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是午夜的咖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45:28
沉思,是午夜的咖啡

《沉思录》打动我的是那颗忧郁而高贵的心灵。高贵在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崇高;忧郁在对自己和自身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
马可.奥勒留,面对内忧外患,不自暴自弃,不声色犬马,而无限地沉浸对人生和灵魂的思考;《沉思录》里他永远闪烁的是一双隐忍、恬淡和达观的眼神。即以“哲学的沉思”,以“人”的身份思索人生,甚至帝王的身份倒像“业余的兼职”,也以“独白”的方式反省、告诫自己。可以说,他对人生的深层探究,使我不断自省自己的生命轨迹。
《沉思录》启动我的思考。从中,我知道什么合乎情理,什么合乎自然的本性,什么合乎人类的本性。他探讨人与神、理性与情欲、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并剖析自己的心灵。其平等和博爱在启蒙思想家们那里得到回应,德行自足在康德那里引起共鸣,恶的见解为黑格尔所发挥,所蕴含的世界主义及人皆有理性、理性皆相同的平等、和谐思想影响深远。当然,作为斯多葛派哲学家还是强调自我修养。认为哲学分三部分:以动物为喻,则逻辑学是骨腱、自然哲学是肌肉,而伦理学是灵魂;以鸡蛋为喻,则逻辑学是蛋壳、自然哲学是蛋白,而伦理学是蛋黄;以田园为喻,则逻辑学是篱笆、自然哲学是土地,而伦理学是果实。但他对社会伦理思考最少,深知生命精神的力量必须自我唤醒、自我培育和自我训练。
《沉思录》开启我的心灵。从中,我知道如何面对世界,知道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如果自己的内心能保持足够的平静,没有人能阻挡前进的步伐,没人能阻止自己变得更加善良、高贵、高雅。尤其,他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分两个层次来阐述:一是整体的世界观,即宇宙是一个有序的、完善的整体,世界万物有其运动和发展的自然规律。人不过宇宙中的一粒元素,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理性协调而动,与万物达到和谐统一;二是个体的人生观,即人生最高理想是按照宇宙自然之道去生活,这里的“自然”不是任性放肆,而是理性、本性和法等。
《沉思录》赐予我理性的力量。因为理性深具智慧,博大而超然,坚定而充满勇气。也教会人们怎样寻找心灵的家园,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生命的担当。尽管世人为找寻心灵的宁静,选择逃避、归隐、厌世,但马可.奥勒留选择向内心勘探,开辟净土,凝聚担当。当然,《沉思录》过分强调“自然”与“神”的主宰。我以为还要辩证地看待世界。人的一生像一幕舞台剧,既有开场,也有谢幕,结局注定要来,应欣然接受,我们要把握住自己舞台上的“show time”,尊重原则、保持自由,做好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别期望自己成为其他任何人,而要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最终能掌控的事。好像《沉思录》里所说的:“让我平静地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让我勇敢地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智慧,让我识别哪些事情我可以改变,哪些事情我无法改变。”这正是我们急需的智慧与超然。

阅读《沉思录》,我读懂体验,感念了,自省了。其结尾一段说,人生演五幕是一场戏剧,演三幕也是一场戏剧。何时退场不重要,只要你演了,就是人生的全剧。难怪,马可·奥勒留说,生命的历程宛如坐船:上船、航行、近岸、下船,多么简单、形象而深刻。登上生命之船和走下生命之船,那么偶然,那么自然。
我感念,人生最值得思考。在人类寻找灵魂家园的过程中,马可.奥勒留具有这样的黄金品质:一种理智上的诚实,一种平衡与中道,一种温和待人,一种超越和淡泊。实质上,就是入世而又出世,执着而又超脱的人生境界。所以,他这样看人生:“一方面要服务于社会,承担起责任,另一方面又要培养自己的德行,保持心灵的安静和自足。”
我自省,因为充溢了懂得。他与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名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同出一辙。但要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还需要苦累面前思得、权力面前思责,以信念完善人格,重在自觉,贵在无形。

马可.奥勒留眼里,人生如戏。不错,我们从待哺的婴儿长成懵懂的儿童,梦想和憧憬中度过少年,激情和奋斗中迎来青春,忙碌和疲惫中走近中年。或许,还没来得及找到真正的航标,生命已被耗费得虚弱和叹息;或许,曾纠结伤疤,曾桎梏包袱,曾迷茫未来。但我们的郁结,我们的痛苦,我们的烦躁,我们的穿越,又能如何?
《沉思录》说:“与其说人生像跳舞,不如说人生像摔跤,因为它需要我们立定脚跟,准备迎接不可预见的每一攻击。”
《沉思录》警醒: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如今,我们的社会处在变革,经济发展,职场竞争,人人面临挑战,真的快乐究竟在哪里?幸福又是什么?马可.奥勒留说:“如果外部事物让你烦恼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情烦恼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把它打发掉的。”说到底,在于怎样一种看待?可岁月蹉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需要心灵的独守。当我们挥霍时间,肆意享受现代物质带来的高效和便捷,当我们习惯在数字中计算人生得失,在名利追逐中品读价值,在喧嚣场合展示精彩时,马可.奥勒留告慰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听听自己的声音。并学会穿越思想的荒漠,静默中慢慢捡拾自己渐渐游离的灵魂。毕竟,充满哲理的生活,主要在于完善我们的灵魂。我们不仅要花些时间阅读人类,且要懂得居家,懂得忍让。和谐是智慧,但要用行动去实践。

不过。人还是最多愁善感的,总会感叹昨天易逝和明天迷茫,从而忘却今天美好,以至于连今天也没有好好利用和把握。尽管每天都在为生活、爱情、家庭而劳作,但当得到时,却发现原先所想象的感觉完全没有了,有的只是责任和忧郁。其实,幸福感是生命最原始的本性,并不与得失有关,仅源于对现在的珍惜和拥有。
毋庸质疑,人生由无数个“现在”拼接,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陷落在不变的“过往”中,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变相里。珍惜现在,懂得珍惜,是实现高贵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但事实是我们的现在常被捧在手里去浪费,有人沮丧,因为总想揭开一个个谜底,总想拥有看不见的未来,总要幻想已经逝去的重回。结果摆脱不了伤疤,甩不开包袱;或迷茫未知,或徘徊阴影;未来却又未知,该面对的终究要面对,烦躁不能带来生机,唯有现在,是唯一可以控制的。
俗话说:“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我觉得,过好每一天,比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度过更现实。生命,无论长短都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因为要直面生死,就藐视或漠视生命。实际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体现在这个过程。我有时看动物世界,看到生命无所事事,每天在忙碌着顽强地生存和繁衍,不免生发感慨:低级动物尚能如此珍视生命,认认真真地走完大自然赋予的生命过程,那么高级的人类,有思想,有感情,有追求,有创造,为何不朗然地笑傲一生?
活在当下,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正如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中龟仙人所说:“昨天,已成为历史;明天,还是一团迷雾;只有今天,才是上天恩赐你的礼物。”有爱,现在就说;有梦,现在就追逐;有事,现在就去做。

21世纪,发展和进步一日千里。“快”已成为普遍的追求,已成为生活的常态,快餐、快递、快车、快歌、快照、快捷、快速等,如此快的状态下,哪里有沉思的空间、沉思的习惯和沉思的从容?更不用说,几千年来奴性与依附牵制的国人,伴随改革与发展,突然释放,反倒迷失,权利意识觉醒了,但权利保障、社会矛盾的疏导却跟不上,中国社会关系仍以人情为纽带,以地域为界限,未形成一种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规范有序的社会关系。这里,我联想起,八十年代自己读过的《无主题变奏》随想录。开篇写道:“我搞不清除了我现有的一切以外,我还应该要什么。我是什么?更要命的是我不等待什么。也许每个人都在等待,莫名其妙地在等待着,总是相信会发生点儿什么来改变现在自己的全部生活,可等待的是什么,你就是说不清楚。”这是一种迷茫和失落。概括的说,也是一种生活意态——冷漠、静观以至达观,不置身其中,对人世的一切采取冷嘲、鄙视、滑稽感和游戏态度。简言之,这是一种在生活中自我感觉找不到位置的人。可怕的是,这不是由某一特定事件的刺激造成的,而是一种渗透主人公灵魂深底的无聊感、厌倦感、荒谬感。惟其如此,主人公对一切若即若离、若有若无、来去自由。爱情无所谓,事业无所谓,爱好无所谓,艺术无所谓,哲学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挨骂更无所谓。“也许没出息,也许。”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值得清醒的是,主人公的孤独、超越、沉思和忧郁,显示一种风度和旨趣。尽管这种忧郁很病态。但理论上看,还是接受并实践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观念的表现,但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现象,相反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运动。问题在于,我们要重新确认和重建现代中国文化本体和精神价值。如今天我们复兴国学,原因是出现信仰危机,国人普遍缺少一种普世的社会认同感。作为现代人,已过于习惯工业社会的生活节奏:让车代替走路,让电脑代替说话,让机器代替劳作,以至谈及宇宙,闪现眼前的不是迷人的银河、吞噬时空的黑洞,而是宇宙卫星、航天飞船。
任重而道远,为了明天。我们要获得心灵的安宁,需要去除自己的意见和观念,搭理一种直插心灵的解构。究竟是观念,还是生活本身,没有理由逃避。因为生活本身已赋予我们使命,也赋予我们责任。《沉思录》里说:学会用理性衡量一切,不仅要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还须认清自我与自然、与人际的平衡关系。同时也叮嘱:活着,要愉快而理性的活着。

这里,最关键的挑战还是简单,即坦然面对,真诚生活。一方面,不要被物欲所役,另一方面不要被名声所累。保持清醒,难以办到的事情就别再为难,廉价的赞美别放心上,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事。
其实,人一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不懂事时简单,懂事时复杂;贫穷时简单,富足时复杂;落魄时简单,得势复杂;看自己简单,看别人复杂。这一切都是人性的交错,不是智慧的叠加。人生说白了,只有生死二字,但由于有人世的冷暖,简单的过程变得纷繁复杂。然而,不管怎样简单和复杂,要用自己的方式,简单生活。人们先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审视自己、。尤其要警惕自己如何思考。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要敢于面对,敢于剖析。不管少年,还是中年、老年,究竟有几人开悟?人们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死角仍是自己。要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只有用心灵审视和反省,但这需要绝对的真诚和平和,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沉思录》让我找回一把“逝去的文明”的钥匙:内安于心、外安于目,心不为物累,情不为欲伤。其中我最大的铭记是:一是学会处世。记住了国人生活中的八个“绝不要”,即绝不要让别人丢面子,绝不要优雅地接受赞美,绝不要在公共场所发脾气,绝不要在敬酒前自行饮酒,绝不要不抢着“埋单”,绝不要空手去做客,绝不要不推让冒然收下礼物,绝不要把“不,谢谢”当真,这样就在人群中准确定位,抛却负累,从善如流。二是做人和为官要用政治看待一切。尽管孙中山先生说:“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尚书·毕命》里也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但马可·奥勒留从祖父维勒斯那里学到的“弘德”和“制怒”原则,值得借鉴。三要做事慎思,把握审议、筹备、执行三步棋。四是懂得感恩。感恩来自平时的批评、提醒和安慰,体现在别人困难时伸手,别人失意时安慰,别人不理解时宽容。五是做自己灵魂的医生。学会从不同人身上吸收和积累,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读完《沉思录》。我深感,人类的智慧永远不会因生命的消逝而消逝,相反,总能超越时空,给予我们希望与导航。我承认,生命的魅力,就是不可战胜的灵魂。
因此,不管我回味马可.奥勒留先生优美的语句:“躯体的一切只是逝水东流,灵魂的一切只是春梦一场,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死后的名声也就烟消云散。那么,什么才是人生最终的慰藉?唯有哲学。”还是重读罗曼·罗兰《贝多芬传》里的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我都忘不了,《沉思录》,是一杯美妙的“鸡尾酒”。
我们永远值得沉思,因为人的进步就是沉思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