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宁源在区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讲话(全文)-新闻动态-※文明铁西※四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03:39
把握总体要求 突出城区特色   

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宁源

(2009年4月16日)

 

“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是中央对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的总体要求,三句话言简意赅,具有严密的思想逻辑性和内在关联性,其中,党员干部受教育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科学发展上水平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核心,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

一、党员干部受教育

“党员干部受教育”就是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把党员干部的认识完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规划未来,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切实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

当前,我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处于关键阶段,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党的十七大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论断,思想深刻而又充满激情,反映了时代发展和事业进步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于我们继续推动思想解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就要创造性地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实质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主观偏见、传统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以来,由于要迅速改变落后面貌,过多强调的是增长速度,追求的是数量扩张,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更加突出,比如,资源相对不足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城乡及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等,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是要通过继续解放思想,彻底改变对经济发展的狭隘理解、校正对经济发展的片面认识。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收获,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就要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解放思想的推动下,新观念、新体制逐步确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旧体制已经荡然无存,体制障碍已经完全消除,解放思想可以就此停步。应该看到,我国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远没有结束,马克思称之为“死人抓住活人”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向纵深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触及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越来越深刻地触及民生问题,涉及的问题更加敏感,涉及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冲破旧体制的解放思想举步维艰,完善新体制的解放思想同样充满风险。解放思想的任务也就更加艰巨、更加繁重。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在枝节问题上相对容易,在关键问题上比较困难;在单一问题上相对容易,在系统性问题上比较困难;在口头上表达容易,在实际行动中比较困难。只有继续运用解放思想这个锐利思想武器,才能科学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科学应对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科学分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新的行动纲领和新的大政方针,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就要牢固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发展,需要有各种条件,而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要形成和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好,就能敏锐地抓住和用好机遇,就能正确地应对和战胜挑战,就能有效地解决和克服困难,就能与时俱进,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实现新的目标,创造新的辉煌;而精神状态不佳,就会丧失机遇,畏缩不前。在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形成并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比如,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破除迷信、振奋精神,比如认准方向、敢闯敢干、勇于探索、允许试验,比如尊重实践、善于总结、敢于走新路、不走大弯路,等等。这样的精神状态,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常重要。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还存在着种种不适应的观念和状态,解放思想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既要自觉地破除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思维模式,又要自觉地破除对西方学说和制度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真正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国情要求、党性要求的求真务实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要破除那种怕担风险、怕负责任的畏难思想,积极树立一种迎难而上、敢担风险、敢于负责的精神;破除那种小富即安、小成即骄、小进即停的自满思想,积极树立一种永不松懈、永不自满、永不停步的进取精神;破除那种瞻前顾后、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积极树立一种敢想敢干、敢闯新路、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时代呼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尽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和理念,为推进事业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把握这个精髓,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努力使我们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进步新潮流,适应事业发展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新期待。

一是要克服见物不见人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观念。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解放思想的动力、途径和目的。“官本位”思想在许多干部中根深蒂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有的干部以仕途为重,把官位大小作为唯一的价值评判标准;有的干部工作中习惯于管、卡、压,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风气和官僚作风;有的干部“唯我独尊”、“我说了算”,听不进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甚至违背群众意愿,搞强迫命令。当前特别要注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切实纠正政府角色“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听取民声、尊重民意、吸纳民智,干事创业要坚持从民所愿、为民服务。在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是无可厚非的。但长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将使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缺乏后劲,甚至走入死胡同。实际上,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只是社会构成中的局部变化。这种变化虽然在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影响并决定社会诸多构成的变化及其性质,但却并不具有社会进步的整体性质。任何经济活动的目的都不是经济活动本身,我们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同人的发展相比,发展经济只不过是手段而已。长期以来,我们对经济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对人的发展却重视不够。我们往往以为经济搞上去就达到我们的全部追求和目标了,这恰恰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而把目的本身丢掉了。在我们的经济有了比较扎实的发展,人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改变,尤其是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意识有了很大强化的今天,应该明确人的发展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是对人类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在科学发展观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更新发展观念,从片面追求物质的增长转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等等价值目标,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既强调“全面”,即各种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又强调“发展”,即各种能力与素质全面发展的方向与目标的创新。

二是要破除“唯GDP”观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GDP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衡量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GDP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GDP的增长代表经济增长,但并不代表经济福利,GDP反映不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否协调、城市与农村是否协调,反映不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也反映不出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单纯追求GDP,把GDP增长作为惟一目的,把GDP作为惟一衡量发展成败的指标,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破坏资源、降低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会导致经济增长呈粗放状态。同时也应看到,量的增长是质的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因此,发展仍是我们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保持GDP的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仅以就业为例,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创造100万到120万个就业岗位。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再也不需要为GDP努力了,压在肩上的发展经济的担子可以放下了,这也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应是重视经济发展,忽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或是把经济发展单纯视作产值和速度增长的片面发展。科学发展具体应体现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发展;二是协调发展,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发展,城市乡村、沿海内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的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永续发展。过去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一时之快,“先发展后治理,先破坏再保护”的理念盛行一时。这种理念必然衍生出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一是导致资源稀缺,浪费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为一直保持着8.8%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成本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以上,我国创造每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二是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债务负担沉重。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又是处在高速工业化和加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资源需求量和消耗量十分巨大;我国还是一个科技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国家,资源浪费情况相当严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源消耗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开发,给环境保护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是要破除地方部门本位思想,树立统筹兼顾观念。1978年中央确定改革开放路线,我国开始把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开始打破平均主义,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创造了令世人叹服的经济奇迹。然而,经过三十年超常规、高速度、跨跃式、非均衡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我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开始受到诸多问题的困扰,如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等。这种状况不改善,将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地对待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树立统筹兼顾观念。整体利益是多数人的利益,是大局。局部利益是少数人或某些地区和部门的利益。没有整体利益,局部利益难以保证,也不会长远。从个体与整体辩证统一关系看,整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个体的富裕,就难以构成整体的富裕,整体的富裕靠多数个体富裕来体现。由于发展起点的不平衡和发展机遇的偶然性,会产生结果上的不平衡,因此,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但是目前已经出现的这些不平衡现象如果不进行调控,会自发形成“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如果其中某个环节过于薄弱,整体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协调发展。当然,协调发展不是“杀富济贫”、“压快拉慢”;协调发展也不是否定“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而回到过去的平均主义。协调的目的是先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协调是发展基础上的协调,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协调,这里绝对没有“一刀切”、“齐步走”的意思,而是着眼于弥补薄弱环节,为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是要铲除“官本位”意识,树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正确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用全面的观点看待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又要看客观条件。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衡量干部政绩,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也就是说,正确的政绩观具有以下特征:要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要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要把党和人民的需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决定着能否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能不能自觉追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能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对领导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严峻考验。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政绩观的灵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就能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就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发展的本质和内涵,就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创造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政绩。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正确政绩观的根本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这是我们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是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必须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政绩,应该是每个人民公仆的终身追求。违背人民群众的愿望,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是政绩,而是败绩。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的实践中,必须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为人民办实事的一致性。只有这样,创造的政绩才能真正有益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求真务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实干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把握规律性、减少盲动性、克服片面性,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政绩。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看待政绩,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政绩,用兢兢业业、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创造政绩。因此,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就是求真务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坚持求真务实;只有坚持求真务实,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

实践、群众和历史是正确政绩观的衡量标准。政绩是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领导干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其成效如何,应当也必须接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检验。创造政绩是为了实现群众的利益,政绩必须得到群众认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创造的政绩如何,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对政绩的评价,也最有发言权。有没有政绩,政绩的大小,最根本要由人民群众来评说。政绩还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历史是最好的裁判。有一些工作,现在看是可行的、合理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有可能并不十分可行、不十分合理,甚至会发生问题或留下隐患;而有些工作,当时不为人理解、认可,但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让后人受惠。实践检验、群众检验和历史检验是统一的,三者的主体是群众,统一于群众公认,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衡量政绩,我们就能避免在创造政绩中的主观性、片面性,就能端正党风、改进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积极进取,勇于实践,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创造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

(三)着力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面对21世纪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揽全局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刻不容缓地摆在全党面前。重要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法作为基础,着力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一)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的要求真正体现到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使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迫切需要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1.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们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但较之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和成功经验,我们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掌握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年来,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也大量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反映出经济工作的不少方面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论消除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都要求我们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努力学习宏观经济知识,把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努力学习微观经济知识,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自觉避免市场的盲目性;努力学习国际金融和贸易知识,全面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环境,自觉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

2.面对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新要求,必须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不断提高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在许多领域因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我们的生产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都必须克服技术瓶颈的制约,都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通过加强科技知识学习拓宽视野、增进学识,掌握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及其产业化前景,科学确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从而更有力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努力学习社会管理知识,不断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社会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矛盾复杂、风险加大,社会整合和社会调控的任务非常繁重。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新体制的要求已经十分迫切。要学习社会结构演变规律的知识,了解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的突出社会矛盾及其规律,更好地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更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学习当代社会组织和管理知识,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有益经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整合社会资源。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知识,了解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心态的变化,合理引导社会行为预期。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履行好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4.面对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要求,必须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依法行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在我国,依法行政尚处在初级阶段,行政法治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面临着挑战,依法行政这一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变革还任重道远。要学习宪法,树立牢固的宪法意识,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行政首先要依宪行政。要了解与科学发展有关的主要法律制度,提高依法推动工作,解决矛盾的能力。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法,切实转变行政管理职能,自觉规范行政行为,依法提高行政效能。

(二)转变思维方式,提高顺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科学思维能力

1.坚持全面性思维方式,提高把握全局的宏观思维能力。发展的全面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如果从思维方式上考察,它包含的是一种全面性思维方式。全面性的科学思维方式是一种宏观的战略思维方式,它要求对于宏大事物的认识和把握,必须从宏观上、整体上、系统上和全局上着眼,力求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孤立性和短视性。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来说,要求他们掌握全面性的科学思维方式,具备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高屋建瓴的世界眼光和透视未来的宽广视野。这样,才能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把握大势、从容应对,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这就是说,要贯彻好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发展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思维方式上确立全面性的科学思维和宏观性的战略思维,提高指导和驾驭全局的执政能力。

总揽全局能力首先是一种宏观思维能力。宏观思维能力要求我们首先要看到事物的整体,不能见树不见林。这是因为在战略实践中整体比部分、全局比局部更为重要,战略本身就是倾向于整体和全局的。因此,必须把全局作为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总揽全局、驾驭全局、把握全局。总揽全局能力就是在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体现的。提高领导者把握全局的能力,就要运用相关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全局。既要具有系统分析能力,即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和要素,并逐个加以研究,将它们的属性、特点等分析出来;又要具有系统综合能力,即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被分解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的认识统一起来,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认识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做到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并认识事物,也就是从系统和全局上把握并驾驭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正是以这种系统、综合、宏观的思维方式作为基础的。它要求我们在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中具备全面的眼光、全局的眼光,不是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领域、一个部门、一个时期,而是从全局、根本、长远出发,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可见,全局观、大局观,是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重要思维方式。只有不断改进思维方式,提高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的能力,才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要具备这种全局观、大局观,就要具备宽广的视野,需要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法制、军事、文化等方面加深了解和把握,对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不断扩展视野、丰富知识,才能依据宏大的知识背景去正确地观察、判断世界大势和正确地把握时代的要求。只有清楚地把握住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清醒地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发展任务和遇到的发展难题,才能够抢占先机,从容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复杂局面。当前,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还很缺乏这样的眼光和胸怀,一事当前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处理问题往往只顾局部、不顾全局,有了一点儿成绩就沾沾自喜、停步不前,如此等等。这种精神境界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不可能做到勇往直前、开拓进取。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要领会和培养这种博大的胸怀,就要确立宏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目光短浅,是不可能胸怀全局、放眼世界的。

2.坚持协调性思维方式,提高协调各方的辩证思维能力。科学发展观也是协调发展观,它要求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阶层都要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思维方式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辩证思维水平,增强领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这些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同一些领导干部思维方式不够科学、缺少辩证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担负着执政职责的领导干部,如果没有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也就难以具备协调各方、统筹兼顾、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执政能力,就不可能圆满完成执政为民的重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要求我们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事物之间总是表现为这样那样的联系、依赖和协调关系。辩证法不仅是强调矛盾斗争的学说,更是提示矛盾内在的联系、协调关系的学说。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对于任何事物都应当分析和把握它所包含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时,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尤其是要关照好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协调好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能力,就是要把握好矛盾之间、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学会驾驭矛盾平衡的本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会这一科学思维方法,才能提高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

当前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中还有不少同志习惯于经验式的思维,缺乏系统、科学的思维,主要表现是:一些人在制定方针政策时不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用个人偏好或特定需要来代替现实可能;一些人在确定工作思路、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不是用变化着的眼光来看待变化了的世界,而是因循守旧,摆脱不了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一些人在处理各种矛盾关系时,不是抓住重点,统揽全局,而是单打一,只是强调某个方面,忽略了事物内部与外部各种相关因素的制约。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思维方式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因此,改进各级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树立科学思维方式,必须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和运用。学习唯物辩证法,掌握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目的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辩证、协调地应对和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矛盾的能力。这就必须使各级领导干部注重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注重科学思维方式的运用,注重在领导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不断克服简单化、直线化、片面性、封闭性等不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驾驭复杂环境、处理各种矛盾的本领。

3.坚持可持续性思维方式,提高科学预见的前瞻思维能力。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观,蕴涵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取向,着眼的是世界未来的发展前景,关心的是人类的长远生活和未来命运。从思维方式上说,它所包含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宽广的思维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正是时代发展提出的崭新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具备这种远大宽广的可持续思维方式,提高面向世界、把握未来的思维能力。

要掌握这种远大宽广的可持续思维方式,就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的世界历史眼光去观察问题、审视一切。正是在这种从世界乃至宇宙出发的宽广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思维方式指引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之中。可持续发展既是指社会发展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可持续性,更是指发展要跳出地域、时间的局限,要为人类世世代代的长远发展着想。用这一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思维来把握发展的思路,才能真正理解和贯彻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

把握远大宽广的可持续性思维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领导者的战略预见能力。提高战略预见能力,一个关键因素是对不确定性的把握。未来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社会系统中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复杂局面的重要原因。人作用于自然界所产生的后果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要谨慎地对待我们的每一个行为,要科学地预见未来的后果。这不仅是为我们这一代人着想,更是为后代人着想,为整个人类的未来着想。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些不确定因素具有比较强的把握能力,将对战略预见有很大的帮助。具备这种战略预见能力,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丰富的历史经验,这种历史经验既包括对中外古今优秀思想的吸收借鉴,也包括在实践基础上对以往经验的总结提升。无论是对历史经验的吸收借鉴,还是总结提升,都必须学习和借助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科学发展上水平

“科学发展上水平”就是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把党员干部的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增强信心,增添力量,切实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工作的根本指针,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就当前而言,就是要以开拓创新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化危为机,努力完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为推进“一个巩固、两个领先”,实现四平振兴、人民富裕而不懈努力。

城区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集中的体现,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经济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区经济是指整个城区地域范围内(辖区)的经济单位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狭义的城区经济是指处于城区政府经济管理范围之内(区属)的经济单位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按照省里的统一要求,我们市的城区经济定位就是指:铁东、铁西两区经济。众所周知,城区与县域相比,具有生产要素高度集中、聚集功能强、增长速度快、发展空间广的特点。城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城区经济本质上是城市经济,但城区又具有特殊性,既有市民又有农民,既有工业又有农业,既是城市又包含着农村,城区所具备的功能和应发挥的作用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所以城区经济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经济。特别是在省对县(市)放权后的新形势下,城区经济对于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四平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实现强市富民的战略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加快发展城区经济符合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区经济是整个城市经济的龙头。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元拉动的作用愈加明显,城区规模亟待扩张,资源和要素快速集聚,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加速转变。更快更好地发展城区经济,对于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加快城区经济发展,才能使中心城市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承载力和辐射力逐步加大。省对县放权后,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腾出更多的精力,集中抓好市本级尤其是城区经济的发展,使城区的承载能力能够满足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城区的辐射能力能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增大,从而促进整个城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其次,加快发展城区经济符合上级精神的要求。王珉强调,城区作为全省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辐射和带动功能,是拉动发展的火车头。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清城区经济所处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增强加快城区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家都知道,2005年6月27日召开了全省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会议。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后,各市(州)要集中精力发展市本级的经济,使市本级的经济与县域经济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就我们四平市而言,要吃透上级精神,按照省里的要求,审时度势,乘势快上,把市本级经济尤其是城区经济作为重中之重,牢牢抓在手上。这是使全市经济实现“快跑”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出路所在。

第三,加快发展城区经济符合我们四平的市情。四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谋求新一轮的发展和振兴,必须千方百计使城区经济快速崛起。因为城区是城市工商业的主要载体,城市工商业是城市经济的主体。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现在城市工商业发展速度还不快、结构还不优、效益还不高。发展城区经济有利于迅速提升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尽快改变商贸服务业相对滞后的局面;有利于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几年来,我们利用城区的公共设施、服务设施、资金、信息、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扩大投资,增强发展后劲,上了一大批能够立市立区的大项目、好项目和发展前景广阔、就业需求较大的中小项目,以此不断扩充城区经济的总量,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城区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很有限,体制和机制性障碍还很突出,这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把它解决好。实事求是地讲,只有区里繁华了,市里才能繁荣;只有区里发展了,市里才能发达;只有把城区经济“这盘棋”走好走活,才能使全市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充分释放出来;只有把城区经济的“蛋糕”做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一个巩固、两个领先”。因此说,加快发展城区经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也是我们富民强市、振兴四平的主攻方向。

就铁西区而言,在发展目标上,于书记在区七次党代会上提出:推动铁西区向“工业经济更加发达,商贸经济更加繁荣,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文教事业更加兴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目标迈进。经过五年的努力,把西区建设成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城区。在发展思路上,我认为应坚持好与快相统一,做到质量与速度两个轮子一起转 坚持城乡发展相统筹,做到城市与农村两幅蓝图一起绘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同步,做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两座山一起要坚持强区与富民相一致,做到政府钱袋与百姓口袋两个袋子一起富坚持内力与外力相融合,做到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两着棋一起下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做到经济与社会两条腿一起走坚持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做到发展服务网与社会安全网两张网一起织。在发展布局上,区委、区政府提出:加快培育“六大优势产业”,打造“六大基地”,努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是做大做强冶金加工及冶金设备制造产业、建材产业、换热器制造产业、机械加工制造产业、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六大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冶金加工及冶金设备制造、新型建筑材料、生态农副产品生产、换热器制造以及循环工业项目等“六大基地”。

 城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它具有区域经济的特点。我们要在尊重城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与四平市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走出一条既符合发展规律要求,又体现我们四平特色的城区经济发展之路。从我市城区经济的主攻方向和发展趋势看,应当主推六种经济模式:

 1主推龙型经济模式。四平作为农业大市,应当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扭住现代农业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主线,主推龙型经济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指: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拉长产业链、产品链,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供产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就四平而言,当务之急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建设优势产业带和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特别是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系列转化和不断增值,大力发展“企业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龙型经济。发展城郊经济是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从铁西的实际看,主要是要调整种养业结构,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发展高效农业,开发绿色食品,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

2、主推配套经济模式。所谓配套经济,就是指为大城市或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配套服务的一种经济模式。在城市发展配套经济,前景十分广阔。我市城区企业大多都是中小企业,很长时间以来就是针对大城市、大企业的发展需求,主动加入其分工协作体系,积极融入和服务其发展,围绕其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或延长产业链条。配套经济在我市体现最典型的是汽车零部件产业。目前看,只要我们把握好发展机遇,就可以做大做强这个产业,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为此,应努力实现“五个拓展”,即:从金属零部件向非金属零部件拓展,从卡车零部件向轿车零部件拓展,从普通配件向科技含量高的关键配件拓展,从生产单一零部件向模块配件拓展,从自己独立办厂向与外商联合办厂经营拓展。通过加速发展和整合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轴承、方向机、轮胎、汽车仪表、轮毂、微电机、内饰件、车轮等一系列配套工业产品,打造整体竞争优势,把四平建成辐射省内外的机械加工制造配套基地。要主动“攀高结贵”,搞好项目对接和产业承接,精心打造知名品牌,全力构筑关联配套产业带,不断增强城区经济的承载、吸纳、辐射和带动能力。

3、主推特色经济模式。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发展思路,依托城乡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科技手段和先进工艺,大力开发特色产品,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力打造特色经济。从国外看,荷兰的花卉、瑞士的钟表、澳大利亚的畜牧业都属于特色经济;从国内看,温州的纽扣、大连的服装、苏州的电子产业都属于特色经济;从省内看,通化的医药、松原的石油、吉林的化工都属于特色经济。从我市看,农产品加工、能源、玻璃、纳米等特色产业,大有文章可做,完全可以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就市区而言,要借助城区人流、物流集中的优势,重点发展辐射能力较强的特色商业街、特色商品市场和各种要素市场。就城郊而言,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一屯一品”的规模优势,创出知名品牌,进而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刘区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坚持依托市场创品牌、围绕品牌创特色、形成特色强产业的思路,努力在“一村一品”上大做文章,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专业村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全力实施“蔬菜、奶牛、肉禽、经济作物和农产品加工”五大工程。积极打造万亩棚膜经济园区,大力推进蔬菜、瓜果、花卉等农产品和园艺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

4、主推园区经济模式。主推园区经济模式,是实现发展振兴的希望所在。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发展平台,有利于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迅速崛起。集约集群,就是共生共荣,是优势产业和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最佳方式。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指:按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经常化协作的原则,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集约集群的优势在于产业相关、产品相连、劳动生产率高、市场占有率高、消耗低、成本低,通过共担风险、共拓市场、共创品牌,可以极大地提高竞争能力。比如换热器行业在我市就属于典型的集群经济。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整合,一直没有形成整体竞争优势,竞相压价搞内耗的问题依然存在,这需要很好地研究和解决。在各类园区发展集约集群经济,能够有效避免分散发展和重复建设带来的弊端,使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集聚、基础设施和市场信息共享。这样坚持下去,既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又可以“为大上项目、全民招商”提供有效载体,尽快形成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制高点,进而发挥出最大的集聚效应、乘数效应和示范效应。

5、主推循环经济模式。主推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发展振兴的根本所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工业生产,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路径组织经济活动,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再生资源重复、循环使用,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双赢。这种发展模式,不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简单修补,而是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和发展理念的一场革命,它有利于提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铁西循环经济示范区是全省唯一一家生态环保型示范区,目前运作良好,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要坚持以点带面,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上下功夫,积极探索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型发展模式,进而推动整个城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于书记在全委会报告中指出:应本着“整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科学、产业特色突出”的原则,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设计、规划示范区;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管理示范区;按照省委“又快又好”发展战略,高速度、高节奏、高质量建设示范区。在加快示范区基础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循环经济这一特色载体在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集聚、带动、辐射作用,加大对项目的引进力度,加快现有项目建设速度,打造循环经济开发平台,促进循环经济主体和循环资源的高度集聚。积极用好、用足、用活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加速循环经济示范区水、电、气、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力争建设区内道路5公里,铺设排水管线1000延长米,安装电力设施900延长米。加快示范区产业链建设,重点做好、做大、做强农业循环、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三个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强化示范区的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功能。着力破解示范区发展中遇到的资源要素等瓶颈制约,实现示范区快速发展、率先发展和突破性发展。

6、主推楼宇经济模式。以商务楼为载体,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楼宇经济”。所谓“楼宇经济”,就是以商务楼及功能性板块、区域为主要载体,体现集约型、高密度特点的一种现代经济形态。它是与城市化相伴而生的,是城市中心区发展区域经济的一条新途径。一项统计显示,一幢高级商务楼里众多公司所产生的效益与城乡结合部7.8平方公里内的经济效益相等。在发展楼宇经济方面,一些大城市已经先行一步,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楼宇经济在我市尚属刚刚起步阶段,虽然从目前现状看规模不大,但可以想象其发展空间是十分广阔的,其蕴含的巨大能量不可低估。必须敏锐地把握这种发展趋势,争取在发展楼宇经济上赢得先机。

要推进城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应把握好五个环节:1、深层次整合资源。从增强板块功能入手,打破地域、所有制界限,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土地、矿产、旅游、文化等资源,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2、大力度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创新保障城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抓住省里对市(州)和城区放权的有利时机,坚持市、区两级团结一致、上下联动,尽快改变目前城区机构不配套、功能不健全、责权利不统一的状况。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健全职能,责权一致”的原则,把应当放给城区的管理权限放到位,充分发挥城区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城市长远发展的城区管理体制。3、多渠道聚集人气。把聚集人气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壮大各种产业增强城区对各类生产要素的聚合力;通过举办各种经贸洽谈、会展等活动,收集信息,结交朋友,在人气转旺的过程中把握商机;通过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各个城区的美誉度、知名度,让外来客商满意,让本地市民自豪。一句话,就是要以迅速增加的人流带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4、高标准建设软环境。认真落实投资环境长效管理措施,使城区环境条件不仅适宜人居,更适宜创业。继续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相关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费用减免、财政扶持、土地保障等多方面为项目入驻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一条龙跟踪服务,建立和规范项目登记、项目跟踪和项目流失责任制度,促进项目尽快签约、到资、开工、投产。注意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和经营者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确保企业发展零干扰,外来投资零梗阻。5、全方位扩大开放。深度推进“开放带动”战略,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方位引进外资,多层次利用外资,使外向型经济成为城区经济的新亮点。

加快发展城区经济应该在六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第一,坚持扩大增量与激活存量并重,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扩大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按照发展大工业的要求,大手笔、大气魄地抓好项目建设,采取得力措施把项目工作落到实处,做到“领导围着项目转,干部盯着项目干,资金跟着项目投,机制随着项目建”。牢牢把握国家扩大内需的时机,围绕国家重点扶持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和节能减排工程等,全力以赴谋划包装申报项目,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投资,确保项目抢得上去、争得到手、落得下来。刘区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四个一批”:着力壮大一批。积极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上新项目、扩大规模,对红钢200万吨板材、巨元—比克年产15万平方米高效节能换热器、科利佳年产700台大型数控机床等符合国家支持的项目,积极帮助申请老工业基地项目及相关的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全力扶持一批。充分发挥项目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土地、用电、资金等方面寻求突破,重点围绕锦利年产2万吨汽车零部件精密铸件、德嘉仪表年产80万套汽车仪表、龙鼎年产2万套中小型农机具项目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引进一批。继续落实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社会关系,挖掘一切资源潜力,吸引外地企业到我区投资兴业,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加大运作力度。紧紧抓住跨国公司抢占中国市场以及外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投资、运作、发展成本高的发达地区转向东北等“成本洼地”的有利时机,想方设法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到我市城区落户。同时,走大联合大协作的路子,抓住国内大集团大企业重组扩张的机遇,主动攀高结贵,挂靠联合,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牵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在共同发展过程中谋求“互惠双赢”。继续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鼓励乡、街、各部门发挥所长、各显其能。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组织团队有目标的外出招商,参与和举办各类经贸交流、投资推介和招商活动。创新招商方式,强化企业招商主体地位,发挥入驻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突出换热器、汽车零部件、能源、医药、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实现以商引商。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要达到23亿元,其中引进外资要达到1200万美元。努力储备一批。紧紧抓住受金融风暴影响较大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充分发挥我区优势,突出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精心策划、论证、包装一批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大、发展后劲足的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

第二,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继续抓好城郊农业。今后,对城区农业工作不能忽视。抓城郊农业既要突出农民增收这一重点目标,也要充分考虑加快发展生态城市的总体要求。因此,必须在推进城郊农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品牌农业,充分发挥城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服务城市发展的双重功能。

第三,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不断促进城区繁荣。第三产业是使城区经济繁荣活跃的重要力量,是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充分利用四平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使四平城区经济更加繁荣。一是抓好商贸流通业。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铁路、公路交通枢纽的优势,发挥货物中转、商品集散的功能,着力培育大宗货物商品集散中心,不断提高物流业的承载功能。要积极发展新型商业形态,引导企业以直销连锁为依托,发展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加盟店、配送中心等,鼓励、支持企业以代理销售、网上销售等新方式、新手段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要围绕市民需求,结合城市改造,加快各类专业市场建设。二是搞活传统服务业。旅店、餐饮和文化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是三产发展的支柱行业,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投资发展软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一定要适应内外客商和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升档次,突出品位,促进繁荣。三是发展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有序衔接,全面提升城区经济的必然要求。要结合城市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和空间布局,努力形成城区商贸的新亮点。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思路,发展现代商贸业,不断优化三产结构。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证券投资、房地产、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以及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实施信息化小区和家庭上网工程,加快建设“数字城区”。
    第四,坚持政策激励与典型引导并重,再掀全民创业热潮。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加速中小企业生成,积极发展服务业,促进民营经济腾飞。一是激发全民创业热情。积极培育创业主体,继续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岗领办、帮办、创办企业。大力引导乡村干部分流创业,争做本地全民创业的带头人。加强对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培训,鼓励其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二是破解资金瓶颈问题。千方百计地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资金瓶颈问题,通过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融资担保、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利用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等资本运作方式,争取资金主渠道支持。积极加强与有融资能力的企业集团沟通、联系和洽谈,促成企业间融资合作。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协会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职能,积极引导区属企业进行产品对接,实现区属企业间产品互用,区内循环。健全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支持引导民营企业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引进管理技术人才,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三是扶持重点民营企业。大力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继续组织实施好省、市开展的“千户企业成长工程”,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服务力度,重点帮助一批最具有成长型民营企业尽快做大做强。结合城区实际,既要在“小饭店、小商店、小中介、小家政、小旅店、小幼儿园”等星罗棋布的社区经济上做文章、求发展,又要在扶持工业加工型、商贸流通型、科技先导型和出口创汇型民营企业上下功夫、求突破。积极引导同类同行民营企业结合产业和产品优势,向循环经济示范区聚集,形成块状规模经济,加快推进民营经济腾飞步伐。

第五,坚持规划、建设与管理并重,切实增强中心城市整体竞争力。城区是一个城市实力和形象的综合体现,加大城区建设力度、支撑城市经济发展,是当前城区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要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的成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努力增强城区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城市建设的大发展,迫切需要城市管理的跟进和加强。市与区要各负其责、协同作战、齐抓共管,共同建设一个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新型城市。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崭新理念,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借助外力、启动民力,切实解决城区建设管理中的难点问题,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增添后劲。
    第六,坚持夯实基础与规范提高并重,全面强化社区功能。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将社区建设作为释放城区能量、完善城区功能和推动城区发展的重要阵地来抓,使其在提升城市品位、推进社会就业和发展各项事业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在加大社区建设投入的同时,注重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整合社区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继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充实社区服务内容。围绕为民、便民、利民的目标,着重在家政服务、保健服务和老年人服务等方面,开设更加符合市民需求的服务项目。研究和启动社区经济,进一步提高社区自身“造血”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根据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工科学、协作有力”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促进社区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社区管理长效机制。   

三、人民群众得实惠

“人民群众得实惠”就是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服务群众,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心系人民的执政理念,切实解决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作决策、定政策,都要始终把群众意愿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就是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责任意识,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柴米油盐”、安危冷暖的事都要竭尽全力去办;就是要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真正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1、切实关注民生。突出抓好棚户区改造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抢进度,如期完成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当年回迁率。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真做好城镇居民医保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就保。继续扩大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面,确保养老金和失业救济金及时足额发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切实维护民利。群众最基本的利益要求是就业问题,有工作、有收入才有生活的保障。要围绕推进大规模的项目建设,广开就业渠道;建立完善“零就业家庭”援助机制,实现动态“零”目标。进一步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积极开展创业促就业活动,全面加强再就业三级社会保障工作网络建设。保障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工资、城镇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3、切实凝聚民心。大力倡导和谐文化,努力培育创业文化,着力弘扬红嘴精神。以改善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力、满足城乡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文化工作。面向基层群众,广泛开展精神文明与和谐创建活动,增强老百姓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提升城市的亲和力、凝聚力。
  4、切实保障民安。坚持安全发展,加大重大隐患排查和整改治理力度,不断完善生产、消防等安全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巩固“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成果,规范信访秩序,畅通社情民意,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总结开展“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的经验,继续坚持“一件案子、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模式,实行领导包案,开门接访,带案下访,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进一步加强司法基础建设,做好社区矫正、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工作。切实巩固全省“平安区”创建成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宁源在区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讲话(全文)-新闻动态-※文明铁西※四平... 张喜武董事长在集团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县区委办公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温家宝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温家宝在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温家宝在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原文)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温家宝在第十三次东盟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 中国网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温家宝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会议上讲话(全文) 温家宝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会议上讲话(全文) 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外交部长杨洁篪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 在军委会议上的讲话 州长在新闻出版会议上的讲话 州长在广播电视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