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建于唐代书院的“发现”、“再发现”、“新发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45:25
江西建于唐代书院的“发现”、“再发现”、“新发现”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文章点击数:6丰城市最近发现一所据说是始建于唐代的书院,当地政府很重视,请笔者去看一看,住了两晚。笔者发表了如下的意见。这里所指的“书院”乃是体现教学功能,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近几年来学术界逐渐对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书堂(在唐、五代、宋代这两个称呼是通用、混用、泛用的。)究竟应有哪些“要件”形成了共识:①聚书;②聚徒讲学;③习礼(展礼、演礼包含祭祀和日常生活的礼仪)。这种书院亦未必都成为朝廷规定的教育制度的一部分;乃是“地方贤士大夫留意斯文者之所为”;“前规后随皆务兴起”的一种学校模式。这种书院的产生虽然与中国固有私人讲学的传统,与佛道聚徒山林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环境有关。然而还有个重要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那就是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从而促使书的生产大大提高,使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从“皆由口授”,逐渐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视简而诵”的转变。这就与汉代精舍、精庐,南北朝学馆有了根本区别。雕版印刷技术发明于隋唐,书院则成为唐以后重要的社会机构。可能是官方和私人藏书之处;可能是名人读书之地;也可能是纪念性的祠庙;还可能是某种团契的会所;当然也可能是一种学校。对于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的起始时间,过去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大概争了好几百年。有的讲书院始于唐,有的以为始于五代,有的讲始于宋代。在五代,宋代早有详实史料证明那时已有书院,数量不少。而对始于唐代的书院,虽有若干处所见于地方志书或唐人诗句中,但证据却比较含糊。建于唐代的这种书院,于近二十余年来,在江西一再有新的发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笔者随恩师陈元辉先生之后对唐代江州浔阳县东佳书堂(义门书院、东佳书院、陈氏书堂)有关史料的发掘,不仅是填补了“空白”,而且证实了在唐代后期确实已有具备学校性质的书院。在制订于唐大顺元年(890)年的《陈氏家法》中明确规定了书堂的建置,高于蒙学的程度,有学田设置,供给膳食,有接待宾客,有书籍管理等等。《陈氏家法》载:“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孙有志性聪敏者令修学,稍有功业精进者应举。除现置书籍外,须令添置。于书生中令一人掌书籍。出入须令知委照管,不得遗失。宾客寄止修业者,并延待于彼。一一出东佳庄供应周旋。”“一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西,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岁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今入东佳。逐年于书堂内次弟抽二人归训,一人为先生,一人为副。其纸笔墨砚并出宅库收买应付。”《家法》和《推广家法》中尚有一整套家族日常礼仪和祭祀的规定有期取青紫和家传孝义的双重教育目标,有乡邻德化的影响……(1)。在《全唐文》、《宋史》、《湘山野录》、《南唐书》等文献中也都有相关的记载⑵。《光绪江西通志》则明确记载:“东佳书院在东林(佳)山下,唐义门陈衮建。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悉令就学。一名义门书院。” 书院始于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得到除元辉先生之外的毛礼锐、何寿昌、陈学恂、张瑞藩、杨荣春、韩达、杨慎初等老先生的认同,而后又得到港台一些学者的支持,成为海峡两岸中国教育史界的共识。在江西,确证古代书院始于唐代,不仅对江西,而且对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史,思想史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1984年春长沙举行全国第一次书院学术座谈会上为学者们关注。⑶1984年秋,华东师大特请笔者前往开设介绍书院研究新发现的中国书院史专题课程。接着《文汇报》发了专访。⑷《华东师大校学报(教科版)》发表了文章。⑸《辞海》编者对笔者表示要修改辞条内容。《中国教育大辞典》、《中国书院辞典》都刊登了有关辞条。⑹ 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江西大体可以确定始建于唐代东佳书堂,以及桂岩书院后,⑺又增添了庐陵登东书院(原址在今吉水),⑻浔阳景星书院(原址在九江 市浔阳区),浔阳李渤书堂(原址在今德安县境内),⑼庐陵皇寮书院(原址在今永丰县境内),⑽南昌飞麟学塾(虎溪书院,原址在今新建县境内)。⑾再后来邓洪波和李劲松二位又先后发现了南昌施肩吾书院(石室书堂)和宜春都官书堂(仰山书堂、东庄书堂)。⑿后来又有人以为丰城王季友聚徒讲学处,南昌龚履素讲学处似乎亦可确定为不以书院为名的书院。⒀最近丰城的文史学者剑川等同仁又发现了一所罗山书院。在罗氏的宗谱中发现了一篇魏少游作于唐大历六年(771年)的书院记——《罗山书院记》。该记中提到:晋有罗文通者,号招贤先生。“隐迹丰城池山岭,聚徒八百,讲学。以饱德为膏梁,以令闻为文繍,诵诗,读书,乐尧舜之道,以待天下之清。故池山之名罗山者,以君所居名之也。”罗氏去世后,其徒葬之于“禅师坪之原”,并“立祠以祀之”。南朝梁代大通(527—528年)中“改其祠曰云霄观。”至唐大历间李泌游宦来江西洪州,守“兹土”。这又‘新其学舍,历稽公(罗文通)之素履。嘉其志,叹其为人。遂于云霄观额署其门曰:“罗山书院”。“门之内厅,额题以‘弋飞鱼耀’厅之后堂,额题以‘凝神认性’。“栋宇焕然,而一新之。宛若先生平日居业之所象也。”笔者以为若此记非后来人之伪作,乃真实传文,则在此有一名罗山之书院亦可证实。至少是一所纪念晋代隐者聚徒讲学,德艺双馨的书院。罗文道讲学的学馆始于晋代,当时不可能是一所书院,然而在李泌贴牌的唐代大历间,云霄观中是否确有聚书,聚徒讲学,展礼、祭祀的活动呢?从记文内容中尚不得而知。那么丰城罗山书院是否可以认定为:江西乃至中国起始于唐代的最早的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仍存在疑问。丰城市的党政领导很关心罗山书院的发现,召开学术会议,请各地同仁共同研究,鉴定,很不简单,很不容易呀!这是地方党政领导关心文化事业,关心书院研究的突出事例之一。剑川等几位先生已经作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都是必须肯定,传诵的。然而当前似乎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如果成功则将是真正发现了江西乃至全国最早的书院了。建于唐代的书院,江西已经找到的十来所中,有的尚有疑点,如皇寮书院,有创办人官职问题,如李渤书堂、景星书院是否乃是后人命名。这些书院的史料有的尚为孤证,且大都仍为后人追述。希望经过大家的努力多有新的研究成果。另外笔者于2006年庐山白鹿洞书院学术会议的即席发言时提出:李渤隐居白鹿洞时是否已有聚书,聚徒,习礼的活动,建有类似书院,书堂一类的学校呢?这也是值得研究的。朱熹曾认为李渤当时已建有黉舍,即一所学校。惜至今未见靠得住的史料来佐证。这也是值得大家注意,可以进一步研究的。 (本文系笔者于2008年8月在丰城市举行书院学术研讨会的发言稿基础上整理而成。) 注释: ⑴《家法》还规定:“重读书,荣耀祖宗,显扬父母,全在读书。若家有读书人,则礼有人讲究,纲纪有人扶持,忠孝节义从此而生,公卿将相由此而出”。 ⑵徐锴《陈氏书堂记》称:陈氏“以为族既庶矣,居既睦矣,当礼乐的固之,诗书以文之。遂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居奇,是卜是筑,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名立盖有之。”僧文莹《湘山野录》:“江州陈氏”,“别墅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马令《南唐书》:陈氏“建书楼于别墅,以延四方之士,肄业者多依焉。乡邻率化。”脱脱《宋史》:陈崇“为江州长史,益置田园,为家法,戒子孙,择群从,掌其事,建书堂教诲之,僖宗时尝诏旌其门。” ⑶金林祥《我国古代书院始于何时——中国文化之迷》(载〈文汇报〉1985年10月10日)提到:“李才栋在1984年长沙召开的书院学术座谈会上说:中唐以后,由于军阀混战和随之而来的官学废坏,‘士病无所与学’。民间的书堂、书院又逐渐发展成为学者讲学说书,士子读书求学的教育机构。” ⑷高志坚《我国千年前就私办大学——李才栋研究书院有创见》载《文汇报》1984年10月29日第二版。 ⑸李才栋《书院的起源和宋代书院的发展》(载: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85年3期)谈到:“陈氏家法”虽立于大顺元年(890),然陈氏于僖宗时(873—888)即因几世同居而‘诏旌其门’。东佳书堂之建,似应早于此时。”“这种既非后人追述,亦非口耳相传的文字材料是比较可信的。”《(教育大辞典)书院样条选刊》载《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87年4期)亦录东佳书堂样条。 ⑹顾明远《中国教育大辞典》:“东佳书堂亦名‘陈氏书堂’。原址在江州浔阳东佳山(俗称傅山,今属江西德安)。唐江州陈氏所建。”唐大顺元年(890),江州长史立《陈氏家法》规定:……。“宋初陈氏所藏书贴号‘天下第一’”。杨亿誉为“鼎峙江南名书院之一。”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载:“东佳书堂,在江西德安,又称陈氏书堂,义门书院,陈氏于唐僖宗时因世代‘义居’而得旌表。唐大顺元年(890)陈氏七世孙陈崇建书堂。” ⑺桂岩书院在唐洪州高安县境内,地处城北六十里洪城之桂岩。创始人幸南容(746—819),系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官至国子祭洒。元和九年(814)告老归里,建书院“开馆授业”。对于桂岩书院,在笔者文章《唐至北宋的江西书院》提到以后,高安彭石居先生有更深入的研究。 ⑻登东书院,庐陵解氏世居有解世隆者于乾符末(879)因避黄巢“之乱”聚族人居山林防守自保,建登东书院,以教育子弟。 ⑼唐李渤(773—831)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为江州刺史,在任二年倡建景星书院与李渤书堂以教士民。前者在州城内(今属九江浔阳区),后者在州城西南使君山之坞(今属德安县)。 ⑽皇寮书院,为渝州人刘庆霖所建。庆霖曾游宦吉州,致仕后定居其地建书院讲学。 ⑾飞麟学塾亦称虎溪书院,为婺源人程火宙 所建,火宙 于僖宗时官至御史大夫。数言宦官乱政而得罪。乾符四年(877)贬为洪州司马。因黄巢“之乱”,不得归,而定居洪州城西洪恩桥。建学塾延师以教宗族子弟及四方来学者。程氏尚有蒙学性质的筠林书屋,莲塘书屋,似为子弟进入书院深造之前预备学校。 ⑿施肩吾书院(亦称石室书堂)在洪州南昌西山(今属新建县)。施肩吾,字希圣,号华阳,睦州分水县人。元和十五年(820)进士,不仕。太和中(827—830)隐于洪州西山聚徒讲学。都官书堂亦名仰山书堂,东庄书堂,唐袁州宜春诗人郑谷(848—909)于唐末避朱温乱政而归隐故里。郑于宜春城南之仰山下东庄建书堂,读书,授徒。桑梓旧谊,文人学者多有向其求教者。孙鲂、虚中、齐己、黄损等入其门下。 ⒀王季友(714—799)丰城人, 进士,致仕归,隐居山野,曾聚徒讲学于山寺。龚履素,南昌人,隐居不仕聚徒讲学于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