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大观-4-元代[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21:46
书法欣赏---我的收藏-6-元代

孛术鲁翀 跋黄庭坚《松风阁诗卷》诗一首 行书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白珽--《陈君诗帖》册,元,白珽书,纸本,行书,纵31.2cm,横68.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陳君才名獵獵起,對客揮毫動盈紙。平生心事七弦知,賞音不獨曰山水。自言家住廬山陽,喬木下有甲秀堂。安能鬱鬱久居此,萬里一硯翺翔。行行且止君有父,燕趙甌閩它日去。廬山不是東家丘,上有謫僊讀書處。至治癸丑(丑字點去)亥秋八月旦日書。
末署:“至治癸丑(丑字點去)亥秋八月旦日書。”钤“湛淵子白珽”、“棲霞山人”二印。
《陈君诗帖》是《法书大观册》之一。清安岐《墨缘汇观·法书卷下》、完颜景贤《三虞堂书画目》著录。
此帖曾经清安岐收藏,计有安岐、完颜景贤、张爰、何子彰、谭敬诸家印记。
“至治癸亥”为至治三年(1323年),白珽时年76岁。
《陈君诗帖》是白珽写给陈征的一首七言古诗,诗文大意是写陈征虽胸有大志,却隐居于“庐山阳”,寄情于琴音书画之事。
此帖书法结体圆润,笔法苍浑,笔势放纵,点划随意,仍可看出米(芾)书的影响,又有自己的朴拙之态。(撰稿人:张彬 资料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白珽--墨竹诗册 纸本,行书,纵24.7cm,横3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墨竹无师承。所师在真竹。墙头风露枝。日夜看烂熟。李侯心独苦。一笔不啻足。清风来不来。叶叶暗相触。想当落笔时。见竹不见墨。寄哉雨江堂。有此筼簹谷。白珽。
班惟志
字彦功,号恕斋,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或以为松江(今上海松江县)人,寓居杭州。邓文原为杭州路儒学正,班惟志师从邓文原。元贞间,邓文原应聘为皇室写《大藏经》,班惟志随行。泰定间,经荐,补浮梁(今江西鄱阳县)州教授。不久,迁晋州(今河北晋县)州判。致和年间,为绍兴路总管府推官。至顺三年(一三三二),上大都为秘书监典簿。至元三年(一三三七)为平江路常熟州知州,除奉议大夫。至正初,为江浙儒学提举司提举。儒司秩满,再北上大都,授集贤待制。致仕南归,卒于杭州。班惟志博学多能,兼擅书法,其词曲,亦负盛名。班惟志《跋赵孟頫书前后赤壁赋册》 纵27.2厘米 横11.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班惟志《跋鲜于枢草书韩愈进学解》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

曹善,元末云间书家。他小楷学钟繇,行草学二王,也可以说是从晋人书中浸淫长大的。他小楷《山海经序册》,是很见变古出新的。钟繇小楷用笔,平锋铺毫,尚有隶笔意,线条含蓄腴润,而曹善书《山海经》却是露锋落笔,横画较细而竖画较粗,且顿画尽处微顿,有写经体的痕迹。曹善的捺脚与弯勾则略重,甚至有点夸张,见出书写中轻重的节奏。结体则参差错落,故字形大小不一。纵行二二点一厘米中,竟写有二十一至二十三字,字距密而行距疏,但因字势的参差,不觉拥挤。整篇书风质朴而端严。《山海经册》是长篇册页,阅来不觉呆板,反觉古朴中有生气。这已与赵氏婉秀书风拉开了距离。
陈基,元末苏州人。曾辅助张士诚军事,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而且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起义军生活的。是一个有才华的风云人物。他传世的几封短札,可见其性格一斑。他致钱伯行的《苦雨帖》,写得洒脱随意,犹如其个性。走笔驰骋操纵,情趣流走。最后“耶”字的末笔, 一竖占了五六字的位置,豪气直泻无余,难得如此畅意!
   赠雪坡诗札(点击放大)附手札二件(可嘉提供)


《相见帖》纸本。24.3X32.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为信札,落笔不苟,颇有韵味,从中可以看出元代诸家赵孟頫、康里子山等人的影响。曾藏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陈植,字叔方,自号慎独叟,平江路(苏州)人,"力学工文,贯通经史百家,亦善画山水,幽篁怪木,各尽其态"。传见郑元祐《侨吴集》卷十二《慎独陈君墓志铭》和《元诗选》初集。
《怀存斋诗帖》 陈植 纸本 行书 纵23.3厘米 横56.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陈植写给"存斋隐君"的一首五言古诗,以诗代柬。"存斋"就是沈右,沈右自署"存存斋",陈基《夷白斋稿》有"存存斋记"一篇,云:"沈君仲说(沈右字仲说),隐居于吴会,耕学于笠泽,庐于陈公之原,而皆名其室曰存存斋"。此诗中亦有"思归笠泽秋"的句子,与上说正合。另外 在存世的沈右书迹中,也常提及陈植,其中"诗柬帖"即"与叔方诗札并柬"帖,就是给陈植的,可知二人交往颇密。"云林",即倪瓒,时亦在吴中。
此帖基本上是学赵孟頫书,有的字结体略具赵书规模,用笔也算得法,但有不少字则是随意而书,甚不讲究,大概是想求疏放自然之趣,但因亏于功力,以至很多字结体不工,重心也就显得不稳。帖后字钤朱、白文印各一方:"慎独斋","一丘一壑"。从帖上藏印可知,明清先后经项子京、孙承泽、安仪周等收藏过,1949年后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陈绎曾《静春先生诗集后序》纸本,31.2X4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邓文原(1258-1328)
《临急就章卷》
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邓巴西、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迁寓浙江杭州。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邓文原为“邓巴西”。历官江浙儒学提举、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肃。其政绩卓著,为一代廉吏,其文章出众,也堪称元初文坛泰斗,《元史》有传。著述有《巴西文集》、《内制集》、《素履斋稿》等。擅行、草书。传世书迹有《临急就章卷》等。
邓文原青年时就与赵孟頫定交,被赵孟頫称为自己的“畏友”,两人感情至深。大德二年,成宗召赵孟頫入大都书金字《藏经》,许举能书者自随,邓文原为赵所荐,共同入京,使他的书法大显于世。在邓文原传世不多的书作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受赵孟頫的影响要比鲜于枢深,他的书法风格颇似赵氏,如《黄庭坚松风阁诗卷跋》、《瞻近汉时二帖跋》等。陶宗仪《书史会要》评曰:“邓文原正、行、草书,早法二王,后法李北海。”宗法晋人的书学观和学书之路正和赵孟頫一致,两人在书法活动中接触频繁,且手札往还,自然受到感染。邓文原除了擅长写正书、行书、今草外,对章草也出于刻帖又兼行楷流美笔意,明人袁华跋日:“观其运笔,若神出海,飞翔白如。”(见汪珂玉《珊瑚网》)。
邓文原和鲜于枢同在赵孟頫复古的大旗下,成为元代复古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干将。鲜于的影响不如赵,而邓的影响不及鲜于,如果将鲜于归于英年早逝的话,那么邓的原因则是其晚年疏于翰事,书名渐隐。有张雨跋《临急就章》文为证:“(邓)早岁大合作。中岁以往,爵位日高,而书学益废。与之交笔砚,始以余言不妄。殆暮年章草,如隔事矣。信为学不可止如此。”,可见邓氏因多涉政事,翰墨日疏,以至未能在其后半生再将自己的风格拓展得更加鲜明。
芳草帖 纵20.8厘米、横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题黄庭坚松风阁诗卷跋 纵33.6厘米 横1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跋王羲之雨后帖
跋褚遂良《倪宽赞》后 书于泰定四年(1327)。纸本,纵24.6厘米 横19.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瞻近汉时二帖跋 纸本 原本为册页 纵27.4厘米 横36.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近者(桐川)帖》页,元,邓文原书,纸本,纵31.6cm,横52.5cm,行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文原顿首再拜仲彬治中相公足下。文原近者自桐川过宛陵,满拟还途一见,叙所欲言,而雨雪相仍,急于归舍,遂乖此愿。先茔志文,尝为令嗣言备细,盖例须叙先世立言行事与官职,而先正营葬已久,今撰述先夫人铭文,已具述潜德,可以互见,伺封赠命下,却又别立一碑,庶为允当耳。但恨文思荒陋,无所发明,幸目至付刊匠也。开春即为小子毕结心事,总总谨奉此纸,不能深详,余嘱珍重不宣。文原顿首再拜,十二月十六日。
邓文原《清居院记》(部分)日本山本悌二郎旧藏
刊于《中国书法》2001年第三期

五言律诗(伯夷颂)帖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纵32.7cm,横40.9cm 图片由可嘉提供释文:
先哲吾师表,斯文古鼎铭。义形扣马谏,书胜换鹅经。故事征皇祐,乡祠谒仲丁。登堂睹遗墨,山雨飒英灵。
心田垂世远,手泽历年殊。谁购山阴序,真还合浦珠。身惟名不朽,书与道同符。诸老珍题在,犹堪立懦夫。蜀后学邓文原顿首。
《家书帖》页,元,邓文原书,纸本,纵24.2cm,横29.1cm,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连收庆长书,知吾妻一向平安,甚喜。我客中幸无恙,但终日劳于酬应,而老陆虽无他过,其蠢不可言,饮食起居,多不如意,无奈何也。若还司后未有脱身之计,不知吾妻可同稳儿暂到宣州,伺八月分司却还杭如何?若不可来,则止。此行皆未有脱暖之衣,又无便可寄,兹因饶州令史铺马便,作此。文原书寄贤妻县君。
《家书帖》页,元,邓文原书,纸本,纵31.2cm,横34.5cm,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邓善之平安家书,四月初五日,铅山州发。十六日信州收汝母初三日书,知吾儿上坟未归。所付饶吏书尚未到。李经历言,其人尚留杭也。老父以十七日至玉山,留十日,过永丰,又五日,过铅山,自此过德兴方可还司。日色向炎,未有絺纻衣,恐下旬方能遂归期,不知汝母可来宛陵否?今因福建李公亮书史迁调浙西,作此报平安。想家中一一安好,余不多及。四月四日,父书付庆长夫妇。
致景良郎中尺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附:临急就章全图
    《安和帖》(点击放大)段天祐书。纸本,册页,纵27.3cm,横54.5cm。行书,21行,共203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钤有项元汴、安岐、何子彰、谭敬、完颜景贤、赵叔彦等人鉴藏印记。《墨缘汇观》、《三虞堂书画目》著录。 这是段天祐写给好友起善的书信,内容谈及自己的诸多病况、归还起善等人书籍、为起善向师夔求画、请起善为自己物色木料等等。信里涉及起善、张子昭、师夔等人。 此帖从米芾书风中取法,又具有元人特有的精致与平和。
释文
天佑顿首书奉起善贤契友执事:小林回,领书,承近候安和为喜。贱疾回杭又两发矣。二月上旬后又苦痎疟,寒暑交战,狼狈不可言。此岂俗谚所谓横赛者耶。书籍许以宽限,甚感。张子昭近来杭,解后陈思复书铺内所假书,亦曾亲与之言,明当并起善者同纳矣。师夔画帧不敢有忘,已嘱其人平昔厚善者,俟其至,即从求之。臈糟谨奉一坛,泥头上有题识。香楠木欲作少器皿,截开作正白色者不可用,烦更为物色。如沉香颜色者,价钱比前买者加贵无伤。因官窑季子良有行,灯下草草奉此。春寒祈善爱。不具。天佑顿首再拜。                          冯子振(1251—1348)
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洲客,元代散曲家、诗人、书法家。湘乡(今属湖南省)人,一说为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冯氏族谱》又载其生于宝祐元年(1253)。

冯子振题展子虔游春图跋 可嘉扫描
冯子振虹月楼记卷 纸本33.4×320.8cm 上海博物馆藏《行草虹月楼记卷》是冯子振罕见的独立书法作品。此卷作于元泰定四年,为冯子振晚年自书七绝三首赠其友朱君璧之作。在元初赵孟頫、鲜于枢极力提倡追宗晋唐书风的复古风气下,他不为左右,而以黄庭坚为归。此卷书字体纵长欹侧,运笔劲挺,无抖擞之气,接近黄庭坚而较为拙直,自具一种拗执的格调。(资料来自上海博物馆网站)
题易元吉《草虫图卷》 纸本 29.4X118.0cm 日本神奈川县镰仓市常盘山文库藏    此幅画跋是为北宋易元吉《草虫图卷》而书写的,画卷已佚失,仅残存其画跋。此书由日本入元禅僧带回日本。
题国诠善见律
冯子振《与无隐元晦诗》行书 纸本 纵32.7cm 横102.4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松平直亮氏寄贈)    此为冯子振亲自挥毫赠与日本僧人无隐元晦的书迹,内容为冯子振的三首七言绝句。无隐元晦为日本丰前人,于延庆一年(西元1308年)渡元,在中峰明本处修行,于嘉历元年(西元1326年)返回日本,并成为京都建仁寺的住持。除了本件之外,尚有其他冯子振写与无隐元晦的书迹传世,由此可知冯子振十分重视无隐元晦。
点击右键逐页下载[1][2][3][4][5][6]                                        郭 畀(1280-1335)
字天锡,号云山、退思,祖籍洺水(今属河北),靖康之变后祖上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业承家学,善长辩论,通晓蒙文,身材魁梧,蓄有长须,人称郭髯。20岁时任镇江儒学学录。历任饶州路鄱阳书院山长、处州青田县腊原巡检,后调任平江路(今苏州)儒学教授,未及赴任,又改解为江浙行省丞相府掾吏。  工书画,书法学赵孟頫,曾代孟頫书写《松雪斋集》。孟頫作跋称许。画仿米芾,又师事高克恭,得其笔法,与无锡画家倪瓒为好友。酒后作画,兴到神来,为人所宝。山水有米家风范,尤善竹木窠石,极富天趣。著有《退思集》,身后由其子郭启裒集编成,有俞希鲁序。另有《雲山日记》,记载他在镇江和游历杭州一年之事,其中有不少乡邦文献资料。清代节选为《客杭日记》刊行。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幽篁枯木图》卷等。  因郭畀字天锡,历代著录中常将他与元代初年的鉴藏家郭天锡(字佑之,号北山)混淆。二人实相差四十多年。陆游自书诗卷跋
郭畀《青玉荷盘诗》,绿色纸本 纵29.3厘米 横56.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太常金奉礼宴翰苑诸公,出青玉荷盘,色奇古。盘之上擎杯,象莲蓬,下屈为柄,上覆为盖。盖青质而紫章,凡十九点,匠氏剜为莲房,殆夺天巧。嘱丹杨郭畀赋诗。诗固未足为杯盘夸,然将来或可讬诗以传也。碧云亭亭水天永,翠盖翻风堕秋影。文姬团扇感初凉,露华乱落明珠冷。紫茎绿叶歌秋兰,涉江折得烟蓬还。前缘已被专房误,守宫血点犹斑斑。麴生解后夸奇特,倒卷沧溟供一吸。太华峰高归路遥,但觉满怀春拍拍。俗眼傲睨瑠璃钟,金罍未用争夸雄。古诗调高和者寡,拟唤杜陵醉中把。至治初元修禊日。
郭畀《题钱选红梅图诗》,行书,纸本。纵27.2厘米,横40.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未署年月,书于钱选所绘红梅及赵孟頫题诗之后。钱选字舜举,是宋末元初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花鸟、山水。这幅行书端秀多姿,劲利挺拔,师承赵孟頫,但不及赵字的圆润妍媚。
郭天锡《王献之保母帖跋》,小楷,纸本。
龚 璛(1266—1331)
一作肃,字子敬,号谷阳生,江苏高邮人,后徙居平江(今江苏吴县)。少为徐琬辟幕下,后充和靖、学道两书院山长。以浙江儒学副提举致仕。与戴表元、仇远等人交善。工诗文,擅书法,有晋唐人法度。有《存悔斋集》一卷,补遗一卷。小传详见《苏州府志》。 传世书迹有《宣城诗并识卷》等。  《教授帖》页,元,龚璛书,纸本行书,纵28cm,横38.4cm,。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释文:
记事拜复钱翼之教授足下,客袁州龚璛敬封。璛记事拜复翼之教授足下。小婿子行来,重为手帖,深慰岑寂。近作见教,如对笑谈。序文甚欲云云,喧嚣倥偬,实无一毫佳思,容少间尝应命,非推调也。《荔枝谱》留与小孙习之。令郎笔仗如此,可谓撞过烟楼。碧潭回,拈纸奉复。拔暇未觅挂漏,且希昭恕,兹不具。璛再拜。
跋《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卷》 龚璛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静春堂诗序》卷,元,龚璛书,纸本,纵31.2cm,横151cm,行楷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静春堂诗序》卷释文             钤“谷阳书房”、“龚氏子敬”印。   此卷包括元人龚璛、陆文圭、杨载、汤弥昌、陈绎曾所书《静春堂诗集》序,虞集、郭麟孙跋,钱重鼎诗,卷末附黄溍撰《故静春先生袁君墓志铭》。《静春堂诗集》作者袁易生于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静春堂诗集》为袁易次子袁仲长裒辑其父遗稿而成,并请其父的知交们题序。龚璛书《静春堂诗序》划以界格,用于碑刻,故书写端庄凝重,体态严整方阔,为刻意精心之作。年款“延祐庚申”为元延祐七年(1320年),龚璛时年55岁。 (撰稿人:傅红展)
黄公望(1269-1354)
元 黄公望 题《富春山居图》,纸本,行书,纵3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资料由得意忘形提供
元 黄公望 《溪山雨意图》题识 纸本,行书
元 黄公望 跋赵孟頫临黄庭经 行书 纸本
附:人物介绍+相关文章
钱谱赋局部(点击放大)
金声,元末云间(今上海松江)书家,其小楷书《钱谱赋》笔法古拙,结字扁方,有魏晋写经书遗风。
揭傒斯(1274-1344)
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字曼硕。号贞文,延祐初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元统初官升至侍讲学士,赠护军,追封豫章郡公,谥文安。故世称“揭文安”。总修辽、金、元三史,著有《文安集》十四卷。工诗文,贯通经史百家。为文叙事极为严整,语简而当,与虞集、杨载、范梈并称“元诗四大家”。《元史》卷一百八十一有传。   善书。正、行书师晋人,苍古有力。书法名重当时,国家典册及功臣家传赐碑,遇其当笔,往往传诵于人。四方释老氏碑版,购其文若字,袤及殊域。存世书迹有《千字文》、《杂书卷》等。《跋陆柬之文赋》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题画诗》 纸本 (可嘉扫描)
康里巎巎(1295-1345)
字子山,号正斋、恕叟,色目康里部人,元代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幼年时在皇家图书馆受过充分的汉文化教育,后来做过文宗和顺帝的老师。他是个廉洁、正直的大臣。子山书正书学虞世南、锺繇,行草宗羲献。草书犹得锺王笔意,劲圆毫雄,极具个人特性。其学书极其用功,传云可以“日写三万字”三倍于松雪道人之“日书万字”,的确令人惊叹!《元史·本传》云:“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书与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齐名,世称“北巎南赵”。

草书诗书卷之《李白古风诗卷》 纸本 35.0X63.8cm点击浏览大图

草书诗书卷之《自作七言古诗》 纸本 28.9X82.2cm



草书诗书卷之《唐人绝句六首》 纵30.0厘米 横101.6厘米



康里巎巎《柳宗元梓人传》 作于至顺二年(1331) 纸本 27.8X281cm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藏
点击右键逐页下载全卷[1][2][3][4][5][6][7][8][9][10][11][12][13][14][15]

致彥中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康里巎巎雖然以二王为典范,但是不像赵孟頫那样讲究结体的完美,或一字之內笔锋精巧的变化,而是单纯的着重在笔画流暢爽利的动态。

奉记帖 纸本行书 29.8X55.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帖为一封信札,计30行。迅捷的笔力加上过人的气势,使全篇雄奇连贯,一气直下,没有丝毫窒息,表现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秋夜感怀诗卷》 作于至正三年(1344) 纸本29X82cm

《述笔法》(局部) 作于至顺四年(1333) 纸本 35.8X329.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点击浏览大图)
元统元年(1333年) 康里巎巎书《述笔法》。按,康里于此作自题“至顺四年”,然文宗至顺仅三年。文宗至顺三年卒,宁宗继位,翌年惠宗立,改元统,是至顺四年即元统元年。


《谪龙说》 纸本28.8X137.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康里巎巎 行书跋赵孟頫《道德经》
附:草书张旭笔法卷
柯九思(1290—1343?)
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人(今属浙江省)。父谦,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是元朝仙居较为显扬的一个官宦。大德元年(1297),随父迁居钱塘(今杭州)。延佑元年(1314)以父荫补华亭县尉,不就。自幼爱好书画,聪颖绝伦,被视为神童。天历元年(1328),柯九思游学建康经人引荐结识了怀王图帖睦尔。不久怀王继位称帝,是为文宗。柯九思被授予典瑞院都事(正七品,掌管瑞宝和礼用玉器)一职。天历二年,元文宗仿宋阁学制,柯九思被迁升为奎章阁鉴书博士(正五品),专门负责宫廷所藏的金石书画的鉴定。凡内府所藏古器物、书画均命柯九思鉴定。经他鉴定收入内府的有王献之《鸭头丸》、虞世南临《兰亭序》、杨凝式《韭花贴》、苏轼《寒食帖》等。皇帝特"赐牙章得通籍禁署",与虞集、揭傒斯同为文宗时代奎章阁的代表人物。后因朝中官僚的嫉忌及文宗去世,柯九思束装南归,退居吴下,流寓松江(今属上海市)。  柯九思博学能诗文;善书,四体八法俱能起雅去俗。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的绘画以“神似”著称,擅画竹,并受赵孟頫影响,主张以书入画,曾自云:“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柯九思多藏魏晋人书法,如晋人书《曹娥诗》,也有部分宋人的精品,如苏轼《天际乌云帖》、黄庭坚《动静帖》等,经他鉴定的书画名迹流传至今者颇多。他的书法于欧阳询笔法之外融入魏晋人之韵,结体严整,字体恬和雅逸,雄厚重中见挺拔之秀气,深受赵孟頫推崇尚晋人书法观的影响。正如清人王文治所说:“丹邱书体仿效率更父子,力求劲拔,乃—望而知为元人书,时代为也。”行楷是其所长,他的存世书迹有《老人星赋》、《读诛蚊赋诗》、《重题兰亭独孤本》等。  柯九思《上京宫词》 纸本 30.9X53cm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上京宫词》卷,纵53厘米,横30.9厘米,现已流至海外,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博物馆。前人早已指出宋以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楷书,此卷虽也时有行书意态,但仍可算为楷书。
柯九思《老人星赋》,行书,纸本墨迹,纵25厘米,横268厘米,北京荣宝斋藏。柯九思《老人星赋》(局部)
柯九思《陆浚之皇极赋跋》
柯九思 跋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柯九思 跋《马图》
柯九思 题赵孟頫《疏林秀石图》(疑)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 《疏林秀石图》(疑)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柯九思 行楷题赵孟頫补书唐人临王右军瞻汉二帖
释文:右唐人临王右军瞻汉等二帖,用笔沉着,转折熟圆,自欧阳法中来。至其妙处,从容中道,诚书家所不可无也。吴兴赵翰林补其不足,前人已评之,故不论。平原陆友仁好论书,座中见此帖,谓杨汉公所临,良是。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柯九思识于邓氏书室。
柯九思《晚香高节》 轴纸本 纵126.3cm 横75.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或可印证柯九思自云“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之意。陆居仁
生卒年不详,字宅之,号巢松翁,又号云松野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元泰定三年(1326年)举乡试,隐居不仕,教授以终。工诗,与杨维桢、钱维善相唱和,死后与杨、钱同葬千山东麓,人称“三高士墓”。善书法。有《云松野褐集》传世。
《苕之水诗》(点击放大)陆居仁书, 纸本,手卷,纵28.2cm,横130.7cm,草书,41行。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苕之水诗》卷释文
苕溪之水天目来,月华倒浸琼瑶台。士龙云孙住溪穴,生禽玉兔出明月。玉兔秋毫劲于铁,昆仑嶰竹昆刀截。束毫管竹齐且尖,脱颖不数毛锥铦。来供云窗才一执,逸兴横生风雨意。波涛汹涌沧海立,驱毫入波饮玄湆。山泽龙蛇曾敢蛰,飞走云烟鬼神泣。科斗久废篆籀构,拨橙匾何盘纡。跃龙卧虎便且舒,钟王草圣人争趣。眵瞳晚年方着书,心画每爱隺骨臞。良林遒健铁不如,众材翕茸来墨猪。遂良择材人未识,妙趣难施浑绵力。瑠璃象管徒尔饰,到手胡能供一掷。苕东此艺比屋攻,几人如俊称良工。补天须夺造化功,何时可入明光宫。麒麟涓涓泻寒渌,目光隐现流鸜鹆。洴藤澼茧三百幅,一拂春膏净于玉。辞宏气壮意神速,顷刻珠玑千万斛。浩然文思河东倾,佣书耻作细若蝇。会缚虎须作椽笔,一画天地咸清宁。传岩更肖旁求行,歧山皷文燕然铭。浯溪摩崖书颂声,殷周汉唐相中兴。此时名遂功业成,贡尔中书封管城。岁在重光大渊献冬日至后十有二日,云松老人在城东寄寄轩书。
陆居仁跋鲜于诗赞(点击放大) 纸本,手卷,可嘉扫描
李倜跋陆柬之书文赋卷 纸本 纵2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倜字士弘,河东太原人。官集贤侍读学士。大德中,出为临江路总管,后为延平路总管,两浙盐运使。工诗文,善书画,尤以墨竹最著名。  《文赋》系唐代陆柬之行书法帖。纸本墨迹卷。书法婉润清丽,甚似《兰亭序》。有赵孟頫、李倜、危素、孙承泽等跋记。李倜此跋字体精劲,舒张得宜,行笔丰瘦有度,温润圆融,颇具右军风韵。
了庵清欲(1288-1363)元代的僧人。台州(浙江)临海人,俗姓朱。字了庵,号南堂。以墨迹扬名海外。九岁丧父。十六岁从虎岩净伏出家,试经得度。以希白明藏主之劝,往苏州开元寺参访古林清茂,遂契悟而嗣其法。皇庆元年(1312),清茂再住开元寺之际,师乃任入院侍者。其后归返径山,任虚谷希陵之后堂首座。另于其师清茂入住建康保宁寺后,任分座第一座。天历二年(1329)清茂示寂后,退隐于漂水开福寺。元统元年(1333)迁至嘉兴本觉寺,居十年,时人尊为东南大法幢,士大夫问道者甚众,并蒙帝赐金襕衣及‘慈云普济禅师’之号。后退隐于南堂。至正五年(1345)一度居于吴中(江苏吴县)灵岩寺,后遇兵火,与弟子祖□辗转避难,其后退老于欈李亭之北三里处慈云院。至正二十三年八月示寂,世寿七十六。嗣法者为穆庵文康。师之语录有了庵清欲禅师语录九卷、集庆路中山开福寺语录、嘉兴路本觉禅寺语录、平江路灵岩禅寺语录、痴绝和尚书应庵师祖法语。其墨迹较著者有与月林道皎语天历己巳藤月二十五日一幅、法语至元七年正月十七日一幅、至正丁亥年遗墨。[宋学士全集补 遗卷三(宋濂,南堂禅师像赞)、增集续传灯录卷六、五灯严统卷十一、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二、墨迹祖师传卷上、禅林墨迹解说(田山方南)]

法语 纸本 行书 27.7 x 73.3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松平直亮氏寄赠)  了庵清欲于本觉寺时,从日本前来的僧人的藏主在其寺内修行。的藏主修行结束准备返国时,了庵清欲应其要求,于1341年一月十七日写与他这幅〈法语〉。关于僧人的藏主的生平则不详。本件笔致温和典雅,可以见到元代政治家、书法家、画家、及诗人赵孟頫的书风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