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墅帖·凤墅黄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17:13
《凤墅帖·凤墅黄帖》


 



 

















《凤墅帖》 曾宏父,宋庐陵人,字幼卿,自称.凤墅逸客。他用七年时间刻了一部最多的汇帖,置于家塾凤山书院,名为《凤墅帖》。计:前帖二十卷,续帖二十卷,附刻画帖二卷,题咏二卷,共四十四卷。
前帖及续帖,均自十七卷止,俱以真迹入石,余取别本摹刻。此帖乃随刻随拓,故全本甚少。仅见上海图书馆藏有残帙十二卷。其中前帖第十五、十八卷,续帖第十和十一卷,以及现已散失之前帖第三、五、十六、十七等八卷,曾为清代梁清标矿藏,后被叶志铣所得,又曾归姚氏,最后为端方所得。前帖第十一卷及续帖第三、四、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各卷,清代没有流传记载,后为张伯英所得。卷首均题“凤墅法帖”卷第几或“凤墅续帖”卷第几。篆额,篆额下有“东都相帖”、“南渡相帖”、“文艺帖”等楷书标题。卷末均有曾宏父跋及鼎形“凤山”和“清江开国”印章。此帖集中了两宋众多名人的墨迹,堪称汇帖巨制。
曾宏父著有《石刻铺叙》,自叙其刻《凤墅帖》甚详,兹录于后:《凤墅帖》二十卷,嘉熙、淳祜间勒石,置吉州凤山书院。七年乃成。初卷七朝宸翰,二卷东都名相名贤帖,三卷东都南渡廷魁帖,四卷熙丰党人暨崇观攻党帖,五卷清江三刘帖,六卷曾南丰暨武城帖,七卷蔡忠惠暨苏帖,八卷苏门诸贤帖,九卷欧阳文忠唐三宗赞槁、司马文正议百官表、苏东坡翰苑制槁,十卷东都名贤诗赞、六一集古跋,十一卷黄太史帖,十二卷米元章宝晋帖,十三卷南渡名相帖,十四卷南渡执政帖,十五卷南渡儒行续廷魁帖,十六卷绍兴正论暨庆元正人帖,十七卷南渡文艺帖,十八、十九卷南渡诗文题跋,二十卷吴紫溪、范石湖、杨逃禅帖。
画帖二卷,上则宣和墨戏、道子风雩图、伯时九歌图等十二段;下则羲之兰亭图并叙文考订。时贤、风山题咏二卷。
续帖二十卷,淳祐间接续前帖入石,编类满卷方能施工。首卷东都名贤文忠烈等帖,二卷欧阳公梁史断槁、康节逢春吟,三卷江南李主、吴越钱王暨东都名贤帖,四卷忠义程刚愍、杨忠襄、南渡将相名贤帖,五卷向文简、吕文靖、宋景文东都名贤帖,六卷罗愈试衔告身女真闽主等伪宣制度外帖,七卷胡文定致堂五峰南渡儒行帖,八卷乾淳续相南渡名贤帖,陆放翁、杨诚翁书语孟章句并诗文,九卷李梁溪游青原诗,十卷范石湖游大仰七言诗,十一卷再游大仰五言诗并帖,十二卷东都宰相张文懿、晏元献、宠庄敏、苏司空、陈文恭、王文恭、赵清宪、唐少宰、刘文安书翰,十三卷南渡宰相史越王、郑亲王、秦申王小柬,十四卷名贤范文正、马忠肃、蒲密院、刘忠定、蔡紫微、郑左丞、薛恭敏、刘次对、刘微学小柬,十五卷东都文艺,苏沧浪、陆学士、孔舍人、萧仆卿、理丞诗文,十六卷文艺,薛钱塘、刘屏山、赵抚守、章庄敏、林和靖、苏后湖、韩南涧、王复斋、张子湖、罗舆斋、陈少卿、刘正字、赵章泉诗跋。踌躇几经六璃,自惟藏拙野逾二十载,挂冠又已十年,衰颓八哀,岂能更出门户。家藏者裒镌无遗,乡之故家转假亦竭,士夫经从,各有好尚,有亦罕携自随。傥绝笔以俟后人,谁其同志!不若参取奎画名墨,表表在人耳目。帖所缺者,辑而继之,不敢执初志以不见真墨,而略庶可备皇朝文物之盛,乃于后。十七卷首取太祖书大宋一统字、太宗杂书、英宗赐怀琏批,神宗书西郊诗、哲宗罚弗及嗣四字、钦宗书琢玉赋、宪圣吴后书归田赋。十八卷则东都名贤徐骑省、胡文恭、赵清献、杨文公、唐质肃、滕章敏、钱文肃、钱内翰、包孝肃杂帖。十九卷东都文艺,石徂徕、张存诚、沈存中、唐彦献、王仲至、沈献达、杨无为、石曼卿诗柬。二十卷东都名贤刘巨济、薛道祖、苏才翁、毛东堂、周清真、贺广湖、李文敏、杨龙学、张秘阁诗文。
于是正帖续帖皆满二十卷,而名画,题跋又二帖,凤墅镌终始大略如此。其间汇次,不能尽如人意者,得之有先后也,未如之何。
前帖十册,板六百四十四板,石一百七十片,字六万五千三百九十二字。续帖八册,板五百七十六板,石一百四十一片,字四万四千二百六十字。画帖一册,板八十板,石十八片,字六千一百九十七字。题咏一册,板八十板,石二十一片,字五千二百八十字。总二十册,板一千三百八十板,石三百五十九片,字十二万一千一百二十九字。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76b1f0100h4jf.html) - 《凤墅帖·凤墅黄帖》_中国书法_新浪博客
闲品碑帖
碑者,竖石也,其用途不一:或识日影于阴阳,或系牲畜于庙门,或引棺柩于墓穴。帖者,帛书也,后摹古人书而刻于石者亦称之。而今之碑帖,非指竖石之碑、刻石之帖,乃碑帖上文字之拓本也。
颜筋柳骨,唐风宋韵。书法,不单为一门应用艺术,还算得上是一剂修身养性的妙方。古人书法成就,早已登峰造极,然而伴随时间的推移,众多文人墨迹香消玉殒,传世杰作也日渐稀少,碑帖作为一种独有的文化传承手段,记载和传播了书法的神韵。
自古研习书法者,多以碑帖为蓝本,故历代文人墨客对以往之名帖,无不洞悉原委,明辨真伪。书家而不明碑帖,恰如农夫不辨菽粟,工匠不识斧凿。
印之拓本即谓之帖,后人以此帖为临书之法,所以,碑帖又叫法帖。据考,南唐李后主为保存古代墨迹真像,命人刻石为帖,时年号“升元”,谓“升元帖”,又以帖末有“建业文房摹勒上石”字样,故又名之为“建业帖”,此帖堪称法帖之鼻祖。
后来,摹刻碑碣拓本之风大盛,大观帖、淳化阁帖、三希堂帖、快雪时晴帖等拓本更是一翻再翻,几失其真矣!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碑帖具备了很高的收藏价值。
品评碑帖之真伪,必须熟于旧时拓印所用纸墨之详情。昔日拓帖之纸,有南北之分:古之北纸,其纹横,质松而厚,不甚受墨,北墨多用松烟,色青而浅,不和油蜡,故北拓色淡而纹皱,如薄云之过青天,谓之夹纱作蝉翅拓;南纸其纹竖,墨用油烟,以蜡及造乌金纸水,敲刷碑文,故色纯黑而有浮光,谓之乌金拓。古帖受裱多次,历年久远,其墨浓者坚若生漆,以手揩之,纤毫无染,且常有一种异香发自纸墨之外。
品评碑帖之真伪,还须了解金石碑志本身起始之状况。首先得观察拓本字口是否有神韵、石花是否自然,这便要藏家对该帖石的摹刻、断裂、及损毁等都要了如指掌。其次得看其首尾有无题跋、有无收传印记,题记和印章与拓本内容是否相符。若拓本好,但无跋印,那就还须进一步推敲。若拓本真实,题跋、印章亦可靠,那就不失为善本了。倘若拓本有问题,即使题跋可靠,亦只能是伪帖。
就伪帖而言,也须区别对待。古人作伪者多非等闲之辈,或富商大贾求之不得而设法为之,或仕宦巨族仿而制之以广其传,故拓印亦极其郑重,必选佳纸良佳墨,邀能工巧匠为之,绝不会苟且从事,虽为伪作,其纸墨匠工亦必与真者无殊,与今人作伪早有天壤之别了。
因此,收藏当具独到的眼光,切不可成见太深,只有这样才能品出个中真味。     (雪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