拜疆人是伊朗的统治民族,而波斯人则是被统治民族,在波斯人重新统治伊朗后,阿塞拜疆就开始了出现了分离倾向。虽然两者通过共同的信仰—什叶派伊斯兰教加强了联合,并且伊朗的上层阿塞拜疆人也已经波斯化了(如伊朗最高领袖阿亚图拉哈梅内伊),但潜在的分离阴影仍笼罩着伊朗,苏联解体后,原来俄国从伊朗夺取的北阿塞拜疆的独立更增大了这一可能。同时,伊朗国内的其他民族也并不安分,如库尔德人、阿拉伯人、俾路支人和土库曼人等,这些民族分离因素严重威胁着伊朗的国家安全,如果这些因素受到强大的外来势力的挑动,则伊朗很可能陷入焦头烂额的境地。
    伊朗人在民族和宗教方面的归属尴尬很象东欧的波兰人,虽然与伊拉克南部的阿拉伯人和阿塞拜疆人同信什叶派伊斯兰教,但却不是阿拉伯人或突厥人,而同是伊朗族的库尔德人、普什图人、塔吉克人和俾路支人又都是逊尼派伊斯兰教的信徒,所以伊朗和波兰一样都有点两而不讨好的尴尬。伊朗人为什么把自己置于这样一个不利的境地呢?
    伊朗人皈依YSL不是自愿的,而是被阿拉伯征服后的无奈选择,在信仰和生命两者中,他们选择了活命而抛弃了祖先的信仰。但是古波斯的自豪感又让他们蔑视那些被其视为野蛮土匪的阿拉伯人,虽然最后接受了YSL,但这种宗教也被改造成与原来伊斯兰教大相径庭的异端派别,伊朗人以此作为自己与阿拉伯人区别的武器,可以说是一种打着红旗反红旗的迂回策略,既回避了反对伊斯兰教,又在事实上自成一体。最后什叶派伊斯兰教反而成为伊朗同化其它民族的一种手段,所以现在其他国家的什叶派基本上都把伊朗作为精神领袖和依靠。
    但什叶派伊斯兰教强化了伊朗的国家和民族认同,但同时也加深了伊朗与其它90%穆斯林的隔阂。这也是伊朗作为伊斯兰教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却从来没有成为伊斯兰领袖的原因。
    伊朗现在成为了国际的热点,主要是其惊世骇俗的各种言论,诸如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大屠杀是不存在的等等,真可谓是大话连篇,骇人听闻。但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品味真正的伊朗。虽然伊朗自伊斯兰革命以来大话讲了很多,行动却很谨慎,对以色列叫喊多而行动少。曾经最为出格的行为是扣留了美国大使馆人员和对拉什迪发出了追杀令,而真正的恐怖主义行动则很少有伊朗人的身影,相反倒是先被伊拉克打了一闷棍,又被阿富汗塔利班杀死了十多名外交官,反而成了一个被损害对象。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伊朗口中的“大撒旦”美国为伊朗报了仇,不宁惟是,而且实际上美国还为伊朗解除了包围,导致伊朗的势力扩大到了以前的对手的内部。反犹的叫嚷也不排除长期亲德的伊朗人自身的雅利安情结,向西方民族主义的一种献媚,而现实中,伊朗的犹太人处境好于绝大多数YSL国家。
    伊朗的存在乃至强大对中国是有益的,唐朝时波斯末代国王向中国求援的旧事且不提。伊朗的伊斯兰输出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伊朗的伊斯兰输出必然是什叶派的输出,首先就会与逊尼派伊斯兰教发生冲突,这恰恰帮了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的倒忙,现在的伊拉克就已经成为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真正战场。而对泛突厥主义的危害,伊朗比中国更为恐惧,他会自觉的充当中国在这方面的防卫墙。至于伊朗的一些陈规陋习,不涉及中国和中国人的利益,我们尽可由他去吧,中国在强大的汉代时,又何尝管过匈奴人是否娶后妈呢。
 古代伊朗神话(精)/世界神话珍藏文库:古代伊朗神话形成的始初阶段,属印度——伊朗共同体时期,即雅利安人(印度——伊朗人)分布于南俄罗斯草原时期,约当公元前2000年代至前1000年代前半期。经过许多世纪的迁徒,古伊朗游牧者和务农者诸部落于公元前1000年代居于中亚细亚地区。迨至公元前7至前6世纪,古代伊朗神话种种自成一体的系统业已形成,诸如古米堤亚神话、古波斯神话、古代斯基泰人和萨尔玛特人的神话。 

 
·古波斯文明
来源:技术论坛 | 作者:流氓小黑 | 03-09 13:31

居鲁士消灭米底王国,建立阿黑门尼德王朝,定都苏撒,是为波斯帝国之发端。公元前529年,居鲁士在作战时兵败身亡,其子冈比西斯继位。公元前522年,大流士继承王位,号称大流士一世。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贝希斯敦铭文中关于伪巴尔迪亚(即高墨达)的记载,完全是精心编造的谎言,目的是为大流士一世弑君篡位辩护。历史的真相是:冈比西斯二世即位 ... (阅读全文)

·无聊之极之帝国时代罗马复兴(3)亚述Assyrian
作者:小鱼嘴 | 03-07 18:32

成为亚述人的奴隶。 公元前655年,埃及 获得独立。公元前626年,巴比伦获得独立,迦勒底人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这对亚述是一个沉重打击。而后,新巴比伦王国又同米底王国结盟共同反对亚述。在公元前612年,联军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帝国疆土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瓜分 (阅读全文)

·人类历史上各个时期最强大的民族
来源:网上柳州-网柳论坛 | 作者:茴香 | 02-23 20:42

帝国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瓜分,此时距亚述的鼎盛时期不过50余年。黩武主义曾赢得了辉煌,但最终却是遗恨千古的悲哀,以战争而称霸,还以战争而使自身最终灭亡。 图片附件: bFkRIbJm.jpg (2007-2-23 14:20, 210.01 K) 公元前7世纪:阿拉伯民族(新巴比伦王国 ) 图片附件: SxkRIBb ... (阅读全文)

·从古国霸主到二战群雄-外国风云帝王首脑漫画
来源:新浪 | 作者:小学生阿萌 | 02-21 11:34

居鲁士的外公是米底王国的国王,父亲是臣服于米底国王的波斯头领。只因米底国王梦到外孙居鲁士要取代自己,便下令把居鲁士杀掉,但居鲁士命大,死里逃生,被牧人抚养长大。 前558年,居鲁士成为波斯人的领袖,他率领波斯人推翻了米底王国,灭掉了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臣服了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城邦。前538年,他灭掉新巴比伦王国,把巴比伦王 ... (阅读全文)

·宇宙之王居鲁士
作者:时光隧道 | 02-12 17:48

:如果你们愿听我的话,就會天天享受这种快乐和幸福,而不會受昨天的苦头。我相信波斯人在任何方面都不比米底人差,凭什麼你们该受他们的压迫?你们应毫不犹豫地起来反抗阿斯提亚格斯。波斯青年人早就心怀怨恨,不满米底统治...大败,自己也作了俘虏。波斯军队占领了爱克巴坦那,米底王国灭亡了。 居鲁士成了波斯... (阅读全文)

·陈嘉容
来源:203.186.174.94 | 作者:quietguy | 01-31 01:39

V 国家的灭亡 波斯居鲁士二世占领巴比伦位於伊朗北部的米底王国,征服了周边的民族,拥有了广大的领土。年轻国王居鲁士二世(大王),于西元前550年推翻了米底王国,建立波斯帝国。不久,攻打新巴比伦王国,於西元前539年攻破巴比伦,解放了约50年前就被尼布甲尼撒二世囚禁的犹大人。 参考资料: 四大文明古国导览: 伟大的文明: .. ... (阅读全文)

·[整理]巴比伦王国
来源:www.klba.net | 作者:lvfengxian | 01-30 19:55

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成为西亚两大强国。米底占领了亚述的北部和东北部,新巴比伦王国则占领了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以色列以及腓尼基的大部分。在摧毁亚述帝国后不久,新巴比伦王国的创立者那波帕拉萨逝世。他的儿子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前562年)继位。尼布甲尼撒二世是新巴比伦王国历代帝王中最强大的一位国王。他继位前已与米底国 ... (阅读全文)

·[世界历史] 宇宙之王居鲁士
来源:网易社区 | 作者:不配[zhaoyi840927] | 01-25 04:37

米底王国灭亡了。 居鲁士成了波斯国王。由于他的家族出自波斯10个部落之一的阿黑门尼德族,所以他的王朝又称阿黑门尼德王朝。对于自己的外祖父,居鲁士并未加害,而是奉养在宫中。 这是发生在公元前550年的事情。 不久,居鲁士率领波斯军队又灭亡了吕底亚王国。 征服吕底亚王国之后,居鲁士又以武力相威胁,使小亚细亚沿海各希腊城邦向他臣服 ... (阅读全文)

·尼布甲尼撒二世(新巴比仑国王)
来源:www.laozhanyou.cn | 作者:小楼听风 | 01-12 12:26

并联合东方的米底王国,给予亚述以反戈一击,前612年攻陷了尼尼微,灭掉了亚述帝国。那波帕拉沙尔和米底王瓜分了亚述的江山,那波帕拉沙尔得到了西半部,历史上称为新巴比仑王国。 尼布甲尼撒二世从少年开始随父南征北战,在继位之前就曾亲自指挥过卡尔赫米什战役,重创了埃及军队。前604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其时他面临的形势是,叙利亚的 ... (阅读全文)

·发生日食是什么原因
来源:ks.cn.yahoo.com | 作者:empty | 01-11 02:28

米底王国与两河流域下游的迦勒底人联合攻占了亚述的首都尼尼微,亚述的领土被两国瓜分了。米底占有了今伊朗的大部分,准备继续向西扩张,但受到吕底亚王国的顽强抵抗。两国在哈吕斯河一带展开激烈的战斗,接连五年也没有决出胜负。 战争给平民百姓带来了灾难,平民百姓们流离失所。泰勒斯预先推测出某天有日食,便扬言上天反对人世的战争,某日必以日 ... (阅读全文)

<<上一页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