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雁南:“不合时宜”的张季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29:45
付雁南:“不合时宜”的张季鸾时间:2010-07-19 14:24 作者:付雁南点击:764次
我的父亲觉得我这次报道的选题简直莫名其妙。当我向他介绍了民国时期《大公报》主编的生平,又向他描述了张季鸾墓如今荒草丛生、被种猪场侵占的现状之后,他在电话里的声音依然充满困惑:“这有什么奇怪的,你知道陕西地下光皇帝就埋了多少吗?”
的确,在古迹遍地的西安,张季鸾墓实在有点“保护不过来”的感觉。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处偏僻、如今已经荒芜的墓地,也很少有人了解这个“报界宗师”:他没当过皇帝,没做过大官,没有富甲一方,作品也没有被载入中学课本从而家喻户晓。对于周围的村民而言,张季鸾实在是一个有点陌生的名字,他们熟悉的,是遗骨同样存放在附近的唐僧。
在如今的人们看来,张季鸾似乎算不上什么“成功人士”。他本有机会做官,却在履职一个月后挂冠而去,重新做起了“穷记者”;他身为《大公报》主编,却一直租房而居,死后连一处房产都没有留下。这些在他生前广为传颂的生平,在如今的人们看来,不仅不合时宜,简直有些头脑不正常了。
无怪乎他的墓地常年少人祭拜,他的墓碑被埋没在高高低低的荒草间,甚至,在墓地所在的小坡上,还时常能听到紧邻的种猪场传来发情种猪的哀嚎,闻到猪粪在炎热的天气中蒸腾的臭气。
——他的生平不合时宜,他的墓地无法给人们带来旅游收入,所以,这位“穷酸记者”只能败倒在“推动经济增长”的猪场脚下了。
在过去近70年的时间里,张季鸾墓历经过两次命运波折。第一次是“大跃进”和“文革”的历史原因,第二次则是被毗邻的砖窑、猪场挤占得几无容身之地。仔细想想,似乎并不太难理解,经济增长、工厂盈利是当今社会所热切追求的,是真正的“时宜”,相比之下,恬淡文人、穷光记者的张季鸾,带着又臭又硬的文人风骨,不仅与社会风潮背道而驰,而且简直有些煞风景了。
在关于张季鸾墓地现状的稿子发出之后,我注意到,很多网友的评论也指向了同样的方向,有人批评记者“大惊小怪”,还有人直言“我并不认识谁是张季鸾,至少课本上没见过”。这正是我所担忧的事情。事实上,值得关注的并不是墓地本身的衰败,而是张季鸾所代表的报人精神,正在从我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去。
在这个全民逐利的年代,张季鸾对记者天职的坚持和对民族进步的追求的确有些不合时宜。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到底还有没有人相信,这些正在被我们抛弃的坚持与追求,其实是一些最宝贵的东西。
□付雁南(中国青年报记者,曾发表《一代宗师 与猪为邻》)
来源:新京报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rwcq/article_2010071913639.html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rwcq/article_2010071913639.html ][文章来自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rwcq/article_201007191363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