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草原静悄悄 ,游牧文明过时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24:43
 这里的草原静悄悄 ,游牧文明过时了吗? 2006-12-08 13:16  http://hi.baidu.com/qqcy/blog/item/8054f6faa74c99deb48f313b.html

一、回顾往日的辉煌

    “最少的人,为最多的人,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丘吉尔

        青藏高原的隆起,地球上最伟大的壮举。

        它改变了大气环流,聚集了巨大的能量,成为地球上的太阳灶、吹风机和水塔。流出了黄河、长江、恒河和印度河,高原的阻隔形成了周边明显的地带化差异:干旱区、高寒区、还有世界上最大的亚热带湿润区及温带阔叶林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最优体现,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和几大宗教。青藏高原—大地母亲和上天父亲最靠近的地方。青藏高原—世界文化圈。

        中华、印度、埃及、两河流域,伟大、古老具有深厚积累的农耕文明,由于长期封闭,缺乏活力,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游牧文明一军突起,虽较少积累,但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它较多地继承了原始先民的品质,充分发挥人的本能,勇往直前,把一个个封闭的古老文明激活,并串联起来,推动其前进。假如没有游牧民族的冲击,世界将永远各自封闭,陷入没完没了的重复当中。古代人类最大的冲击波,来自打开了东西方通道的蒙古人,因为他们实行了最大规模、最完善的游牧。

古代欧洲,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都不如亚洲强大,够不上进行洲际冲击。农耕文明受到来自亚洲游牧民族的碰撞,始终喘不过气来。游牧文明在欧洲总是呈现强大的势头,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升华。由马换成了船,过度到同样具有移动性和冒险性的商业文明,推动了体现自由、民主,冲破束缚的文艺复兴,导致了资本主义革命,进而发展成商业、工业和近代城市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它过分贪婪、自负,脱离了自然和大众,走向了歧途。为了空间资源、通商和交流的需要,游牧民族进行了第一次能量大释放,而资本主义为了市场和资源进行了第二次大冲击。这次冲击虽然也起到了对各封闭文明的激活作用,但是更多的是摧毁了各自的文化,包括自己的母体文化,使世界向一体化、单纯化发展。近年,人类发展带来的负作用,越来越危及人类的生存,开始回心转意,重新温习昔日大地母亲的教导,又想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

在亚洲,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长期强烈对抗和交流,各自得到发展,尤其中原农耕文明在交流中不断壮大,不仅修建了长城,还发现了孔孟之道。成了世界上最  固、最发达、最具同化力的农耕文明的代表。游牧民族在中国常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在文化上,则逐渐被同化,在最大限度释放能量后,如今面临农耕文明和世界一体化的双重夹击,其作用越来越弱,不可能象在欧洲那样得到发展和升华。而农耕文化根深蒂固,始终占统治地位。这就是东西方近代出现重大差异的原因。也就是先进了几千年的东方,近代落后的根本所在。东方根深叶茂,西方开花结果。中国是输出文明的国家,是西方的老师,但总是被学生欺负和超越,只是因为学生比老师更懂得知识和文明的价值。更懂得什么叫人的本性,更懂得什么叫民主自由,总之,更多地接受了游牧文明。

二、品尝现实的苦衷

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对现代信息社会,游牧文明还有现实意义吗?
   “发展不应是改变社会的有益传统,发展必须考虑当地传统文化的作用。发展不应是发达国家以往耗费大量能源和资源模式的复制。发展也不应片面追求可持续。应提倡和谐、互助。以损害和孤立出传统文化和大自然的所谓发展,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倒退”。人类近代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有的已经超过了收获,使人失去了自我、伙伴,脱离了自然变成了机器。

1、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硬道理,难道保护环境就是软道理?发展的目的应在于保护人类、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繁荣,而不是违背传统架空自然。目前我国每生产一件产品,平均要比工业发达国家多耗能11倍。每生产等量的粮食多耗水10倍。我国目前的钢铁产量已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合,还需大量进口。煤产量也高居世界第一。我国的总耗能量、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也要很快超过世界第一的美国。发展不应是发达国家以往所追求的那种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的复制。而我国现在所推行的何止是复制,分明是疯狂的超越。假如有一天,我国人均小汽车赶上目前的美国,那么世界现在的石油总产量还不够我国一国使用。要知道我国目前还远不是经济和科技发达国家,甚至为奔小康还需长期努力。可是已经提前达到了耗能大国、污染大国。我们口口声声大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产效益。而执行的却只是官效益和政治效益。而更应关注的文化效益、感情效益根本无从谈起。照此下去,用不了多久,世界各国不再是反对美帝国主义,而是把矛头对准中国。内蒙古更是不顾自身条件和长处,盲目在数字指标上追赶。甚至某些草原牧区也提出工业强旗的口号。他们把内地的陈旧设备、已被取缔的重污染企业引入。更娇气的草原,成为纯原料产地,甘当第三世界的第三世界。草原由于干旱缺雨,经不起一点点污染,而排除污染的能力更差。使本来多灾的草原,又增加了新的灾祸,使这里永远落后。内蒙古牧民用多年积累,加上国家投资,丢弃了原来的草原,建起了小农村和围封转移点。换来的是领导政绩上升,牧民赔钱养畜和草原退化。用落后的小农经济代替有先进意义的草原游牧畜牧业。

发展应力求平稳,大发展会给自然和社会造成强压,过后往往带来滑坡。从长远看反而缓慢。为暂时缓解政治压力和失业带来的困境,超常经济发展会带来更严重的自然和社会失调,特别是内蒙古草原地区,应更加关注环境和民族文化,不能经济过热,什么时候中国经济发展能平稳地降下来,我们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2、  中华各民族的母亲在西部

西部大开发,让人鼓舞,但它的确是用农耕文明改造大西北的典型言语。我国西部是江河源、水土源、风沙源、民族源、宗教源、文化源、营养源,中华民族的母亲在西部。我国西部在省间、地区间的差异远大于东部。因此我国西部的优势不是矿藏和牛羊肉,而是生态系统的天然性和多样性、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内蒙古是我国西部的重要组成,内蒙古草原是祖国的生态屏障、民族文化的摇篮。内蒙古草原基本保持天然状态,天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千万年磨合形成的,它不仅能表现当前,还能回味过去,预示未来,具有无穷的信息量和多样性。是一本天然史书。它是不能重复、不能搬迁、不能再造、不能进口,用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最宝贵的财富。是地区发展和富强的基础。天然草原种类组成清楚,结构演变层次分明,是进行生态学多领域研究的理想场所。界限分明、类型多样的地带性各异,为科学研究进一步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天然生态系统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为科研进入高层次缩短了时间。

再造山川秀美。西部贵在天然,母亲不可再造。没有西部的干旱,也就没有东南部的湿润和秀美。人类历史的优秀篇章都不是在湿热的条件下写成的,人类的文化是干旱文化。我们向西部要资源、要矿藏、要牛羊肉,能不能也象张艺谋、王洛宾那样要点文化、要点情感。我们给西部投资修路、种树、倾倒陈旧的设备,能不能给点好政策,给点高科技和先进设备,给点尊重和爱心。

  3、建立人工草地也是开荒

        人和动物在干旱区喝水多,植物也如此。可是干旱区缺水。因此由于长期适应,草原上的野生植物多为耗水少、产量低的旱生植物。而栽培作物虽产量高,但多为耗水量大的中生植物。因此草原上栽培农作物和牧草收获等量的物质,要比内地相同作物和当地野生植物耗水多。有人说苜蓿能肥地但生产相等的物质要比玉米多耗一倍水,而玉米的耗水量又比野草高得多。干旱草原满足不了这些“大肚汉”。即使个别地方如湿地,能暂时解决水源,由于热量不足,生长期短,投入等量的水,也不如内地产量高。再加上必须轮耕,沙化后再开新地,能满足舍饲的人工草地,同等载畜量要比内地大,花费也比内地多得多。草原哪能承受得了,我们的草谁还能买得起。想要靠人工饲草养畜,何必来干旱区。另外草原是个二氧化碳贮藏库,开垦后造成大量释放会增加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当然在个别地方,如半农半牧区,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发展少量人工草地还是可以的,但在广大草原,目前不易推广。有人认为种草与农田不同,其实不管种什么,都是破坏原生植被的开荒,都是高投入、低产出,对草原进一步施压,都是天然草原人工化。

     4、划区轮牧不能代替游牧

        以往的草原游牧,是进行大范围移场,在每个点上进行放牧,虽然不划分明显的小区,而用更换出牧方向和放牧时间长短,同样达到轮牧效果。并用更换羊夜间卧盘地点,达到均匀施粪的目的。划区轮牧使牧群在定居点均匀分布,但不能根本减轻定居点的压力,仍然避免不了草原退化,也满足不了牲畜对草场的各种需求。如不同季节不同牧草种类的选择,更减少不了牲畜游走的时间和距离。过不了几年设施全部作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划区轮牧是在人工草地上进行,让牲畜全部吃光,明年再种。利用时间长。人家的条件和我们差距太大,不可简单效仿。游牧和划区轮牧不是一回事。都是为了草场均匀利用。不知为什么非要废弃传统的省事、免费的游牧,而照搬人家花钱多、又费事不切实际的划区轮牧呢?

    5、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不是造人工林、人工草地。                6、围封禁牧不如减低放牧强度

对我国现有农田应做具体分析,适宜的农田不能盲目退耕,因为我国人均耕地很少,保护耕地也是我们的长期任务。不适于耕种的林区耕地,应提倡退耕还林,不过最好不是还人工林,而是还天然林。草原上的农田包括草原地带半农半牧区的农田,原则上应退耕还牧。还林还草,即种树种草,实际上土地的负担并未减轻。人工林、人工草地仍然是对土地继续实施强压。采取人工措施要有利于恢复天然植被。

 

    过牧的退化草原,由于粪便的积累过多,围封当年,或在二、三年内,植物常出现猛长。特别是湿地、沙丘间低地、畜盘周围。若赶上雨水充足,简直是疯长,常常超过正常的天然草原。这就成了夸大围封作用的理由。其实长势最好的多为一、二年生或少年生牧草及喜氮植物。超常生长对草场恢复并非都是好事,过分地消耗也是一种变相强压,反而延长了恢复时间。对这种超常生长的草原应适当减肥。正如长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应慢慢停下来。退化草原应逐渐减少放牧强度,或进行季节性休牧。家畜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没有家畜和野生有蹄类的草原,同样生产力降低,当然太多也不行。应维持一定的草畜平衡,进行游牧。轻牧比完全围封更有利于草场恢复。

7、春季禁牧绝对是坏主意

在四季游牧的情况下,春季禁牧不成问题,因为春天除春草场外,其他草场都不放牧。春季禁牧的制定者,过分地夸大了春季采食对牧草的副作用。实际上羊春季在草场上主要吃的小白嵩和枯干的细草,如糙隐子草,而夏天不吃小白嵩。另外春季采食对某些植物的抑制作用,并非都是坏事。牲畜一年四季在不同草场,天冷天热,风大风小,甚至早晚、饮水前后都吃不同的草。野生植物不象农作物那样都同样春季发芽、夏秋开花结实。它们各有不同的生育期。即使同种植物,依天气变化,生育期常不固定。从3月中旬的顶冰花、星毛委 菜,直到秋后白露的肋柱花,中间都有鲜花陆续开放。还有的植物不是年年开花结实,个别还有假死现象。要说牧草苗期对采食敏感,还有不少草原植物夏秋出苗。那么牲畜采食对开花结实期的作用又如何呢?牲畜吃草并非一扫光,是挑着吃,随走随吃,有时为了防治羊羔痢,春季也常移场。只要不过牧,没那么严重,有时适当采食对草场还有利。

春季,尤其接羔期,完全舍饲、禁牧,对牲畜是十分不利的。消毒、清圈给本来最缺劳力的春季更增加了麻烦。另外母羊和羊羔完全脱离了户外活动,吃不到一点青草,会提高春亡的比例。每到春天,当羊吃到了返青最早的小白嵩,叫的声音、走的姿势、粪的形状都变了,奶也下来了。牧民总算盼到了这一天。牧区从草记年,新的一年开始了。春季是草原畜牧业的关键,也是人与牲畜磨合、展示牧民技能的季节。草原本来青草期就很短,还要缩短牲畜吃青草的时间,对牲畜太残酷了。每年当牲畜闻到青草味时,就不再吃干草,也圈不住,有的羊把角都撞破了,由于长期不走路,山羊的蹄越长越长。由于无法管理,牧民只能夜间偷偷放牧。以往马夜牧、三伏天太热或秋季抓膘,有时牛羊晚归。还没听说牛羊春季夜牧的。春季禁牧绝对是坏主意。我不知道这些从未放过羊的所谓草原专家是否征求过牧民的意见,遗憾的是,此等荒唐之事,竟发生在有优良传统的畜牧业大省。我看世界上除了疯牛病、禽流感,还会发生羊流感。

8、山羊没有罪

近年来,有人把草原退化、沙尘暴的原因,归罪于牲畜,特别是山羊。说山羊不仅吃草,还吃树,连草根都刨着吃,是破坏草原的头号罪犯。山羊吃树枝是真的,刨着吃草根不是事实。山羊和绵羊不同,喜食粗草、硬草、灌木。适于山地放牧。牧区通常三分之一山羊,三分之二绵羊组成羊群。山羊喜行走,出牧归牧走在前头。怕冷不怕热。有山羊的羊群夏天不扎窝子。山羊活泼好动,对外界动静反应敏感。当狼进入羊群时,特别当咬到山羊时,会大声惊叫。而绵羊不出声,任其逐个咬死。绵羊粪湿、山羊粪干,合在一起,正好踩成粪块。蒙古族有个山羊和绵羊的民间故事,说绵羊嫌山羊轻浮、好动,总是咩咩地叫。而山羊嫌绵羊太笨。有一天它们分家了。不多久绵羊每天走不远,附近的草都吃光了,越来越瘦,听不到叫声,常走散。山羊走得快,也常走散,后来双方又达成协议,再合群放牧。山羊聪明,容易和人建立感情。曾经有个小羊羔,从小被小女孩养大,小女孩上学后,小山羊每天钻进蒙古包准时叫醒小女孩,并送上一程。山羊被蒙古族定为五畜之一,与绵羊并列,成为蒙古高原最古老的畜种。       



9,湿地保持天然,作用远大于开垦
有人提出草原上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工草地,那么内蒙古就得再增加耕地1亿亩。天然湿地将成为人工草地的首选。湿地被认为是地球之肾,是各种元素最集中之地,是生物多样性表现最充分的所在。湿地由于在干旱区,其价值倍增。大面积天然湿地是内蒙古另一资源优势。城镇居民点无一例外都靠近湿地。湿地作为牲畜的夏营地,耐践踏、耐牧、再生力强、载畜量高,且稳定,被认为是吃不败的草场。某些盐碱滩还是牲畜补充大量元素的宝地。湿地是草原牧区人畜最集中、最热闹的地方是体现草原文化特色的最佳场所。开辟为人工草地只能获得短期高产,其再生能力强的特点将彻底失去。实际上生产能力会大大下降。而且很容易盐碱化。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已成为内蒙古重大的环境问题,有自然因素,但是我们最担心的是打着生态建设旗号的人工草地和人工林的占领。我们曾在锡林河中游踏头湿地十几厘米见方范围内看见20多种维管植物,相当于1平方米草原上的植物种数。这样的湿地经破坏后,恐怕很难恢复。赫鲁晓夫曾犯下两大生态错误,一是在哈萨克斯坦开荒,另一是在西伯利亚湿地上造林。而我们也有人在大兴安岭湿地上造林,还得了五一奖章。其实湿地的保水能力比森林高五倍。
    蒙古族牧民对湿地极其爱护,连晾晒衣服都不允许。 10,种树的辩证法
    大地是彩色的,都变成绿色不可能,也没必要。草原、湿地、灌丛、沙漠、森林都是大地的有益安排。即使是山地林区、湿地、草原也是山地景观系统的重要成员,与森林组成统一体,具有森林不能替代的功能。一味增加森林覆盖率,林区一味增加森林的比例,把湿地、草原开发为人工林,失去了原有的平衡,造成天然植被人工化。我区很多山地的所谓低产林都变成人工密林,反而造成水土流失。在草原上种树更是加重了水分的丧失,最终导致人造沙漠。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贫乏化,丧失了对虫灾的抵抗力,对土壤理化性质造成深刻影响,某些元素高度聚集,大部分元素缺乏。土壤水分和养分失调,降低了土壤活性。人工林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大大影响本地区及周边地区野生动植物分布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出产木材只是森林的一部分功能,林业越发达,木材的产出比例越小。人工林除木材外,其综合功能无法与与天然林相比。其负作用随人工林的成熟越来越大。所以说,种树可以优化环境、治理污染,减缓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造福子孙。但是不正确的种树业也可以恶化环境,造成污染,加重水土流失,形成人造沙漠,给子孙造孽。种树也不是越多越好,越密越好,要看种在哪里,什么树种、怎样种,种树也要搞计划生育。 内蒙古生态环境的重要灾难是天然环境的人工化,包括无序发展的农田、人工草地和人工林。而人工林和人工草地是打着治沙、绿化、治理环境的旗号,得到政府部门和部分专家、群众支持的。人工化是剥夺了大自然以往的自由和自主权,按照人的意识表达。重树轻草、重人工轻天然、重改造轻适应,是农耕文化的特点。一味发展人工林、人工草地、农田是对草原的文化入侵。 11,沙尘暴人为因素的核心是文化 影响广大地域沙尘暴的起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有物质;二是有可能;三是有动力。作为沙尘暴的主要物质,是介于0。06—0。001毫米的尘埃。太大刮不起来或在附近降落,太小长期飘浮。植被覆盖率小于20%,土壤含水量小于2%,土壤疏松,才有可能扬起尘沙。那么动力就是风。主要的沙尘物质来源于沙质退化草原、耕地和干湖盆。还有建筑工地、鱼鳞坑和枯死的人工林。最大的风出现在春季。春季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风大同步发生,因此容易发生沙尘暴。湿润区、干旱区的其他季节,要么风小,要么雨多、地硬,或植被密集。我国主要的沙尘源有4个,除一个在甘陕外,其余3个都在内蒙古。近年在干旱区的冬季以及非干旱区的耕地、湖盆,沙尘暴有扩大趋势。 沙尘暴的起因主要是自然原因,古今中外都有,如北美、非洲、澳大利亚等地。我国汉朝就有记载。但近年来影响之大、频率之高,与人为活动有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六十年代的哈萨克斯坦都与人为活动关系密切。人为活动的主要方面是过度放牧、耕地扩大、过度利用水资源使湖泊干枯加速,天然植被破坏和人工化。 沙尘暴的源头不是沙漠和沙地。它们的沙尘含量仅有2。5%。沙漠和沙地不是沙尘暴的源头而是后果。 防止沙尘暴的功臣不是乔木,乔木春季枯干的枝条挡风作用不大。由于人工林下的草本植物稀疏,反而增加了吹扬的可能。特别是大面积草原人工林,满山遍野的鱼鳞坑,倒成了沙尘暴的源头。 为什么近年来来自内蒙古的沙尘暴多了,主要原因是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化,耕地的扩大、湿地的破坏、湖泊的干枯等。核心是游牧文化被同化的速度加快了,基本实现了定居。这与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西部移民垦荒、六十年代中亚开荒、北非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的沙尘暴如出一辙。因此治理减缓沙尘暴的根本出路,在于体现游牧文化的作用,而不是一再削弱。 12,沙漠并不可怕 多样孕育美好,丰富带来多彩,上天造就了干旱区,它就产生了灿烂的游牧文化。上天运用沙尘暴,就推动了祖国大地从戈壁、草原、沙漠到黄土高原的土地格局。黄土高原是我国中原农耕文化的永久之地;戈壁、沙漠也都是大地母亲身上的肉。蒙古人多习惯用赛汗(美好)、白音(富饶)等蒙古语言来命名地名。沙漠和沙地是干旱区的地下水库和油库,它埋藏着大地的血液,是众多河流湖泊的源头,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沙漠和沙地具有复杂的地形,具有时空多变的地貌,它是干旱区生物多样性表现最充分之地;沙地和沙漠是牧民、牲畜、野生动、植物冬季最温暖的家;它也同样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游牧文化的避难所,它还是是世界几大宗教文化的发源地。 满族人说:上天呀,您为什么不给我们沙漠?如果您赐予我们浩瀚的沙漠,我们不会没落。蒙古人感谢上天,感谢沙漠,沙漠和沙地一次次拯救了蒙古人。 农耕民族特别惧怕沙漠,因为沙漠不能够永久耕种。蒙古国特别羡慕内蒙古有那么多的沙漠。西苏、东苏、阿巴嘎、锡林浩特市的地域都是南北狭长,都争一块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的白旗、蓝旗、黄旗也如此。锡盟种畜场十二个分场也都是尽量围绕着一块沙地划分的。元上都、应昌路的建立也都与沙地有关。 沙地一般不需要治理,干旱区有一定面积的沙地和沙漠、沙地有一定面积的裸沙,并不一定是坏事情。大面积正在流动的沙地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的,由于植物种子被风吹走后,不能够落地,一般就需要人为帮忙,如设沙障、插黄柳等,需要因地置宜,循序渐进。当地的沙生先锋植物,如沙米、虫实等一年生植物应是首选。不可一步到位,直接种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沙地时空多变,沙丘阴坡、阳坡、沙脊、风蚀穴、落沙坡等,生态环境差异很大,不能够都采取统一的做法,种植林带的做法更不可取。     13 草畜平衡的内涵和草原监测的意义 草畜相对平衡,使牧民成为草原的调节者,发挥草原的最大效能,牲畜过多,不能持久。牲畜的大起大落,牧草也相应剧烈变化,同时也带来鼠虫的一时高峰和长期低落。实际上牧畜,鼠虫的总数量比稳定发展要少,只是短时间出现高峰期。从而形成过牧和鼠虫灾害,因此掌握适宜载畜量是草原畜牧业稳定高效发展,减轻鼠虫害的根本措施。 草原植被是动态的,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呈梯度变化。越是植物种类丰富的草原,如草甸草原,梯度变化越明显,层次越分明,阶梯越多。而荒漠草原,荒漠梯度变化层次少,且不明显。 一个地区的草原,不可能也设必要都处于一两个梯度变化,使大面积草原处于中等,有一定面积的打草场,或是做冬营地的轻牧草原,还要有一定面积的退化草场,如冷蒿草原,用于春季接羔。轻牧草场能经受必要的火烧演替。退化草场有更多的牲畜和动物粪便和尸体补充。 每块草原最好在若干年内都经过从原始到退化的演替过程,形成良性的动态平衡。保持多样性,使牧草、牲畜、野生动物和人类都成为统一的生态系统的一员。 做为草原,没有牲畜或牲畜过多,从未经过火烧或退化阶段,都是利用强度一致的草原都不正常。不要给草场施加强压,应平衡发展。猛干强干并不出活。 草原的载畜能力差异很大,取决于产草量,但更多的要看再生性,耐牧、耐践踏程度。一般草甸比草原,草原比荒漠,丘陵比平原载畜量高,还分土壤厚度,质地、结构、地形、牲畜品种,经营水平,放牧技术等都有关系。 草原监测要点面结合,考虑代表范围、地带类型,利用方式,各种因素等,监测不仅评出好坏优劣,要看各类型比例是否合理,不仅要评出当前,还要推断以前,予告未来的趋势,评出整体的多样性,和谐和健康。       14 家畜改良不能违背游牧 蒙古族牧民说,我家的羊有18个爸爸,我区的家畜应以本地区品种为主。蒙古牛、蒙古马、蒙古羊,还有本地的骆驼,最适合蒙古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最适合游牧,是经过牧民多年选育成的。它们是牧民生产、生活、战斗、交通的必须品,是移动的商品、行走的银行。寄托着牧民的文化和情感是蒙古族牧民的朋友,是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员。所以只有适合蒙古族草原游牧文化的牧畜才能受到牧民的欢迎。家畜改良和引种,不能拉游牧的后腿,不能成为定居、舍饲的借口。只考虑眼前利益,抛弃和我们共同生活了几千年的当地优良牲畜品种,与丢弃传统文化同样可悲。 15、怎样看待草原的现代化 说实在的,对于发展畜牧业,草原的产出量比较低,内蒙古畜产品的产值与治理费相抵消,以后将可能成为负值,产值仅为山东的七分之一。由于生态条件比较严酷,同样的产品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所以发展了畜牧业,仅仅解决了牧民的食物来源,而发展耕种和其他事业,条件更不具备。另外草原畜牧业也比较窄,只能维持大范围游牧,由于草原畜牧业产品单纯,就必须加强商业交流和信息勾通,随着社会的发展,草原对其他地区的依靠,与世界的交流会更加强烈。交流是双方的,草原拿出什么?靠有限的畜产品,靠武力冲击,已成过去。今后靠什么?一靠天然草原,二靠民族文化。所以说草原畜牧业的价值不在于畜产品本身,而主要体现它是文化的载体,草原现代化不是体现在城市化、工业化、不是体现在“耗尽了最可贵的,最后一洼水,换来的所谓集约化经营”,而是体现游牧、体现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的民族文化,体现载体的作用。   16、农牧交错带——贫困带 昔日最好的草原在东南部,是蒙古高原古代人畜,最集中的地方。今日成了以农为主的农牧交错带。亦农亦故,但是农是最北、最冷、最旱,也是最坏的农,而牧是最温暖湿润,历代牲畜最多量重要,最好的牧。我们偏偏做了最坏的选择。由于历史性错误的决择,大量内地农民移入,靠草原畜牧业养不活越来越多的人口,移入的农民很自然就从事他们熟悉的农业,这样就形成了农牧交错带。北方草原如今也靠近南部,扩大了耕地的面积,最好的草原成了最坏的农村。农牧交错带向北推移,贫困带也相应扩大。把开放的集体的草原畜牧业变成了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把草原变成了农村,农牧交错带成为上演悲剧的舞台。   17、我们的城镇不象是在内蒙古 蒙古族古代的城市是流动性的车帐群体—古列延。后来出现固定建筑,但只是进行军事和商业活动,并非为蒙古人的居住地,蒙古帝国的都城同样居住着大量异族异国商人和手工业者。清朝围绕着庙宇建起的佛事,商业中心,成为蒙古高原现代城镇的雏形。解放后我区城市规模发展迅速,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草原城市与内地城市不同,它与周边环境关系密切,对环境的依懒性和作用都较强烈。而草原的承受力很弱,因为城市建设必须与自然环境吻合,特别不能给地区带来负担,要与草原协调,另外做为政治文化中心,就必须体现民族文化,如城镇布局、绿化、建筑风格、服务都力求民族化,要体现草原城镇的特点,而我们现在的草原城市是草原文化被强烈同化的地方,体现的是与环境的对立和文化的异化,有的完全照搬内地的模式,搞什么西式广场、外国草坪,好像我们的城市不是在内蒙古,到了草原城市好像又回到了河北省,有人提出草原牧民要有相当一部分走向城镇化,那将意味着什么?

18、草原是否要走工业化道路
内蒙古草原蕴藏着大量宝藏,是我国的能源基地,这些矿藏资源应该适当开采,以支援国家建设,但必须考虑草原的脆弱性。破坏后恢复能力很差,有的根本不能恢复,就整个内蒙古来讲,其最大的长远优势是祖国的生态屏障,民族文化的摇篮。而不是矿藏和牛羊肉,有包头的工业,河套、辽河下游的农业就够了,特别是我们的水比黄金贵重。不能为开采煤碳而浪费了比黄金还贵的水。矿开完后,不仅要恢复环境,还要转移外地劳工回内地,草原地区发展工矿业付出的代价,产生的负作用,造成污染的危害程度,治理难度,都比内地大得多。就目前我们的技术水平很难达到有利可图。近来某些草原牧区也提出工业强旗的口号,是因为他们已经把草原畜牧业搞糟,已无多少油水,就把眼光瞄准工矿业,实际上只是单纯输出原料,解决暂时的利益,根本算不上强旗。   19、我区的人口压力并不比其他地区轻 目前内蒙石现有人口2300多万,与内地省份相比并不多,但与同样属于干旱区的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甚至我国新疆相比就相当多了,比干旱区每平方公里7人的最高限,多出3倍多。假如仅依靠畜牧业,内蒙古最多能容纳七、八十万牧民,蒙古国90—100万牧民。现在蒙古国总人口200多万,一半在城内。1947年内蒙古总人口400多万,蒙古族83万。几千年来,蒙古高原人口总是200多万,游牧民族不存在孤儿和养老问题,没有重男轻女现象。一般不会出现人口过剩。人口过剩常与农耕民族相联系。内蒙古汉族2千万,主要来自清末,特别是解放后的大量移民,由于人口过剩并且多为汉族,很自然就从事他们熟悉的农业,占用了大面积最好的草场,造成环境恶化,大批生态难民产生,看来内蒙古的人口压力并不比其他省份轻。就生态难民的潜在数量在全国可能居于首位。人口问题是移民造成的,大批移民还带来对本地文化的侵蚀和氓流文化的产生。蒙古高原古代只从事游牧畜牧业就富富有余,无需外来投资和授助,还有大量能量释放。后来仅靠畜牧业养活不了那么多移民,就出现了农区和农牧交错带,随着人口的增加,农牧交错带北移,而草场的面积越来越小。使本来相当富裕的内蒙古,成为全国的贫困自治区,越来越依靠外援。环境越来越差,特色越来越消失,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移民带来的人口过剩。 近年来,内蒙古加强了小城市和村镇的建设,使人口集中,以缓解草原的压力。但转移的偏偏是不该脱离草原的蒙古族牧民。另外城镇面临很多问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认为草原城镇化的提法值得商榷。   20、一个官顶一万只羊吃草 如今草原羊多了耕地多了,房子多了,但增加最多的是官,古代草原几千人养一个官,现在有的一户多养一个官。甚至比解放前的喇嘛都多。减地减畜先减人,减人必须先减官,围封转移,官也应转移。不减官污染环境的企事业就不会下马,不减官挪用公款截留资金的事情就会顺理成章,不减官干部羊、干部地不仅不会减少,还会增加,不减官就必须先养官,其他事业都先靠边站。以草定畜还要以草盯官,确定载畜量的同时,应先确定裁官量。草原上自古就不缺官,蒙古人从小就当羊倌、马倌、牛倌。这里不需要官员外派,官和狼一样,位于食物链金字塔顶端,草原大规模退化,生产力下降,裁畜量减少,裁官量也应相应下调。应再来一次干部还乡还俗,草原负担最重的不是羊多,而是官多,一个官顶一万只羊吃草。 那些走读干部,在苏木工作,家在旗县,旗县任职,家在盟市、盟市的官,家往京城和沿海。希望他们尽快升为联合国的官员,那他们就永远离开地球。都不爱自己的家,还谈得上什么环境意识。 草原蒙古人是最拥戴领袖、崇拜英雄的民族,只是他们不同意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干部体制,脆弱的草原养不起那么多官和他们的胃口,养不起那么多高级轿车,和他们的家眷,过去草原上的大小官,包括旗长,都骑马下乡,和牧民同住蒙古包。现在草原都被官们的汽车压坏了,饭馆都被吃穷了。 草原牧区一直采用一物多用,一制多行的,符合生态学原则的简约做法,如蒙古刀可用于防身、吃肉、杀羊、修理、装饰。古代分封制不仅是生产生活组织,也是战斗组织。乌兰牧骑除文艺演出外,还是宣传员,服务员,还是经营图书、杂货、医疗、摄影、理发、电器修理及参与各项牧业劳动。如果分工精细,各行其事,就不适于游牧生活。那未我们的干部难道就不能一职多用吗? 不切实际的过多的官员,与内地一致的干部体制,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阻碍了地区的正常发展,必须大量精简。   三、多样性是进化发展的背景,稳定的基础 “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不要等待大自然的恩赐,向自然索取才能体现人类之明吗?游牧民族的冲击靠本能,靠强烈的沟通欲望,而以前资本主义的冲击,理论基础是上述的进化论,结果造成污染、资源枯竭、民族文化的单纯化,引起了当代人类的反思,世界是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所谓适与不适,所谓优劣都是相对的,有的是人为强加的。假如自然界只有竞争,或竞争成为长期主导,那就走向单纯化。仅剩下强壮的雄性后代,仅剩下个别的优胜者。如沙漠中只有沙米,岩石上仅生长岩嵩,那还谈得上什么进化,假如人类社会只有一种制度,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致的行动,还谈得上什么样繁荣进步。只有一个,即使是最好的,其结果也是停滞不前的。前中国女篮由于过分依靠高中锋郑海霞造成滑坡,就是实例。实际上象沙米,岩嵩这些在严酷环境中的优胜者,还有藻菌,地衣做它们的前任,而它们的存在,同样为下阶段的生物群落贡献自身,因此它们不仅是竞争的胜利者,而更是互助的献身者,圣雄甘地说:“世界和自然的法则不是竞争,不是适者生存,而是互助、节俭和艺术性,作为人类,我们伟大之处,与其说是我们能够改造世界,还不如说是我们能够改造自我。”维护生物多样性,才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才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背景。有人提出中国社会的多元一统论,我看一统多元更合适,全国人民和中央保持一致的提法,不如中央和全国人民保持一致更合乎现代社会情理。我国目前的生物课谈化了进化论和达尔文主义的内容,甚至生物系最重要的有关生五哲学的课程,也莫明其妙地取消了。应拿出勇气对待,不应逃避,而我们流行的有关动物的电视片却充满了相互恶杀。 是否可以这样说:世界和自然的法则,不只是竞争,而更多的是互助,维护多样性是进化发展的背景。是稳定的基础。 中国在自然景观、生物类别、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可为世界之首。这正是值得我们骄傲庆幸的,国富民强的基础,游牧文明的冲击已经成为历史,但当前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保护了世界上最大的干旱区脆弱带,成为地球上一块绿色净土。游牧文明的生态理念,天人合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的保护环境的文化内含,正是现代人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没有半点原始落后,而具有十分的先进性,游牧文化无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最有创造力的部分,是中华大地对世界的贡献。是深受世界人民尊敬的。而我们目前推行的牧区舍饲禁牧,围封转移,正是改变了游牧文化的载体,用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替代有先进价值的草原游牧畜牧业,实际上是历史的倒退。是对当今世界主流先进文明的背离,是有无意识地为了与全国内地保持一致,片面强调进化论而违背多样性原则,消灭多元文化的错误举措。   四、游牧是草原畜牧业的最佳选择 有人讲:“从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式上,便能衡量出这个民族强盛与发展的程度。”那么蒙古族就是真正的生态民族。游牧文明是生态文明。草原畜牧业面对严寒、干旱、多灾、骤变、多变、脆弱低产的生态环境,经营着有感情的牲畜和野生动物。不同于农民耕作有限土地,生产无情感可言的农作物。干旱地区蒸发量大大高于降雨量,物质呈聚集状态,不是多这个,就是少那个。很多地方不适于人畜生存。这里没有百货大楼,都是相距甚远的专卖店,这里没有大汇菜,全是单炒菜,蒙古高原历经冰川、荒漠化,草原为最年轻植被,多样性薄弱。只能干轻活。当克服时空多变的环境和元素不均造成的营养不良,缺素和多素中毒,体弱和娇气的草原只有躲避灾害,利用大空间,进行大规模移动。游牧是草原牧草、人、畜最佳的双向选择。只有游牧才能保障草场较轻的均匀利用和均匀施肥,只有游牧才能保障草场、牲畜和人类的健康。游牧是草原畜牧业最经济最高效的利用方式。 为了不影响牲畜正常采食,草原游牧畜牧业的各个环节,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因此就形成了互助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草原游牧畜牧业的特点在于移动,在于集体,在于与大自然的融和。草原游牧畜牧业不仅合理利用和保护了草原,还造就了一个开放进取诚实守信的伟大民族,以及推动世界前进的游牧文明。 八、九十年代照搬内地农村的经验,在草原牧区推行了草畜双承包,认为这样能调动牧民积极性。清朝的旗制缩小了游牧的范围,公社化后活动范围更小了,草场承包到户就完全告别了游牧,这样最好的草场也只能有一个季节好,其它三季都是灾害,定居点附近无草区域越来越大,牲畜走的路程越来越远。不到十年草场院就全退化了,又有人提出舍饲围封转移,把马变成猪,造成人畜缺素症和疫病发生,圈养的山羊光长蹄子不长绒,牛羊肉变味,失去了绿色品牌和优势。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蒙古高原游牧了几千年,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游牧文明,即使战乱不断,草原仍一直保持完好,这就证明了游牧的合理性,就是在合作化时期,草原牧民也远比农村好。早在六十年代,乌兰夫就曾点名批评西苏旗定居,指出:“定居人安,游牧畜安” 。定居舍饲,农耕在蒙古高原自古就有,甚至有时比内地发达。由于环境变迁,要么南迁(如殷商),要么毁灭。蒙古人面向草原,选择了游牧,才逐渐壮大,成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动力。这种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历史上曾演出多次,现在仍在重演。 有人讲草场退化是因为天旱,可是九十年代以来还偏雨,还有人讲牲畜太多了,是的,在短时间牲畜是多了,但近年来又大幅度下降了。在游牧的情况下,不等到草场退化之前,牲畜就提前减少或转移。补饲实际上是人为帮忙,继续不减少牲畜,再给草场施压。要想多养,养好牲畜,必须保持数量的平稳。据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内蒙古范围内就有牲畜7千万头,而且大畜比例高。成吉思汗时代蒙古高原马匹就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匹。因为保证一名骑兵就必须有5—10匹马。加上牛羊、野生有蹄类,有可能上亿,不这样就不可能维持大规模持久战争。 六十年代的锡盟种畜场白音希勒分场,每只羊拥有草场14亩,是其他分场单位面积载畜量的一倍。可是草场保持得最好,就因为他们是新划归的纯蒙古族牧民大队,进行传统的游牧。 蒙古族有个流传很久的传说,孩子问妈妈:“我们蒙古人为什么不停地搬迁?”妈妈答到:“我们要是固定一地,大地母亲就会疼痛,我们不停地搬迁,就象血液在流动,大地母亲就感到舒服。你给妈妈上下不停地锤背,妈妈就感到舒服,假如合并成一锤,固定在一处,妈妈会怎样呢?”多么通俗而又深刻的道理,难怪有人讲,草原上第一批真正的生态学专家,就是蒙古族牧民。真值得那些没放过一天羊的所谓草原专家们学习。牧民把水草放在第一位,牲畜第二,为了水草能很快恢复,牲畜能就近吃到新鲜牧草,人宁愿不辞劳苦,不停地搬迁。他们不是盖不起房子,也不是不想过安定的日子,正如四季歌中唱道:“春天到了春天到了,草儿青青发了芽,本想留在春营地,故乡荒芜路途遥远,路途遥远,我们还是走吧!夏天到了,夏天到了,草原百花齐开放,本想留在夏营地,故乡荒芜路途遥远、路途遥远,我们还是走吧!秋天到了……”。还有苍老的大雁教导它的7只小雁,适应自然,面对生活,秋去春回。人雁对话中说的是人向大雁学习顺应环境变化、四季轮回的道理。蒙古族用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他们不永久占有一寸土地,用辛勤的劳动,用深深的情感换取大自然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