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机制引航电视新闻改革 --精品购物指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17:05

评论员机制引航电视新闻改革

撰文/张萍 金朝 编辑/张萍

  2009年7月27日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引入评论员机制,新闻频道从原来相对比较专题化、栏目化变成滚动新闻的这种方式,评论员和记者们配合一起形成了过去一年央视新闻的变化。央视第一次系统地以一个整体评论员的形象持续稳定地出现在各个档的新闻节目里,这是第一次,也是央视新闻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重大问题上为整个新闻界增加了来自央视的新闻立场。

  改革催生了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的年轻的评论员队伍,在电视主持人、记者、编辑等之外,正在出现一个新的行业——电视评论人。本期《会客》邀请这个新行业中的两个代表,央视第一位特约评论员,在“球迷狂欢节——绿茵股市”中“跨界”足球与股市的杨禹,以及第一位女性特约评论员,也是国内第一位女电视评论员吴学兰,一起探讨评论员机制运行一周年带来的变化。

  

张萍 本期主持人

杨禹 本期嘉宾

  中央电视台特约新闻评论员

  国家发改委城市发展中心研究员

吴学兰 本期嘉宾

  中央电视台特约新闻评论员

  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时政新闻室副主任、主任编辑

  评论也可以拼速度

  张萍:我们都说新闻评论要争夺新闻的第一解释权,作为央视的新闻评论员如何去把握这一点?两位都是平面媒体出身,在你们看来,电视新闻评论与平面媒体评论有哪些区别?

  吴学兰:央视在做电视新闻评论方面是走在内地电视台前面的。而从整个新闻界的角度来看,新闻界长久以来一直重视评论,办报的人常说“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我们早就习惯了在报纸上面很重视社论、各种评论。现在很多报纸把评论版放在比较重要的版面,这是平面媒体的普遍做法,但是电视媒体,包括央视,在评论员出现之前还没有特别强调。

  杨禹:央视原来也有一些专题性的节目带有一定的评论色彩,但还不是真正正面的评论。去年7月,评论员刚刚亮相的时候,电视台从领导到一线操作的编导几乎都说不清楚评论员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们也非常紧张。从一名评论员的角度来看,央视是胆子很大的。很多重大的新闻都是直播,之前没有稿子也不可能有稿子,有的话题又是比较敏感的,但评论员只是把核心观点与央视负责评论值班的主编、制片人沟通一下,上报值班领导就可以。而且这么久在央视做评论,我感觉很多时候空间尺度比我想象的要大。

  评论增加了电视新闻的深度和厚度。不过,我的第一感觉是评论也是有速度可以拼的,这是出乎我意料的。央视的新闻是第一时间播出,我们的评论随之而来,甚至快过网络。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国家统计局每月都会发布经济运行数据,通过现场记者的告知,我们可以在5分钟后就开始评论,这是快过所有媒体的。电视评论的第一好处是这个评论是最快的,也是很有速度感的。例如韩国罗老号运载火箭从发射上天到发生事故,几经波折,电视新闻的好处就是总能在第一时间播报新闻的变化,然后每当出现一个新变化,评论员就可以针对性地做出最新评论,这是一种直播式的评论,是任何网络媒体、平面媒体望尘莫及的。去年12月哥本哈根大会的最后一天,协议到底有没有达成,北京时间从早上到晚上,来自前方的新闻变化了三四次。我那天从早上7点的《朝闻天下》一直到晚上的《东方时空》,评论也在根据新闻变化而变化,针对最新的情况做一个分析。因为有了这种电视评论的方式,我们的评论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一个很有针对性的最新的判断。那个时候我身在其中,感觉到没有任何的媒体可以在我之前提供判断,我们在速度上可以走在最前面。我自己感觉这是对电视新闻一个很大的改观,不仅仅是增加了一些节目的形态,而是极大地完善了一个媒体的功能。

  吴学兰:去年11月,阿富汗的选举出了新的转折,取消第二轮的选举投票,卡尔扎伊获得连任。在新闻发布结束的5分钟内,央视评论员马晓霖在《东方时空》第一时间进行了快速点评。这是全球中文媒体中最快的。在没有评论员的时候,央视主要是通过报道本身传递信息,有一些判断是糅合在新闻里面的,但它本身是一个报道的形态,不能太彰显观点,而我们这种评论是可以跳出来做主观判断的,现在央视已经开始系统地在重大问题上做判断。

  张萍:在话题选择方面,是央视与特约评论员协商决定的吗?如何选择一些可能比较敏感的话题?

  杨禹:评论组的判断加上制片人包括编导的判断,节目本身的编导,以及值班领导的判断,大家的判断综合在一起来决定如何选题。央视最核心的资源,如最重大的时事政经类新闻,现在慢慢都增加了评论。比如我印象很深的是,奥巴马访华时,胡奥会谈在直播的时候可以由我们评论员在第一时间评论,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评论员机制引航电视新闻改革

 

  提供有媒体特点的新闻判断

  张萍:新闻频道现在拥有一支20多人的评论员队伍,而且是比较年轻化的,作为一个好的评论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吴学兰:要保证在直播之中不出错,把握言论空间,对新闻评论员的要求很高,我想拥有十几年的新闻媒体经历是必要的。评论员是从新闻评论的角度出发,这与专家又有所不同。而且,专家通常是一个领域的权威、专业人才,但是新闻评论员不一样,除了有自己的专长之外,还需要成为通才。

  杨禹:作为评论员,最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一种有媒体特点的新闻判断,不管之前是做媒体的还是做研究的。专家和学者这种形态早就有了,而评论员设置之初就是想要和专家既有相同点,但也要有不同点。不同点就是,评论员做的是新闻式的评论,而不是专家式的评论。评论员和专家很大的区别是,专家一定是在某一领域很专业,评论员是在某些领域有一定的专业能力,知识面和能做判断的面要比专家广,这是能做出新闻判断的基础。我们期望我们的表达既是新闻式的表达,又是种贴近式的表达,跟一些专家式的习惯语态是不太一样的。贴近式,首先要简明和真实,其二是时尚,电视和电视受众实际上是很追求时尚的,在此基础之上还要有自己的独特性,比如语态的风格。

  张萍:评论的领域很广,像杨禹涉及的领域包括国内时政、经济、民生,甚至世界杯,会不会有很大压力?

  杨禹:压力非常大。经过这一年,基本的工作样态已经驾轻就熟了,但是每一天每一次评论的时候其实是很紧张的。内心要让自己紧张起来,不敢放松。很多评论员刚开始的时候是“外紧内松”,外表很紧张,因为都不适应一直被镜头对着。现在是“外松内紧”,让观众看到的是自如的表达,但内心是要让自己紧张起来的。任何一条里有一句话说错了,那就要出很大的问题!多数情况下,确定要直播一条评论时离节目播出只有一个多小时,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长期全面的积累。要有对评论涉及领域发生的所有最新的、重大事件的长期的不间断的跟踪和了解。临到直播前,主要是理清思路,总结核心观点,或者是有个别和评论相关的数据和基本信息要去确认等,对事件本身的判断已经不能临阵磨枪。

  我们解决了央视有没有评论的问题,接着就要解决央视评论和其他评论有什么区别的问题。一方面,有一些是央视独家的重大新闻,如国家领导人的会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等,在这些资源里加进了评论,就是一种独家。另一方面,很多民生上的话题,绝大多数媒体都是在同题竞争,这个时候,央视的评论是无法替代的。我举个例子,比如说目前所有媒体都在关注的高温。央视评论员除了提到很多媒体关注的如何保障生产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站在全国的角度考虑问题,从高温这样一个新闻现象里,想到更多别人想不到的,包括工业生产、电煤价格、矿山安全等。央视评论的逻辑是延展到国计民生的很多方面,这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电视台的特点。

  张萍:作为唯一的一位女评论员,您是不是也面临着与其他评论员不同的压力?

  吴学兰:新闻频道的受众以30岁以上的男性为主,很多男观众可能开始会不太接受国际时政的女评论员。其实压力不只来自于观众,也来自身边,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女性,这种成见其实很多行业里都有。所以我想好好做好这个工作,我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几乎所有领域里女人都可以干得很好,就像现在我们开始有女航天员,在国际政治上也出现了很多女性国家领导人。

  当然,我也有我的优势。比如最近的奥巴马“汉堡外交”,我在评论的时候就说,他们可以分享同一种汉堡、同一包薯条,但是选择了不同的饮料,就像是两国的关系,在有一些问题上谈得拢,但各自守着自己的原则。后来很多研究俄罗斯问题的老专家都跟我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其实我是比较“扯”,但是“扯”得有道理。其实单说俄美关系是比较枯燥的,加上了感性的元素,这是很多男评论员不具备的。另外一点,看到我在电视上出现,可能观众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会多看两眼,因为很稀罕,女评论员太少了,等看了几次之后,就会发现,原来“她确实不是花瓶”,这也是我的一个优势。

  张萍:这种独特性其实也很好地塑造了评论员的个人风格?如何看待个人风格对新闻节目的影响?

  吴学兰:评论员也必须注重上镜的形象。作为女性评论员,太漂亮会让人怀疑专业素养,太不讲究又会失去观众。在庄重的职业装外,还要讲究细节搭配,既有专业感,又有时尚感。加上感性的角度,注重贴近性又有高度的不同视角,虽然我担任央视评论员的时间比较短,但也形成了一定的个人风格。

  杨禹:评论员其实是更有条件形成个人风格的。虽然电视观众还是比较习惯于把主播和评论员混为一谈,但是慢慢地评论员形象感就会出来。评论员的新闻个性是有条件的,首先是自己的语言,其次是自己经过思考形成的新闻判断能力。在有的题目上面,我希望能够比所有其他看这件事的观众或者同行看得更宏观、更高。另外,评论员要比一般人看得更细微。我自己感觉评论本身还要和观众有一种情感上的互动和共鸣。有时候要增添一些个人比较擅长的表达方式,我在评论的时候喜欢夹杂一些幽默感。

  张萍:您怎么看一个新闻评论员对一个新闻节目的影响力?

  杨禹:最关键的是通过评论员提出有价值的新闻判断去取得这个节目(无论是一个新闻、一组新闻或是一个节目)的整体的新闻判断的思维。对评论员来说最大的压力不是在表达过程,而在于无论什么题材时刻要有能力在这个题目上面去做出有价值的判断。电视评论中我们内心纠结最多的是,电视受众是一个大众受众群体,既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听得懂,听得进去,又要让里边的一部分专业人士认为我们没有说外行话,这也是评论工作的难点和魅力。还有一个挑战就是尺度问题,就是社会上一些有争议的话题,甚至有时候会有政府和百姓出现矛盾的这种新闻,我们也尝试着做了很多。这个时候我认为,第一是要批评,第二是要保证尺度。批评的时候既要让对方心服口服,挑不出毛病,同时要保持一个审慎的态度,我们也在慢慢形成央视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