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中的虚拟学习共同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1:40:58
裘伟廷(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浙江宁波 315016)
【摘 要】网络教育中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的全新组织形式。它的内涵和特征,内在地决定了它对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起良好的作用。本文提出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涵义,还讨论了在网络教育中虚拟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形式和它的设计。
【关键词】网络教育;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8700(2005)05-0067-04
网络教育的非校园化和个别化学习方式,使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相影响明显减少,很难形成校园文化和亚文化,作为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不明显,这既违背了教育的“在人间交往中延续文化与传统”的本质,也减弱或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模仿与暗示、从众与感染等多变量、多方位潜在因子等产生的学习方式和感染机会,这势必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如果在网络教育中构建虚拟学习共同体,则将在相当大程度上重建教育交往和沟通,消减网络教育的非校园化和个别化学习方式的负面效应,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一、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涵义“虚拟学习共同体”(Virtuallearningcommunity),也称为“网络学习共同体”或“在线学习共同体”(E-leaming&Onlinelearningcommunity),是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的全新组织形式。所谓“虚拟学习共同体”,就是指在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里,一个由学习者(群体)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在该共同体中,他们经常进行学习沟通和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人际关系和某种“共同体文化”。学习者在其中可以体验到获取知识机会均等、人际关系平等、自主的学习经验,自我情感和个性差异得到极大的保护和发展,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虚拟学习共同体一般是由志趣相近的学习者若干名组成,每位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团体内成员之间优势互补。为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同体成员彼此分工合作,形成了基于学习的“利益共同体”。在网络教育的虚拟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团体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讨论协商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虚拟学习共同体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学习者的自我控制,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合作关系。虚拟学习共同体实质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认知主体,它提高了生成性学习的机会,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对于虚拟学习共同体,这里还需说明几点,其一,虚拟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为主体在网络环境中自发组建的,属于松散的学习团体,学习者参与其中不需要会员资格,只要对一个学习任务有共同的兴趣就可以了。其二,虚拟学习共同体的环境条件却必须经过有意识的设计,否则难于形成。其三,在这里,环境条件的设计者(如版主)、助学者(如教师)等在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中,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合作学习小组是在教师协作组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完成某项研究课题为主要学习任务,采用智能互动的、多方交流的方式来建构知识。  二、虚拟学习共同体对网络教育的作用网络教育中构建虚拟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特征,内在地决定了它对网络学习起良好的作用,诸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重建教育交往和沟通,消减网络教育的非校园化和个别化学习方式的负面效应,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具体来分析,主要可以有如下几种作用:1.支持认知活动学习者彼此间的交互活动会对其认知活动产生促进作用。在虚拟学习共同体中,利用电子邮件、BBS等,学习者可围绕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思路,分享各自的想法,相互解疑、争辩和评价,合作解决各种问题。这种交流合作加深学习者的理解,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反思。这样,每个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分享自己的见解,同时又接受他人的影响,丰富自己的知识,并提高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学习者还可体验到获取知识机会均等、人际关系平等、自主的学习经验,而这些体验恰恰是传统教育鞭长莫及的。网络教育提倡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协同学习,而虚拟学习共同体就擅长于学习者的协同学习。由此表明,每个虚拟学习共同体实质上是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支持着学习者的认知活动。2.促进情感交流网络教育人际交互的阙如,是影响学习成效的主因之一。网络学习者常会面临一些共同的学习困难,由于学习者之间在现实上常处于分离状态,他们要独自承担学习压力,孤独倾向就难以避免。而且,对初涉网络环境的学习者来说,网络学习方式是陌生的,他们在适应这种学习(包括学会使用各种学习技术)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障碍。由于上述困难,学习者需从人际交往中得到鼓励和支撑。虚拟学习共同体能极大地促进学习者与他人(其他学习者、教师等)之间的沟通交流,个体学习者方便获得情感性支持,并有益于营造温馨友好的网络学习氛围。比如,助学者通过在线咨询等为学习者提供心理辅导,包括如何有效应对学习的压力、如何进行网络沟通、如何克服虚拟世界的负面效应等。另外,学习者彼此之间可交流各自的经验感受、相互提建议,通过这种人际沟通和情感交互,学习者可体验到彼此的接纳和支持,从而增加克服困难、投入学习的动力。3.共享隐性知识众所周知,显性知识共享是网络教育的优势,但网络教育的个体学习使隐性知识共享成为难题。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由于它具有广联性特征,有使促进学习者的隐性知识共享变为可能,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同伴之间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经验和情感的分享对学习者的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自我的建构与成熟,最自然的方式是好奇、疑惑、形成或同化,学习中的“隐性知识”也许是建构他们自己世界最重要的资源,而这在个体学习中是无法分享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成员在网络情景中的经验分享,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因为它是在虚拟的环境里,因此在隐性知识共享的同时保护学习者的自尊。4.形成学习文化指形成虚拟共同体的学习文化。虚拟学习文化涉及学习力文化(强调能力比学历更重要、学习力比能力更重要)、快乐文化(要求人懂得感恩,学会善念、学会包容、实现人生快乐)、速度文化(学习也要讲究速度)、创新文化(把学习和创新联系在一起)、竞争文化(学习的竞争)、共享文化等。虚拟共同体的学习文化,使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倡导虚拟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对实现虚拟学习共同体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这有助于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  三、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如果以学习方式为标准,那么网络教育中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就如同现实社会的学习共同体有班级、教研室、课题组等类似,虚拟学习共同体也有类似于小组、班级、教研室、课题组等特征的共同体组织模式。1.小组型虚拟学习共同体指若干学习者通过交互媒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学习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在这种模式中,学习者模拟实际需要自行(或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学习内容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者可在组内合作学习(如相互进行语言操练、讨论、角色扮演),也可实现组间交流(如进行辩论、讲演)。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使学习者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习者之间地位平等,有利于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融洽的气氛;此外,在协同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学习者培养或锻炼自己的协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班级型虚拟学习共同体指网络教师与群体学习者之间进行教与学的模式,这相当于教师通过虚拟教室向学习者授课。该模式中,各个学习者面对的是同一学习任务或有待解决的同一问题,并且学习者只能与教师进行交互或通过教师的控制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互。教师通过虚拟空间,指导学习者群体认识共享资源信息的内容和特点,同时指导他们利用各种观点相互激发,并把注意力集中在直接相关的信息上。该模式优点是他们可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学习体会等而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可共享信息资源和具有群体激励功能,并有利于群体间的情感交融,使学习者受到“人气”氛围的感染,消解孤独感。缺点在于学习者交互在教师的控制之中,显得不足和被动。3.教研室型虚拟学习共同体该共同体是较为稳定的组织,其成员具有相同的且较深厚的专业背景、以及共同的愿景,因此是一种高层次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比如在网络教育中的虚拟教研室就是这类虚拟学习共同体。通过共同体,成员可随时在线进行交流、沟通、辩论、切磋等,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在这里,教师已转化为学习者,无论是为了提高自己专业水平,还是为了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他们都是虚拟学习共同体进行学习的“学习者”。虚拟学习共同体为教师突破时空界限的联合提供了可能与手段,他们可在网上相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商讨疑难问题,共享经验,进一步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4.探究型虚拟学习共同体探究型虚拟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其成员基于课题组合在一起,一旦课题完成,其使命便完成。但在该课题进行时,成员可通过网络组建课题组网页、发布消息、进行文献传递、知识交流、协同写作等。在该共同体学习中,学习者分工协作,彼此交流,进行观点交锋和综合,共同贡献于探究任务,分享成果经验。学习中的课题,往往具有跨学科综合特征,因此学习者间的协作和课题间的交流要突破学科界限,并且发挥学校和社会上科研力量的作用。5.另类型虚拟学习共同体上述虚拟学习共同体对于一定虚拟学习系统而言,在一定时间段内是正规的和相对固定的。但实际上在网络学习中还有大量非正式或非固定的虚拟学习共同体,他们的构建方式和交互方式显得机动灵活,如学习者通过远距离会议聆听有关方面的教授和学者的讲座。在网络教育,虚拟学习共同体五花八门,因为全球各地目标相同的个体(网络学习者)可方便地进行串连,通过虚拟交往,根据相同爱好和对某些问题的兴趣,形成“讨论组”、“学习小组”、“研究小组”、“环保组织”之类的团体。在各种“虚拟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就某一问题磋商。目前在Internet上数不清的讨论组和新闻组,都可看成是另类型虚拟学习共同体。因为网络学习,并不一定由教师和学习者组成;而虚拟学习共同体也并非是正规的组织。在一个虚拟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的学习并不一定是同步的,大家不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学习同样的内容。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在他最需要的时候,获取他最需要的学习资源,并自由选择趣味相投、智慧相近、年龄相异的同学结为学习的共同体。另外,那些兴趣广泛、精力旺盛的学习者还可以同时参与若干个虚拟学习共同体。  四、虚拟学习共同体的设计虚拟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自发组建的,属于松散的、暂时性的学习团体,因此构建虚拟学习共同体,其环境条件等的设计就举足轻重。显而易见,虚拟学习共内本必须有网络环境的支持,且这个环境应是有利于协同学习的生态环境(具有学习共享与互动的氛围),因此必须提供有利于开展协同学习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例如建立有利于交流、讨论和合作共事的网络技术平台,提供有利于学习的资源、工具和手段,有利于建立不断学习和努力创新的激励机制,等等,总之要形成一个使虚拟学习共同体成员能安心学习、方便学习、乐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设计虚拟学习共同体一般要考虑以下问题:1.虚拟学习共同体的环境设计环境设计首先是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平台设计,该平台是该共同体构建的技术基础。依托局域网和互联网,可构建现代高效的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平台,着重的应是系统的稳定性、与原来的Intra net系统及HR数据库的整合性、学习纪录的分析等。第二是教学(学习)的模拟环境的设计,它应能表现、观察和控制真实事件的地方,如虚拟现实,能帮助学习者在数字化的虚拟学习环境中实践和体验真实世界所具有的各种技能。一般地,虚拟学习共同体是在学习者的共享性、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虚拟学习环境条件的设计者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设计者要对所设计的各种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其中所涉及到的具体侧面和变量,决定评价学习结果的标准,等等。2.虚拟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设计虚拟学习共同体虽是学习者自发组织的,但组织是学习者们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首先,要选择具有“共同体意识”的学习者。所谓“共同体意识”,就是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体中进行学习,而且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第二,选择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学习者,因为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特点,就是“共同学习”。第三,要根据学习任务及学习者的特点选择一定的组织方式,比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每个小组安排一个组长,负责协调本小组的活动,报告小组的进展情况;在网站水平上,安排助学者(教师、学科专家、辅导员)是以技术支持人员等。另外,要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求助、相互提供帮助,而不只是把问题发给教师或专家,这样更能使学习者感受到共同体对于自己的价值。3.虚拟学习资源的设计虚拟学习共同体应公平地随时随地为成员提供学习机会,而要做到这一点,显然要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网络学习者的学习权利、学习选择和学习机会。可见,学习资源的充分开发,是虚拟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开发学习资源,可从两个角度加以思考。一是从资源性质角度。学习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构成。有形学习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组织等;无形学习资源,包括共同体意识、归属感、良好的氛围、共同体互助的伦理规范。二是从资源开发和使用程度角度,资源分为显形资源和潜在资源。只有把单个分散的学习资源连结起来,才能得到充分的使用和进一步开发。学习资源应尽量避免采用简单信息传递模式,而应以超媒体的形式提供各种开放的相关资源,从而鼓励学习者对信息的搜索、选择、评价和综合,鼓励沉浸式的合作交流。这种学习资源包括课程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内容或其超链接)等。4.虚拟学习互动过程的设计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学习互动过程要予以适当的设计,逐渐形成模式。设计围绕所确定的学习内容及目标展开与学习者的交互活动进行,同时能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另外,要设计具体的协作任务,引发学习者的合作性的问题解决活动。研究者已提出一些网络环境下可采用的交互活动模式,供虚拟学习共同体设计时参考。比如,Riel提出“学习圈”模式,即若干个处于不同地方的教学班在一个学期中联合完成某个课程的学习,其过程包括:形成“学习圈”,策划所要进行的课题,交流与此课题有关的活动结果,发表作品,以及对整个过程的评价等。Harris设计了“远程协作课题”模式,其中涉及到16种不同的具体活动形式,大致可归为三类:人际交流、信息搜集和问题解决。另外,Levinetal.提出了“远程师徒制教学”,Bell&Davis设计了基于网络的“知识整合环境”。5.虚拟认知工具的设计为支持学习共同体持续的交流协作活动,设计者需要为他们提供有力的虚拟认知工具。虚拟认知工具是指能帮助学习者完成对信息收集、整合处理、创造和表达等方面而有效地进行思考和认知的网络操作工具。这包括界面友好的沟通工具(如电子邮件、BBS、聊天室、论坛、意见投票、视频会议等)、协作工具(如角色扮演工具、虚拟白板、应用软件共享等)、个人学习工具(搜索工具、阅读工具、写作工具等)、追踪评价工具(如电子档案夹等)。设计适于不同学习者的功能强大的虚拟交互工具,它要有助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学习,比如运用讨论区、在线聊天等各种Collaboration群组协同作业的机制,针对某个主题的学科,彼此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并以群组机制完成各项学习计划。再比如学习者可以利用网页、动画、文档、幻灯片、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处理信息,并以多种媒介方式表达、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虚拟学习共同体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实体,因而与其成员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循环、互动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共同体成员的个体品质是组织品质的缩影,组织的整体品质是成员个体品质的汇聚。组织成员追求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的热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勤奋学习精神,通过成员间的密切交流、相互影响和感染,将为组织不断地注入活力,促进群体动力,提升整体品质。而一个充满勤奋刻苦、积极向上气氛的组织,又如一座熔炉,透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与具体措施,给予共同体成员以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黄清云.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南国农,等.电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张建伟.论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EB/OL].ht tp:  www.being,org.cn theory netgtt.htm.[5]顾怡.对网络远程教育中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框架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6]牛丽娜,丁新.基于网络交互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3,(6).[7]钟志贤,杨蕾.论在线学习(续)[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3,(3).(本文责任编辑:陈 新)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