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奖都官本位了还会出人才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33:24

 

------既然连科技这人才的专用通道都被官占了,我们社会还能有人才辈出的地方吗?

文/汪华斌

今天去探望一位住院的武钢朋友,我们聊起了武钢科技成果奖得主的事;原来是因为武钢硅钢的成果,重奖了武钢技术部的部长个人几百万。他说这事如果真的是这个人的功劳,哪怕奖再多也应该;可这是我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日本设备和技术,而且还是我们这些人干出来的;而现在竟然把这成果记在如今的80后这批人身上,这合理吗。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成果竟然成为一批又一批企业负责人成功的桥梁。

武钢这引进的日本和德国生产线,曾经奖励过几代企业负责人;第一代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引进生产线上干的人,他们因为这成果提拔的提拔;重奖的重奖。正是因为这引进的生产线,使很多企业负责人成为了高级干部;至于成为国家级专家学者的也有不少。所以当时有人开玩笑,这日本和德国的生产线成为培养中国人才的生产线;它使很多人快速地走上了领导岗位。当时为了宣传这些人的丰功伟绩,用了如果不是这些人的伟大贡献;这引进的日本和德国设备早就成了破铜烂铁。正因为如此,这成果不仅是当时的最高等级国家科技进步奖;而且还破格提拔了一些负责人,还有的领导没有职称都成为了国家级专家。

从此以后这个成果就成为了企业负责人更新换代的标致,只要是新领导人上任第一个成果就是这日本和德国生产线的成果;而且还是千篇一律地使用这样的语言:如果不是这些负责人的创新贡献,估计这引进的设备早就成了破铜烂铁。正因为如此,所以这是特殊贡献;从而申报院士也是这成果,它成为企业负责人永远的成果。没有想到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科技成果奖又是这引进的日本设备;而且还是这样的语言,如果不是目前这班人的创新;这引进的日本设备早就成了破铜烂铁了。正因为如此,这次又是一个特等奖;从而重奖了技术部负责人。

可我们在国外很多国家见到过引进的日本设备,而且没有一个国家成了破铜烂铁;为什么就只有我们引进的会成为破铜烂铁呢。所以说,中国人想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捞;竟然这样的谎言也能重复多次。如果说是引进技术应用成功,那么也只应该报一次成果;咋换一批负责人就申报一次,从而这日本成果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中国人的光环;因为这是重大成果,所以国家级专家学者出了一批又一批;这就是我们的硅钢成果。

我们是一个成果大国,每年的成果奖励无数;“咱们的科技奖太多、太滥,一年几十万人得奖;如果这些奖都是有用的话,那对我国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拉动、gdp的增长作用是不得了的”。这是政协委员的感言,也是对中国成果的思考。然而可惜的是,我们的gdp是靠基本建设投资拉动的;我们的成果除了提拔奖励一批官员外,竟然连推广应用的价值都没有。原来我们的成果全部是按需要总结出来的成果,根本不是知识与能力的结晶。如三鹿集团“新一代婴幼儿配方奶粉研究及其配套技术的创新与集成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随后相关产品却被查出含有过量三聚氰胺;因而引发了一场罕见的食品安全的公共危机。这是我国科技奖励最典型的案例,暴露出科技奖励制度完全官本位的弊端。

目前我国的科技奖励体系依附于行政体制,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从课题到成果鉴定,全部是官本位的过程。这样的现状不仅不利于科研人员专心从事科研活动,而且还是压制科研人员积极性的途径;因为听命于领导是我们的国情,所以科技工作者最大的功能也就是领导的机器人;因而科技工作者不仅没有积极性,更别说创造出一流的成果。所以外国人说外国的成果是个人能力的结果,而中国成果却是官本位的特征。

上个世纪40年代,著名科学家v·布什为美国政府提供了一份政策报告;题目是令人鼓舞的《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但是,他也报告中也直言不讳的说:“科学本身并不能为个人的、社会的、经济的弊病提供万应灵药。无论是和平环境还是战争环境,科学仅仅作为整个队伍中的一员在国家的福利事业中起作用”。没有公平、公正的行业内部交互评估,只会让自说自话、“王婆卖瓜”式的技术炫耀普遍化;从而让科技进步也只能被既得利益者垄断使用。没有对公众的广泛科普,并且公众的声音无法得到一定回应;只能硬生生的制造出沉默的大多数来,而这个大多数又恰恰是受害者。

事实已经证明叫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实际科技永远不是生产力;因为官本位永远是号角,成果也是为官本位服务途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成果不是科技的体现,而是官本位的体现。为什么武钢的引进设备成为几代企业负责人的光环,就因为它是官本位体制的结果。在官本位的社会体制下,我们社会的人才永远是官;这才是我们社会的核心。既然人才都是当官的,那么任何成果当然也只能是当官的;这不是我们社会的个别现象,而是我们社会的本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社会才与国际上的科技差距越来越远;因为我们的科技也是官本位的结果。