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22:13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图)  谭徐锋 2010-07-12     天津网-数字报刊   《林则徐大传》,杨国桢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近代中国以其波澜壮阔搅动了文明古国近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在悲壮中孕育着民族的新生,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一段让中国人百感交集的记忆,外御强敌、内谋国安、最终却饮恨而终的林则徐则是这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在面对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命运时,他身上勇于担当的士大夫气质,大义凛然,近两百年来犹有余响。

  从中西比较的角度观察,林则徐只是过渡时代的历史人物,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拼命周旋,努力开眼看世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不愧为民族英雄;而这里的“英雄”,在我看来并非仅仅限于他抵御外辱,更重要的是将他置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他以一生的胆气与热血,上报帝室知遇之恩,下谋天下苍生的安顿与生计。林则徐的意义,不应仅仅限于晚清,而是应该从长时段的角度进行体察。

  不仅林则徐的同胞关注他,时任英国驻广州领事兼驻华商务监督的包令,在林则徐去世后很快就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林则徐逝世两周年后,包令还在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宣读其研究林氏的论文,称林氏“是中国政治家中最卓越的人物”,“把自己的智慧和传统的智慧结合了起来”。来自林则徐对手甚至敌人的评价,至少从更多的角度折射出林则徐的重要。

  研治中国近代史的大家蒋廷黻先生自诩有了新证据,认为林则徐为了身后名,不敢舍身请命,本书作者在书中专门以一链接的形式作了评议,从历史大势与撰述心态的角度还了林则徐一个公道。晚清已经丧失活力,必须变革,但是如何变革,当权者没有主见,有主见者又无法掌控局面,屋漏偏逢连夜雨,弄得天下大乱,有良心的士大夫只能哀民生之多艰、国族之不幸。学如积薪,后来居上,杨国桢教授此书对林公的此类描述甚多,“了解之同情”让人见到先贤的不易与卓绝。

  中国人讲究知人论世,通过优秀的人物传记可以真切地了解历史,中国历史上不乏伟大的人物,但伟大的人物却不一定有伟大的历史传记。除了对乡贤的崇敬,或许更多的是在林则徐人格力量的感召下,杨国桢教授积50年之功,以时间为序,广求史料于世界,吸收丰富的中外文资料,加上清新洗练的笔法,成就了这本优秀的林则徐传记,为我们展示了不愧于这段伟大历史的杰作。今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也是林则徐逝世160周年,对于近代中国这悲壮的一幕和林则徐这位让人追慕不已的先贤,此书似乎是最好的纪念。透过此书,我们可以读出林则徐言论与行谊之中流露出的家国情怀、书生意气,这使得中华民族的脊梁更加挺拔。

  读完此书,在感动之余,或许平添的是你对晚清历史的绝望,你会发现士大夫的努力,换来的却并不是国家的中兴,在一段段内忧外患的煎熬过后,只能在旧体制内苦苦挣扎。你会发觉林则徐其实很孤独,所以后来才有他激赏左宗棠的一幕,而这一幕才显得那么珍贵,因为经历体制的困厄、摧折,左宗棠这种自诩“不招人嫉是庸才”的人物不是太多,而是过于稀少,可又多郁郁不得志。这样尽力的周旋,换来的依然是不可收拾的残局,王朝政治的终结只是迟早的事,而前途似乎还混沌不明。

  中华民族的历史因为近代的屈辱而更显苍凉,更具张力,而林则徐就是这段重大历史的重要证人,我们在意的当然还不仅仅如此,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林则徐家族耕读传家、书香门第的家风(曾经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常态)更值得当代中国人好好追慕、实践,林氏子孙正是受益于这股朗朗清风,不少人成为近代史甚至当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中国人的未来取决于怎样对待我们民族的历史巨人,因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很难想象,我们的下一代会因为吸收了那些戏说历史的“爆料”而茁壮成长。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这段在赴戍之前喷涌而出的心声,2003年3月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再度回响:面对中外记者,出身书香门第的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之明誓,将之作为他“今后工作的态度”,倘林公泉下有知,当引为隔代知音。我想只要这个国家还存在不足、还需要前进,这段心声就会在中华民族的庙堂与草野声声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