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花边(三)发愤蛀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35:32
唐代诗人花边
作者:发愤蛀书
13、王之涣:最早的歌曲排行榜冠军得主
(代表作)梁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山西太原人。这是第几个太原王氏的牛人了?(辛文房说他是蓟门人,那就成了正宗的北京人了。可能老辛那时候的北京人自我感觉就相当好吧,所以他看到王之涣如此生猛,所以就把他当成北京侃儿爷了。)王之涣与叔伯兄弟王之咸、王之贲,一家三王,都是当时文坛响当当的人物。
王之涣小时候也是个问题少年,天天跟着长安的太子党们鬼混,要不是喝花酒、要不就飙歌,腰间还挂着一口宝剑。不知道京兆尹干什么吃的,这么多不良少年手执凶器在街上瞎逛都懒得管。后来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王之涣突然间跟这帮损友告别了,天天琢磨写诗投稿的事儿,经过十年努力,居然成了一个一流作家。他的诗写出来,马上就有音乐家拿去谱上曲,到处传唱。有本事的人难免会有些轻狂,王之涣也不例外。他跟李诗仙一样,不屑于参加进士考试,只想一步登天。混好老久,总算经人推荐当上了衡水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没干几天就辞了,专心写诗喝酒。后来可能是没有收入来源,又屈尊当了一任文安县公安局长。
王之涣同志自视甚高,想做个官却受尽了鸟气。还好,这哥们官场失意却文场得意。话说有一天下着小雪,王之涣跟高适、王昌龄来到长安有名的旗亭酒店喝酒,正觉得闷,突然来了一帮花枝招展的女歌星。王昌龄号称“诗家夫子”,对自己的手段相当自信,于是提议说:“咱们哥仨是当今名气最大的几个诗人,可是一直没法分出高下来。今天咱们来搞个诗歌排行榜吧,咱们来听那几个漂亮妞儿唱歌,谁的诗被唱的次数多谁第一,如何?”于是哥仨静静地听了起来。第一个出场的歌星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马上在墙上划了一道痕:“我一首。”第二个出场的歌星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层。”高适微微一笑,也划了一道痕。第三位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得意地再划一笔:“承让,我两首。”王之涣急眼儿了,指着最漂亮的歌星说:“两位别得意,前面这几个姑娘长得一般,也只会唱些下里巴人的歌儿。那个最漂亮的看见了没?如果她唱的不是俺的诗,俺这辈子不跟你们比诗名了!”一会儿,那个最漂亮的歌星闪亮登场了,轻启朱唇,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人听毕,相视而笑。最漂亮的又唱了两曲,居然都是王之涣的诗。王之涣笑道:“你们两个乡巴佬,这次相信俺说的话了吧?”
王之涣保存下来的诗虽然仅有六首,却是每首都堪称精品。能打败王昌龄和高适这两大高手,占据这次歌曲排行榜第一名,那可不是吹牛能吹出来的。
14、崔颢:审美洁癖之痛
(代表作)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开封人,盛唐诗人。盛唐是一个盛产牛人的时代,似乎蹲在街角看蚂蚁搬家的三尺黄口小儿都能掸掸衣裾上的灰尘、擦擦流出的鼻涕,站起身来,朗声吟出一首惊世骇俗的诗。崔颢只是这诸多牛人中不太牛的一个而已:要不然,两唐书里他的传记怎么会只有区区四五十个字呢?(不过王之涣更惨,小崔好歹也算有个传吧。)
蛀书潜心研究后发现,崔颢同志有比较严重的强迫症,说具体一点便是患有审美洁癖。这种“审美洁癖”跟一千多年后他的小本家崔永元同学的“精神洁癖”虽然症状有点不一样,但本质上却是差不多的。只是在崔颢同志失眠不失眠这样的细节问题上,限于材料的匮乏,已经无法考证了。
俺断定崔颢有审美洁癖,可不是信口雌黄,而是有事实依据的。小崔审美洁癖的直接肇因,是他的少年得志。小崔进士及第时年纪跟王维差不多,大约是20岁左右。宋人陈振孙说他是开元十年进士,元人辛文房说他是开元十一年进士,明人刻崔颢诗集,又说他是开元十二年进士。不知道今人会不会再整出个开元十三年论,呵呵。反正不管怎样,生于公元704年的崔颢,中进士的年纪肯定是在18-20岁之间。崔颢考上进士后,又顺利地进入官场,在相州任职。其间,这个二十出头的小P孩还推荐相州地方一个叫樊衡的人考中了开元十五年的“武足安边科”,蛀书一直没有搞明白,这个刚出道的小崔为啥就有这么大的政治能量呢?
又年轻又帅气还可能很有政治前途的小崔中了进士后,成了京城里怀春少女们的偶像,美女们都争着想嫁给他。那段时间小崔还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挑了个最靓的做老婆,小崔的审美洁癖综合症就在这个时候初现端倪的。小崔的审美洁癖,最明显的症状是对漂亮老婆求全责备。按理说,这个老婆不管是好是坏,总是你自个儿挑的,你得对人家负责吧?可是小崔不。在他看来,最好的老婆永远都是下一个。所以,几年时间里,小崔的老婆换了一茬又一茬,有人说是四茬,也有人说是五茬。史书里说他“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这写史书的鸟人也很不负责,居然不说明小崔是怎样“不惬”的,蛀书以最坏的恶意揣度,可能也就是老婆说话大了点声,或者不是双眼皮儿吧。
其实小崔也不是个什么好鸟,喜欢喝酒使性子,还喜欢在周末的时候飞到澳门去赌博。唉,没法子,人家小崔是潜力股,所以敢不珍惜老婆。换了蛀书,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有意向嫁给俺的,能不当宝供着?换老婆事件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洁癖,极大地损害了小崔的声誉,大家都说他“行履稍劣”,估计以后的美女对嫁给这样的老公已经是相当收存畏惧了吧。
不过,小崔在写诗的时候玩点审美洁癖还是不错的,他早年的诗较为浮艳,很有点南朝诗歌的味道。可惜盛唐已经不再是一个欣赏轻靡诗风的年代了,所以这样的诗写得再好也不被人喜欢。有一个叫李邕的老家伙(他老豆更有名,是注《文选》的李善),当时号称海内文宗,牛气得不行,别人想去见他,他一般都会摆出文坛老前辈的臭架子,爱理不理。可是听说了小崔的大名后,李邕居然主动邀请小崔去他家喝茶。估计小崔也有点受宠若惊,去的时候先献上了自己新写的一首《古意》,李邕读了第一句,“十五嫁王昌”,立马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客人也不见了,大骂道:“小儿无礼,给老夫乱棍打出!”呵呵,怨不得李老如此失态,李老请你小崔来喝茶,本来是要谈谈文学艺术和人生理想的,可是你小崔却跟老头子聊起你换老婆的经验来了,老夫子能不生气么?
换老婆事件的后果很严重,小崔的仕途因此大受影响(其中会不会有他前妻的父兄报复的成分呢?)。混了不知道有多少年,小崔觉得没戏了,于是便主动报名参加大西北开发。小崔出塞,其实也就到了山西一带。先是到了定襄做了几年法院院长,据说审理案子很有一套,还特意写了一首《定襄郡狱》来吹牛,说是这事儿太守都干不了,他却能干得漂漂亮亮。后来又去了雁门,在杜希望手下,具体干啥事儿就不知道了。反正在山西几年吃了不少苦之后,小崔的审美洁癖开始有了转机,老婆不换了,诗歌风格也大变了,不再写卿卿我我的小资文学招人白眼,而改写气象雄大的革命文学。
再后来,治愈了审美洁癖的小崔又转到江南任官,诗写得是越发老到,模拟南朝乐府的几首《长干曲》简直可以乱真,“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读来真让人柔肠寸断。游罢武昌黄鹤楼,满怀乡思的崔颢写下一首传诵千古的《黄鹤楼诗》,题在黄鹤楼的墙壁上。(这跟当代景区里触目可见的“叉叉叉到此一游”是有本质区别滴。)自视极高的李诗仙有一天也晃到武昌来了,跑到黄鹤楼喝酒。李诗仙一向是号称“斗酒诗百篇”的,这次喝得晕头转向了也想抒抒情。但是,拿起笔来正准备写的时候,发现了崔颢的题诗,读罢,惊出一身冷汗,踌躇很久,觉得不可能超越,最后还是放下笔,长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能让李诗仙为哲匠敛手,小崔可真不赖。这一切都是他治好了自己审美洁癖带来的结果。各位写小资文学的听好了哈,趁着现在年轻,赶紧研究一下崔颢,看看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15、元结:一个写烂诗的好官
(代表作)舂陵行
诗长不录
元结,字次山,祖居太原,后移居河南鲁山。考证癖们发现,元结居然出身皇族,是后魏亲王元遵的第十五代孙。不过因为是胡人,元氏家族一直都没出啥文化人,他的曾祖父元仁基,因为曾经随唐太宗参加过朝鲜战争有功,后来做过几任小官,也挣下一份不大不小的家业。元结的爷爷元亨,字利贞,因为取了一个比较有文化的名字,觉得自己从此跻身于文化人的行列了,对别人说:“俺老元家是胡人出身,都说俺们只会玩点放狗追兔子的把戏,自俺以后,不干这烂事儿了,要整点有文化的东东。”于是他开始学儒术,居然也成名了,惹得霍王李元轨慕名来请他做幕僚。可惜元亨利贞同志搞学习太刻苦,把身体搞垮了,儿子元延祖才三岁他就驾鹤西去,呜呼。还好元仁基老爷子身子骨瓷实,亲自抚育孙子,总算没让老元家断掉香火。元延祖,也就是元结的老爸,除了不写诗,居然跟陶渊明陶大人志趣相近,四十多岁了也不想做官,亲戚朋友把他逼急了,才勉为其难地做了两任小官,在湖南道县做了一段时间政府秘书长后,从此打死他也不肯再做官,宁可呆在乡下种菜拾柴。还说:“过过这样的日子就不错了,升高官、发大财,可不是老夫的追求。”老头儿住乡下,吃绿色食品,又没有利禄之心,所以平平安安地活到了76岁,高寿啊。老元死的时候,正好遇上安胖子造反,他把儿子元结叫到跟前,教导说:“你们遇到乱世,恐怕没法象老夫这样一辈子悠哉攸哉地过日子。记住,不管怎么样,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名节,别给咱老元家贻羞。”元结后来能成为一个好官,与这样的老爸是大有关系的。
话说元结年轻的时候也是个不良少年,至于干过哪些坏事已经无法考证。快二十岁的时候,鲁山县来了个新县长叫元德秀,这元县长可是个大孝子,为了伺候老娘,连进士都不肯考;老娘硬要让他去考,他就把背着老太太上京城,结果就考上了(所以蛀书预言那些背着老妈或老爸上大学的孩子们将来都会有出息)。元延祖见儿子不成器,就把他交给元县长,请县长大人亲自做家教(唉,现在的县长大人能教给别人的本领估计就只有勾女和喝酒吧,一叹)。
县长出马,一个顶俩。元结学了几年,果然学问精进,天宝十三年考进士时,主考官杨浚看了考卷,说:“TMD,这一科怎么尽是些不成器的货色?也就元结同学成绩好点而已。”于是录取了元结。之后元结又考取了制科,能做官了,却遇到安史之乱,全国上下鸡飞狗跳,元结官没做成,郁闷地跑到湖北大冶的猗玗洞躲了起来,天天跟打渔的在一起喝酒浇愁。小元的酒瘾就估计就是这个时候培养起来的,后来他写诗说:“有时逢恶客。”别人不懂什么样的客是“恶客”,他又提笔作了个注:“非酒徒,即恶客也。”呵呵,如此强词夺理,有点名士风度吧?
后来,唐肃宗要国立北京大学的苏源明校长举荐人才,苏校长推荐了元结。当时正是前线战事吃紧的时候,唐肃宗召见元结,看了元结所写的三篇《时议》,觉得这小伙不赖,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让他到前线带兵。元结打仗居然也有一套,后来襄助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来瑱被诛杀后,他还代理了一段时间节度使呢。
元结受老爸影响,对做官兴趣也不太大。代宗即位后,元结便借口要回家伺候老妈,辞官不干了。到后来才接受了一个著作郎的清闲小官,天天写文章、作诗,日子过得倒也自在。再后来,朝廷把他派到他老爸做过县政府秘书长的道县做行署专员。当时道州刚刚遭受西原蛮的洗劫,一个州居然只剩下四千户人家了,可是上头分派下来的农业税却一点都没有少。元结比高适有出息,高适不愿意拿着鞭子找老百姓收税,只好做缩头乌龟,玩失踪;元结可不干,税一分不交不说,还立马给新华社写了篇内参,皇帝看了心生怜悯,开恩豁免了道州当年的税费。就这样,元结在道州招抚流亡,使当地经济渐渐恢复。皇帝见他能干,又把附近八州都交给他治理,他不但把GDP搞上去了,还跟当地原来热衷于搞分裂的少数民族同胞搞好关系。方世玉的老丈人雷老虎的口头禅是“以德服人”,元结才是真正做到了这样。所以元结因为老母去世而离职时,治下八州百姓纷纷拦路挽留。做官能做到这个地步,无论如何,比某些为官一任、为害一方的鸟人还是强了不止十万八千倍。
元结有一个陶渊明一样的老爸,又有一个重德不重文的老师,再加上身罹离乱,不喜欢写文采斐然的诗当然就在情理之中了。元大人的诗质木无文,几乎到了不能叫做诗的地步。离乱中他把书箱中自己和朋友的诗随便找了24首,编成一个叫《箧中集》的小册子,这些诗全都是带有明显复古性质的“拙”诗。当然,也许“拙”而“真”便是元大人选诗的标准。因为,经过安史之乱血与火的劫难,盛唐之音划上了休止符,唐诗是应该找寻另一条发展的途径了。不管元结的艺术追求是否代表唐诗发展的正确方向,反正杜诗圣对他是比较肯定的。诗圣写了《同元使君舂陵行》赞扬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就算元结的诗只是唐诗园地里一株不开花的小草──或许并不鲜亮,却总算是七彩唐诗里颜色的一种啊。
因为,不管怎样,对于这样一个好官,咱们不能要求太多,是不是?
16、王 翰:自大跟自信也就一纸之隔
(代表作)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字子羽。有人说他该叫王瀚,联系他的字来看,肯定是错了;如果他以“季海”之类为字的话,叫王瀚倒有可能。
这个太原王跟沉静笃实的谦谦君子王摩诘在性格上是两个极端,自信得到了自大的地步,不知道老王家咋就出了这样一个活宝。王翰是盛唐诗人中年岁较长的一位,据说比孟浩然还大一岁。可能因为出身名门吧,年轻时候的王翰就有点恃才放旷,喝了点革命的小酒就更是白眼瞧人,说起话来牛皮哄哄,好像自己生成就是封王封侯的命。再加上家里有钱烧得慌,所以马厩里多养了几匹千里马,还包养了几个天姿国色的歌星,惹得别人眼红。
不过,王翰虽然有点太子党的纨裤习性,却还是颇有点真本事的。睿宗景云元年,他才二十出头,便轻轻松松考上了进士。第二年赴长安参加吏部铨选考试,吏部把考试结果公布在西街,他闲着学些精致的淘气,也整了个“海内文士排行榜”,就贴在吏部榜文的对面,把当时数得着的文人一百余人按才气划分为九等,第一等里面就只有张说、李邕跟他自己三个人。张说是宰相,号称“大手笔”;李邕是大才子,才气高得敢瞧不起他老爸李善。把这哥俩归入第一等,当然没得说。可是你王翰只是一个无才无德的毛头小伙,居然把自己也列进去,也未免觑天下文士如无物吧?相传这个排行榜一出,观者如堵,估计旁边卖茶水的小贩得利最丰,赚得盆满钵满,数钱数到手发软;可是王翰同志这样一发狂,弄得人人侧目,几乎成了全国文人的公敌。官自然是做不成了,只好回到太原老家,骑着自己的千里马刷新“二环十三郎”的新纪录,或者搂着歌星K歌,拍几张写真玩玩。
这样的日子过了好几年,直到张嘉贞同志到太原当市长,王翰的霉运才有了转机。张市长是个厚道人,虽然王翰搞排行榜没给他一个好名次,可是人家度量大,不以为忤;见这位年轻人气宇轩昂、能言善道,反而相当重视他。市政府遇到外事活动举行鸡尾酒会时,总要把王翰请去,让他一通吹牛,把客人们吹得晕头转向。王翰遇到这样的知音,当然也是感激涕零,常常在酒席间为张市长献上劲舞一曲,赢得座客满堂喝彩。
张嘉贞虽然赏识王翰,却没有能力推荐王翰入官。后来宰相张说犯事,被贬到岳阳、北京等地做了几年地方官以后,因了苏镒的几句好话,被调到太原做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接替张嘉贞的职务(太原是唐朝发迹之地,所以并州长史是非常重要的官职)。张说应该对当年搞排行榜的王翰印象很深刻,所以待小王比张嘉贞更好。再后来,张说调任国防部长并再度入相,顺便就把王翰给提拔了。先是把他从八品的昌乐县公安局长调到京城里做秘书省正字,又提升为五品的驾部员外郎。张说主政那几年,王翰升官倒是挺快,可是改不了他那白眼瞧人的臭脾气,终究还是一个万人厌。所以张说一从总理的位置上退下,王翰就被赶出京城,到汝州做长史,然后又被调到仙州任别驾。总之,没有了张总理的扶持,王翰的官是越做越小、做官的地方也越来越荒僻。王翰心气高傲,哪里受得了这样的鸟气?于是连日常事务也懒得管了,天天带着一帮水老倌喝酒、打猎。中央政府见王翰不上进,干脆再把他贬到更远的道州做司马,最后,他就死在那里了。
在做官方面,估计王翰跟李白难兄难弟,吹的本事比做的本事大得多。但作为一个诗人来说,王翰倒也无愧于他整的那个排行榜,光是一首《凉州词》就够他扬名立万了。人们评论王翰的诗“风华流丽”,要没有自信加狂妄的个性,一般人是写不出来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个循规蹈矩的人,绝对不可能写出如此达观而又豪放的诗。所以张怀瓘把他称为“朝端英秀词场雄”,张说也把他的文章比喻为“琼林玉斝”。诗人祖咏、杜华曾经做过王翰的跟班小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杜华的老妈甚至说:“我听说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儿子找个好邻居。我现在也想在王翰居住的小区里买套房子,让你跟王翰做邻居,这样我就放心了。”后来的诗圣杜甫,也以“王翰愿卜邻”而感到无比荣幸。蛀书要是开发房地产的话,一定把最好的房子免费送给王翰住,这样得到的效应,比在报纸上做几个通栏广告强多了,呵呵。
只是跟这样一个狂人做邻居,自己首先得有两把刷子才行,不然就是自取其辱、生不如死了。不信你跟李敖做邻居试试?甭说跟李敖邻居,就是跟他女儿做邻居,你最少也得有超过美国人的素质。不信你找董文华问问她是什么感受。
如此看来,名人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啊。
17、陆羽:没娘的孩子是怎样自学成才的
(代表作)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玩月
雁声苦,蟾影寒。闻裛浥,滴檀栾。
陆羽,字鸿渐,湖北天门人。陆羽同学是个可怜的弃儿,姓什名谁都不知道。相传天门龙盖寺的智积和尚有一天在天门的西湖(呀,天门也有西湖?)边上经过,听到小孩的哭声,于是把这个三岁的小朋友带回庙里养大。陆羽同学为什么会被父母遗弃呢?史书里记载说他“貌寝”,也就是长得极其抱歉,俗话说的“三岁看老”,估计是因为他爸妈看生了个丑八怪不好意思见人,才偷偷地扔在西湖边上的吧。陆羽长大后,自己给自己卜了一卦,得“渐”,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给自己取“陆”为姓,以“羽”为名,以“鸿渐”为字。乖乖,多么好听的一个名字,再加上“茶神”的名头,要不是史书上白纸黑字说他长得丑陋,蛀书还真以为小陆就是一个神仙似的帅哥呢。
养在和尚庙里,陆羽从小学的当然就是打坐念经了,青灯古佛,煞是难熬。九岁时,老和尚教他写字抄经书,小朋友却没头没脑地问:“师父,咱们当和尚的,活着时没有兄弟,死了又没有后人,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恐怕这就是传说的不孝吧?”老和尚一听,得,敢情这小东西跑步进入青春叛逆期了,才这么豆丁大一个小P孩,居然就对自己所从事的神圣事业产生了怀疑,若不重罚,以后还不上房揭瓦、欺师灭祖啊?于是把他撵去扫臭哄哄的厕所,后来嫌不够累,还给他加派了个差,让他负责放牧三十头牛(看来这和尚庙不是一般的富啊)。小东西不简单,放牛的时候还用竹棍儿在牛背上练字玩儿,顺带着给牛挠痒痒。您看,陆羽从小学习这么刻苦,长大要不成个人才,还真对不起他划烂的这三十张牛皮。
陆羽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一篇张衡的《南都赋》,用心读了起来。赋是古人逞才使气的东东,为了表示自己学问高,赋家争相用些极为稀奇古怪的字;古代又没有专门的字典,所以人们常常把赋当成高级识字课本来使。一个十岁不到的小朋友,哪里认得这么多字啊。但是,尽管读不懂,陆羽却天天搬着大部头念念有辞。智积老和尚见陆羽这样,终于下了杀招:关禁闭。呵呵,都说出家人六根清静,可老和尚却被这个好学的小朋友给折腾得直抓狂。关了禁闭出来,老和尚又罚陆羽拔草。陆羽暗地里还在背书,却伤心地发现,几天不学习,以前认得的字忘了好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嘛),于是赶紧抓紧时间给自己补课。却因不小心忘了做自己拔草的本职工作,被主管这项业务的大和尚用大鞭子狠狠地抽了一通。陆羽叹道:“日来月往,一转眼俺就长大了;可是呆在这破庙里,想学点文化都不让,有啥搞头!”于是,他大哭了一场,从庙里逃跑了。
这年,陆羽十二岁。他逃到一个戏班子里,靠着自己那张赵大叔样的猪腰子脸,专门演小品。虽然他有点口吃,却长了一身喜剧细胞,所以很快就成了一个颇有名气的演员。业余时间,这位新晋明星还搞点创作,写下了三卷本的小品集《谑谈》,终于有点自学成才的意思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天门市搞了一次文艺汇演,市长李齐物听说了陆羽自学成才的感人事迹后落下了眼泪,于是送给他很多书,还把他推荐到在天门火门山隐居的邹大教授那里深造。几年以后,原来在央直机关做司长的著名诗人崔国辅被贬到天门当公安局长,正好遇到毕了业的陆羽下山。两人一见,极为投机,于是天天搅在一起,钻研泡茶的技术。几年以后,陆羽想周游天下,考察全国各地水质及产茶的情况,崔局长专门给他送了一头驴和一头牛作为交通工具。陆羽穿着小背心、大裤头,专门钻山沟沟,一边考察一边记笔记,把天下河流的水质情况以及各地产茶的优劣都摸清楚了,然后就在南京的栖霞山、吴兴的苕溪住下来,自号桑苎翁,整理自己的笔记,写成了《茶经》三卷。
搞文化的人都有点神经质,陆羽也一样。这哥们把别人的优点缺点都当成自己的了,听说别人有优点,比优点在自己身上都高兴;看见别人有缺点,就是要得罪人都得苦口婆心地规劝人家。真是个完美主义者。他要是约好了跟人见面,别说是打雷下雨,就是虎狼当道他也要去,可见是个认死理的主儿。他长期在野地里考察,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有时候就敲着树干打拍子念诗,念到激动之处,还会哭得死去活来,以至于被人看成那个曾经在孔子面前裸奔的楚狂接舆。蛀书看他不像接舆,倒有点像躺在美女裙子下喝酒的阮步兵。久而久之,朝廷听说了他的名气,请他去做太子府里做图书管理员,后来又请他做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他都没干,专心喝自己的茶。
陆羽研究茶出了大名。监察部长李季卿同志到江南考察,到了扬州,正好遇到大名鼎鼎的陆茶神。李季卿同志也喜欢附庸风雅,说:“老陆最善于煎茶,扬州的南零之水又是天下最好的水,这样的盛况不能错过。”于是派遣了一个老成持重的手下,驾着船去南零取水。水取来了,陆羽舀了一瓢,一闻,说:“这水倒是长江水,不过好象不是南零水,而是这附近岸边的水啊。”取水者连忙分辩说不是。陆羽也不说话,扳过水瓶就倒,倒出了一大半,停住了,再舀了一瓢,说:“嗯,从这里开始,才是真正的南零水了。”取水者吓了一大跳,心服口服地承认说:“小的从南零取水回来,因为船摇得厉害,水洒了一些,怕李部长怪罪,于是擅自在附近胡乱取了些长江水添满了。您鉴水如此厉害,小人不敢再隐瞒!”李季卿及在座等着喝茶的数十人,亲眼见识到陆羽如此手段,都惊讶得不得了。呵呵,一个人在专业上能达到如此地步,几乎就是通神的水平了。可惜李季卿毕竟不是风雅之人,喝完茶后居然让手下给陆羽打赏银子,羞得陆羽同志脸都红了,回家就重写了一本《毁茶论》。不过,蛀书没搞明白,为啥南零水跟近岸水装在一个瓶里就不混呢?难道是南零水浊重而近岸水轻浮?就是有区别也不至于跟水和油一样嘛。
鉴于陆羽同志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开茶馆的都把陆羽尊称为“茶神”或者“茶仙”。有人用泥巴烧成小人,把它命名为“陆鸿渐”,作为促销的礼品。客人要是一次性消费十壶茶,商家就免费奉送一尊“陆鸿渐”。不过,如果商家的泡好的茶滞销,他们就会迁怒于茶神,毫不客气地拿来灌到“陆鸿渐”的肚子里去。
18、虞世南:初唐第一位诗坛大家
(代表作)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字伯施,浙江余姚人。虞世南的字比较搞怪,因为他的叔父虞寄无子,他老爸就把虞世南过继过去,所以取了个“伯施”的字,意思是,这孩子是大伯家“施舍”的。
虞世南有个亲哥哥叫虞世基,熟悉隋史的人对这个名字应该不会太陌生,强大的隋王朝二世而亡,虞世基有着极大的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隋炀帝就是被虞世基这样的烂人给教唆坏的。
不过,与乃兄相比,虞世南可以算得上一代名臣。同是一个妈生的,最后却一个成了大奸臣、一个成了大贤臣,颇有点意思。虞世南从小就沉默寡言外加清心寡欲,一心一意地读书写字,可以说是师长眼里的超级乖乖仔。世基、世南兄弟比较幸运,从小就跟着苏州名儒顾野王(好象在哪本武侠小说里见过这个名字吧,不过这老头其实只是一个脾气有点怪的书生而已)受学,一学十多年,学得极其忘我,以至于达到半个月连脸都懒得洗的地步,不知道他的同学对这位严重污染教室空气的邋遢鬼有没有意见。跟顾教授学了几年,虞世南写起文章来连一代文宗徐陵(编《玉台新咏》的那位徐太师)都啧啧称赞。然后他又跟着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学书法,成了一代书法名家。看来学习一定得拜个好师父,呵呵,象蛀书这样的人作了好几年教师,现在回头一看,真真是“教书育人好些年,误人子弟一大堆”,汗啊。
四岁的时候,虞世南老爸虞荔去世了,小小年纪的虞世南悲伤过度,瘦得不成人样。陈文帝知道这兄弟俩都是难得的人才,多次派宦官到他家去照顾这哥俩,生怕他们有个三长两短。几年后,陈宝应在福建造反,虞世南的叔父虞寄身陷敌营,生死不明,小虞又开始为养父担心了,所以尽管已除父丧,他还是坚持吃长斋,为养父祈福。直到好些年后陈军攻破陈宝应、虞寄还朝,陈宣帝才特意下令让小虞开始吃肉,免得耽误了发育。
陈朝灭亡后,满腹才学的虞世基、世南兄弟俩同入长安,当时人们把他们比喻为吴亡后同入洛阳的陆机、陆云兄弟。当时还只是晋王的隋炀帝,听说了虞世南的名气后,想把他请来做幕僚;跟晋王聘书一同来的还有秦王杨俊的使者,虞世南觉得谁都不好得罪,只好以侍奉老母为借口,谁的面子都不给。不过,晋王志在必得,硬是用强硬的手段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
晋王很有心计,后来成功地把太子杨勇干掉,自己取而代之了。继位后,这位酷爱南朝文化的炀帝,对来自江南的虞氏兄弟极为倚重。小虞清心寡欲,对功名不怎么上心;大虞则是十足的名利猎手,所以升官相当快,不几年就做到了内史侍郎──也就是皇帝的第一秘书。大虞富贵的时候,家里的妻妾穿的都能跟藩王们比了,可是小虞还是像以前那样,对生活要求不高,衣服用不着范思哲和皮尔•卡丹,有动物园淘的地摊货穿就行。
不过,即使是穿地摊货,人的气质是掩饰不住的,这不,不修边幅的小虞就被一个著名的美女看中了。一天,有人给隋炀帝送来了一枝合蒂迎辇花,炀帝虽然做了皇帝,却还是挺喜欢搞些小资情调。于是他让大美女袁宝儿手持此花,侍立左右,号曰“司花女”。恰巧小虞受命在宫中起草诏书,袁美女好不容易见着一个大帅哥,看小虞写字帅帅的样子看呆了,全然不顾大醋缸隋炀帝在场。好在炀帝心情好,只是让小虞写首诗嘲弄一下这位憨态可人的大美女。小虞写道:“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情,长把花枝傍辇行。”不知道这首诗写下来后,袁大美女对虞帅哥的崇拜之情是不是又加深了三分。
好日子总是过不长的,喜欢声色犬马又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天天在扬州鬼混,终于把江山给玩没了。宇文化及趁着乱势,把炀帝跟他的大臣全收拾了,包括小虞的哥哥虞世基。可怜的小虞,在老哥被杀的时候,哭着喊着要求用自己的命换哥哥的命,宇文同志就是不答应。不过,看在小虞没做什么坏事的份儿上,宇文没有杀他,而是带着他北上。
李世民扫荡天下,一得到虞世南,马上如获至宝地委任他做自己的秘书,与房玄龄一起专门负责起草文书。虞世南书读得多,记性力也相当惊人。有一次李世民想写一副《列女传》的屏风,可是大乱之后,找不到原书。一筹莫展之际,还是虞世南解决了问题──他是凭记忆默写的。后来人们找到原书,拿来一对照,居然一字不差,实在是太牛叉了。
虞世南跟他的马屁精哥哥不一样,虽然长得瘦弱,却有着一副铮铮铁骨,一有机会就要向唐太宗进谏,以至于太宗感叹说:“要是大臣们都跟虞世南一样,我哪里用得着担心事情办不好啊!”也正是因为虞世南敢说真话,太宗才会对他格外看重。太宗曾经称赞虞世南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哪一绝都够让后人记住他。单就书法来说,精通此道的唐太宗就曾经放言说:“虞世南死后,天下无人可与论书。”后来的裴行俭也说:“褚遂良号称书法大家,但是要是没有好纸好笔,他是写不出好字来的;只有虞世南跟老夫,什么样的破纸烂笔都能写出好字来。”
就诗来说,虞世南也算是初唐大家。唐太宗跟隋炀帝一样,也喜欢写些南朝宫体诗。有一次,太宗写好诗后命群臣庚和,虞世南正色道:“宫体诗是亡国之音,陛下写这种‘体非雅正’的宫体诗,上有所好、下必甚之,恐怕从此诗坛都写这种软骨头的烂诗了。所以,我不能写。”太宗虽然面子上过不去,但他毕竟比隋炀帝有远见,所以还是接受了虞世南的意见。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写好一首诗就感叹:“钟子期死了,伯牙终身不复弹琴;虞世南死了,我写了诗给谁看呢?”于是特意命令褚遂良把诗拿到虞世南的灵位前焚化,以表示对这位诗坛前辈的崇高敬意。
19、王绩:壶里乾坤大
(代表作)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字无功,山西绛县人。龙门王氏人才辈出。王绩家一门数杰,煞是让人艳羡。王绩几个兄弟中,最有名的当属隋末唐初大名鼎鼎的儒生文中子王通,其次就是写下初唐第一篇传奇小说的王度。
王绩从小也是聪明过人,十五岁的时候游历长安,出席了宰相杨素家举行的宴会,被人称作“神仙童子”。不过这哥们做官不怎么上心,隋炀帝大业末年,才因举孝廉而出任秘书正字,如假包换的正九品下。在伟大的首都做官滋味并不好,满大街跑的人都比他官大,所以王绩比较郁闷,不久就借口身体不适而辞官。当政者知道王绩同志的真正想法,于是把他派到六合县做政府秘书长,官品虽然还在从八品到正九品,却算是地方上的第二号人物。可是,王绩还是觉得自己屈才,心情不爽就天天喝酒,正经事儿啥都不干,彻底堕落成了一个“酒麻木”。不过,醉眼朦胧并不妨碍王绩对时势的分析,他预见天下将乱,于是撒谎说自己得了轻微的中风,连夜驾了一条船,再次当了官场的逃兵。他长叹道:“天下一乱,逃到哪里都不安全,我能往哪里去呢?”于是干脆回到老家。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为了收买人心,到处网罗名士。严重没有官德的王绩也被朝廷征聘了,让他在门下省做些抄抄写写的工作。过了不久,他的弟弟王静问他:“你在门下省工作,感觉还快活吧?”王绩说:“做个小公务员极不爽,又不给涨工资,实在是没搞头。不过,好在每天都有三瓶好酒喝,要不然老夫早就撂担子了。”门下省最高长官陈叔达听了,说:“一天三瓶酒,恐怕留不住王先生。小的们,以后每天给王先生上十瓶酒!”于是,人们便把老陈特批供应十瓶酒的王绩唤做“斗酒学士”。不过,王老爷子写了篇《五斗先生传》,说自己能一次喝五斗酒,看来他还觉得陈叔达不够大气,十瓶不过是毛毛雨,也就够漱漱口而已。老王天天喝酒还真喝出了点道道,写了《酒经》、《酒谱》二书,皇家天文台的台长李淳风跟他开玩笑说:“老王,您简直就是为酒作传的太史啊。”
可能是酒喝多了,王绩患上了严重的脂肪肝,最后不得不提前病休。官家的酒是喝不成了,以后要喝酒,可就得自己想办法。王绩回到家乡,跟一个叫仲长子光的老光棍住在一起,弹琴、写诗,仍然每天对饮。他的枕边就放了三本书:《周易》、《老子》、《庄子》,一般的书他是不屑于看的,觉得没有技术含量。王绩写诗学陶渊明,生活上也信效老陶,把家里的地都用来种产量比较高的黍,有了收获就用来酿酒,还养了些鸭啊鹅的来做下酒物,甚至种些药草泡酒。总之,一切以酒为中心。即使本地的市长大人前来求见,如果没有捎上几瓶好酒,无论如何他都懒得接见。
壶里乾坤大,酒中日月长。王绩同志把他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酗酒事业,写诗也不忘念叨古代酒鬼的逸事,“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这两个前代最有名的酒鬼就是他的精神偶像。有时候家里喝得不过瘾,他还要跑到酒店去喝,喝高了便在酒店的墙上涂鸦:“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读他的诗,蛀书总有一种胃下垂的感觉,即使是那首看起来还比较正常的《野望》,也有一丝病酒的疲沓和宿酒初醒的落寞。
20、李百药:大难不死有后福
(代表作)咏蝉
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李百药,字重规,河北定州安平人。李百药小时候特可怜,体弱多病,还好出身名门,不担心没钱请医生;要是家里穷点的话,估计得像那个靠老婆每天抓几只活虫来疗伤的“新市民”兄弟一样惨。祖母赵氏夫人心疼孙子,特意给孙子取“百药”为名,期望这样能给这位小朋友带来好运;不过看起来效果显然不太好,长大后的李百药仍然是个“药”罐子,依然是大病三六九、小病天天有。
不过还好,李百药是个神童。他老爸李德林也曾经是著名的神童,几岁的时候,德林读了十多天左思的《蜀都赋》就能背诵,记忆力相当惊人。当地人听说后,纷纷跑到他家里来看稀奇,还好李德林不像卫玠那么骄气,不然也要被“看杀”,这样就不会有李小神童的诞生了。李百药七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作文,有一天,他父亲请了陆乂、马元熙等数十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们在家里喝酒。文人在一起嘛,总免不了要酸一把,大家一起谈起了著名的海派作家徐陵的作品,说到“既取成周之禾,将刈琅琊之稻”,“取成周之禾”是老奸巨猾的郑庄公干的好事,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可是这“刈琅琊之稻”的典故出自何书呢?没有人知道。这时李百药站出来了,他说:“《左传》里说‘鄅人藉稻’,杜预解释道:‘鄅国在琅琊开阳县。’这就是典故的出处了。”一座十几个大学问家都大跌眼镜,如此神童,不能小觑啊。
李神童在隋文帝时就当上了太子舍人,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镇守扬州,听说他的名气后,重金聘请他来给自己当幕僚,可是小李不肯给面子。隋炀帝恼羞成怒,一即位,立马把他贬到桂林做司马。李百药一家行至太湖,遇到了做无本生意的山大王,银子钱被抢一空不说,还要取他全家性命。李百药的儿子李安期跪求代父赴死,山大王一感动,居然把他一家子都无罪开释了。看来这啸聚山林的好汉们还是颇讲究“盗亦有道”的,如果遇到的是重庆那个不肯认亲爹娘的女博士,估计毫不客气就喀嚓掉了。
隋末大乱时,李百药成了杜伏威的行台考功郎中。杜伏威同学小小年纪,打仗倒是在行得很,做事、做人却明显心智不成熟。他一会儿怀疑李百药不忠,把他关进监狱;李百药写了一首《省躬赋》呈上去,他马上又把李百药放出来官复原职,也不管人家会不会吓出心脏病来。当时李渊的唐军已经初步显示出统一全国的实力了,于是在李百药的劝说下,杜伏威决定亲自赴长安归降唐朝,而派副手辅公祏及养子王雄诞(这是一员比小杜还猛的小将)留守江南。结果走到半路他又怀疑李百药使坏,于是派人给李百药送去一坛用石灰泡过的酒,想暗地里整死他(明里杀名士是傻瓜才做的事,小杜虽然是放羊娃出身,但也不会干这样的傻事)。谁知道,药罐子李百药喝了这坛本来可以害死一个健康人的石灰酒,一通上吐下泄之后,不但没死掉,反而把一身病根都根除了,这才真叫塞翁失马啊。(蛀书友情提示:喝石灰酒一事切勿仿效,呵呵。)
杜伏威没有搞掉李百药,又密令辅公祏下黑手,可是王雄诞在这个时候充当了李百药的保护神。杜伏威走后,辅公祏野心开始膨胀,在江湖术士左游仙的怂恿下,也不管他的杜老弟还在长安做人质,杀了正在养病的王雄诞后,扯起了造反大旗。唐廷马上派出李孝恭、李靖两员名将,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不知天高地厚的野心家给收拾了。
平定江南之后,不知道是哪个小人向唐高祖煽阴风,说李百药是辅公祏的同谋(李百药被迫接受了辅公祏吏部尚书的任命)。还好从缴获的文件中发现了杜伏威密令辅公祏杀掉李百药的信件,这才平息了唐高祖的怒火,只是把李百药流放到泾州了事。
唐高祖不喜欢李百药,太宗却非常倚重这位大才子。太宗一即位,马上委任他为自己的专任秘书,还让他利用自己的学识,修改礼仪、起草法律文书。他老爸曾经在隋文帝时受命编辑《北齐书》而未成,所以后来太宗把这活儿也交给了他。别人编史书都要请一大帮人搞人海战术,李老编《北齐书》却是靠一己之力(加上他老爸留下的一点资料)。李百药也写诗,据说他的诗就是樵夫、牧童都能吟诵,蛀书读了他几首诗后颇为怀疑这种说法,李老诗歌的通俗程度可不能跟白香山比,总不得那时候的樵夫、牧童都有本科以上的学历吧?
唐太宗也喜欢在宫中搞诗歌竞赛,老掉牙的李百药便是他那个时候的桂冠诗人。现在的人回顾高祖、太宗两朝的诗坛概况,一般也就认为李百药与虞世南、王绩这三人值得一提。唐太宗自己也写诗,他写了《帝京篇》后命群臣赓和,和诗中李百药的是最出色的。太宗夸奖说:“李老先生真不错,人是老态龙钟了,写起诗来却还是生龙活虎啊。”
人言“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话简直就是专为李百药准备的。你看人家接连三代人都给皇帝当秘书(李德林、李百药、李安期),多牛叉。李老官做得大,学问更是不赖,文学、历史、法律以及天文等好些方面都是好手。而这一切,都是拜杜伏威那一坛石灰酒之赐,要不是那坛酒,李老恐怕早就歇菜了,哪里还能活到85岁啊。
21、崔融:写文章也能写死人
(代表作)塞上寄内
旅魂惊塞北,归望断河西。
春风若可寄,暂为绕兰闺。
崔融,字成安,山东济南人。可能列位看官都觉得崔融这厮是个寂寂无名的家伙,不过,在他那个时代,老崔却算是最牛叉的文化名人之一。记得“文章四友”这个名头吧?崔融就是四友中的老大。
崔融时代的最高统治者武媚娘跟曹阿瞒有点像,都是重才轻德;再加上媚娘患上更年期综合症后喜怒无常,能不能升官发财甚至保住吃饭的家伙也就是女皇一句话的问题,做事业与拍马屁两者的投入与产出完全不成正比,孰轻孰重,那些老于世故的大臣们心里清楚得很。所以在那个君臣关系严重不健康的时代,谁都不会刻意砥砺名节,大家都以会拍马屁为荣、以做人正直为耻,以杨再思、沈佺期、宋之问、苏味道为代表的同志就是这个时候涌现出来的马屁大师。
崔融年轻的时候倒是个好孩子,只是后来在官场跟马屁精们学坏了而已。崔融同志学习努力,是架极厉害的考试机器,据说一连考了8个制科,全部高中,蛀书蛀过几本史书,好像没有见过考试比他更厉害的。俺前面说了,唐代搞的是素质教育,会考试的人都是有真本事的。所以中宗李显在做太子的时候,特意把他请来做侍读,东宫所有的重要文书都是崔大学士的手笔。武则天祭中岳时,读了崔融所写的《启母庙碑》,非常喜欢,钦点他来写封禅的碑文。得到了武则天的重视后,崔融官运亨通,几年时间就做到了凤阁(中书)舍人。
其时小白脸张氏兄弟得志,不知道崔融怎么就踩到张昌宗的尾巴了,一下子被贬到外地做婺州长史。小崔这才明白,事业做得好不如马屁后得妙。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于是他开始虚心地学起拍马屁来。张昌宗一高兴,马上把他调回来做礼部郎中,兼任武则天的秘书。从此以后,崔融的官位上去了,名节却毁了。
有一个道行极高的马屁精向武则天上了一个折子,胡说张昌宗是仙人王子晋的后身。武则天一听,还真的让张昌宗穿上仙人的羽衣,骑在木鹤上吹箫,搞得蛮像回事。大臣们纷纷写诗称颂这次盛典以及小白脸的“仙”意,苏味道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崔融写道:“昔遇浮丘伯,令同丁令威。中郎才貌是,藏史姓名非。”论拍马屁的水平,崔融诗明显盖过苏味道,所以那次唱和以崔融为第一。可惜后来却让苏味道先做到了宰相,崔融便讽刺他说:“老夫的诗之所以不如您的,是因为诗里没有‘银花合’啊。”苏味道也不示弱,回应说:“你的诗里虽然没有‘银花合’,但是有‘金铜丁’呀。”意思是,俺老苏的诗虽然拍马屁,但你的马屁更响,咱哥俩一个半斤一个八两,就别也别笑谁了。
不过马屁归马屁,崔融的文章写得确实还不错,特别是写文采华丽的典册文章,可以说是一世无匹。所以朝廷遇到比较重要的典礼,一般都会特意指定让他起草诏书。相传武则天死后,中宗就让他写《则天皇后哀册文》。崔融为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武后写哀册文绞尽脑汁,尽力把这篇文章写得高华典重,结果用力过猛,文章写好了,人也翘辫子了。
写文章也能写死人,怕怕。
22、卢藏用:随驾隐士
(代表作)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皇女琼台天汉浔,星桥月宇构山林。
飞萝半拂银题影,瀑布环流玉砌阴。
菊浦香随鹦鹉泛,箫楼韵逐凤凰吟。
瑶池驻跸恩方久,璧月无文兴转深。
卢藏用,字子潜,河北琢州人。范阳卢氏,自南北朝以来便是北方赫赫有名的大族,不知道卢藏用跟另一个著名的范阳卢某人──卢照邻之间有没有亲缘关系。
卢藏用同志出身大族,他爷爷就曾官至财政部长,自己又是天下最有名的文学青年之一,精通琴、棋、书法,人称“多能之士”,所以很容易就考上了进士。不过,考上进士后的小卢却怎么也得不到人事部主管官员的赏识,好久都没有安排他上岗。小卢写了一篇《芳草赋》来表达郁闷的心情,然后就跑到终南山做起隐士来了,跟山中的道士们学道术,据说颇练得一身辟谷的好本事,好些天不吃饭,照样有力气吹牛。
不过,小卢胸怀大志,做隐士和道士可不是他的最终追求,他在终南山中始终琢磨着如何下山觅个官儿做做。蛇有蛇道,鸟有鸟道,小卢选择了隐居作为自己入官的路径。怎么隐居也成了做官之道呢?在古代,一个人要是下定决心做隐士,别人便觉得他澹泊名利,是个道德高尚的人。孔夫子曾经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虽然大家都好色不好德,但不管怎样,面子上的工程还是要做足的;所以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有“德”的隐士,人们都要想方设法把他弄出来做官(你想一个人高尚?没门)。假隐士就是瞅准了人们这种心态,才躲在山中沽名钓誉。看官们不妨想想,天下偌多名山大川,哪里不能隐居?要不是心里打着歪主意,哪里用得着非杵在终南山里头呢?终南山离大唐帝国的伟大首都非常近,站在山上都能望到大明宫的屋脊。要是在终南山中隐居,一有了名声立马便能被皇帝老儿知道,然后便能顺利地进入官场了。这与请公关公司炒作自己是一个道理,效果比单纯的炒作好,还省了炒作经费。
小卢苦心孤诣,在山中混了好些年。皇帝在长安办公,他就住终南山;皇帝移驾洛阳,他就跟着跑到嵩山隐居。于是大家都知道这小子醉翁之意不在酒了,赠给他一个“随驾隐士”的外号。还好,武则天知道了他的存在之后,终于请他出山去做左拾遗。这个官虽然是八品,比县令还低了一级,但却是引人眼热的清望之官;同时,因为是在天子身边工作,容易升官。果然,小卢不出几年就做到了吏部侍郎。
如果说官场是一棵大树,那官员们就是猴子。猴子一爬上树,站在树下的人就能清楚地欣赏到它丑陋的红PG了。小卢如愿以偿做了官,却把自己的人格缺陷暴露出来了。他在官场上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做吏部侍郎时,面对各路权贵跑官要官,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出卖自己的良心。史书中说他“趑趄诡佞,专事权贵,奢靡淫纵”,指责得可是相当严厉啊。唉,在山中呆着好好的,干嘛要出山毁掉自己的名节呀?再后来,唐玄宗以他曾经拍过太平公主的马屁为由,甚至把他流放到广东。晚节不保,可惜可惜。
要是小卢知道自己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他会不会有悔吝之心呢?同样是在山中当道士的隐士司马承祯在长安混了几年后,最后还是决定重返终南山。临行时,小卢指着云遮雾罩的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山里面风景真不错,好好享受吧,哥们。”这牛鼻子也不是省油的灯,语带讽刺地回答说:“在贫道看来,山里风景倒可忽略,重要的山中是有一条通往官场的捷径。”读书至此,蛀书总要坏坏地想象小卢听了这话后,脸胀成猪肝色的样子。
不过,虽然小卢做官没官德,做人却还不错。他跟陈子昂、赵贞固是莫逆之交,陈、赵二人早死之后,妻小都靠他照顾着。陈子昂的文集隆重出版时,他还给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呢。
23、卢照邻:一个彻头彻尾的衰哥
(代表作)长安古意
诗长不录
卢照邻,字昇之,河北涿州人。范阳卢氏,自东汉卢植以来,一直是北方传统大族。单就文人来说,隋唐间就出了卢思道、卢照邻、卢纶、卢仝等好几个诗人,也算得上是诗礼传家的高门。
卢照邻早慧,十余岁就以博学闻名,还善于写文章。他做的最早的官是邓王府典签,邓王李元裕对他极为看重,曾对别人说:“前汉梁孝王有司马相如这样的大才子做幕僚,小卢就是寡人的相如啊。”可惜卢照邻八字不好,虽然他也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不过好象没听过说他跟司马相如一样时不时整点绯闻。倒是在“多愁多病身”上跟比那个相如强多了。那个相如还只是有点糖尿病,注意一下饮食就无大碍;可卢照邻同志患的病要严重得多,他的病足以让人痛不欲生。
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中最衰的一个,历代文人中罕有其匹。他在邓王府干得好好的,不知道犯了啥事儿,被人抓进局子里了。幸好邓王对他还不错,想法把他给保出来了。可是从此后他却再也没脸在邓王府混了,只好选择离开。离开后,卢照邻做了一任新都县公安局长。大好生活才刚刚开始,命运中那只幽灵就开始作恶了:尊敬的卢局长,他患了中风。
在蛀书的印象中,好象中风这病是老年人的专用病。可能是小卢写文章写得太猛,身体机能过早地衰老了吧,所以他也中招儿了。先是双脚痉挛,后来一只手也罢工了。手脚不灵便,怎么带领众捕快抓贼呀?卢局长只好辞职。
对于卢照邻来说,无官并不就意味着一身轻,他得想法子治病啊。这位涿州病人为了治病,隐居在太白山中学道、炼丹。炼丹这东东,蛀书一直以为是骗人的把戏,当年英气盖世的唐太宗,就是吃了王玄策同志带来的印度游医炼的丹,仙去了;《红楼》中的贾敬老爹,吃丹吃得肚子硬得象石头,最后也得道了。不过,卢照邻还真炼出了能治病的丹,吃了自己炮制出的仙丹后,腰好腿脚好、吃嘛嘛香,走路也不抽筋了,疗效堪比哈药六厂的拳头产品。
要是老卢的日子就这样继续下去,那他就不是天下第一衰哥了。他病症才好了些,偏偏遇上了老爹去世。这老卢是个孝子,老爹over,他哭得死去活来,结果伤心过度,吃进去的丹给呕出来了。辛辛苦苦好多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老卢的手脚又停摆了。
病情恶化之后,老卢决定不再做道士,改做隐士。于是他迁居阳翟具茨山下,在那里买了几十亩田,过起了小日子。可是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十余年连床都起不了,惨啊。到了春天、秋天艳阳高照、风和日丽的日子,老卢会吩咐家人把他抬出来,一个人独自面对满溪烟云,暂时宽解一下郁闷。在病榻上,他悲伤地写下了《释疾文》,说:“复帱虽广,嗟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唉,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看来这是古今相仍的大道理啊。老卢知道自己这毛病是没法治好了,于是让人事先给自己挖好墓坑,有事没事便躺进去体会体会。最后,他失去了与病魔周旋的耐心,跟家人一一诀别之后,跳入颍水,走了,享年40岁,天妨英才啊。
卢照邻是个十足的衰人,身体衰,官运更衰。他在《五悲文》中说:高宗重视官员的吏干,可是他却是个儒士;武则天时酷吏得志,他却因为炼丹而迷上了道家学说;最后朝廷祭祀中岳,在全国范围内征辟才士,他却已经卧床不起了。总之,他的一生是“树杈打兔子──每下都打在空里”。
唉,造化弄人,只是弄得忒狠了些个。
24、骆宾王:算博士算不到自己的命运
(代表作)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字观光,浙江义乌人。骆宾王名气极盛,却在“初唐四杰”中叨陪末座,实在是有点委屈他。
骆宾王从小就被人目为神童,相传他七岁时在池塘前玩耍,大人指着池塘里几只大白鹅让他赋诗,他随口吟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您看,白毛、绿水、红掌、清波,这小家伙的色彩把握能力实在是没得说。好象唐人中文学天才确实不少,武媚娘就曾召见过一个广州的小丫头,让她以《送兄》为题赋诗一首,小姑娘咏曰:“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啧啧,从意境来看,很有点王勃同志《山中》诗“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味道,只是稍稍稚嫩些而已。不过,考虑到人家不过是个七岁的小姑娘,能写成这个样子,已经牛皮哄哄了。
骆神童之所以在四杰中排行最后,跟他做人比较低调是有关系的。四杰中的其他三个,尤其是王、杨两个小P孩,都是仗着自己才华盖世而极其狂妄惹人厌。小骆不,他谦虚着呢。小骆最初在道王府做官,道王李元庆让他介绍一下自己都有些啥本事,小骆摇摇头,啥都不说。他的意思是:俺就是一把锥子,要放在袋子里才能显露出锋芒,叫俺自吹自擂?恕不奉陪。李元庆这孙子是个糙人,不懂小骆的深沉,就以为他真是啥本事也没有,所以小骆在道王府不得志就是必然的了。小骆脚踏踏实实地地爬啊爬,终于做到了长安县政府秘书长的位置(一般的县主簿都是八品,因为长安县是京县,所以主簿是六品)。
骆宾王同志谦虚谨慎,做起官来却升迁得很慢,不可能没有牢骚。所以他郁闷之际,时不时会跑到赌馆散散心,结果却落得了一个“落魄无行”的坏名声。武媚娘执政时,骆宾王正当侍御史,上书言事,不知道怎么就触到了媚娘的痛处,先是被扔到局子里关了些日子,然后又贬到浙江临海县做秘书长。骆宾王心中老大不高兴,六品的秘书长他都做着不高兴,何况八品的秘书长?于是,不几天,他撂担子不干了。但是,他心中从此就种下了仇恨武媚娘的种子。
公元684年,名将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这徐敬业又姓李,因为他爷爷跟随唐太宗鞍前马后、劳苦功高,唐太宗给赐的姓。所以徐敬业以李唐宗室的名义起兵匡扶王室,特有号召力,不几天就拉起了一支十余万人的军队。骆宾王听说,赶紧投奔徐敬业,一起做事业。徐敬业正需要人参赞军事呢,正好委托骆宾王来写讨伐武则天的檄文,来赢得天下更广泛的支持。骆宾王写这样的东西是相当拿手啊,一气写成《为李敬业檄天下文》,文采斐然,檄文一出,江南州县传檄而下。武媚娘听说了,让人把这篇檄文念来听。念前面的时候她倒是泰然自若,笑嘻嘻的;当念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的时候,媚娘耸然动容,马上把宰相叫来教训说:“你这宰相怎么当的,这样一个才子,怎么就从你的人才清单里遗漏了呢?”
可惜骆宾王所托非人,这徐敬业是个没啥出息的持不同政见者,造反没多久,就被老辣的武媚娘给收拾了,骆宾王同志在乱军之中下落不明。
再过了许多年,宋之问同志从岭南回来,到杭州灵隐寺游览。晚上,他诗兴大发,吟道:“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然后就卡壳了,戳在那里徘徊吟哦。僧房踱出一个老和尚,手里端着烛台,问道:“小伙子,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宋之问说:“小生来贵寺,本来想题首诗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可惜写了两句,诗思便再也接不上。”“把你那两句念来听听。”老和尚说。宋之问念罢,老僧随口给他接了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一听就愣住了,好家伙,这两句诗来得气势非凡,一般人哪里写得出来!列位看官有兴趣可以去读读宋之问同志这首《灵隐寺》,老和尚这两句便是全诗的警句,其它几句,平平而已。
天亮后,宋之问同志想再去拜访一下老和尚,讨教一下诗艺,却再也找不着了。一个知情的和尚告诉他:原来这老僧就是骆宾王。宋之问大惊:“骆宾王不是死了么?”和尚说:“当年徐敬业兵败,徐、骆二人都逃了。平叛的将领抓不到这哥俩,惧怕朝廷治罪,只好胡乱捉了两个跟他们长得像的砍了头送上去,算是交差。到了后来虽然知道两人没死,却也不敢再大张旗鼓地抓了他们。”承认他们没死,那就说明以前是“欺君”,欺君,那可是死罪啊。所以这两条漏网之鱼都能逍遥法外,徐敬业跑到衡山当和尚,活到九十多;骆宾王则在杭州灵隐寺住下了。
不过,这个故事颇为可疑。骆宾王诗中有《在江南赠宋五之问》、《在兖州饯宋五》,这说明两人是旧时相识。骆宾王兵败后又没有嫠面变容,怎么做了几年和尚小宋就不认识了呢?葛立方还傻乎乎地解释说:“盖是宾王逃难之时,之问不欲显其姓名耳。”老葛忘了宋之问是个卖友成性的家伙,于他有救命之恩的张仲之他都敢卖,再多卖一个骆宾王,难道他就会内疚得睡不着觉了不成?所以,对这样的花边,咱还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好。
不过,尽管骆宾王不待见武媚娘,武媚娘却还是颇为看重骆宾王的才华的,还特意搜求他的诗文呢。中宗即位后,念及骆宾王保唐有功,再一次下诏求取骆集。这次由郄云卿编辑的《骆临海集》,便流传到后世了。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个性化的写作方式。据说杨炯就喜欢连用古人姓名,什么“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文章里到处都是已死之人的名字,所以大家把他的文章称为“点鬼簿”。面骆宾王喜欢用数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之类,故而人们送他一个绰号叫“算博士”。
可惜,这位“算博士”怎么也算不到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