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访华签订十份大单 温总理提“两种思想”-搜狐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11:00

默克尔访华签订十份大单 温总理提“两种思想”

来源:央视网 2010年07月17日04:20我来说两句(3258)复制链接打印

  《环球视线》2010年7月16日完成台本

  ——默克尔访问:十个大单 两种思想

  主持人 水均益:

  大家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新闻频道正在直播的《环球视线》,我是水均益。

  昨天在德国国内曾经拥有超高人气的默克尔总理抵达了北京,开始她上任以来第四次访华之旅,默克尔此次访华也显示了对于中德关系超高的重视。她的随行代表团阵容极为地庞大,包括了一半的内阁成员,25家德国企业巨头以及众多的国会议员。由于人数众多,所以这次她不得不破天荒地使用了三架专机,今天中德双方在北京又一口气签订了十份大单,总值达到40多亿美元,这也再一次凸显出经贸合作在中德关系当中支柱的地位。而其实中国和德国作为当今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在最近几年也经历了一系列的一些起起伏伏和一些所谓的误读。今天当温家宝总理和默克尔共同宣布要将两国关系推进为战略伙伴关系的时候,中德两国之间更多的理解和交流就变得更加不容忽视了。难怪温总理今天上午用一个比喻来描述了这种情形,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播放短片)

  温家宝:

  我给你一个苹果,每个人得到的只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给我一种思想,我给你一种思想,那么得到的就是两种思想。

  水均益:

  温总理说这个话的时候其实我当时也在现场,因为我也参加了,配合这次默克尔访华举行的中德对话论坛这样一个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民间活动。我们今天这个话题,默克尔访华,中德关系,一位是我们的特约评论员洪琳,还有一位是社科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的所长冯仲平,冯先生。

  其实我觉得刚才温总理的比喻非常形象,而且我听到的反映,见完之后,我们的德国同行跟我说,说你们总理说的这个话很有哲理,反映出了中德之间很深邃的一些东西,我不知道冯先生您怎么解读温总理刚才这段话?

  正在评论:如何解读温总理:“两种思想”的说法?

  冯仲平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我们中国一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德国和欧洲很多国家是发达国家,长期以来我们的关系是一种经贸为主的关系。

  水均益:

  做买卖。

  专家观点:中德不仅仅是生意伙伴

  冯仲平:

  做买卖,但是我觉得中德关系也好,中欧关系也好,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生意上的关系,或者叫生意伙伴,文化交流、思想交流,我觉得同样重要。中国、德国,中国、欧洲,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在世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作出过非常重要的贡献。具体到当今时代,冷战结束以后,实际上中国也好,世界上各个国家也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什么呢,如何管理这个世界,气候问题怎么解决,国际恐怖主义问题怎么解决,类似于这样的问题,一个国家解决不了,中德,中欧,中国和外部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是一种思想上的交流,所以我觉得温总理讲这个话,正好印证了一个观点,中德现在应该由过去经济合作为主的关系向一个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进这么一个思想。

  水均益:

  其实在现场的时候,我还注意到温总理还说了一段话,当然默克尔先说,她就说希望两国关系要进一步地提升,中德中间的友谊。然后温总理在见中德对话论坛,我们这些代表的时候,他还专门提示了现场中德两国的记者,说希望记者们能够为了中德两国的友谊和伙伴关系,能够多做有益的事,多做推动这种关系报道。大的背景是这么一个背景。来听听洪先生的分析,您怎么解读温总理这段话?

  专家观点:德中同行不仅限经贸领域

  洪琳 特约评论员:

  我觉得这个比喻确实很形象,以往两个苹果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指中国和德国非常好的经贸往来,经贸往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中德现在经贸往来已经占到中国和欧盟经贸往来的四分之一的时候,其实也应该对中德两国交往进行一个理论上的提炼,理论上的一个升华,这个时候就已经到了比较深层次思想交流的时候。我们说思想不是强加于给对方的,两个思想进行碰撞的时候,就像温总理所说的,它是两个思想,你的收获是很大的。我们看到今天下午默克尔总理的时候,西方领导人到中共中央党校,去和我们党校的学员座谈,我觉得西方来讲,这种是很少见的,其实恰恰说明,默克尔本身,包括德国这种高层人士特别希望了解中国发展道路,我们看到默克尔在访华之前,她实际上说了一句话,中国发展道路是一个蓬勃发展道路,同时也是一个值得世界关注的一个道路,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想,中德之间要进行一种思想上的交流,思想上沟通,其实她这个意思和温总理今天这个比喻是非常相似的。

  水均益:

  没错。我注意到这次默克尔来中国,很多外电也很关注,但是外电关注更多的就是中国跟德国又签了多少亿美元的大单,内容包括很广泛的范围,说默克尔这次很重视,我们待会儿还有相应外电一些文字,很重视中国,东方这样一个伙伴。更多的注意力在于这两国,刚才冯先生您说的,做生意这个层面,因为的确我们看到,其实中国和德国已经互为最大的,或者说第二、第三这样一种贸易伙伴,贸易额已经达到上千亿美元了,但是实际上中德两国,由于意识形态等等,还是有一些,我们注意到,前几年也有一些问题,特别是民间交流。还有,特别是媒体,因为我参加了中德对话论坛,就发现这里边确实有一些东西需要亟待改善。比如说在论坛上,就有这样一个统计数据,是中国网民,由网站为这个论坛做的,我们现在就可以看到。

  很有意思,两位也一起来看看。问到说,您对德国是否抱有亲近感?中国的网民,加上一般、亲近和非常亲近,整个数据非常高,所谓一般,就说我起码没有反感,那就是说,正面或者说积极的超过90%。而您看看,对于中德关系前景持什么态度,谨慎乐观占51%,而乐观占15%,也很高。然后下面这就出问题了。您如何看待中国传媒对于德国的报道,我们来看,客观公正占70%,不清楚是15%。也就是说,将近三分之二认为中国传媒对于德国的报道还是比较正面的,而我们来看,德国传媒对中国的报道,占负面的50%,丑化中国的24%,不清楚17%,很高的这样一个比例。所以这实际上也说明两个国家要想提升到一种战略伙伴关系的话,这是必须要过的一关,是不是这样冯先生?

  正在评论:民间交流 中德关系中的“短板”

  冯仲平:

  我觉得很明显了这几年。西方,具体到我们今天谈的德国,公众、媒体、舆论对两个国家的关系,政府间的关系,实际上有个滞后作用。我们也在分析这个问题,尤其是德国在欧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应该说原因很多,首先有一点很清楚,我们中国的记者在报道德国,到德国去采访,和德国的记者到中国出发点是不一样的,中国是带着一种学习、借鉴、宣传、鉴赏这样一种出发点,德国有很强的一种优越感,他到中国来,你问德国记者,他就是找你的问题来了,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第二个,偏见。德国人看中国,他有根深蒂固的一种偏见,由于我们社会制度不一样,文化不同,历史的不同,他对你有偏见,制度方面,所谓他们认为价值观这方面的分歧。

  专家观点:中国要加强对外公共外交

  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原因,也应该说过去是对的,我们多少年来特别重视和政府层面的关系,我做你官员的工作,我做你默克尔本人的工作,但是我们有点忽略了,这几年在逐渐地改变,忽略了做民间的、媒体的、舆论的工作,所以说我们下一步应该是要加强对外,对德、对欧公共外交。

  水均益:

  所以今天温总理在见中德双方成员的时候,最后他还说了一句话,因为在这儿之前,中方主席徐匡迪先生就介绍说,德方也有一个统计,中方也有一个统计,双方对于各方有好感的,德国人对中国人有好感接近50%,中国人对德国人有好感的接近90%,徐匡迪主席跟总理就说,这可能是由于最近的世界杯德国的表现,总理也说,德国队确实年轻,非常地有朝气。但是最后总理说,希望像这样的交流继续下去,明年的时候,下一届时候,50%、90%,这个数字能够再提升一下,这个应该还是能做得到的。

  洪琳:

  对,应该是能做到的,比如说我们中国民间百姓对德国有那么强的好感,其实也是拿德国和我们近邻日本做一个比较,两个国家对于历史,对于二战的那种态度,德国相对是更真诚一些,所以说我们媒体报道过程中,其实报道了很多这方面,加强了中国普通民众对德国好感。而反过来,德国媒体报道中国的过程中,就像冯先生刚才所谈到的,往往还搀杂着一些意识形态因素在里面。比如说他们以往更多地把中国和以前民主德国,东德去做一个比较。

  水均益:

  默克尔曾经生长和工作的地方。

  洪琳:

  对。那个时候他总是觉得,中国和东德去比较,他觉得更像一些,而现在我们发现,德国的媒体也好,百姓也好,尤其他的一些官员,慢慢地脱离了这种认识,就像默克尔所说的,中国发展道路和东德道路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值得世界关注一个道路,因此接下来,德国的媒体也要从中国积极发展这方面,包括对世界的贡献这方面。我们看到过去三年中,德国和中国进行了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就德中同行,包括很多文化领域沟通、交往等等,现在我们就想说,德中同行其实不仅仅限于,两个国家内的同行不仅仅是限于经贸领域,中国和德国这种经贸往来已经非常非常地密切,接下来要把民间友好往来扩大,其实民间的往来往往意味着两国关系真正地能够做到实处。

  正在评论:默克尔说:“我们必须学会了解中国”

  水均益:

  冯先生,我注意到这次默克尔来了以后,外电,特别是德国媒体评论也很多,好像给人感觉,总的感觉,德国好像一下子又靠近中国了,有的媒体甚至用默克尔访华,德国对中国默默转身。前两年对中国有点顶着牛,好像什么事都要跟中国呛一下,现在好像似乎,您觉得什么改变了默克尔?什么改变了德国?如果是的话。

  专家观点:金融危机拉近了中德距离

  冯仲平:

  我觉得是这样。实际上从默克尔2005年上台第一任,去年2009年10月份第二任,这次到中国是第四次来访问了,这里面你可以看出默克尔,以至于德国政府中国观的一个变化,这里面我觉得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影响,德国和欧洲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大,现在我们又谈到欧债危机,德国现在也是政府赤字比较高,也在推行紧缩政策。金融危机可以说使德国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2009年,当德国的出口总额下降18%的情况下,对华出口是增加了7%,一升一降这个关系……

  水均益:

  经济领域的改变。

  冯仲平:

  另外一点,我觉得也有一点,默克尔本人她的中国关系在发生变化,这个是我们中国因素,中国的成就,经济上的成就,而且也包括我们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

  水均益:

  毕竟默克尔已经是第二任了,可能时间长了,坐在这个位子上,她的一些思想,或者是观察和判断更加成熟一点。

  冯仲平:

  最重要一个表现是什么呢,默克尔刚上台时候,我觉得她有点价值观外交导向这么一个趋势,现在我觉得她又在调整,把经济优先放在前面了,更加务实了。

  水均益:

  但是我觉得还有一点也值得关注,我们中国对于德国,中德关系也非常重视,以至于你看,现在有些媒体注意到,说这次默克尔访问两天,北京一天,明天去西安,温家宝总理亲自陪着,这在中国的外交史上也是属于比较少见的,足见中国对同德国重视。

  好的,非常感谢。我们《环球视线》稍后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