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保险并非""狼来了"" 中国保险进入""万亿""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8:26
外资保险并非"狼来了" 中国保险进入"万亿"时代


新华网 (2003-11-13 09:50:42)来源:新华网天津频道
策划 张涛   记者 张泽伟 嵇哲   摄影 刁科雄   编辑 张博
中国保险业像个见风就长的孩子。短短20年间,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增长了2000多倍。日前在天津举行的"寿险经营与风险控制国际研讨会"上,中外专家认为,中国保险业总资产有望在年底突破1万亿元,从而实',1)">
现由千亿级到万亿级的跨越。
据统计,今年9月底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已经达到8326.6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保险业共实现保费收入29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06亿元,增长幅度达31%。其中,寿险是增长最多的险种,前三季度实现保费收入2039亿元。而中国在1980年开始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时,保险业的总资产还不足4亿元。20余年来,中国保费年均增长速度近40%。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说,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最大的潜在保险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保险市场与法规的逐步完善,以及保险公司经营与风险控制能力的加强,中国保险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峰认为,按照保险业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在年底突破万亿是可能的。中国保险业已具备"万亿级"发展能力。
市场经济促成保险业大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吹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号角。
中国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精算处处长王治超说,一国市场经济的演变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就是保险市场逐步发挥其应有功能、做大做强的过程。他分析认为,市场经济的调整和完善为保险业发展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从金融市场结构调整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商业银行主导金融产业的发展,金融结构极不合理,抑制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金融产品的单一、金融行业的垄断特征和长短期资金的无法分离等也导致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较为低下。保险公司通过集零散资金为整体资金,通过强制储蓄积累长期资金,变金融市场的间接融资为主为直接融资,从而全面参与实体经济的运作,同时也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入大量长期资金,从而成为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共同推动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推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国家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来看,国家正在将此前承担的无限责任改为有限责任,国家提供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都应该是低水平广覆盖的程度。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商业保险公司必须有所作为。
从国有企业改革来看,此前典型的"企业办社会"、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显然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剥离企业承担的社会功能,从而使得企业轻装前进,进行专业化经营。剥离出的养老金和医疗险的需求、剥离出的员工福利计划的需求等,都可以通过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得到满足。
五大风险 三招化解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说,目前中国寿险市场发展迅猛,但仍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且存在五大不容忽视的风险。
魏迎宁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寿险市场,近几年寿险业的增长速度一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但寿险业务的经营特点如保单的长期性、精算技术的复杂性等,决定了寿险业的经营风险多,且具有长期隐蔽性,有可能被长期掩盖,不易发觉。他把中国寿险业存在的风险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中国在1995年《保险法》生效之前,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几乎没有什么限制,使有的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中形成了一些难以收回变现的不良资产。
二是1996年以后,由于银行存款利率连续8次下调,资本市场收益近年来也大幅度降低,使一些寿险公司以前签发的高息保单产生了利差损。
三是2000年以来一些寿险公司发售分红保单,在尚未盈利的情况下,向保单持有人分配的红利较多,有可能超过未来所能获得的盈利。
四是2002年以来,寿险公司发售以投资为主要目的的寿险保单,保费大多数采用趸交,保险期间缩短,将来现金流有可能发生困难。
五是由于近年来营销员和银行代理在销售分红、投资连结等新型产品时存在误导投保人的倾向,使寿险公司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有可能出现新保单减少、退保增多的现象,导致寿险公司的现金流发生困难。
魏迎宁认为,中国寿险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从寿险公司目前的资金管理体制和寿险的产品结构看,己不可能再产生新的规模较大的不良资产和利差损等存量风险。但是,目前分红保单的保费收入已占寿险保费收入的50%左右,在新单保费中,分红险已占75%,如果分红超过预期盈利的情况再不引起重视,不能有效控制,则会形成新的增量风险。而且,由于以投资为主要目的、保险期间较短、趸交保费的分红保单在保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大,会给寿险公司的稳健经营构成严重威胁。
魏迎宁说,中国寿险业风险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市场不成熟、法制不健全、精算、会计技术基础薄弱等,更重要的是市场结构、公司体制、内控机制、经营理念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目前正从机制、技术、监管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以防范和化解寿险业的经营风险。
机制措施是指通过深化保险公司的体制改革和调整市场结构,使寿险公司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以追求经济效益、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目的、具有自我约束能力、能够进行理性决策的市场主体。为此,需要对国有寿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对股份制寿险公司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机制。此外,还需要逐步增加寿险市场的经营主体,使寿险公司之间充分竞争。
魏迎宁认为,机制措施是寿险公司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内在自觉要求,是消除寿险公司风险的根本措施。
技术措施是指设立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标准,对寿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进行评估、监测。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而不至于被长期掩盖。同时,有了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标准,人们在同一件事是否构成风险的问题上容易取得共识。
魏迎宁说,技术措施在中国已取得一定进展。中国保监会此前重新修订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并已发布执行。早在1999年,中国保监会就制定了寿险精算规定,对传统寿险产品的定价、准备金评估等制定了标准。今年,中国保监会又制定了寿险新型产品精算的规定。目前,保监会正着手制定保险业监管会计准则,修订中国寿险业生命表的工作也已经启动。
监管措施是指保险监管当局要采取的一些行政管理手段。一方面要把偿付能力监管逐步变为"硬指标",使之成为监管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各寿险公司的报表、现场检查等监测寿险公司的风险状况,把偿付能力是否充足与批设新的分支机构、审批新型产品的条款、费率等联系起来考虑,对于风险较大、偿付能力不足的寿险公司责成其采取措施化解、改善;另一方面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创造防范和化解风险的环境和条件,如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允许寿险公司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增加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和收益率等。
魏迎宁说,防范寿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涉及外部环境、经营、监管等领域,涉及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产品开发、精算、会计、销售、业务管理、资金运用等多个环节,需要各方面形成共识、通力合作。
外资保险并非"狼来了"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保险市场的逐步放开,外资保险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并加快了增资设立分支机构的步伐。但中资保险方面认为,来势汹汹的外资保险并不是威胁,反而有利于共同培育、挖掘潜力巨大的中国保险市场。
在此间举行的"寿险经营与风险控制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中国保险市场前景广阔,同时外资保险进入中国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据统计,从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以来,目前共有37家外资保险公司获准在中国营业或筹建营业性机构58个(包括目前正在筹建的8个营业性机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数量已占全国保险公司数量的六成多。美国友邦保险公司除上海的分公司外,还在广州、北京、深圳、苏州开设了分公司,在佛山、东莞、江门建立了支公司。
其他外资保险公司也加快了增资设点的步伐。中国北方第一家外资寿险公司--光大永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日前已经增资3亿元,其设在北京的分公司也将在明年正式营业。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兵说,中国保险业在实现资本的国际化后,面临经营管理的国际化。他认为,外资保险公司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理念,值得中国同行借鉴,有助于中国保险公司取长补短,尽快实现经营和管理的国际化、现代化,同时也有助于共同做大做强中国保险市场。
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江生忠教授认为,外资保险进入中国市场,可以促进保险产品的更新换代,扩大市场规模,加剧市场竞争,打破垄断局面。
同时,外资保险公司也在加快"本土化"进程。光大永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德仁说,外资保险的经营方式必须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才能"站稳脚跟"。他认为,相互取长补短的中外保险公司正在追求着各自不同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目标。
相关报道:精算师成为中国保险业的"大熊猫"
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令世界侧目,而保险业"军师"--精算师人才的严重匮乏,将成为限制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
精算师的工作,就是将风险数量化,依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经济活动中未来不确定的事件(风险)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财务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和管理。在国外,精算早已形成完整体系,而且在社会保障、金融保险、投资证券等领域广泛应用,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公司特别是人寿保险公司的经营基础也正是基于精算原理。精算师在保险公司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产品设计,产品定价,责任准备金的计算,偿付能力管理,资产负债的匹配以及其他技术支持等各个方面,都有精算师的身影。
据了解,自1982年中国恢复办理寿险业务后,中国的精算事业便伴随着中国保险事业一起成长。1988年,国内正式引入精算的学历教育,1993年开始编制中国寿险业经验生命表,并于1996年完成,投入使用,为寿险精算提供了基础数据。1997年开始设计精算报告制度和精算师资格认可制度。1999年开始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2003年中国寿险业经验生命表的修订工作正式启动,计划于2006年完成。
但是,相对于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精算事业发展远远落后。目前全国只有400多名精算从业人员,而且普遍经验不足,其中只有30%的人员取得了准精算师或精算师的资格认证,25%的人员拥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部分精算师职业道德要求不高,行业责任意识淡薄,专业化程度欠缺。和保险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精算师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精算师尹奇敏认为,中国寿险业在经过快速发展的过程后将进入一个稳健发展的阶段,这时候要注重的不再是规模的发展,而是内涵式的发展。在开展保险业务的初期,保险代理人对普及保险意识、推动公司保费收入的增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管理力度不够,代理人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的一些行为使得保险行业给社会公众留下不良的社会形象。在当前中国寿险业保费已达到相当规模的情况下,良好的社会形象对公司业务进一步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精算师应该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培养终身不断的学习能力,利用自己专业的技术知识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社会公众进行正确的引导,改善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
_xyz_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