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龚育之同志:忆逝者 思往事 五柳村重发《那年头,没什么高考状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5:27
那 年 头, 没 什 么 高 考 状 元
----浙江大学五十五年前的录取新生名单引起的回忆与联想
这是四年前发出的一篇文章,因育之同志得到一张1948年浙江大学的新生名单,发现我们是同榜,我在得知后有感而作。
事有凑巧,我与育之同志不仅同榜,而且同龄,并同样作了舍浙大而北上的选择;后来又都是在1951年提前参加工作,他到中宣部,我到了北京团市委,都是思想教育部门。后来工作岗位变动,又都未脱离科学,做一点可能的研究,其间有过通信,止于学术讨论。及至文革到来,同遭祸难。当然他那规格很高,非我所能比拟,但性质其实无异。而在浩劫过后,又都秉性难移,不改初衷。看见当年为之奋斗的理想有泯灭之危,仍忍不住要出来说话。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两届理事长和中国科协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委员会两届主任的任期内,我所参与和推动的一项较有影响的工作,就是组织和坚持了持续多年的“捍卫科学尊严、反对愚昧迷信和伪科学”系列座谈会。从酝酿开始,到多次会议上,到围绕这个系列座谈会而进行的许多活动中,我都发表了或短或长的演说和文章。”( 写在《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新编增订本前面/龚育之)育之同志所关注的,也正是我所关注。
经过文革,不复有其他顾虑,又有共同语言,交往倒多起来了。在他的主持下,“两科联盟”成为抵制反科学、反现代化思潮的重镇,也自然要被一些人看成眼中钉,每以你们这是把学术政治化来攻击。其实在中国,如何对待科学,从来就不是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既无民主又无科学的传统意识形态,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科学被称为“西学”,首先遇到的就是政治阻力,晚清那些主张开放,学习“西学”的有识之士,被骂为“妖孽”、“汉奸”,及至今日,仍可闻老调子重弹。
当然,今天也有新的特点,腐朽的封建意识形态与新起的所谓后现代主义结合,它们因都反对现代化而殊途同归。对这股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思潮,一出现育之先生就有注意,在他的讲话和文章中多有论及,并准备在病愈后继续研究,予以批驳,他的离去是科学事业的一大损失,而有些人会弹冠相庆,但历史已证明,中国要走向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谁悖离民主与科学,谁就会为历史所抛弃。育之同志为之而奋斗终身的理想,必将为后继者传承下去。
远在海外,无法参与告别仪式,谨把这篇旧作重新发表在此,并写了这些话作为纪念。
陶世龙,2007年6月21日于加拿大之Fredericton.

相会在北京,2004年11月2日.
年初在北京一个迎春聚会上,龚育之先生拿出一张《国立浙江大学三十七年度南京区录取新生名单》问我:“这上面的陶世龙是不是你?”
我说,正是,我录取在史地系,还有奖学金。
他说,我也有奖学金,在化学系。并告诉我,这份名单是一位浙大校史研究者寄给他的,同时问他:这个龚育之是不是你?他回信说,是,但后来上了清华,不过仍然是很喜欢浙大的,浙大是一所优秀的大学。
我说,我也是这样,后来上了北大,但仍喜欢浙大,特别是浙大的史地系,很独特,也符合我的兴趣。
浙大--当时考生心目中的一流大学,学生自己给大学排行
1948年6月我从四川省立成都石室中学毕业,到上海投考。在上海考区,浙大和北大、清华、南开还有交大是同一时间考,考了北大或清华,就不能考浙大和交大。在北大、清华之间也只能择其一。他们都有点不甘为牛后,彼此较劲的架势,可就难为了考生。工科我不想考,清华、交大都以工科见长,不能考也就罢了。但浙大是我想考的,怎么办?
龚先生报的清华,遇到的难题相同。
终于发现,浙大在南京设有考区,和上海不是一个时间,而北大清华不在南京招考,这就使我们有可能赶到南京考浙大了。
当然,这也要自己有非考浙大不可的决心,因为这得多花钱买车票,那时的火车又很挤,到南京还得找住处,而这一切都得靠自己去张罗。我是住在一个同乡那里,中央大学的一年级生宿舍,是仓库改建的,像个大统舱,屋顶是铁皮,热不可耐。幸亏考场是在考试院大礼堂,高大空敞,通风好也就不热,考试时发挥的还好。
那时的中学生,可以说一上高中就在准备考大学的事了,打听各大学的情况, 就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
没有人搞什么排行榜,是学生们根据各方面得来的资料,自己排出高低。
资料来源主要是在各大学上学的高班校友传回的,他们讲是亲身体会,大家最相信。还有亲友和长辈告诉的情况。
这些学校历年招生的试题有书商编印出来卖的,还有介绍这些学校的小册子,都被反复研究。小册子大多是各校学生自治会编的,大家对学生自治会更信任。
那时同学们公认的一流学校有北大、清华、浙大、武大,还有交大是就工科而言。另外,中央大学大家都知道师资设备也是一流的,但感到官方色彩太浓,并不作为上选,我的同乡万邦儒,就是在中央大学上了一年后再考上清华,又去清华从头念起。还有些学校在整体上到不了一流,但某些系科独步国内,考生们也打听的很清楚,如协和的医科,华西大学的牙科,南开的经济系等等。
在那时,学生判别高低,把这个学校这个系的学术空气,学术上的成就,培养人才的成就放在第一位。 教授,还有校长都是学生们重点观察的对象;胡适、梅眙琦、竺可桢以倡导学术独立与自由闻名,他们所占的份量很重。
校园中官方色彩愈浓,排名愈后。像政治大学,有公费,但和二三流学校竞争也难。1947年秋,中学已开学后才来成都招生,考场就在石室中学隔壁的华阳县中,这时我已读完高二,如此方便,何不去考他一试。居然考中了新闻系,不过并没有去就读,仍上我的高三,但请了假保留学籍,以备次年要是没考上我理想的大学,可以到那里去上学,反正是公费,念一年后再考。其实这个政治大学的教学条件还是不错的,但考生们多不愿选择,他是吃了官方和党派的色彩都太浓的亏。
没有人学校的规模和物质条件作为排名的依据。要说起来,北大、北师大当时在这方面都是有名的差。但不仅北大总是被认定为一流,北师大在师范这一类学校中,也公认为顶尖的。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舍浙大北上?
育之先生后来将《国立浙江大学三十七年度南京区录取新生名单》复制了一份给我,经过一番研究。我看到,在那时能考上浙大确也不容易。首先是录取的人很少。浙大文、理、工、农四个学院十二个系,在南京只录取了三十七人,有七人获得奖学金。
史地系属于文学院,文学院录取四人,仅陶世龙获得奖学金。
化学系属于理学院,理学院录取七人,也仅一人即龚育之获得奖学金。
去浙大上学,对我和龚无疑都是很有利的。我的祖父希望我上浙大,但我最终还是去了北大,因此我假称上了浙大,每次给老家写信,都要写封假信,谎报在浙大的生活,有时还记述点西湖风光之类。我祖父那时瘫痪在床,自己看不了信,信是别人代读,所以一直到北平和平解放,我如实告诉了他,这才知道真相。
为什么要舍浙大而去北大?
北大地质系学术地位很高,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在那里就读,有可能成为知名的学者,这是我父亲的着眼点,他坚决支持我上北大。几十年后,在他留在台北的遗物中发现,有我1948年在北平拍的照片,背面亲笔注明这是我在北大地质系一年级上学的大儿子。据悉他曾复印多份分赠亲友。
但是,浙大史地系的声誉也很高,名师众多,人材辈出。
杭州的生活当然优于北京,还有奖学金,不过当时人们多不以此为意。那时的国立大学收费都很低,差不多是象征性的,而且打听到北大学生还有获得贷金和买平价面粉的机会,奖学金的吸引力也就没那么大了。
就我自己而言,吸引我去北大的还是他有着民主堡垒的声誉,尽管那时我对民主自由其实并无多少认识,但我早就打听清楚,在北大上学是很自由的,学校不来管你,就靠自己努力,我觉得这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做学问只有兴之所至才做得好。
而且不仅是北大,当时的北平,天高皇帝远,整个环境都比南方的自由,学术资源也丰富。
育之先生为什么选择去清华,没有和他谈及,但我想,那里民主自由的空气比较浓厚,应该是都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当时一般青年人所向往的。
排行的高低与学校的规模无关
1948年,赶上第一批抗战胜利后进高中的学生毕业,考生空前的多,他们的实力也强,但这些一流大学录取的学生都很少。浙大如此,北大文、法、理、工、医、农六个学院据闻全国各考区总共才录取四百人。地质系十二人,在理学院算是人多的,生物、数学系才几个人。选学法律、经济、政治人较多,学哲学的大概只有几个。
我不大清楚那时是否事先有计划,但大概没有固定的指标,来考这个系的人多,符合录取标准的人多,这个系的人也就多些。
这显然与未来的饭碗有关。学校与学校之间,同一学校内部各系学生的多少,反映着未来的饭碗好不好找。当然有因衣食无忧,为学术而学术的,但多数人,饭碗终究是个实际问题。
所以学校的规模与他地位的高低并不一致。
国民党元老黄季陆当四川大学校长时,提出要把川大办成万人大学,据说做到了,确实给四川的学生增加了读大学的机会。应该说川大也办的不错,但没有人认为这就可以使川大成为一流。
不知道谁是状元
从前述情况可以看出,那时是各校自己招生,无从确定谁是状元。
考分是没有公布的,就在一个学校中,自己名列第几,谁也不知道。而且考试的科目,各系之间也有差别,比如北大地质系就多考了一门生物;浙大史地系,历史和地理是分别为一科来考,物理和化学则合为一科。一个学校内部也很难排出统一的名次。
再说现实来评什么状元,也没有意义。本来状元每届全国只能有一个,现在出来好几十。而且考试成绩高低也有偶然因素的影响,仅仅是纸面上的文章,也 反映不了全部的能力,现有的考试制度只能说是没有更好的办法时比较公平的办法。仅就一次考试成绩,更不可以论终身。
即如以我为例,1948年,我还报考了武大化学系,但是名落孙山,当然是成绩不好。事情是武大来上海招考比较晚,去报考时,北大浙大都早已考过,思想已松懈下来,匆匆忙忙去考了两天。许多事都记不住了,只记得中午在同济或者是光华大学的学生食堂吃饭,菜不好不说,平价米煮的饭里有许多杂质,使我很不好受,考试发挥得不好是肯定的。
当时有的大学招生爱出怪题难题,我以为这也是增加偶然性的一个原因,因为这些试题都被书商印出来卖,考生据此揣摩和猜题,事先准备好背诵下若干题,到时候如果碰上了,自然得手。这样考得高分就不是他真实的水平。相反,北大的考题,不偏不怪,很普通,并有考生发挥的余地,我以为这倒有可能得到真才,据我所知,这一年北大的同学中,表现优异的很多,那次的招考是成功的。
因此我对现时媒体暴炒“高考状元”实在不以为然。一次考得好就是一次,路遥始知马力。
2003/07/30:21:25,我将“高考状元”输入古狗搜索,得四万二千三百条。什么高考状元发牢骚;高考状元都说自己贪玩;南京的美女高考状元!;一旅行社奖励北京高考状元免费游日本;高考状元患精神病被铁笼子锁在山上2年;沈阳悬赏通缉杀害去年高考状元嫌犯;长沙举行星姐选举活动高考状元参选引人关注;被传奖励20万海南高考状元遭勒索;**地产百万奖高考状元;高考状元与您相约**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真不知道这些媒体是在搞什么“舆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