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课堂的大学教授哪里去了-黄羊滩-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27:35

不上课堂的大学教授哪里去了

2010-07-14 08:50

      近年来,不少重点高校纷纷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打造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院士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不断出现在各大院校的教学计划中。然而当一些学生冲着课表上排出的那些知名教授兴冲冲走进教室时,却发现课堂上频频出现的却是青年教师的身影。学生很疑惑:“打着牌子又不讲课,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吗?”(《中国青年报》7月13日)

      本科生难觅大教授身影,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尽管几年前教育部专门下文要求,高校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程,但是,实际效果似乎并不明显。正如报道中提到的,越是那些名声赫赫的大学,有些名气的教授、副教授们就越是难得一见。那么,那些不上课堂的大学教授都哪里去了?

      有说法是大教授、名师们都去参加社会活动,去挣钱了。“因为名师、教授可以利用名牌大学的资源,去出名,去挣钱。而把教学的工作放在第二位。”北方工业大学文学与传媒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谭旭东教授这样分析。这样的情况想来应该不少,时下传媒发达,很多教授的踪迹尽管学生在课堂上看不到,但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看得到。那些神采飞扬、侃侃而谈的教授们,原本都是应该在课堂里师生论道的。于是,我们就面对一个无奈的现实,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往往只能通过媒体的公开报道来体会、揣摩导师的学术思想。明明可以亲炙教诲、教学相长,却往往搞成了“远程教育”。

      然而,大学教授过多参加社会活动也不能仅仅理解为“出名”、“挣钱”。那样,未免有化约的危险。事实上,大学教授少上、甚至不上本科课堂,个中情形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更不可以妖魔化为“挂羊头卖狗肉”。

      首先是学校有责任理顺大教授、名师与本科课业的关系。教育部规定大学教授、副教授必须为本科生开课,十分必要,学校应该根据教授和课程的具体情况,兼顾教学和科研,认真而有弹性的落实。既不能把名教授当做学校的招牌、花瓶,高高供起来,只起“精神领袖”的作用;也不能罔顾教授正在从事的“名山事业”,硬性的、一刀切式的安排繁重的课程。教学和科研并不是必然对立、严重冲突的两极,学生固然主要应该向老师学习,而老师的思维一样需要学生刺激,所谓“教学相长”,从孔夫子那个时候就是很正常的情形。只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中国的高校硬是把教学与科研弄得水火不相容起来?此种“极化”思维,实在是遗祸不浅。

      实际上,学校完全有办法、也有责任协调好教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很多学校为了争取博士点、硕士点,还有什么项目等等,在引进名教授的时候,居然将不安排本科教学作为条件。这样的办学思路无异饮鸩止渴,殊不可取。在这样办学思路引导下,端正教风、学风,希望名教授自我约束,从而建立融洽的问学关系,岂非一句空话。

      其次,不可一味抹杀大学教授的社会活动。以易中天教授而言,其通过现代媒介宣讲学术,影响的岂止是一代人!我们可以对他的学术观点提出质疑,也可以就他的讲述方式进行商榷,但是,不能否认其对中国社会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外,还有很多大学教授从各自擅长的研究领域出发,对国内国际时事发表看法,这些立足专业立场的即时评点,无疑会有助于公众对于时事的深刻认识。这种随时随地的、潜移默化的价值影响,既是学术走向大众的尝试,也是大众分享学术的盛宴。不可轻忽,更不可贬低。

      学生希望亲炙名师的愿望完全可以理解,相关各方也应该更加重视这个事情,学校要搞好协调管理,教授要自我约束,但是,希望大学教授们将活动范围完全约定在校园围墙之内,在当下也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毕竟,这是一个学术开放、校园没有围墙的时代,大教授、名师是全社会共同的财富,他们对于学术昌明、社会进步的责任更大、使命更艰巨。以往““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师徒授受模式,只能成为一种理想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