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网络传播中的虚拟群体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1:07:12
网络传播中的虚拟群体
――以《逆水寒》网络传播现象为例
【摘要】自2004年9月至今,全球最大的华人虚拟社区天涯社区的影视评论版内,出现了一股对武侠剧《逆水寒》的讨论热。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被称为“顾迷”的虚拟群体。本文试图用传播学理论解读《逆水寒》网络传播现象,研究“顾迷”群体在天涯社区影视版这一公共环境中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通过这一个案,分析网络虚拟群体的特点和作用。
【关键词】虚拟群体 议程设置 意见领袖 沉默的螺旋
34集武侠剧《逆水寒》,改编自温瑞安同名武侠小说,2004年9月起陆续在全国各地电视台播出后,得到观众的喜爱。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部电视剧始终未能上星,在电视台及平面媒体中反响并不大,但却在网络中掀起一股不小的风潮。尤其是剧中男二号――反面角色顾惜朝,出乎意料地获得众多好评。在百度中搜索“逆水寒”关键词,得到102,000个网页,而搜索“顾惜朝”,可得18,700个网页。围绕《逆水寒》这部剧集,喜欢它的网友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产出了一系列周边“产品”,包括剧评、MV(网友截取电视剧素材,运用电脑技术剪辑制作的视频短片)、图片漫画、翻唱歌曲、电脑游戏以及大量同人小说(根据原作故事、人物改编创作的小说),并自办了多个相关专题网站。曾有一度,这些产品的更新速度达到了出得比看得还快的地步。据不完全统计,以《逆水寒》为素材的MV已经超过500个,其中不少精品达到了专业的制作水准。而《逆水寒》的同人小说更是难以计数:在百度搜索“逆水寒同人”,可得8440个网页;仅《逆水寒》同人小说专题论坛“北冥有鱼”,其《逆水寒》同人小说目录就收录有805部/篇,且仍在更新,其中不乏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南京出版社于2005年8月选择其中部分作品结集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武侠同人小说集《遥远彼方》,首印20000册,并在北京、上海先后举行了签售会,得到网友的追捧。
而在全球最大的华人虚拟社区天涯社区的影视评论版,《逆水寒》的网络传播热则更为典型。《逆水寒》播出后至今一年半的时间里,有关《逆水寒》的帖子一直未断。搜索题名“逆水寒”,可得主贴269个,最早的发帖日期在2004年8月8日,最近的一个主帖的发帖日期是在2006年3月20日。搜索题名“顾惜朝”,可得主帖163个,最早的发帖日期在2004年10月12日,最近的一个主帖的发帖日期是在2006年3月25日。《逆水寒》相关帖子数量之多,绵延时间之长,在天涯影视版一时无两。对这部剧的评论,从剧本改编,人物分析,导演演员,到服装道具,武打设计,摄影灯光,直至历史渊源,诗词典故,心情感怀,事无巨细,多点开花,几乎写尽了《逆水寒》想到想不到的所有方面。而在《逆水寒》网络传播热的过程中,天涯影视版逐渐形成了一个被称为“顾迷”的群体。这群喜欢《逆水寒》,尤其喜欢其男二号顾惜朝的网友,在网络互动中显现出了明显的群体传播态势。(注:随着《逆水寒》顾惜朝在网络上的红火,其扮演者钟汉良也由一个不起眼的明星开始为许多网友所追捧。实际上,“顾迷”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最终成为了“良民”(钟汉良粉丝的自称)。“顾迷”与“良民”的重合度非常高。但由于“粉丝”群体的情况较为复杂,为研究方便,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对象集中限定于“顾迷”群体。)
和现实中的群体不同,网络中的虚拟群体缺乏直接的人际体验。技术的进步消弭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得远隔千里的人们主要依靠符号互动达成了聚合。美国学者恩高德(Rheingold,H.1993)在专著《虚拟社群:电子疆域的家园》中把虚拟社群定义为:网络中相当多的人展开长时期的讨论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聚合,他们之间具有充分的人情,并在电脑空间里形成了人际关系网络。对照社会学中群体的特征来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顾迷”具备一个网络虚拟群体的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在网络中,成员的身份对应为一个个的ID(帐号)。“顾迷”拥有一定数量的稳定ID,而且有不少专门为《逆水寒》相关讨论而注册的ID,这些ID往往含有与《逆水寒》相关的典故与含义,富于群体特色。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顾迷”是因喜欢《逆水寒》,喜欢顾惜朝而走到一起,其群体目标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兴趣。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依赖,在心理和行为上互相影响,围绕群体目标开展活动,具有相对独特的互动方式。在对“顾迷”的调查访问中,有90%以上的人认为可以感觉到“顾迷”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归属感强烈。“顾迷”中熟悉的ID经常会相互顶帖,在“顾迷”的帖子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网络语言代号(如将《逆水寒》中的人物以食品代称),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群体风格和行为方式。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在“顾迷”中,有一个被称为“教规”的著名帖子,题为《伪[告天涯顾迷书]――顾迷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规定了“顾迷”需遵守的群体规范。“顾迷”中对这个帖子所叙述的行为准则认同度非常高。“顾迷”在社区互动中也显现出较为一致的发言态度。
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一年半以来,《逆水寒》、顾惜朝的帖子如接力般不断,保证了时间上的持续性。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在许多方面颠覆了传播学传统理论。天涯虚拟社区作为全球最大的华人虚拟社区,每天高峰时间的在线人数可在15万人以上,其中注册登录用户也有一万人以上。它具有共同的公众空间,多样化的传播者,成员稳定,交互性强,构成了一个自由表达意见的公共环境。具体到天涯社区的影视评论版,虽然讨论主题被限定在“影视”,但话题仍然宽泛。且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3年7月发布报告第12次的调查数据表明,就网民上网目的来看,休闲娱乐已上升为第二位,占28.6%,网络正呈现出娱乐化趋势。影视作为大众消遣娱乐的重要方面,对影视的评论发言也自然成为一种公共讨论的场域。
通过上面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顾迷”在天涯影视版的活动实际是处在公共环境中的群体传播。《逆水寒》作为一部在现实中实属“小众”的电视剧,何以在长时间里火爆网络?本文暨试图用传播学理论解读《逆水寒》网络传播现象,研究“顾迷”群体在天涯社区影视版这一公共环境中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通过这一个案,分析网络虚拟群体的特点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