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05:06
首页>>评论 有人“愿打”,也要有人“能挨”
作者: 张作锦
2010-07-21 19:38:54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
雷吉斯·德布雷北京演讲实录徐友渔:今日台湾墨子刻:知识分子一定要批评政府?知识分子标签
知识分子言论自由已有评论9条
发表评论
收藏
推荐给
打印
字体:大 中 小
领导当局,与知识分子如何互动
2010年5月号《读书》杂志封面内页的《说画》专栏,以“国士无双”为题,写的是傅斯年。
专栏说:“在台湾只有傅斯年一个人,在蒋介石面前敢于跷着二郎腿大言炎炎。”
又说:“他一生不愿从政,但一生保持了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孔祥熙、宋子文先后担任过行政院长,都因贪污或危害国计民生被傅斯年在参政会上骂得狗血淋头,最后卷铺盖下台。这两个人,一个是蒋介石的连襟,一个是蒋介石的舅子。”《三国演义》深入中国民间,周瑜打黄盖人人耳熟能详。这个故事引出一句歇后语: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对傅斯年来说,他固愿打;但对蒋介石来说,他未必“愿挨”,但他“能挨”。这也不容易了,不应完全抹杀。傅斯年虽在蒋介石面前“敢于跷着二郎腿大言炎炎”,又在政治上“诛杀”了他的连襟与妻舅,但蒋终生尊重傅斯年。当1945年8月傅正在倒孔时,蒋请他出任北大校长,傅坚辞,向蒋力荐胡适,他自愿任“代理校长”,直到胡适次年5月自美回国接任。1946年蒋挽傅出任国府委员,傅再婉拒。1947年3月傅斯年赶走了宋子文,1949年1月蒋请他担任台湾大学校长。
对蒋介石不假辞色的人,还不仅傅斯年,他的老师胡适较他犹有过之。胡适虽性情平和,不疾言厉色,但“轻声说重话”,一辈子以蒋的“诤友”自居,坚守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
退守台湾的蒋介石,1958年把胡适从美国请回来主持中央研究院。想不到4月10日院长的就职典礼上,胡适就跟蒋介石抬了杠,弄得几乎下不了台。
曾任中研院近史所所长的吕实强,在他的回忆录《如歌的行板──回顾平生八十年》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胡适就职典礼,若干政要与学术界领导人物都来参加。蒋介石与陈诚也来了。在蒋的致词中有一段说:我对胡先生不但佩服他的学问,他的道德品格我尤其佩服。不过他提倡打倒孔家店,我年轻时也曾十分相信,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多,才知道孔家店不应该被打倒,因为里面确有不少很有价值的东西。胡致答词时则表示:谢谢蒋的称赞,实在不敢当。不过对于打倒孔家店一事,恐怕蒋先生误会了我的意思。我所谓的打倒,是打倒孔家店的权威性、神秘性,世界任何的思想学说,凡是不允许人家怀疑的、批评的,我都要打倒。蒋听到胡这段话,立即怫然变色,站起身来便要走,坐在他旁边的陈诚,赶快拉他坐下,这样他才在典礼结束后离开。
“君明臣贤”是长久以来中国人最向往的政治结构。君明则习于兼听,臣贤则勇于诤谏。朝廷上有这般组合者,大概要数唐太宗一朝。一部《贞观政要》把君臣间推心置腹、以社稷民生为发言最高准则的流风遗韵,描述得细致动人。
有一次太宗嘉许魏征的善尽言责,魏征说:“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魏征这话说得公道。如果谏议之士不是削职受谴,就是入狱断头,谁还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历史一向赞美“愿打”之人,但也不应埋没“能挨”的人。两者相生互存,才是国家之福。
已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勒斯坦裔教授萨义德,在他的名著《知识分子论》中说:“在意见与言论自由上不妥协,是知识分子的主要堡垒;弃守此一阵地,就是背叛。”
中国自隋唐开科取士,从政的多是士人。到了“民国”、“共和”,无论在朝在野,国家都在知识分子手里。萨义德的主张,不知合于“中国国情”否?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