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于训诂言必有据-谈《研经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09:37
来源:互联网
清代由于文字狱的原因,学者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部分儒医也开始以治经之法研究医籍,其中莫文泉的《》便是一例。
莫文泉,字枚士,浙江归安(今吴兴县)人,清•同治九年举人,《浙江通志稿》言其“潜心经术,精声音、训诂之学,于《尔雅》、《毛诗》多所考证,生平善病,则移其治经之法以治医”,著《》四卷。该书首刊于清•光绪五年己卯(1879年)月河莫氏,后收入《裘氏医学丛书》及《中国医学大成》之中,近年来有江苏科技小丛书本。
该书系莫氏“解经之作,随成随弃,录其存者,得百余首”而成,由于其多用文字学、训诂学的知识来阐述医学问题,其风格自成一家。从体例上分,全书可分为论、说、释、解、辨五类,论者,论其本末源流,如《五志论》、《阴阳是交并论》等;说者,说医之所必察、必知、必谨,如《诊诀说》、《诊虚须知劳极说》等;释者,释病、释证、释脉也,如《释喘》、《释痰》、《释毛》等;解者,解古今未尽、未明之义,如《酸削解》、《邪哭解》等;辨者,辨正是非,纠其偏失,如《两湿温不可合一辨》、《仲景法非北学辨》等。
从内容上分,计有基础理论、诊断方法、辨证辨病、治疗方法、方剂、药物、书籍评价等七个方面。现略述如下:基础理论方面,《原因》篇云:“百病之因有八,一邪气,二水湿,三鬼神,四虫兽,五器物,六饮食,七药石,八人事。……总计其目,二十有余”将病因学内容进行了系统和完整的总结;《原风湿篇》引郑康成注《尚书•洪范》云:“风,中央土气”,并进一步指出“土旺四时,故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之气,皆于风见之……此气失和,则病万物”,从而诠释了“风者百病之长也”的结论。诊断方法上,注重对脉诊的阐述,计有《释毛》、《释散》、《释代》、《脾脉法》、《隐指解》、《阴脉阳脉解》、《温病脉法解》等诸篇,其内容亦是从字义入手,进而明确概念,统一认识,如《释毛》篇云:“古以毛为轻之譬,《汉书》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皆言轻也。脉以毛为名,为其重按即无,轻取则得也。”辨证辨病方面,有《温疟辨》、《黄疸辨》、《内风辨》、《阴黄辨》、《肠覃辨》、《鼠瘘解》、《释证名》、《释喘》、《释淋》等诸篇,其中亦不乏文字学、训诂学内容,如《鼠瘘解》篇云:“鼠当为窜,鼠性善窜,故窜字从鼠,鼠字即通窜。……窜俗作串,瘘与疬为双声,……疬患即串瘘之倒言也。鼠如字读,则与注为声转,瘘与流为声同,流注即鼠瘘之倒言也”,澄清了后世对《内经》、《本经》及其他关于鼠瘘记载的异议。治疗方法方面,有《制药论》、《古方用法论》、《古汤液丸散同方异法说》诸篇,提出作者自己关于遣方用药的观点,即“古者,每方各有主药,用其主而进退其余,可云从古某方加减;如用其余而去其主,即不得称某方矣”,及“古方汤液丸散,随宜酌之,不似后世异法者必异方也。”方剂方面,以论述经方方论为主,如《泻心汤类诸方总论》、《承气汤类诸方总论》、《论》、《论》等诸篇。药物方面,有《解》、《桑根白皮解》、《病用解》、《仲景用例解》等诸篇,亦主要是依据《本经》、《别录》阐述药效。书籍评价方面,有《〈金匮〉非论杂病书辨》以非丹溪之论;有《读〈金匮〉书后》而述仲景《伤寒杂病论》流传演变;等等。
总之,该书内容多由《内经》、《》、《本经》、《伤寒》等经典而发,作者于阐述过程中又多从《尚书》、《周易》、《广韵》、《玉篇》等经典中寻找依据,故名之曰《》,十分确切。在众多的笔记体医话医论中,佳作纷呈,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待我们去挖掘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