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关乎中国核心竞争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19:24
日期:2010-01-26 作者: 来源:文汇报


戴焱淼
黄建始,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特聘流行病学专家。2003年应科技部、卫生部领导邀请回国参与SARS防控。拥有17年海外留学工作经验的他,目前除本职工作外,积极致力于健康管理观念的全民普及。
1月17日,黄建始走进第29期文汇讲堂畅谈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大健康模式及其意义。他从国家民族竞争力角度,从当前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误区层面,从个人健康管理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我们身处正发生巨变的中国,这是一个越来越重视生命、关注健康的国家。当今时代,观念的改变往往先于其他改变。20世纪是疾病的世纪,疾病折磨每个人;21世纪应该是科学管理健康的世纪,让健康伴随我们每个人。今天借“文汇讲堂”,我想和大家讨论“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大健康模式”对我们健康的重要意义,以及我们的健康体系和个人健康观念应该如何与时俱进。
从关注20%人群的治疗到对100%人群的健康管理
一般来讲,从完全健康到绝对死亡,人们要经历低危、中危、高危,亚临床,疾病等阶段。目前,人群中患严重疾病的1%人口用掉了30%的医疗卫生资源,占人口19%的慢性病病人,用掉了40%的医疗卫生资源,两者共占据70%的医疗卫生资源。而健康的70%人口只用了全部资源的10%。随着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生活便利了,得病也“便利”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得病的效率也提高了。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最不健康的1%和患慢性病的19%。慢性病早就不是退休后的病了。因此,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专为不健康人群服务的昂贵的诊断治疗系统,我们更需要服务所有人的健康维护和管理系统。
2007年,美国政府花了2.2万亿美元,没有解决美国人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中国人口总量是美国的4倍多,如按美国的做法,要达到每6个人中有1个没有医疗保险的水平都要花9.5万亿美元;但据官方统计,200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4.4万亿美元——我们即使不吃不喝全用于看病,也还有一半的资金缺口。所以,我们不能再犯美国已犯的错误,必须改变观念,要从只关心20%人群的看病问题到关心包括病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健康。
350年前,生物医学模式让人类首次能主动控制传染病和营养不良
人类文明5000年,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其间主要经历了四种模式,即5000多年前的“神道医学”模式;2500多年前的经验医学模式;350多年前理性的生物医学模式和30多年前出现的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大健康模式。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期,人类首次能主动控制几千年来一直只能被动受害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得出每个病都有一个病因的结论,疫苗、药物、营养素和手术成了治疗疾病最好的方法。生物医学模式代表了现代医学的主流。
但是,任何东西都有度,理性的生物医学模式在成功之后被“非理性”地绝对化了。由于细菌学、营养学帮助人们在微观世界里找到了许多疾病的发病原因,于是人们主观觉得好像所有疾病都是由细菌、病毒或缺少营养素引起的。然而,肿瘤、心血管病和糖尿病这些慢性病既不是细菌、病毒引起的,也不是因为缺乏营养素。慢性病是温饱问题解决后才出现的问题。美国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一些学者从1940年代开始了弗兰明汉心脏研究,英国学者开展了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健康危险因素”的新概念提出了。
因为单因单病的生物医学模式不能解释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西方经过30多年的研究,多因多病的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大健康模式诞生了。
从30年前开始,大健康模式更关注健康危险因素
如果说,“神道医学”模式代表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刚刚起步,经验医学模式代表了人类对健康认识的第一次质的飞跃,生物医学模式则代表了第二次质的飞跃,那么,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大健康模式的提出就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第三次质的飞跃。生物医学模式和经验医学模式依然很有用,但仅用2000多年前的经验医学模式或300多年前的生物医学模式来指导21世纪的国民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今天面临更多的健康危险因素,我们必须根据新的情况和认识来调整我们的行为。遗憾的是,许多人还不理解这一点。
凡是增加得病和死亡机会的因素都是健康危险因素:
■生物学方面
基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年龄、性别等;
■心理学方面
压力大、生活满意度低、工作满意度低等;
■生活方式方面
熬夜、不合理膳食、药物滥用、吸烟、喝酒、运动少等;
■医疗卫生系统方面
医疗事故、医院内感染等;
■环境方面
食品和空气污染等。没有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现在全球合法的添加剂达2.5万多种;
■社会学及其他方面
如果我们还只关注生物学的健康危险因素,只关注传染病和营养不良,那就大错特错了。35年前,加拿大政府发布了《拉龙德报告》,指出国民健康并不仅仅是由医疗服务所决定的,看病难、看病贵不是主要问题,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四个方面:生物学、环境、生活方式和习惯、医疗卫生系统。肥胖、喝酒都可能“传染”。世界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于2007年7月发表过一篇论文,追踪12067人,发现有300多人通过社会网络“传染”了肥胖,朋友肥胖,肥胖的机会增加57%,兄弟肥胖,机会增加40%,夫妇一方肥胖,另一方肥胖的机会增加37%。这里说的“传染”,是指行为和习惯的相互影响,“好人”给“带坏”了。
美国过去一百年平均寿命增加30岁,其中医疗服务贡献了5岁,公共卫生和预防贡献了25岁。可见,改变社会和个人的行为对维护和改善健康的贡献最大。在科学信息指导下,通过确认和干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各方面健康危险因素来管理健康,依据这种模式,1972年到2000年美国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下降了58%,但同一时期,中国的心血管病死率在上升。
3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也带来了西方60年前开始面临的慢性病,在改革开放以前,1950年代中国的慢性病占国人死因的比例很低,现在慢性病已经占国人死因的80%以上,超过美国占70%的比例。发达国家花了30年悟出了健康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道理,如果按发达国家的速度,我们还要等30年才能跳出“看病难看病贵”的误区,要到2040年才能全面提高对健康的认识。这是不可取的。
接受大健康模式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解放思想使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获得“后发优势”,加快了发展速度——用30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300年走过的路。如果我们能打破落后的医学模式的束缚,就有机会在健康领域再次获得“后发优势”,缩短全面提高健康认识所需要的时间,全面提高国民的健康,保证中国和平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全面接受大健康模式已经是应对中国健康问题的当务之急,也是21世纪我们管理好个人健康的关键所在。
首先,每个人都必须转变观念,因为今天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真理,我们没有理由还停留在落后过时的观念中。必须从观念上系统、认真地反思我国宏观健康战略和策略问题,开展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健康促进为我们把方向,而健康管理确认、评估和去除、减少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则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途径和方法。
对全体国民的健康管理应作为今后医疗服务的方向
同时,要构建健康的环境。首先,我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应该尽快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健康部”。我查了“健康”和“卫生”的定义,“健康”是指各方面良好的状态,“卫生”是为达到健康的手段。中国上世纪主要面临的是温饱问题和相伴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需要卫生措施来解决。今天我们面临的是慢性病和维护及促进健康的问题。
再者,要彻底改变目前在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领域资源配置的方向和重点,那是生物医学模式下的产物。
对慢性病的研究,美国人花了60年和无数的资源,研制出很多治疗药物,但能治愈慢性病的药几乎不存在。比如说,由于上个世纪医学的贡献,如今几乎每一个高血压病人都可以借助药物有效地控制血压。然而,直到今天,全球高血压病人还是在不断地增加。这就是所谓的“高血压悖论”。答案已经很明确,这是过去30年大多数人没有能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所导致。我们为何还要花几十亿、几百亿去研究哪些新药呢?这是浪费。关键是让大家都知道怎么控制自己的行为,怎么吃药。21世纪的医生必须同时是一个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健康管理师。许多慢性病基本是生活方式病,最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生活方式的转变。
只关注占人群20%的病人,意味着忽视了80%正在受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危害的人群应有的健康权利,这样做不符合和谐社会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对全体国民进行健康管理,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科学方法,确认、评估和去除、减少健康危险因素,达到防控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这才是21世纪医疗服务的重点。医疗系统的健康管理能力是21世纪迫切需要发展的服务能力。
个人健康管理可以从生活方式和习惯的管理入手
每个人都应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多因多病的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医学模式为我们指明了现实中个人健康管理的正确途径。国人需要了解生物学因素,需要手术和药物治疗,同时也要了解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每个人都需要生活方式的管理——怎么管理?我给大家15个字建议:管好嘴、用好腿、不抽烟、不喝酒、好心态。
■管好嘴
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每天饮食的比例应该是,一口肉、两口饭、三口水果、四口蔬菜。有时候因为要应酬等做不到,那么10天之内做8天,8天做不到做7天,7天做不到做6天,尽可能地去做。
■用好腿
正常吃下去的食物,每天大约要走1万步才能消耗掉。怎样的运动是适量的?以跑步为例,如跑时还能唱歌,说明运动量不够;但如连说话都困难,则说明运动过量了,要降低。
■不抽烟
抽烟有百害无一利。在美国、加拿大,抽烟行为如老鼠过街遭到摒弃。
■不喝酒、少喝酒
我建议,所有中国人能不喝酒的都不要喝酒。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所有的人种中只有亚洲人喝酒会有一半人脸红、心跳、出皮疹。酒的主要成份是乙醇,进入体内经过肝肾吸收排泄,乙醇先通过乙醇脱氢酶变成乙醛,然后变成脂肪。西方人酶功能强,能把乙醇马上分解成脂肪,对身体损害较少。中国人的酶功能很差,乙醇变成乙醛时,毒性增加了30倍,停留在体内,对肝脏损害很大。所以,喝酒等于慢性自杀。为什么中国人的酶比西方人差?研究发现很可能是因为东方人在文明进化过程中通过把水烧开灭菌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而西方人用发酵的方法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也就是说,西方人的祖先以酒代水,长期的演化,基因中转化酶的功能自然比中国人要强。
■好心态
好心态是最重要的,因为人身上有1万亿个细胞,10万亿个微生物,靠消毒无法消除细菌,只有靠自己健康的身体,正气所在,邪不可干。心态好了,就能保持身体的正常运转,而心态不好会生出很多毛病。
总之,21世纪要健康,每个人都应该在大健康模式的指导下,认真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本版文字据1月17日第29期文汇讲堂现场记录整理)
嘉宾对话
日期:2010-01-26 作者: 来源:文汇报


徐光兴教授的“禅修疗法”引起黄建始(左)的莫大兴趣。  戴焱淼
警惕国人再次沦为“东亚病夫”
徐光兴(对话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上海市临床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主任):黄教授在报告中强调了三个观点,一是呼吁全面接受生物-心理-环境-社会大健康模式,二是警惕出现新的“东亚病夫”,三是提出个人健康管理的战略性对策,听了都让人很受益。我有个疑问,当今社会平均寿命大幅提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又夺金牌数第一,再用“东亚病夫”这个概念是否合适?
黄建始:就中国有没有可能再次沦为“东亚病夫”,我思考了很久。首先,有科学数据证明,中国参加征兵体检的男性中只有50%合格,女性则只有40%合格,这很可怕。中国拿金牌多,就像国内SCI论文发表数量多一样,在我看来,根本不能代表中国科研水平就很高。袁伟民先生讲过,中国犯不着用拿金牌来证明国人体质,而应该实实在在地去提高全民的体育素质。同样,中国犯不着仅以发表论文来证明科研能力强,而应该扎扎实实地让每个老百姓知道怎样管理好自身的健康。
新的“东亚病夫”不一定面黄肌瘦,也可以长得高高大大,但在体格、人格、心理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我提出这个概念,是希望国人能提高警惕。警惕这种现象,实际上也是关注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我研究各国公共卫生发展史发现,公共卫生的产生就是因为现代国家的主要责任中有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的使命。健康和现代国家的生产力密切相关。后工业化时代,企业的利润离不开员工整体生产力的提高,员工整体生产力的提高又离不开员工整体健康素质的提高。可以说,健康的、创新能力强的员工是后工业化时代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健康和生产力管理已经在美国被科学证明有无限的生命力。我国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健康和生产力管理是可持续发展值得重视的选择。
相同的健康管理原则,多元的管理方法
徐光兴:您提了一系列个人健康管理的战略对策,这个模式中是否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国外的管理模式能否照搬到中国?像您刚才说,中国人不耐酒精,我知道日本人比中国人还不耐酒精。对中国人来讲,更需要做什么?
黄建始:中国人自古以来有关注健康、养生的习惯。几千年前,疾病来了,并不是皇帝在管理,老百姓其实都带有管理好自己健康的基因。但是到今天,中国人的健康管理还只能算“小学”水平,应该逐步向中学、大学的程度提升,不能光讲养生,要强调以科学来指导,找到哪些是让我们不健康的危险因素,然后进一步评估、去除这些健康危险因素。
具体怎么做?要大家一起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管好嘴、用好腿、不抽烟、不喝酒、好心态”的15字健康指南,应该因人而异,但更需要持之以恒。我个人不主张千人一面,大家照搬一种方法。就像穿鞋,不可能每个人都穿同一个码的鞋。关键是把健康管理的实质,确认、评估、去除健康危险因素的方法告诉大家。不可能指望一个答案解决大量不同的问题。
调整心态也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徐光兴:以往追求身体没病,忽视了心理的健康,现在的问题是,精神的不健康是不是比身体的不健康更严重?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心理热线、心理诊所逐年增多,有的人没有病,心态却坏得不得了,生活的幸福指数一定不高,包括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们要警惕的是精神、心理上的“东亚病夫”,即“四肢健康,头脑病态”。您对此怎么看?怎么让心态好起来,有什么建议?
黄建始:健康不仅仅是躯体健康,就像我们讲疾病不仅仅是生物学因素引起的一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章中指出,健康包括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也就是讲,健康一定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培养好心态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沟通,再怎么强调沟通的重要性也不过分。很多时候,你说的话我理解不了,最后导致两人出现矛盾;第二,看问题的角度,要学会换个角度,角度一换别有洞天。其实,积极调整心态本身就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健康危险因素的定义是增加得病和死亡机会的因素。心理因素也是因子。怎样降低、去除心理危险因素的干扰、威胁,就是心理健康管理很重要的环节。
现在心理咨询方兴未艾,我个人认为,中国13亿人口照搬外国的精神治疗模式是行不通的。在这方面,您是专家,听听您的建议。
将传统文化中禅修疗法引入“精神保健”
徐光兴:东西方文化对心理健康的观念有差异。东方是“耻”的内隐文化,以宣泄、开悟、解脱为主,重内在的醒悟、调整;西方是“罪”的外显文化,以倾诉、接触、矫治为主,重外在的技术、培训。心理医学应关注人是否幸福,考虑人如何“活”。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人觉得活得没劲,压力大,幸福指数不高,这就影响到健康管理。进入21世纪,人们从关心“身体健康”转向更多地关注“心理健康”。“精神保健”已成为国人自身发展的一大主题。
中国的文化中有禅学,与其说它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思想,一种生活的智慧,它对个体的生命和心灵极其关注。禅修疗法,不外乎是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与调心——这五大要素已经包括您所讲的国内外一切健康管理的内涵。这是我们东方中国人的健康智慧,要好好总结和发扬
听众互动
日期:2010-01-26 作者: 来源:文汇报


93岁老人发问,如何忘掉会得老年痴呆症的忧虑?  戴焱淼
甲流之役提升了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提问:您能比较一下2003年到2010年中国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有何差别?
黄建始:2003年SARS事件暴露了中国当时相对落后的公共卫生防控机制,之后政府下大力气改变现状。去年经过甲流之战的考验,应该说中国公共卫生系统在防控甲流,保障整体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和发达国家已无太大差别。但我们在体制、观念上还有不少有待改善之处。
大家要明白,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最大威胁,是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防甲流借鉴了抗SARS经验,以非生物学手段为主,做得非常好。我曾去日本考察此事,去年5月份日本对甲流性质和危害都不明了,就关掉整个学校,几百万学生和家长都受到影响,经济损失达几百亿。四五月中国对甲流也了解不深,但我们坚持把它挡在外面,反复对民众宣传,帮大家做好心理准备——科学应对争取了宝贵时间。目前大家能对甲流坦然处之,就是公共卫生成绩的体现。
疫苗仅提供免疫屏障,社会屏障需全民努力
提问:黄教授对甲流疫苗怎么看?有效性有多少?
黄建始:公共卫生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疫苗是应对传染病最具针对性的有效武器,我也打过甲流疫苗。到今天为止,疫苗应该是相对安全的,但绝对安全的事情永远没有。大家要理性看待疫苗。打疫苗的同时,还要管理好健康。疫苗帮我们建立很好的免疫屏障,但更重要的是建立社会屏障。提高健康意识,养成健康习惯,这样才是完整的健康管理。
心理咨询师需要继续教育和管理
提问:目前上海有1万多名心理咨询师,但真正上岗的只有100多个,徐教授刚才提到上海心理咨询师缺口是5万,怎样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咨询?
徐光兴:现在国内心理咨询师由国家劳动人事部颁发资格证书。6个月就培训出来的咨询师是不敢看病的,这有点像以前的赤脚医生。目前上海1万多名咨询师,上岗的只有几百名,但这几百名也没好好地管理。这里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心理咨询师拿到证书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了?目前在国外拿到心理咨询师执照,5年就要更新一次,其间继续接受教育、督导。国内应当填补这块空白,对心理医生的管理,不仅要实行执证上岗,还要加强监督,同时开展继续教育。不能一张证书管一辈子。
大家都要学点情绪管理策略
提问:现场来了很多中老年朋友,对于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两位教授能不能从心理、生理方面给我们具体的建议?另外,上海老人有300万左右患各种慢性病,由此也产生了坏心态,老人应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徐光兴:如果从心理上开展个人健康管理,最大的要点是两个字:情绪。部分老人一动怒、一生气,心脑血管就不行了。建议大家学会给自己减压,及时排解负面情绪“毒素”。一句话概括,“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
由于营养全面跟上、医疗条件的改进,中国逐步跨入长寿社会,同时也迎来老龄化社会。今后社会年龄结构是倒金字塔,中老年人比例较大。现在50多岁就退休了的现象也很普遍。安度“退休后”时代,老年人调整好心态起很大作用,我提倡“四个忘记”:第一,忘记自己是老年人;第二,忘记自己的疾病,心理学上称之为“暗示”;第三,忘记不愉快的事情;第四,忘记以前的经历。当你退休了,步入老年生活,叫夕阳红时期,但夕阳同样可以发光发热。不妨多学习新鲜的东西,这对大脑保持活力,增加魅力很有好处。此外,也希望青年人常回家看看。
黄建始:现在心脑血管病发病有愈发年轻化趋势。应对疾病,大家不要怕,要了解这是由一堆危险因素造成的。首先弄清楚哪些原因可能引起心脑血管病,高血压、不运动、心态不好等都会产生影响,所以每个人预防要根据具体情况,关键是用科学的方法找到自身存在哪些健康危险因素,主动把它去除。
健康放首位,行为自然会调整
提问:现在大学生有个普遍的生活习惯,晚睡、晚起,您怎么劝说学生注意个人健康管理的?
黄建始:我也经常熬夜。一个人身上有许多危险因素,关键是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的,年龄、性别是不可干预因素。还有很多可干预的,比如说不抽烟,尽量少喝酒等。要根据个人情况,关键是看你的价值观中把健康放在第几位,摆在第一位自然就知道怎么做。你重视健康,就不会为了某些原因不顾身体拼命喝酒。每个人都有选择,把知识告诉他很重要,生命是自己的财富,该怎么做是个人的事。我不提倡每个人具体吃多少量,跑多少步,因为健康是全面的,其中有多个因素共同起作用。
预防医学知识是中国医学生弱项
交大医学院学生:对于医学生来说,该加强哪些知识储备?
黄建始:目前,中国的医学教育仍受生物医学模式的统治。前几年世界医学教育研究会曾在多个国家组织医学生考试,我们的学生在医疗卫生系统知识和预防医学知识方面得分偏低。我建议你有意识地补习这两块,丰富自身的医学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