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大观-2--宋辽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29:32

安中《跋唐人诰命残卷》 高27.2cm 南京博物院藏

《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
释 文 :天朗气清,三光洞明。金房曲室,五芝宝生。天云紫盖,来映我形。玉童侍女,为求天灵。九帝高气,三光洞□,得尔飞盖,升入紫庭
蔡 京(1047-1126)
字元长,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宁进士。徽宗朝,拜尚书左丞、右仆射。大观中,拜太师。二年封鲁国公。是历史有名的权奸。精工书法,尤擅行书,形似米南宫,字势豪健,痛快沉着。或谓“宋四家”苏黄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后人恶其奸邪,易以蔡襄。  传世墨迹有《节夫帖》,《宫使帖》、《鹡鸰颂跋》等。

题听琴图诗(点击放大)

《听琴图》是宋徽宗赵佶的画作,蔡京深得他的宠信,所以在他的绘画作品上多有蔡京的题记,题诗。蔡京书法如《铁围山丛谈》所译:“字势豪健,痛快视着。”但后世恶其为人,往往鄙薄其书法。
《听琴图》在画外将小人政客形象呈露得淋漓尽致。那是宋徽宗作的一幅画,画上端坐在古松树下的弹琴者为宋徽宗本人,两侧毕恭毕敬聆听的,红衣为蔡京,青衣为童贯。这幅图上,蔡京题有一首诗,其为一幅瘦筋草书,字体草而不狂,字圆笔润,且诗意投徽宗所好。有材料表明早在蔡京政治上发迹之前,他已被公认为重要的书法家。
蔡 京(1047-1126)

十八学士图跋
蔡 京(1047-1126)

蔡京《节夫帖》 32.3 X 42.3cm
《节夫帖》,全称《致节夫亲契尺牍》。册页。载宋人法书第三册之第四开。本幅纸本,墨迹。纵32.2厘米,宽42.3厘米。行书。此帖流传有绪,钤有鉴藏印记,有“神奇”、“墨妙”、“安氏仪周书画之章”、“王元美鉴赏”、“薛氏家藏”等。
此帖书法近似北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笔力雄健,气势亦不同凡响。尽管他的书法似米芾,但从他那姿媚的笔法来看,还是从唐人书法入手,直溯“二王”,即从此帖能清楚地看出其精细的笔意与健丽的体态。用笔挥洒自然,而不放纵的高雅格调;结字方面,字字笔划轻重不同,出自天然;起笔落笔呼应,创造出多样统一的字体;分行布白方面,每字每行,无不经过精心安排,做到左顾右盼之中求得前后呼应,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地。在此必须说明的是,对蔡京较高的书法造诣应给予一定的地位,决不能因人废字,应客观地来评述他的书法才好。 释文:
京再拜。昨日终日远劳
同诣。下情悚感。不可胜言。
大暑。不审
还馆
动静如何。想
不失调护也。京缘热极。不
能自持。疲顿殊甚。未果前
造坐次。悚怍。谨启代
面叙。不宣。京再拜。
节夫亲契坐前。

蔡京尺牍《宫使帖》
释文:
京顿首再拜。晚刻伏惟
钧候。动止万福。久违
墙宇。伏深倾驰。
台光在望。
造请未遑。跂引之情。不胜
胸臆。谨启诇候
动静不宣。京顿首再拜。
宫使观文台坐。

《唐玄宗鹡鸰颂题跋》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玄宗鹡鸰颂题跋》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京跋《赵佶雪江归棹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蔡京题额《大观圣作之碑》
《大观圣作之碑》碑文是宋徽宗赵佶用瘦金体所作,当时的书法博士李时雍摹写上石后,由石工刻成的。额上“大观圣作之碑”六字是蔡京所写。此碑现藏于西安碑林第三室,据调查,河南新乡、河北赵县、山东泰安等地均有此碑出现。
蔡卞(1048-1117)
字元度,兴他仙游人,蔡京弟。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与蔡京同年登科。绍圣四年(1097)擢尚书左丞。官至枢密院事。徽宗时,加观文殿学士、检校少保。谥“文正”。《宣和书谱》称其:“自少喜学书,初为颜行,笔势飘逸,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长于大字。”书法圆健遒美,晚年所书有兼人之力。《墨林快事》称其书:“胜于京,京又胜于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

蔡卞《雪意帖》 29.3 x 3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卞拜覆 雪意殊浓 甿亩大洽 殊为可庆 蒙赐答诲 尤以感慰适行首司呈贺雪笏记 似未稳 试为更定 如可用 即乞令写上也 不备 卞拜覆 四兄相公坐前






《唐玄宗鹡鸰颂题跋》 行书

蔡卞《曹娥碑》(局部) 浙江上虞市曹娥庙藏
《曹娥碑》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蔡卞重书。碑高2.1米,宽1米。书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被誉为宋代行楷的典范。

蔡松年-跋苏轼《李白仙诗卷》
蔡翛生卒年不详,仙游人。蔡京之子。初以恩泽致仕。宣和中,拜礼部尚书。后与兄攸并诛。

蔡翛《致子通都监》尺牍
释文:
翛启 辱手毕 伏承尊候万福 至以感慰 承薰修未毕 来日不得晤见 岂任驰情 谨此叙复不宣 翛启问子通都监

陈瓘《仲冬严寒帖》尺牍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瓘启 仲冬严寒 伏惟尊候万福 瓘蒙恩迁叙两官 昨日祗授 圣恩深厚 无以论报 拜命感涕而已 五八娘已成亲 十娘在后月 恐知之 七六行 谨此上问 余乞保重 不备 瓘拜上 思济使君大夫 十三姐县君 十一月廿二日


程元凤《识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陈容

陈容《行草书自书诗卷》 纸本 手卷 31.1×38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下载详细图片
陈容《行草书自书诗卷》(局部)  这件行草《自书诗卷》,共有44行,168字,作品书写内容为自作《潘公海夜饮书楼》五言古诗一首。本幅鉴藏印
钤有“双清”、“是为双氏在山泉馆藏物”、“双清长寿”及叶恭绰诸印。卷后有叶恭绰题跋一则。从文中纪年“戊
戌前四月书”可推知,该作书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
杜衍(978-1057)字世昌,北宋山阴人(今绍兴人),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初任平遥、 乾州等地方官,很有治绩。离任时,当地百姓恋恋不舍送至境边,齐说:“何夺我贤太守也!”后以太常博士提点河东路刑狱,据实平反了许多冤狱。他的政绩,章献太后都说“吾知之久矣。”庆历四年(1044)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为宰相。为官清廉,不置私产,第室卑陋,葛帷布衾,受人敬重。
善诗,正、行、草书皆有法。苏轼云:“正献公晚乃学草书,遂乃一代之绝,清闲妙丽,得晋人风气。”


杜衍《仲冬严寒帖》尺牍 纸本 26.1×44.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更蒙宠惠珍果新鲜 皆奇品也 只是荔子道中暑雨 悉多损坏 至可惜五六千里地 不易至此 为感固可知也 别无奇物表意 早收得蜀中绝妙经白表纸四轴寄上 聊助辞翰 至微深愧 衍又拜新茗有四銙者至奇 近年不曾有 珍荷【资料来源】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2003年第四期

杜衍《题怀素自叙帖后》,行楷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慧宗杲(1089-1163)

尺牍 纸本 行书 38.0 x 65.5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松平直亮氏寄赠)
转自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下载大图来自日本-e国宝-网站]
范仲淹( 989-1052 )
北宋大臣,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时家贫,日食三餐不继,不得不将米煮成薄粥,凝结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其二,流传下“断齑(切碎的腌菜)划粥”的故事。乃发奋攻读,“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大中祥符八年(一零一五)二十七岁时中进士,晏殊荐为秘阁校理。仁宗天圣初(一零二三),任西溪盐官。宝元初(一零三八)。因挟击宰相吕夷简多用私人,谪知饶州,与尹洙,欧阳修等并指为“朋党”。康定元年(一零四零)在“忧谗畏讥”的逆境中,闻西夏元昊反叛,毅然“自请行边”,以屯兵营田,招抚流亡,听民互市。不数年,各族人民渐得安居乐业,西夏元昊请和。西夏军民畏其威,羌族老幼感其德,称他为“龙图老子”,为朝廷所倚重,旋召拜枢密副使。庆历三年(一零四三)任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奉诏条上十事:“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轻徭役”,仁宗颁行,史称“庆历新政”。新政推行不到半年,因贵族官僚的反对而失败。即罢参知政事之职,离京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抵御西夏。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初,仁宗废新法,范仲淹被罢免。皇佑四年(一零五二),仲淹病死,卒年六十四岁,谥文正。

范仲淹《师鲁帖》,行楷书,纸本,纵三二·八厘米,横三九·二厘米;跋纵三二·八厘米,横一八厘米,凡十一行,每行字数不一,字有缺损,存一百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 文 :仲淹顿首:李寺丞行,曾□□□□递中,亦领来教承动止休胜。仲淹此中无□□,儿了病未得全愈,亦渐退减。田元均书来,专送上。近得□扬州书,甚问师鲁,亦已报他贫已安也,暑中且得未动亦佳,惟君子为能乐□,正在此日矣。加爱加爱不宣。仲淹□师鲁舍人左右。四月二十七日。

范仲淹《远行帖》纵31.1cm,横39cm,行书,11行90字 粉花笺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远行帖也称修答帖,释文:
“仲淹再拜,運使學士四兄:兩次捧教,不早修答,牽仍故也。吳親郎中經過有失款待,乞多謝。吾兄遠行,瞻戀增極,萬萬善愛,以慰貧交。蘇醖五瓶,道中下藥。金山鹽豉五器,別無好物,希不責。不宣。仲淹再拜,象山學士四哥座前。八月五日。”
此两帖书法瘦硬方正,清劲中有法度。人常将此书风喻其人品,称“公书庄严清澈,信如其品”。
此件作品曾经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递藏。清阮元《石渠随笔》、内府《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资料转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撰稿人:华宁)

边事帖(点击浏览大图)
《边事帖》,粉花笺本,纵30.5cm,横42cm,行书,13行93字。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二札帖》其一。
边事帖又称乡曲帖,释文:
“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爲起居萬福。施鄉曲之惠,占江山之勝,優哉樂乎。此間邊事,夙夜勞苦。仗朝廷威靈,即目寧息,亦漸有倫序。鄉中交親俱荷大庇,幸甚。師道之奇,尤近教育,乞自重,自重。不宣。仲淹拜上,知府刑部仁兄左右。三月十日。”
信中“知府刑部”是富严,他曾官刑部郎中,此时正在苏州知府任上。范仲淹本苏州人,因此对富严给予自己家乡亲人的关照深表谢忱。而仲淹这时则远离故乡,以陕西招讨使的身份,率部戍边,抗击西夏。故信中说:“此间边事,夙夜劳苦。”
此两帖书法瘦硬方正,清劲中有法度。人常将此书风喻其人品,称“公书庄严清澈,信如其品”。
此件作品曾经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递藏。清阮元《石渠随笔》、内府《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资料转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撰稿人:华宁)

范仲淹《道服赞》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逐页下载《道服赞》全卷题跋资料[1][2][3][4][5][6]
后纸有文同、吴立礼、戴蒙、柳贯、胡助、刘魁、戴仁、司马垔、吴宽等多家题跋。钤鉴藏印:“高阳图书”、“寿国公图书印”、“东汉太尉祭酒家学”、“十六世孙主奉右胜谨藏图书”、“怀州军康记”等多方,另钤清梁清标、安岐诸印,又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  此帖是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以前。  此赞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刻入明文徵明《停云馆帖》、乾隆朝《三希堂法帖》等法帖。曾经宋范氏义庄,清安岐、清内府,近人张伯驹等收藏。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全节而归,除中书舍人。孝宗时,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后除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进资政殿学士,领洞霄宫,加大学士。晚年隐居家乡石湖。与陆游友谊甚笃。成大才华横溢,素有文名。挟击时弊,赞成抗金。善写田园诗,诗风继唐,同情民苦,对后世颇有影响。不仅擅诗,而且善书。书法为诗名所掩。工书翰,精于行草书,师法黄庭坚、米芾,而自变其体,自成一家。其书遒劲可爱,生意郁然,飘逸古雅,用笔流畅自然。
(公元1126-1193年),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初为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后出知处州,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颇有政绩。但身处南宋初年,积弱之世不能有更大的作为。范成大为人刚直 ,视死如归。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宋孝宗拟派使臣到金国索取河南陵寝地,当时朝臣惧怕金人如虎,范成大慷慨请行,全节而归。范成大在朝,刚直不阿。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范成大起复 ,辗转桂林、成都、明州、建康等地任官。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范成大从成都还朝,以中大夫为参知政事,执政仅两个月,便被御史以私憾攻击而落职。晚年告休归居苏州石湖,与陆游友谊甚笃。 范成大才华横溢,素有文名。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之一。词风清逸淡远,善写田园诗,《田园四时杂兴》被文学史家誉为集古代田园诗大成之作。范成大不仅擅诗,而且善书。其书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只可惜他为诗名所掩,书名不彰。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范成大的书法曾受他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蔡夫人,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蔡襄的孙女。 范成大传世墨迹,以尺牍简札居多。他在成都与陆游饮酒赋诗,落纸墨尚未燥,士女已万人传诵,被之乐府弦歌,题写素屏团扇,可惜这些墨迹都未传下来。目前所能见到的范氏手迹,以他54岁所书《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为第一,此碑早佚,但有宋拓本藏于日本东福寺。范成大现存的手迹还有《兹荷纪念札》、《垂海札》、《荔酥沙鱼札》等 ,他的行书《田园杂兴卷》也常为人们所乐道。 明代王世贞在《州山人稿》上说:范成大“归隐石湖时作即诗。无论竹枝、鹧 鸪、家言,已曲尽吴中农囿故事矣!书法出入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间有米颠(米芾)笔,圆熟遒丽,生意郁然,真是二绝。”
《西塞渔社图卷跋》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范成大《西塞渔社图卷跋》,行书。《西塞渔社图卷跋》中的西塞山为湖州胜景,在湖州西郊10公里许。明万历《湖州府志》:“曲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唐张志和游钓于此。” 西塞山因中唐诗人张志和写有《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闻名于世。南宋毗陵(今常州)太守,著名山水画家李结(次山),作《西塞渔社图卷》,并请挚友范成大,周必大等题跋。范成大于淳熙十二年(1185)题了290余字的长跋,中有“候桃花水生,扁舟西塞,烦主人买鱼沾酒,倚悼歌之”等语。此题跋曾归国画大师张大千收藏,原件现在美国纽约。
《中流一壶帖》
《急下帖》

《急下帖》,范成大行草书,墨迹,纸本,纵三二·九厘米,横四二·八厘米。凡十二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五十一字。
释 文 :
成大只候辞急下,便决马首所向。今打包已临彼矣,万一未遂所辞,扶赢强之西,□悉以垂诲,惟久要之义,无多逊也。或有西南一切委使,亦□悉以其目示及,当奉周旋。成大自去国来,朝贵不甚通书,得书者回之,或迁除者,摄书自故事贺之。老懒已废书尺中事业,自后恐欲有所扣问,当以一幅通门下,切恕其崖略可耳。成大再覆。
宋陈槱《负暄野录》云:“石湖工行、草书,与张于湖悉习宝晋,而各自变体。虽未尽合古,自有一种神气,亦足嘉尚。”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这两条书评道出范成大书法的师承关系,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信札《急下帖》篇幅虽小,仅一百五十余字,但它“劲挺飘逸”、“古雅恬淡”和“浪漫不羁”的艺术特点,给观赏者以极深刻的印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到作者的鲜明个性和反映时代的书法风格。
《垂诲帖》

尺牍 册 纸 草书 31.5 x 61.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范成大在淳熙四年(1177)时,写给住在吴兴(今浙江吴兴)友人的一封信。信中除了向友人说明为他撰写的先夫人志尚未能完成的原委外,同时也说明他因身体日衰,恐怕无法帮他书写碑志,请他人代为书写等相关事宜。
范成大这封信札以草书写成。书家在这不经意求工的墨迹中,运笔连绵而流畅,短促的笔画里,有许多提按转折的变化,甚富节奏韵味。 《中流一壶帖》为范成大所书信札,纸本。纵31.8厘米,横42.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钤有“云烟过眼”、“项笃寿印”、“项子长父鉴定”、“蝶庵书画”、“天恙”等收藏印。《急下帖》篇幅虽小,但它随意而书,用笔跳宕不羁,流畅自然,只是气韵稍逊。

《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宋拓本 日本东福寺藏

《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宋拓本(局部) 日本东福寺藏
目前所能见到的范氏手迹,以他54岁所书《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为第一,此碑早佚,仅有宋拓本藏于日本东福寺。
富弼(1004-1083)
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字彦国。天圣八年举茂才异等。庆历二年,报使契丹,允增戚币,力据割地之请。次年,任枢密副使,助范仲淹推行新政。旋被排挤居外。至和二年,与文彦博同任宰相,在位七年,唯务守成,无所兴革。后以母丧去位。英宗时,召为枢密使,封郑国公,旋出判河阳。熙宁元年,入见,请神宗对边事“二十年口不言兵”。次年,复为相,以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亳州,后退居洛阳,上疏请废新法。今存《富郑公诗集》。亦擅豪翰,迹见《群玉堂法帖》。
富弼《温柑帖》(局部) 纵26.5cm 横49.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富弼《温柑帖》行书.纸本,纵26.5cm 横49.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弼修建坟院 得额已久 先人神刻 理当崇立 今天下文章 惟君谟与永叙主之 又生平最相知者 永叔方执政 不欲于请 独有意于君谟久矣 但为编次文字未就 故且迁延 昨因示谕 辄敢预闻下执 即非发于偶然 惟故人伦察 少安下情也 皇恐皇恐 院榜候得请 别上闻 次圆觉偈 亦如教刊模也 哀感何胜 弼又上温柑绝新好 尽荐于几筵 悲感悲感 弼又启
富弼 行楷书《儿子帖》 册页
富直柔(1084-1156)
字季申,洛阳(今属河南)人。宰相富弼之孙,富绍庭之子。少敏悟,有才名。钦宗靖康初(1126)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高宗建炎二年(1128)授著作佐郎。三年,除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右谏议大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四、二五)。四年,迁御史中丞,签书枢密院事。绍兴元年(1131),改同知枢密院事,为吕颐、秦桧所忌,数月即罢,提举临安洞霄宫。起知衢州。十二年,坐事落职(同上书卷一四四)。二十六年卒(同上书卷一七五),年七十三(参《古籍整理与研究》第六期王兆鹏《宋南渡六诗人生卒年考辨》)。《宋史》卷三七五有传。
富直柔《手札》《别久帖》
范纯仁(1027-1101) 字尧夫,江苏苏州人,范仲淹次子。天资警悟,八岁能讲所授书,皇祐元年(1049)举进士第。尝从胡瑗、孙复学,至夜深不寝。父没始出仕,历官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观文殿大学士。谥“忠宣”。详见《宋史》卷三一四本传。
范纯仁 尺牍《致伯康君实尺牍》 31.5×37.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念者 日企轩驭之来 以释烦渴 天气计寒 必已倦出 应且盘桓过冬 况伯康初安 谅难离去咫尺 无由往见 岂胜思仰之情 更祈以时 倍加保重 其他书不能尽 纯仁顿首 上 伯康君实二兄坐前 九月十一日(念者之前四行,见司马光《通鉴稿》中,已为司马光涂抹)
方回(1227—1307)
方回《得救帖》 纸本 30.3×49.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葛郛跋李公麟《潇湘卧游图》,楷书。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韩绛(1012-1088)字子华。韩亿第三子。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举进士甲笠,任陈州通判,直集贤院,为开封府推官、户部判官。仁宗时,知制诰,因审办贪官擢为右正言,曾修起居注,后迁龙图阁直学士、知练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以讨平羌乱,加端明殿学士,召知开封府为三司使。神宗立,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赞成王安石变法,又任陕西宣抚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进观文殿大学士。王安石罢相后,由他代相。元丰初,为建雄军节度使。哲宗立,为镇江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康国公,官至司空、检校太尉。七十七岁卒,谥献肃。绛工豪翰,其书师法颜真卿、柳公权,风格刚劲挺拔。


《书札》

《陛见帖》行书 纸本 纵29.7cm 横4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凡十三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九十五字。
释文:绛顿首,猥蒙访别,以未由陛见,不及舟次叙违,其为悚恋,不胜恳恳。乍远谈对,切冀倍加爱重为最,走此陈谢,匆匆不宣。绛再拜,从事同年兄。十七日。书一角,钱十三千,七十七陌,笺纸二轴,并托求便人致钱塘知县舍弟太祝处。容易干烦,不胜愧仄,不胜愧仄
韩绎 《致留守司徒侍中》尺牍,行书.纸本,30.2x5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绎顿首再拜 留守司徒侍中 绎瞻怀馆下 驰情旦暮 昨以承乏牵冗 久疏左右之问 悚怍至深 冬仲 严寒 伏惟台候动止万福 区区乡往 未繇言侍 仰觊 保调寝味 下情之望 谨奉启不宣 绎惶恐启上 留守司徒侍中台坐 十一月一日谨空
韩缜(1019-1097)
字玉汝,原籍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韩绛、韩维之弟。庆历进士。英宗时任淮南转运使,神宗时曾知枢密院事。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罢知颍昌府。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九,谥庄敏,封崇国公。《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韩缜 《钦闻帖》尺牍,行书.纸本,28.1x29.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缜钦闻制命 深副愿言 属此守藩 莫皇修庆 向风驰想 言叙奚殚 缜又上
字良臣,延安人。年十八,以敢勇应募,勇冠三军。建炎中,帝手书“义勇”二字,褐旗以赐。焦山寺捷闻,为中兴武功第一,进太保,封英国公。孝宗朝追封蕲王,谥“忠武”。其书法苏长公,能逼真。
韩世忠《高义帖》 33.5×21.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世忠再拜 日者事绪种种 每荷周全 自非高义 何以及此 世忠近以私家身物 悉进朝廷 复得圣旨 今世忠般取缕细 专遣人拜闻 谅已垂念 若更蒙颐旨 早与发遣 乃出厚赐也 叠有干溷 悚仄之剧 世忠 再拜 韩世忠《致总领少卿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世忠咨目再拜启 总领少卿台座 近专遣人上状 谅已得达听莹 秋暑尚烦 伏惟神相公忠 台候万福 世忠滥叨政务 无补于朝 尚阻良晤 切冀仰副眷倚 以时珍厚 谨上状 不宣 世忠恣日再拜启总领少卿台座

韩元吉 跋欧阳修《集古录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歐陽文忠公集古所錄。蓋千卷也。頃嘗見其曾孫當世家。尚二百本。但跋尾及一二名公題字。其石刻謂離亂後逸之爾。今觀此四紙。自趙德父來。則在崇寧間已散落也。不然。豈其稿耶。以校文集所載。多訛舛脫略。是當為正。而楊君碑。文集則無。惟中宗作仲宗。建武之元作孝武。恐卻乃筆誤也。然德父平生自編金石錄。亦二千卷。又倍於文忠公。今復安在。公所謂君子之垂不朽。不託於事物而傳者。真知言哉。三復嘆息。淳熙九年(1182)重五日。穎川韓元吉書。

《信宿帖》 韩琦(1008-1075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字景卢,号容斋,洪皓第三子。南宋著名文学家。
洪迈 跋欧阳修《集古录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此卷有米襄陽題。尤可寶玩。楊統碑跋。歎其名之磨滅。蓋公偶未考尒。統以建寧元年(168)三月癸丑卒。而跋以為五月。當由筆誤。淳熙十五年(1188)季冬廿三日。錫山尤袤觀。

林逋--尹君处士帖(宋.《风墅帖》上海图书馆藏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爱国诗人。
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年轻时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后官至宝章阁待制。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创作力非常旺盛,是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仅在他的诗集《剑南诗稿》中保存至今的就有9300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诗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
陆游生活在祖国分裂的年代,恢复中原既是他一生奋斗目标,也是他诗作中的重要内容和情感。一直到死,他念念不忘的仍是祖国的统一。
陆游亦工书翰,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书论有《论学二王书》。草书出自张旭,行书源于杨凝式。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

《自书诗卷》纸本 31*701cm 辽宁省博物馆藏请浏览更多资料
《自书诗卷》纸本 31*701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请分页浏览高清晰图片(可嘉扫描)[1][2][3][4][5][6][7][8][9][10][11][12][13]

致仲躬侍郎尺牍 册 纸 行书 31.7 x 54.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尊眷帖 (点击上图放大浏览)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纸本,册页,1页,纵29.3cm,横38.3cm。行书,11行,80字。
释文:
遊惶恐拜問契家尊眷,共惟並擁壽祺。鏡中有委敢請,子聿六粗能勤苦,但恨不能卒業。函丈若不棄遺,尚未晚也。張七三哥□貧可念,官期尚遠,奈何。每爲之心折,顧無所置力耳。三丈亦念之否。遊惶恐再拜。

自书钗头凤石刻 绍兴沈园 藏  陆游20岁时同表妹唐琬结婚,夫妻感情深厚。但陆母不喜欢唐琬,逼儿休妻。陆游屈服于礼教,不敢违抗母命,只得与唐琬分离。十年后的一天,陆游与唐琬在沈园不期而遇,当时唐已改嫁,陆亦另娶。陆游一时感慨万端,就在园中的墙壁上挥笔题写了千古名词《钗头凤》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琬看到后感伤之余也依律赋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雨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此次邂逅不久这位才女便抑郁而亡。

陆游《北齐校书图》跋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

陆游《怀成都十韵诗》卷 纸本行草书 34.6cm×82.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放翁五十犹豪纵,锦城一觉繁华梦。竹叶春醪碧玉壶,桃花骏马青丝鞚。斗鸡南市各分朋,射雉西郊常命中。壮士臂立绿绦鹰,佳人袍画金泥凤。椽烛那知夜漏残,银貂不管晨霜重。一梢红破海棠回,数蕊香新早梅动。酒徒诗社朝暮忙,日月匆匆迭宾送。浮世堪惊老已成,虚名自笑今何用。归来山舍万事空,卧听糟床酒鸣瓮。北窗风雨耿青灯,旧游欲说无人共。省庵兄以为此篇在集中稍可观,因命写之。游。
李建中(945-1013)
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京兆(今河南西安)人,徙居入蜀,后侍母居洛阳,聚学以自给。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甲科,历太常博士、直集贤院,迁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建中性简静,风神雅秀,恬于荣利,前后三求掌西京留司御史台,人称“李西台”。苏轼《书和靖林处士诗后》称其“留台”。建中尤爱洛中风土,就构园池,号曰“静居”。好吟咏,每游山水多留题。年六十九卒。
建中善书札,为北宋初期著名书法家。真、行尤工,多构新体,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从流传作品来看,气格遒劲淳厚,基本上沿绪唐代书法的余风,主要得力于唐欧阳询、颜真卿,并糅合了魏晋书法的风神,有一种丰肌清秀、气宇轩朗的特点。其书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尝手写郭忠恕《汗简集》以献,皆笠斗文字,有诏嘉奖。宋陈师道《后山丛谈》谓“李西台书学张从申。”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西台本学王大令书,而拘挛若此,犹韩非之学黄老、李斯之师荀卿也。然观笔势尚有先贤风气,固自佳。”赵构《翰墨志》云:“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李建中字形瘦健,始得时誉,犹恨绝无秀异。”宋黄庭坚云:“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元赵孟頫云:“西台书去唐未远,犹是唐人余风。”明王世贞《法书苑》云:“尝得古文《孝经》研玩临学,遂尽其势。”唯苏轼评云:“建中书虽可爱,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
唐人的书法通过五代的杨凝式、宋初李建中的继承和发展,慢慢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宋代书法。流传至今的李建中书法墨迹比较少,其中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土母帖》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同年帖》最为出名。

《土母帖》更多资料请进

《土母帖》,行书,纸本,纵三一·二厘米,横四四·四厘米。凡十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零四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击浏览大图)
释 文 :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笼子,封全咨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门所出者,复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历头,贤郎未检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难商量耳。见别访寻稳便者,若有成见宅子又如何?细希示及咨。孙号西行少车,今有旧车,如到彼不用,可货却也。

《同年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白纸本,行书。帖后又驸书《怀湘南诗》。同年帖》是李建中代表作之一。结体遒媚,用笔醇古,存风骨於肥厚之内,所以黄庭坚称他的字“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可见唐代敦厚向宋代清劲发展的意态。文内有“略表西京之物”句,应是他在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任西京留司御史台时所写。此帖见於《珊瑚纲书跋》、《绩郁氏书画跋记》、《吴氏书画记》、《式古堂书画绘考》、《大观录》等书著录。曾经明项元汴收藏。(点击放大)

《贵宅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册页,纵31cm,横27.5cm,行书,9 行140字。
释文:
“貴宅諸郎各計安侍奉,所示請改章服。昨東封須得出身歷任家狀一本,並須齎擎官告敕牒去,未審此來如何行遣也。兼爲莊子事,已令彼僧在三學院安下,近已往彼去來回。此莊始初見說甚好,只是少人管勾,若未貨,可且收拾課租,亦是長計,不知雅意如何也。侯親家亦言可惜拈卻。建中(花押)諮。劉秀才久在科場,洛中拔解,今西遊兼欲只侯府主,希略一見也。”
“谘”同咨,是公文的一种。宋代百官有事申述,皆用“状”,唯学士院用咨报,由当值学士一人押字。《贵宅帖》就是这样一篇咨文。文中主要说了三件事:先说与“东封”有关事宜,“东封”是指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奉祀泰山之行;再谈“庄子事”;最后提到“刘秀才”,此人可能即《同年帖》中李建中的女婿刘仲谟。
《贵宅帖》作于李建中64岁时,书风沉着朴厚,具其所特有的“风骨俊整,骨肉停匀”的艺术美感。帖后明代刘日升七言诗题,称建中书有钟(繇)、王(羲之)法度,足以令后学者效法。此帖曾经项元汴收藏,钤鉴藏印多方。
明汪珂玉《珊瑚网书跋》、郁逢庆《郁氏读书画题跋记》、吴其贞《吴氏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顾复《平生壮观》等书著录。(点击放大)刘日升七言诗题

许昌帖(明.停云馆法帖》 图片扫描于《中国书法》2005.1)
李建中(945-1013)





与齐古同年帖(清.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图片扫描于《中国书法》2005.1)
李建中(945-1013)




宠书聿至帖(宋拓《郁孤台法帖》 上海图书馆藏 图片扫描于《中国书法》2005.1)

与司封诗翰(《绛帖》宋拓东库本、残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片扫描于《中国书法》2005.1)

题怀素自叙帖墨迹本

李之仪《汴堤帖》 纸本 行书 纵28.3 横3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之仪再拜启:自汴堤瞻近,遽复累年。一曾于书海上,不辱报,勿勿不敢嗣音。而旧德相求,庶几未在弃黜,故役投满,谓得还遂见□右。又尔维絷,其味可知,美绩在人固久,显部回翔,讵得为终风岁计。归历严近,勤向尤属,晚春更觊善卫。前对光宠,之仪再启。
鉴藏印记有“宋荦审定”、“淞洲”、“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莲樵鉴赏”等。
《汴隄帖》是李之仪对友人应酬问候的信札。此帖笔画劲媚,结构紧凑,重心于上,展示了李之仪的书法特点。
著录于《书画鉴影》卷一一《名贤手简册》之一。


刘正夫 尺牍《佳履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正夫顿首又启 远辱手翰 得闻佳履 殊用慰感 正夫乍至都下 公私扰怵 叙布草略 惟亮幸甚 他冀珍啬 以需褒除褒除 正夫顿首

刘岑 《跋唐人诰命残卷》 高27.2cm 南京博物院藏

吕公绰 尺牍《真诲帖》(又称《人事匆匆帖》)[局部] 32.2x49.5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吕公弼 尺牍《子安帖》 纸本 26.7×4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子安学问博赡 材智深远 岂能久困常选 方朝廷搜扬俊异 用特立之士 何必借誉平常之流 公弼再拜

吕大防《示问帖》,纸本,行楷书,纵27.4厘米,横44.5厘米。

吕祖谦 尺牍《文潜帖》 30×18.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祖謙上覆。文潛至孝知府朝議兄,謹此附承慰唁。拳拳之意,不殊前幅。中甫昆仲,並想□痛難勝,亦不及一一上狀。祖謙上覆。

楼钥《题徐铉篆书帖》纸本 行书 册页 26.7cm×78.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旧见岸老笔谈载骑省竵匾之说,近有敷原王季中、彦良,实襄敏诸孙。余及见其莫年,尝问古人篆字真迹,何以无燥笔。季中笑曰:‘罕有问及此者,盖古人力在腕,不尽用笔力。今人以笔为力,或烧笔使秃而用之,移笔则墨已燥矣。'今观此轴,信然。子孙非不甚工,惜其自坏家法,反以端直姿媚售一时,後进竟效之,古意顿尽,但可为知者道尔。绍熙改元清明。鲒埼楼钥。
绍熙之元,岁在庚戌。余与季路同为南庙考官,尝题此卷,今二十年矣。二十年间,何所不有,年号亦四改,时事可知。季路居太末,馀挂冠甬东,岂复有再见之理。更化之後,乃复会於此,抚卷为之增慨。余方求归,再识岁月,嘉定三年仲夏朔日,书于攻愧斋

刘光世《即辰帖》,纸本,行书,33.5×43.2厘米
释文:
光世咨目顿首启上,知府侍郎台座。即辰秋思寝肃,伏惟抚字之暇,神赞忠嘉,台候动止万福。光世驻军淮右,未缘詹晤,伏冀惠时为国保啬,前膺异拜,不宣。知府侍郎台座 光世咨目顿首启上。

刘昉《跋唐人诰命残卷》 高27.2cm 南京博物院藏
米友仁(1074-1153)
米芾长子。一名尹仁,小名寅哥、鳌儿,黄庭坚戏称他为“虎儿”,并赠古印和诗:“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故字元晖,晚号懒拙老人。原籍襄阳(今属湖北)人,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与其父称大、小米。  早年即以擅长书画知名,徽宗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官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但对鉴别书画“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善行书,人谓其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自有一种风格。他和其父米芾,均为收藏家、鉴赏家。  其山水画,如《云山深意图》,墨钩细云,满纸浮动,山势拖迤逦,隐现出没,林木萧疏,屋宇虚旷,烘锁点染,有风雨云烟之势。自题《潇湘奇观图》长卷中说:“夜雨欲霁,晓烟既泮,则其状类此,余盖戏为潇湘,写千变万化不可名神奇之趣。”明董其昌曾携此图往游洞庭湖,惊叹米友仁的写生本领,说:“舟次斜阳,篷底一望空阔,长天云物,怪怪奇奇,一幅米家墨戏也。”传世作品有《潇湘奇观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云山得意图》卷,藏上海博物馆。
米友仁《手札》

米友仁《动止持福帖》 纸本 33.1×59.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动止持福帖》又称《至性帖》,行书尺牍十五行,蓑衣裱,因经割裂而或有缺字所以文句有不甚通顺处。帖后有元人何谦光跋,称之为“笔底龙蛇飞动,纨素间虽颜筋柳骨未有能出其右者。”虽系赞美之辞而实不得要领,反不如《书史会要》所评:“作斜弩之笔,一字皆成横欹之势。”笔法颇类其父,注重结态造势,以险求夷,欹侧生姿。但也有自己的特点,较之老米书笔笔压纸、笔笔离纸的沉着痛快,小米书没有那般笔势凌厉,而是笔画柔和,结体收敛,显得有些紧迫、局促。
鉴藏印记:元代“郭氏秘玩之印”(朱文)、“审定真迹”(朱文),明代“孙琦之印”、“翰墨林书画章”(朱文)等。
历代著录:《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
释文:
友仁皇恐顿首再拜,
宗丞学士至性坐右。即日伏惟
节抑顺变序之迁,
动止持福,不胜驰情之深。自
承庐
同封茔次,既未经百日,
义不敢遣人
上问。忽承
来过张罗之苍,复奉
手况,具审即。远在郊外。友仁
例不讲人事,无由诣
见,
伏纸弟深思跂而已。谨奉手启上
复。不宣.友仁皇恐顿首再拜
宗丞学士至性坐右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题跋》 (局部) 纸本 21.7×11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瀟湘奇观图》是米友仁所绘水墨云山图的代表作品,画幅后又书有题跋一段。据其自言,系用羊毫笔所书,书法丰厚而遒劲。在宋以前的古代书法作品中,用羊毫笔作书的较觅罕见,且能用软笔写出笔划沉著,变化丰富的作品,确能表现出书家的艺术造诣。  此卷后有薛羲、葛元喆等人题记,曾為清高士奇、宋犖等人鑑藏。《珊瑚网书跋》、《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佩文斋书画谱》等书若录:释文: 先公居镇江四十年田菴於城之東圃岡上以海岳命名一時國士皆赋詩不能(记)翰林承旨翟公(诗)楚米 仙人好樓居植梧崇岡结精廬(下)瞰赤縣賓蟾烏東西跳丸天馳駐腹藏(万)卷胸垂胡論□□河決九渠掀 髯送目□八區欲叫虞舜□蒼梧云云餘不能記也卷乃庵上所見山大抵山□奇觀變態萬(层)□在晨晴 晦雨間世人鲜復知此余生平熟瀟湘奇觀每於登臨佳虑輒復寫其真趣□卷以悦目交□□使為之此 豈悦他人物(者)乎此纸滲墨本不(可)(运)筆仲謀勤請(不)容辭故為戲作绍興□□孟春建康□□官舍友仁 题羊毫作字困(如)此纸作画耳。

米友仁《文字帖》 纸本 25.8×21.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友仁悚忽承
录文字深荷
勤意并候,
面谢
友仁悚忽再拜

米友仁《跋隋人出师颂》

米友仁《跋研山铭》

米友仁《跋米芾苕溪诗卷 》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他在政治与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修好古嗜学,博通群书,诗文兼李白、杜甫、韩愈之长,文章名冠天下。唐末五代以来,一般崇尚内容空洞、风格浮艳、怪僻艰涩的文风。他着手文风的革新,强调文章的内容重于形式,反对内容浮薄空泛。写作平实朴素,建立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得到梅尧臣、苏舜卿、苏轼、曾巩、王安石等人的有力支持,古文革新运动渐次展开,取得蓬勃发展,在平易这点上,他的诗风和文风也颇为一致,常常以文为诗,但诗歌的创作不及他的文章。欧氏并擅长写词,词作数量颇多,并取得相当成就。表现风流蕴藉的情调,一般写得清丽明媚、语近情深。文学批评上,《六一诗话》开创《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提供一种简便灵活的形式。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欧氏著有《新五代史》、《归田录》、《六一居士集》,又与宋祁等修纂《新唐书》。于天下金石之刻无所不阅,从而品藻,凡周汉以来金石遗文,断简残编,掇拾异同,辑成《集古录》十卷,为开创金石学的先导人物。喜论古今书,书论有《论南北朝书》、《论仙篆》、《六一题跋》、《集古录跋尾》等。后人编次其诗文为《欧阳文忠公集》。

《集古录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纵二七·二厘米,横一七一·二厘米。凡五十八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七百九十二字 。

致端明侍读尺牍 册 纸 楷书 25.9×5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欧阳修善写楷书。苏东坡曾中肯地评述他的书法特色:“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这段话不但明白地指出欧阳脩的书法面貌,也同时赞誉了他的仪表风范,真是所谓的“书如其人”。  这件尺牍又称“上恩帖”,是欧阳修晚年写给司马光的信札。这件作品,除了东坡先生所指出的:“字形结体宽扁、起笔露锋芒、且多渴笔”外,还可以见到横细直粗,以及撇笔枯长等笔画线条特点。全作的用笔精谨,点画之间,一丝不茍,充份反映他重视法度的性格,是他书法的最大特色。

欧阳修《谱图序稿》 纸本,纵30.5厘米,横66.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局部大图
欧阳修《谱图序稿》,实际上包括《欧阳氏谱图序》和《夜宿中书东閤》七律一首。从跋文中可知前者作于至和二年(1055),作者时年四十九岁,后者作于嘉祐八年(1063),时年五十七岁。
卷中钤有宋"中书省印"九叠朱文印记及清内府鉴藏印记多方。卷后有宋周必大,元张雨、欧阳玄,明宋濂等人题跋。《谱图序稿》书法左边“右欧阳氏谱图序稿”8个字为周必大所题。南宋名臣周必大写于淳熙乙巳的三篇题跋,每篇题跋的右方都盖上了“中书省印”,足足盖了三颗,卷中还有明宋濂题跋云:“欧阳公《谱图序》,作于至和二年乙未,后一百三十一年,平园周益公得公所具检槁一段并嘉祐八年癸卯夜宿中书东阁诗八句,联为一卷,诗阴有中书所录裕陵出阁亲挥两行,亦不弃去,而附见之,且各题其左,而识以中书省印者三,卷首又识以益国之章,其慎重之意至矣。”
此卷南宋时由周必大所藏,元代时欧阳修六世孙欧阳耐轩得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又传其八世孙欧阳彦珍,清嘉庆时入内府收藏。
【释文】
自唐末之乱,士族亡其家谱,今虽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而唐之遗族往往有藏其旧谱者时得见之,而谱皆无图。岂其亡之?抑前世简而未备欤?因採太史公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作为谱图。上白高祖,下止玄孙,而别自为世。使别为世者上承其祖,为玄孙下系其□。为高祖凡世再别,而九族之亲备。推而上下之,则知源流之所自;旁行而列之,则见子孙之多少。夫惟多与久,其势必分,此物之常理也。故凡玄孙别而自为世者,名系其子孙,则上同其出祖,而下别其亲疏。如此则子孙虽多而不乱,世传虽远而无穷。此谱图之法也。
翰林平日接群公,文酒相欢慰病翁。
白首归田徒有约,黄扉论道空无功。
攀髯路断三山远,忧国心危百箭攻。
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
《夜宿中书东閤》
攻字同韵否?【附录】部分题跋:



欧阳修《灼艾帖》 纸本,册页,纵25cm,横18cm,行楷书,6行69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下载更高质量的局部图片[1][2][3]
释文:
“修啓,多日不相見,誠以區區。見發言,曾灼艾,不知體中如何?來日修偶在家,或能見過。此中醫者常有,頗非俗工,深可與之論權也。亦有閒事,思相見。不宣。修再拜,學正足下。廿八日。”
李东阳题跋:醉翁常恨作书难,道是撑船上急滩。毕竟晚年多自得,尽留风韵与人看。宋代书家自不孤,当时只许蔡君谟。若将晋法论真印,此老风流世亦无。——崔礼部杰得欧公真迹,闲为之三复居玩,因题之二绝。正德己巳正月六日,后学李东阳。
帖中“见发言”的“发”即欧阳修长子欧阳发。所谓“灼艾”,即针灸。
关于欧书特点,苏轼评价说:“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清眸丰颊,进退晔如。”李东阳在帖后的诗跋中称赞欧书“宋代书家自不孤,当时只许蔡君谟。若将晋法论真印,此老风流世亦无”。
此帖曾经项元汴、安岐、江德量鉴藏。清安岐《墨缘汇观 上编》著录。

欧阳修 《局事帖》 纸本 楷书 23.6×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本纪第四 五定本 净本 并分付 第六已下 如未取得 速取之 恐妨点对 来日局中相见也 修拜白
脱错多 将定本卷子细对 净本候来日商量写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元丰年间进士。绍圣初年,新党执政,他因为倾向旧党,被贬为杭州通判,又贬处州监酒税。徽宗时放还,死于途中。秦观是北宋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词作婉丽清华,情韵兼胜,为婉约词派正宗。




秦观 《摩诘辋川图跋》,纸本 25.2x39.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余曩卧病汝南。友人高符仲携摩诘辋川图。过直中相示。言能愈疾。遂命童持于枕旁阅之。恍入华子冈。泊文杏竹里馆。与斐(应作裴)迪诸人相酬唱。忘此身之匏系也。因念摩诘画。意在尘外。景在笔端。足以娱性情而悦耳目。前身画师之语非谬已。今何幸复睹是图。仿佛西域雪山。移置眼界。当此盛夏。对之凛凛如立风雪中。觉惠连所赋。犹未尽山林景耳。吁。一笔墨间。向得之而愈病。今得之而清暑。善观者宜以神遇而不徒目视也。五月二十日。高邮秦观记。

乔行简《闰余帖》纸本册页,32.1cm×42.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行简伏以即日闰馀盈数,岁易肇端。共惟观使郎中乡眷丈。小驻寓乡,会颁新渥,行神先路,台候动止万福。行简向心不得一见而别,负慊久之。兹又葱葱度时,未及奉主书之敬,忽承真翰,意爱甚隆,惭感溢寸衿矣。行简宜归久矣。误蒙旒扆之知,偷枉岁月,不觉年数之趣,其後遂以情恳祈而遂所请。然当轴处中,不为不久,而身偶艰难,劳无寸效。可以持谢乡党、亲戚、朋友、故旧,负我夙志,枉有遭时遇主之大幸,而迄无以自见於明时。故虽蒙恩过优,以宠其归,不敢以为荣,而以为愧矣。贱迹甫达故山,疾疢即相寻。日惟呼医啜药,近忽增剧,岁旦不敢眠,勉拜此谢。记存颛价之候,信笔以道真情。疏□尘读,不计也。蒙体照不宣。
任 询 (1133-1204)字君谟,号龙岩,又号南麓先生,易州(今河北易县)人。正隆二年(1157)进士。历官益都都勾判官、北京盐使,享年七十多岁。诗文书画俱工,山水师王庭筠 ,擅真、草二体书。《增补中州集》中记载:“为人多才艺,时人评为画高于书,书高于诗,诗高于文。晚年家藏诗画数百轴、诗数千首,后皆散失。”《金史.任询传》说他:“为人慷慨多大节,书为当时第一”,可见对他的书法在当时有一定影响。一生挥毫无数,身后传世作品却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仅有《古柏行》、《吕征墓表》等几件精品为今人睹见。
任询书法集众家之所长,其字钟灵毓秀。叶昌炽《语石》中,评论他所写的《大天宫寺碑记》:"突兀奇伟,壁立千仞"。明人周天球跋《秋怀诗帖》说他“本宗怀素”。书法雄健超迈。风格在颜真卿和苏轼之间,然后人论任询书时多言其宗鲁公。如:吴其贞说:“书法雄秀,结构纵逸,盖宗于颜鲁公”(《书画记》);顾复认为:“君谟书谓其擅学平原”(《平生壮观》)等。学颜真卿,所以任询的书法作品多尚气势,当时诸多名流对他的书法雄健气息有着共同的认识。赵秉文说他的书法“‘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夫如何’三字几不成语,然非三字,无以成下句有数百里之气象。……学南麓者,当以是参之。”(《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元好问赞其书法“行云流水,自有奇趣”、王恽于《秋涧先生大全集》中称其字在"颜(真卿)、坡(苏轼)之间。”、“豪放飞动,超乎常度”等等,都对任询作品的气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行书杜甫《古柏行》 (点击放大)拓片 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藏
释文: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
右庚辰岁九月三日书杜老诗龙岩
作于海陵王正隆五年(1160),此书精神多赖颜真卿,我们甚至可以从中找出颜真卿《裴将军》的影子。任询在金初享有大名,被誉为第一,但其作品中学古未化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其实稍后的评论家也指出了任询书法中的问题。如元好问认为“学东坡而稍有敛束”(《元好问全集》)、王恽也有“其擘窠大书,往往体庄而神滞”(《秋涧先生大全文集》)这样的观点,等等,已经很明确地指出了任询的不足。就任询自身而言,放诸书法史绝对不是一流的书家,即使在金代也差强人意。然在金初,甚至与南宋书坛诸家相比较,任询书法的气势还是较为可观的,这是任询的成功处,也是他的书法的意义所在。  局部欣赏
司马光(1019-1086)

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局部) 纵33.8厘米,横130 厘米。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点击下载全图 (感谢书友mmyx509提供)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此为司马光亲自书写的原本。 这本作品约 29 行,460 多个字,记录了西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 322 年)的事件。 卷背有陈谢状5行,24字,亦是司马光手笔。司马光为人行事都很严谨,黄庭坚谓:“余尝观温公《资冶通鉴》草,虽数百卷,颠倒涂抹,迄无一字作草。”近人马宗霍云:“司马温公性端重,《通鉴》书稿,作字方整,未尝为纵逸之态,故十九年始克成书。”

司马光《天圣帖》,楷书,纸本,纵30·3厘米,横4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凡十七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五十一字。司马光此件为陈省华手书诗稿所作跋语一则,亦称《天圣帖》。文中所称“先太尉”,乃司马光之父池,“故相国庞公”,乃庞籍,“故省副陈公”乃省华。
司马光这幅跋语以工整的小楷书写。通幅结体端正、严谨,横平竖直的笔画中,隐隐可见些许隶书的波磔之美。而在起笔收笔或勾挑处的用笔与唐代大书家颜真卿相似。事实上,北宋士大夫书家的书风,大多受颜真卿影响。司马光的这件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释文 :天圣中先太尉与故相国庞公,同为群牧判官、故省副陈公与庞公善,光以孺子得拜陈公于榻下。元丰二年,八月乙丑晦。陈公之孙法曹过洛,以公手书诗稿相示,追计五十年矣。乌呼!人生如寄,其才志之美,所以能不配于后者,赖遗文耳。苟无贤子孙,其湮没不显于世,可胜道哉!光窃自悲,侍公之久,今日乃得睹公之文,又喜法曹君之贤,能显融其先烈,是敢嗣书于群贤之末。涑水司马光。
苏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工于书法,气韵有余。


苏洵《道中帖》 尺牍 行草书 35.3x53.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洵顿首再拜 昨日道中草草上记 方以为惧 介使罪来 伏奉教翰 所以眷藉勤厚 见于累纸 感服情眷 愧怍益甚 晨兴薄凉 伏惟台候万福 洵以病暑加眩 意思极不佳 所以涉水迂涂 不敢人城府者 畏人事也 宠谕常安之行 仰戢爱与之重 深欲力疾 少承绪言 但闻台候不甚清快 冒暑远行非宜 兼水浸道涂 恐今晚亦未能至彼 虚烦大旆之出 曷若相忘于江湖 不过廿日后 便可承颜 或同涂为鄱阳之行如何 更几见察 幸甚 匆匆拜此 不宣 洵顿首再拜 提举监丞兄台坐

苏洵《陈元实夜来帖》约1047(庆历七年)纸本,34.5x50.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号颖滨遗老。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为文注重养气,风格汪洋淡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

怀素自叙帖题跋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苏辙的书法不多见,此跋也疑为后人所伪托,从此跋可以看得出受到其兄苏轼和黄鲁直的影响,下笔沉着,使转起伏,但较之苏轼,笔墨的功力、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苏辙《见访帖》1089年(元祐四年) 行书 25.2×24.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晴暖帖》1089年(元祐四年) 行书 纸本,24.9×19.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晚来帖》约1089年(元祐四年) 行书 24.9x1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春寒帖》约1089年(元祐四年) 行书 纸本,25.2x24.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辙致定国承议使君尺牍《宴居帖》 行书释文:
辙启 雪甚可喜 宴居应有独酌之乐 区区书不能尽 辙顿首 定国承议使君 廿三日
苏迈(1059—?)
字伯达,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轼长子。驾部员外郎。善为文,工书,东坡帖乃迈所作,亦自可喜。苏氏诸子源同派异,种种皆有过人处。《宋史本传、姑溪集》

苏迈《致主管学士》 尺牍 行草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迈顿首再拜 主管学士坐下 辱书愈勤 感不胜道 即日庚暑 伏惟台候万福 拉承叙迁崇秩 想惟庆慰 未即瞻近 切几精意保理以前异渥 不宣 迈顿首再拜 主管学士坐下
苏过(1072—1123)
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人。轼第三子。哲宗元佑六年,曾应礼部试,未第。绍圣元年,轼谪惠州,四年,复谪儋州,皆随行。元符三年,随父北归。轼卒后,依叔父辙居颍昌。营湖阴地数亩,名为小斜川。徽宗政和二年,监太原税。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有《斜川集》20卷,已佚。事见《永乐大典》卷2401引《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宋史》卷338有传。

苏过行书《贻孙帖》 约1111-1117年(政和年间) 纸本,27.2X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过《赠远夫诗帖》约1123年(宣和五年)纸本, 31.6cmX41.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辽(1032-1085)字叙达,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遘弟。初以兄任监寿州酒税,迁监内藏库。神宗熙宁初,为审官西院主簿,出监明州市舶司,迁太常寺奉礼郎,改监杭州军资库,摄华亭县事。曾为人书裙带,转辗为神宗所见,以为失去士大夫顾藉,御史遂劾以他事,削职为民,流放永州(《挥麈馀话》卷一)。后遇赦徙池州,遂筑室秋浦齐山,名曰云巢。元丰八年卒,年五十四(《沈氏三先生文集》卷八《沈叙达墓志铭》)。与从叔沈括、兄遘,合称沈氏三先生。所著有《云巢编》二十卷(今本十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尤工书法,楷、行俱佳。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

行书动止帖 上海博物馆藏
宋庠(996-1066)
北宋文学家。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安州之安陆(今属湖北)人。与弟祁并有文 名,时称“二宋”。兄弟均于天圣初举进士,庠名列第一,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诗多绚丽之作。所著有《宋元宪集》。《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宋庠《致宫使少卿尺牍》,行书.纸本,纵31.8厘米,横4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庠叩头拜覆 拜违教约 歘忽经年 下情不胜犬马恋德之至 即日袢暑 恭惟尊候 动止万福 庠以薄干 留城中已半月 前晚方到此 本欲亟往趋侍 属以病暑伏枕 未果如愿 深负皇恐 切幸垂亮 尊嫂恭人 伏惟懿候万福 子礼提宫 廿四嫂孺人 各惟侍履增胜 谨拜状起居不次 庠叩头拜覆宫使少卿尊兄台座
生卒年不详,字仲恭,丹阳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知苏州。从学于蔡京,字体清劲,秀有余而老不足。


《尺牍》纸本 行草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字知微,成都(今属四川)人。祖父王贲从唐僖宗(873-887年)自陕西入蜀,曾任前蜀雅州刺史。父王景环当过万州别驾。王著于后蜀明经及第,任过永康等县主簿。宋平后蜀,在赵州隆平县主簿任上达11年。因善工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受荐改卫寺丞、史馆祗候;3年后受到宋太宗召见,赐绯,加著作佐郎、翰林侍书与侍读,与另一位博通经史的翰林侍读吕文仲一同值更于御书院。雍熙二年,迁左拾遗,出使高丽。端拱初,加殿中侍御史。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
《宋史列传五十五.王著传》载“王著教帝学书”的故事。著善攻书,笔迹甚媚,颇有家法。太宗以字书讹舛,欲令学士删定,少通习者。……太宗听政之暇,尝以观书及笔法为意,诸家字体,洞臻精妙。尝令中使王仁睿持御札示著,著曰:“未尽善也。”太宗临学益勤,又以示著,著答如前。仁睿诘其故,著曰:“帝王始攻书,或骤称善,则不复留心矣。”久之,复以示著。著曰:“功已至矣,非臣所能及。”其后真宗尝对宰相语其事,且嘉著之善于规益,于侍书待诏中亦无其比。
王著善草隶,宋初独步一时,然至今尚未见到带其本款的作品(包括墨迹、摹本或刻本)。我们只能依靠文献来了解大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王著笔法圆劲,不减徐浩,少令韵胜,其所书《乐毅论》学虞永兴(世南),可抗行也。”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称:“今中都习书诰敕者,悉规仿著字,谓之‘小王书’,亦曰院体,言翰林院所尚也。”可见当时王著书风的影响所及。更值得注意的是,黄庭坚记载了王著完书模写《乐毅论》、补全智永《千字文》之事,这是有关王著书学贡献的重要事迹。黄庭坚评其书:“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诚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之功也。”此外还有其书东岳庙碑、详定《急就章》的记载。  当然,王著最大的艺术功绩应是摹勒《淳化阁帖》。自祖刻《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对其成败得失的评价始终不绝如缕。然而,《阁帖》始创的殊勋不可泯没。在清代,连力主碑胜于帖的康有为也说:“帖以王著《阁帖》为鼻祖,佳本难得,然赖此见晋人风格,慰情聊胜无也。”  《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官方和私家一齐动手,藏帖、赏帖、刻帖、临帖,九州大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连绵不绝的文化景象。南宋曹士冕已汇辑了由《阁帖》繁衍而出的公私摹刻丛帖34种;到20世纪初,容庚编撰的《丛帖目》竟达310余种之多。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赵孟頫才会说:“书法不丧,此帖之泽也。”
《淳化阁帖》最善本(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关于《淳化阁帖最善本》  《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书法集帖,编刻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一般认为,《淳化阁帖》以编次于淳化年间而得名,因刻版深藏禁宫秘室,故亦称《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被誉为“法帖之祖”。全书收入历代帝王、名臣和书法家一百多人,墨迹约420件。  上海博物馆于2003年从海外购归的《淳化阁帖》是第四、六、七、八卷,是目前已知的硕果仅存的原刻拓本。
《淳化阁帖》回归记
书法史上千古疑案《淳化阁帖》何以排斥颜真卿
辨疑《最善本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最善本选页欣赏
《淳化阁帖》最善本选页欣赏








吴琚
《行书蔡襄七言绝句一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字居父,号云壑,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宋高宗吴皇后之侄,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南宋著名书法家。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习吏事,累官临安通判、镇安节度使。后以才选,除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寻知鄂州,复知庆元府,使留守建康,位至少保,世称“吴七郡王”。卒,谥忠惠。其著作有《云壑集》。
吴琚性淡泊好古,工诗词,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擅正、草,工行书,极似米芾,而自有峻峭气格。《江宁府志》云:“琚留守建康,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酷爱古梅,日临钟(繇)、王(羲之)帖。”大字极工。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天下第一江山”墨迹,乃为吴琚所书,今六大字额仍存,佳书为名山增辉。其书法明显特点是酷似米芾,后人认为南宋著名书法家中,得米襄阳笔墨神韵者,应首推吴琚。
释文:桥畔垂杨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桥西。来时不似人间世,日暖花香山鸟啼。

吴琚《识语并焦山题名》 行书 32.8 x 44.9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杞宋文献不足。而礼无所取证。先圣悯之。今观唐李氏谱牒命誥。宛然具存。迺知来裔善守其家者如此。揽卷為之三嘆。时淳熙岁丙午中秋后四日。书於淮东摠餉官舍。延陵吴琚。九月廿六日。
焦山题名。延陵吴居父。解组襄阳。汝阴孟子开临邛常叔度。皆一时秩满。联舟东下。泊紫金山。越三日。来浮玉观新建飞仙亭。又三日。绝江而南。绍熙辛亥季秋丙寅题。

行书五段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此卷行书杂录不同的五段文字,风格极为接近米芾,具有痛快流畅,峭拔顿挫的特点。

行草书寿父帖页 纸本 纵22.5厘米 横48.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浏览局部[1][2][3][4][5][6]
此帖书法行笔自然流畅,结体用笔均习米芾,且颇得神似,正如安岐所言:“初视之以为米书,见款始知为云壑得意书”(《墨缘汇观》)。帖中所称“阅古”,应是韩侂胄,侂胄有“阅古堂”。吴琚在《焦山题名帖》中称其于绍熙三年 (1192)辛亥“解组襄阳”,而此帖是官襄阳任上所作,故当书于淳熙末年。  鉴藏印记:“安仪周家珍藏”(朱文)、“仪周珍藏”(朱文)· “心赏”(朱文)、“朝鲜人”(白文)、“安岐之印”(白文)等。历代著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刻入《三希堂法帖》。释文:
比总总附书,谅只在下旬可到。途中收十月三日手笔外诗,深以为慰。示喻已悉,襄州之行,非所惮也,不谓以常式辞免,就降改命。辞难避事,何以自文。不知阅古之意如何。今必柯定论矣。十九日入京西界,文割安托司职事,廿日方得改差。剳子已具辞免且在郢州境上伺候回降。若省剳更迟数日,则已到襄阳。郢去襄只二百余里,江陵亦然。岁晚客里,进退不能,势须等候月十日方见次第。地远往返动是许时,远宦非便,殆此类也。旅中灯下作此,言不尽意。余希加爱,不宣。十月廿日 琚上 寿父判寺寺簿贤弟

吴琚《急足帖》 日本高岛氏藏  按吴琚另有《寿父帖》,收信人为“寿父判寺寺簿贤弟”,当亦此人。王文治跋此帖云:“董思翁云,学米书惟吴琚绝肖。黄华、樗寮,一枝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  释文:急足回,收书,忻审岁晏冱寒,所履康胜。示及告命已领,至认介注,多感多感!已专人为寿,有怀并载前幅矣,兹得以略。琚上复。寿甫观使太尉贤弟。毡已附纳。
《杂诗帖》(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杂诗帖》,吴琚行书,墨迹,纸本,每幅纵二六厘米,横一一厘米。诗十四首,诗句多不连贯。释 文 :    神物登天扰可骑,如何孔甲但能羁。当时若更无刘累,龙意茫然岂得知。     忘归不觉鬓毛班,好事乡人尚往还。断岭不遮西望眼,送君直过楚王山。 其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吴 说  字傅朋,号练塘。生卒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居钱塘之紫溪,人呼吴紫溪。宋诗纪事谓为王令(逢原)之外孙。高宗绍兴十四年(一一四四),除尚书郎,出知信州(今江西上饶)。说工书法,字路极宽广,楷、行、草及榜书均佳。小楷人称“宋时第一”。行草书圆美流丽,深入黄太史之室,而得其精髓,又时作魏钟繇之体,颇有新致。其独创杂体游丝书亦颇擅名。一笔一行,游丝连绵。宋高宗赵构《翰墨志》称:“绍兴以来。杂书游丝书,惟钱塘吴说。”  吴说传世之简札,多为信手而书,无拘无束,自由挥写,不计工拙。自然而又合理地与抒情达意紧密结合。这些简札最能表现书家的艺术个性,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其榜书沉稳端润,行、草圆润流丽。有《三诗帖》、《门内帖》、《简谅帖》、《千字文》等书迹存世。吴 说《垂喻帖》尺牍 册 纸 行书 30.2 x 44.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说顿首再启。垂喻锦里园亭诸榜。何其盛也。悉如尺度写纳。告侍次为禀呈。第愧弱翰不称耳。谢傅方且为苍生而起。裴公讵容从绿野之游乎。非次不敢数拜椟。亦告侍旁。为致下悃。昨中丞初除拜日。尝致贺启一通。不敢使人代。乃其自制。吾友试一取观之。亦可以见其蕲向之意也。说顿首再启。  南宋初年,文人书家多舍弃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而竞相模仿北宋黄庭坚与米芾书风,尚异趋奇。吴说对此既不刻意苟同,也不随俗浮沈,他仍然追求以二王为主的魏晋风骨以及唐代楷书的法则,这对南宋以后的书学家产生不小的影响。  这幅尺牍以行草体书写,是吴说与官府往来的信札。全幅用笔使转轻盈,字体圆活灵动:如竖直的笔画多稍作微曲,少作方角的转折等,正呈现典型的王字(王羲之、王献之)风范。而尖笔锐锋,更为通幅增加不少娟秀之气。吴说行草书的成就,虽然比不上他的行楷或小楷,但全作文字结构停匀,笔墨温婉典雅,也是一幅传统书法的佳作。《明善宗簿帖》(又称《简谅帖》)纸本,行草书。23.9 x 38.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说顿首上启。明善宗簿懿亲侍史。近两上状。一附弥大。一送华亭。未知已得呈达否。比又辱诲示。承已达行在。感慰兼至。信复。伏惟尊履申福。宗寺职务清简。谅多娱暇。正恐朝夕别有异数耳。说碌碌不足数。到官已半年。更如许时。通理当满。预有填壑之忧。正远冀宝鍊冲粹。不宣。说顿首上启明善宗簿懿亲侍史。八月晦。吴说《门内星聚帖》(局部)纸本,纵25厘米,横45.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门内星聚长少均叶多庆桐川岂无所委奉不鄙一二疏示老兵偶二三辈遣出取亲旧未还朝夕遣往顷 见老兄有玉界尺(上有刻字者)欲求一条助我几间清致素辱眷予深想不我靳尝求一物为报顷在括苍赏作 诗欲匃辍此物其卒章云磊落贤公子宁求善价沽朝夕捡寻录寄适在报恩办道场上状崖略且践不重 幅之约也说再拜   《门内星聚帖》行草书,纸本。纵25.2厘米,横45.4厘米。14行,140字,信札,信中言及求五界尺等事。裱边有翁方纲跋一段。本幅上有江德量、成亲王永瑆等家的监藏印二方,半印六方,跋纸上印 —方。  此帖率意而书,无拘无束,笔法劲利清瘦,刚中有柔,笔致有兰亭雅态,技巧性很强,布势如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可见吴说的功力不浅,刻意求新。清安岐《墨缘汇观》云:“行草书14行,用笔清健,兼有游丝法。” 吴说《庆门星聚帖》释文:说上问庆门星聚 伏惟均协 当诣今嗣将仕侍下休裕 匆匆不及别状 说近奉诏旨 访求晋唐真迹 此间绝难得 止有唐人临兰亨一本 答以千缗 省略更高古 许命以官 且告老兄出一只手 广为搜索 亦足张吾军也 留意 幸甚幸甚 说再拜上问 《游丝书宋诗》(局部)草书 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有邻馆藏《游丝书宋诗》(局部放大)草书 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有邻馆藏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又字履善,江西吉水人。20十岁举进士第一,迕宦官董宋臣、权相贾似道,斥罢,年37岁,致仕。咸淳九年(1273年),起复。德佑初年(1275年),应诏勤王,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知平江府、临安府,除枢密使,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至元军中请和,被元人拘留。脱归入真州,后入汀州、漳州,屡抗元兵。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屯兵丽江浦。益王昰峥死,卫王昺继位,加少保信国公,张弘范攻潮阳,天祥被执,送至燕京,至元十九年(1283年)壬午就义于柴市,年47岁。有《文山集》。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为文天祥的草书作品,其字纤细灵动,翻转流动,清安岐《墨缘汇观》评曰:“笔法清劲纵任,不苟其辞。浏览详细资料]”  《上宏斋帖》卷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纸本,手卷,纵39.2cm,横149.9cm,行书,53行,747字。分页请欣赏清晰图片[1][2][3][4]《上宏斋帖》卷释文  天祥皇懼頓首。三復□申,侍讀尚書宏齋先生之坐前。天祥在瑞陽時,嘗以一介人往候先生盤所,先生賜之書,教之以聖賢向上之學。若天祥者,雖非其人,先生不鄙夷之,蓋亦竊自啓發,而不敢自爲暴棄者也。山林之日,長學問之功,深味前輩此語。疑吏事事妨吾學,郡未一考,被召除郎,而丐香火以歸。不從,反得卿節,辭又不獲請,不得已任事。往時臬司所職者,才刑獄一項,獨去春新有秤提,又適值寇氛不靖,添此二事,而任大責重矣。天祥以楮爲本職第一事,日夜靡切利病,詳悉開諭,百姓惟恐拂戾。大概只以血忱至公,風動竟內,未嘗專事刑威,楮功之所以垂成也。贛寇猖獗,血江、閩、廣三路,十數年於此。天祥白手用兵丁萬人,聲罪致討,首尾三月,寇難以平。未幾,天祥以先人本生母之喪,即解印歸裏。裏之群不逞結爲一,嘩喧動京師。天祥遂因秤提得威虐之劾。未幾,又謗天祥討捕之敗,又謗天祥隱匿重服,又裝點牆壁,數其貪私,不直一錢。然後知鄉鄙之甚難,而父母之國不可以行政也。昔者,吾宏齋先生,蓋嘗爲鄉漕矣。其所以能鎮服一路者,蓋出於宿德重望。若天祥小生乍出,其以召罵賈禍也固宜。往議論澒洞之初,縉紳之號爲知己者,亦皆爲紛紛所動,不復見察,訛以傳訛,宜其成哄。獨先生當時適在綠野,凡天祥一時所行事,先生得之閭閻耳目之近,果如人言自泰甚乎。噫,任事之難尚矣。真實體國,以政事自見,乃謂之生事,謂之妄作。而虛虛徐徐,相招祿仕,百事廢弛,一切不問,反竊愛根本,恤人心之美名。曾不思根本在楮,人心在物價。無財用,何以□人,無政事,何以立國。奈何其是非顛倒之甚邪。先生忠忱愛國者也,憤世疾邪者也。區區肺肝,安得從先生一日傾倒,求一語以自信。茲者伏聞先生以新天子蒲輪束帛之勸,爲時一出,自大司寇進長六卿,典事樞,耑人政柄,使衛武公之爵之德之齒,千有餘歲之下,煥然重光,仆何幸身親見之。天祥謹頓首爲國賀,爲世道賀,不獨爲先生賀也。天祥謗毀之余,賴君相保全,無大督過。束禮書,入深林,溫理故讀,爲吾所爲,自是浩然方外之想矣。先生即日膏澤六合,仆也蓑笠太平,與受公賜。臨書馳仰,神爽欲飛。伏乞台照,右謹具申。正月日 承心制文天祥劄子。  本幅鉴藏印钤项元汴、卞永誉、安岐、永瑆、奕绘、绵亿诸印。卷后明李时勉,清永瑆、绵亿、李端芬、朱益藩题跋。 文天祥《草书木鸡集序卷》(局部) 纸本 纵24.5厘米 横96.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卷书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冬至,作者时年三十八岁。文章是应同乡张强之请而作。全卷通篇笔势迅疾,清秀瘦劲,具有俊逸豪迈之气。 译文:三百五篇,优柔而笃厚,选出焉,故极其平易,而极不易学。予嘗讀詩, 以選求之。如曰:駕言陟崔嵬。我馬何虺隤。我姑酌金罍。维以不永怀。如曰:自子之東方,我首如飞蓬。 豈無膏与沭。为誰作春容。詩非選也。而詩未嘗不選。以此見選实出於詩,特從魏而下,多作五言耳。故嘗谓学選而以選为法。則選为吾祖宗以詩求選,則吾視選为兄弟之国。予言之而莫予信也。一日,吉水张彊宗甫以木雞集示予,何其酷似選也。从宗甫道予素,宗甫欣然。便有平视曹劉沈謝意思。三百五篇,家有其书,子歸而求之,所謂吾道东矣。点击右键下载全本密码:9610.com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 文天祥草书 纸本,纵36·7cm日,横335.7cm,书于咸淳九年(一二七三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请欣赏更清晰图片密码:9610.com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释文: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弛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孔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周公传国,孔子立言,恳恳于亲戚故旧者,皆所以厚风俗、美教化也。世远人亡,经残教弛。汉苏章为剌史,行部有故人,为清河太守,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欢。乃曰:今日故人饮酒,私恩也;明日剌史案事,公法也。不知太守谓谁厥罪,惟何观其一天、二天之说!是必巧言令色之鲜仁而非直,谅多闻之,三益也。然既知之,有平生故旧,适然相逢,只当忠告善道,委曲,劝勉,使之悔过迁善,或使之自作进退。何乃待之以杯酒,加之以刑责?盖卖友买直,钓名干进尔,而论章者多亦不复用。然则,何益哉?世变愈下,人心愈非。至唐韩子,则叹有反眼下石,为禽兽之所不为者。宋苏子则谓争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者。观韩、苏之言,则苏章杯酒殷勤之欢,亦无之矣。周、孔垂训,必归之成德,君子有旨哉。   右敬斋谢先生坐右自警之辞。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人伦也。朋友居人伦之一。其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虽其情礼有降杀,而义之所起,皆天性之不能自己者。惟其出于天性,是以均为人道之大端。亲者无失其为亲,故者无失其为故,各尽其分,所以为人也。自汉苏章有刺史故人私恩公法之语,世以为固。然而,莫知其非,传为故实,流俗雷同,千余年于此。先生本之人心,按之经义,用春秋诛心之法,以卖友买直,钓名干进以发其微。于是,知章之不可干以私,乃自私之尤者也。正使当时繇是而为公为卿,外物之得,曾何足以救本心之失,况不必得乎。语曰:观过斯知仁矣。先儒谓:君子过于厚,小人过于薄,章不足云也。先生之论,足以树大伦、敦薄夫,俅来学之陷溺而约之正。先生真仁人哉。咸淳癸酉六月吉日,后学文天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